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国家是利还是弊?

幸运107759766


于《史记》这本书而论,其实并没有焚书坑儒这个说法。

太史公写的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卷121·儒林列传》

那么这焚书坑儒到底如何?

其实秦始皇是背锅的。

那么秦始皇这口锅背的冤枉吗?按照结果来看确实有点冤枉!

于对大一统集权帝国的建立还有发展而言,焚书坑儒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事情!

如果要说还是从根源说起吧

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个事件的延续,最后在史书中发展成了一件事!

第一件是焚书:发生于公元前213年,那年有个大儒士,叫做淳于越。

他建议秦始皇,废除郡县制,改为恢复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度,前代春秋战国皆是分封制度!

而秦帝国在统一天下之后,废除分封进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算是历史的进步吧!

分封于国家而言,其实是分散权利的一种方式,于国家统治而言是不利的,当时丞相李斯反驳了大儒淳于越的说法。而秦始皇也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拒绝了这个要求。

那么分析这个事情的成因,就不能绕开大儒士淳于越的阶级背景,那就是儒士。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因此学术界是百花齐放,在春秋战国时代,因为诸侯争霸,这各个学术的代表人物都恃才傲物,高傲的不行!

他们习惯于和国君坐而论道的待遇,这秦始皇不是一般人啊,而是个霸道的帝王,不跟学者儒士玩这套,你跟我坐而论道,你是什么东西!于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百家学士的待遇那是一落千丈!

为了挽回自己的地位获得君王的认同和重用,他们当然希望恢复列国竞争的时代,那个时候他们可以出仕各国啊,都是人才当然是座上宾!

形象的形容就是,秦始皇的帝国只有一家饭,爱吃不吃,不吃滚蛋,你吃还是不吃?

而春秋战国时代则是百家饭,你不给我吃的,我换一家一样活的很好!

这就是地位差别的关键,没得选择!

那么他们要求复古分封的驱动力就值得研究了,这研究来研究去,秦始皇就警惕了起来!尼玛的,你们是嫌我这里不好混饭吃想多些下家。

为了杜绝这样事情的出现,于是秦始皇在书同文车同轨之后就进行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焚书!

而被焚烧书籍的主体就是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国史,这是从历史上断绝复古分封的根子!

第二件事是坑儒:其实所谓的坑儒,坑的并不是儒生而是方士。

当时秦始皇一直想长生不老,于是才安排徐福渡海求仙丹,徐福没有回来,而秦始皇却越来越老了!

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就安排了一群方士为自己炼制丹药,这群方士炼制来炼制去就是不见成果,秦始皇等不及啊,耐心越来越少,于是就渐渐不满起来!

方士们也急啊,这长生不老药谁也没见过,那炼制的出来,于是就有几个狗急跳墙的开始跑路,带头的就是侯生和卢生。

他们这一跑,让秦始皇感觉自己受愚弄了,当然是勃然大怒,就将这咸阳城所有和炼丹专业相关的方士也好,占星师也好,人数大约在460多人,全部一网打尽!

抓了还不解恨,就下令活埋!

这其实就是坑儒的真相!

至于为何会被说成坑杀的是儒生,这说法从东晋时期开始出现,东晋时候的士子待遇非常悲惨,才有东晋狂士的出现,他们不能寄情于官场于是就寄情于嗑药,男扮女装,顺便发发闹骚!

就这样张冠李戴的将坑方士说成了坑儒,博得大众的同情。

久而久之就以讹传讹了!

就事论事的看,焚书目的是为了消除分封制的基础,统一全国民族的思想,虽然有抹杀和禁锢思想的负作用,但是对于刚刚实行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作用还是相当大的,有利于更好的治理以前的六国军民,保证国家的高效运转。

而且焚烧书的做法,和后世清朝修《四库全书》时候毁掉的书籍比,也是小巫见大巫,至少秦王朝时期没有在民间大肆搜刮书籍销毁,很多书都有备份,没有遗失。

利弊之辩,当然是利大于弊,要不中国至古以来的大一统从何而来?

还不是秦始皇的功劳!


阿斗不傻


秦始皇本人对儒生是有爱又恨,爱的是这些人有一套理论能证明秦始皇是天下的皇帝,恨的是这些人虽然尊了你为皇帝还是会骂他。所以秦始皇对儒生的态度是一手拿着大棒子一手拿着糖。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后来秦始皇置酒咸阳淳于越还进行行了参政议政,提出按祖宗的规矩施行分封制。

这两点都说明秦始皇对儒生有几分的尊敬和喜爱的,并且在后来的楚汉相争的时期,孙通降汉时,自有弟子百余人,可见秦始皇也从未将儒生杀绝,也或者是儒生变成了地下文学,继而流传!


始皇帝“焚书”这事儿并不是他自己的发明独创,他的先祖孝公就做过相同的事情,这件事被韩非子记录了下来。称之为“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由此来说始皇帝的“焚书”倒是秦国一项“优良的传统”得到了继承!所以“焚书”这口锅,秦始皇不背起来,就得祖宗来背!


况且秦始皇确实做了“焚书”的行为,只不过他焚的书比先祖焚的多了些,就是六国的史书“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清朝的龚自珍研究历史说:“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始皇的做法到是反了过来,先亡其国,再灭其史。


始皇焚烧六国历史书的行为,对历史记载和文化有一定破坏,要紧的是他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大一统的物质依据,所以被亡史的仇恨和痛苦,还是当时的六国人自己来承受!


对于《诗》、《书》的焚烧,始皇帝给出的理由,就是不能好古非今,不能议论政治。可是始皇本人在某方面却是好古的,比如教育方面搞的“依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就是西周之前典型的政教合一,学术官守。这种行为当然是要不得的,学术全为官服务去了那还了得。防民之口的做法,古已有甚于防川的说法!这种行为虽然继承了传统,但是因为统治范围的扩大,这把火从秦国一下子烧遍了中华大地!


然而虽然始皇帝焚了书,也禁止屁民私自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但是对于一些实用的书籍是倍加推崇而大力推广,而且他自己造了国家图书馆,把一众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当作国家绝密资料作为馆藏,大力研究。后来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估计焚了不少书,对后世来说项羽焚书的罪过似乎要大于秦始皇!


关于坑儒,这事儿是几个方士引发出来的,他们骗始皇帝自己能找到长生不了的药,后来事情越闹越大,方士们瞒不住了,开始非议始皇帝。这当然让始皇帝无比恼火,办事不力已经死罪了,还触怒了他的逆鳞,妄议君上,自然要遭到封杀。


这事儿虽然是由方士们引起的,只是很快的连累到儒生们,“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将凡事有议论本朝,思想儒倾的统统列为大毒草,于以打到,这种行为自然是反方士的扩大化。


所以目西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确实存在的,只不过没有想象的严重。对后世的我们来说,他毁坏的文化微乎其微,我们都是可以继承的。但是对秦国本身来说,却是毁灭性的,即使这两件事情对秦国二代亡不负责任,却实打实的让秦始皇或者秦朝背了两千年的骂名!

对我们来说自然是利大于弊的!可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事儿对目西起到了一个警醒作用,虽然秦始皇是因为统一的需要采取了严酷的行为,被称为千古一帝,但是我们却不能一味的赞成他,因为这种思想太盛之后,很可能又有人被无端的被打成“大毒草”,那可是罪孽深重了!我们必须要一方面维护大一统,一方面反对无理的专制主义!


目西


中国是全世界最尊重知识的国家。历朝历代只要自认为是中国,都会把对知识文化的重视放在首位。正是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让鲜卑为主的北魏王朝毫不犹豫的摒弃自己游牧民族的习俗,全面汉化。可以说,中国人对知识和文化的信仰,才是最大的民族认同感。

所以,历史上独树一帜的“焚书坑儒”,就显得是那么突兀。历朝历代,大都会将焚书坑儒视为暴行。但是若细细考证,始皇帝的做法有自己的解释。

1、“焚书坑儒”开始的时间

因为在历史说上大多会把“统一六国”、“设郡县”、还有“收天下兵器于咸阳铸成十二铜人”,和焚书坑儒放在一起讲,好像这些事情都是秦朝统一后一起做的。其实不然,设郡县、销兵器、统一度量衡这些都是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马上实行的,而之后始皇帝就开始了全国大巡游,封禅泰山。秦始皇的巡游进行了多次,持续了数年,遍布当时中国势力所抵达的全部名山大川,期间发生的诸如张良刺秦、蒙恬逐匈奴,也和焚书坑儒没什么关系或是没什么要发生的迹象。到了统一六国十年后的公元前213年,曾经儒家大师荀子的徒弟,后来改学法家的秦相李斯,突然上书说,“现在流传的书大多是诸侯征战时的东西,不利于长治久安,应该都烧掉。以后只需要学习法家的律法,就可以治国了。”

秦始皇很快同意了,于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烧书运动开始了。到此为止,虽然手段极端,但主要还是身为法家的李斯依靠权势对其它学说的打击,覆盖面也不是特别广,执行力度也存疑。在焚书开始后儒生、博士还是可以在朝堂上为官,或是为自己的学派发表见解。此时的“焚书”更可以说是文化禁锢,禁止传播,而非文化毁灭。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既无任何经验参考,有在实行过程中有很大阻力。在这台庞大的政治机器运行8年后,秦始皇的文化禁锢政策显然还是希望能够促使统治机器顺利运行,其中偶然夹杂着李斯的个人私心。要是到此为止,还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两年后发生的事,让一切才开始失控。

2、在当时“坑儒”和“焚书”并不是关联紧密的一件事。

上文提到焚书开始于公元前213年,这个时候秦始皇的身体越来越不好,疑心也越来越重,并且也开始了更紧迫的追求长生。而追求长生所进服的丹药反过来更加剧了他的情绪不稳定。一些方士、儒生为了个人利益开始给秦始皇进谏延年益寿的方法,大多是子虚乌有的胡扯。有一个叫卢生的博士,就胡诌些什么“天子要行踪隐蔽,让恶鬼找不到,这样神仙就会来之类的。”秦始皇很信任卢生,就按着卢生的方法把宫殿之间修上暗道,并且严禁泄露行踪。在公元前212,还发生了秦始皇看到丞相李斯的出行车辆很多,面露不快。第二天,李斯减少了出行的车辆,秦始皇知道有人向李斯高密了,担心自己的位置被人传出去,就把当时在场的随从都杀光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焚书之后,一,秦始皇对儒生、方士还是比较信任的。二,秦始皇的疑心越来越重,情绪和越发的不稳定。

可不知道是不是担心自己日后败露,卢生、候生等几个秦始皇信任的博士,竟然相互讥讽秦始皇残暴后逃跑了。秦始皇大怒 ,说“我对他们那么好,他们竟然敢在背后骂我。”然后抓捕了咸阳城里的博士、儒生,全部活埋。在全国范围内,也进行了大抓捕,抓到的人全都流放边疆。

在焚书一年后,由于几个读书人激怒了秦始皇,才导致的坑儒。所以,坑儒事件是秦朝残暴统治的提现,始皇帝一时震怒下的残忍行为,可以说这件事把他可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此时距离秦始皇病死,也只剩一年多了,至于到了秦二世时期,还有没有屠杀儒生的事,历史无考。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历史过分早熟。而这个“早熟”就是从秦朝开始。可以说,秦朝的模式在当时是开天辟地的大变革。这种变革下,面对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最高统治者难免会有过激反应,“焚书坑儒”就是这种反应下造就的产物。复盘当时的情景,或许可以理解,但是珍贵的知识典籍,还有几百名博士的生命,这样残忍的做法是谁都不能接受的。还好,对文化的尊重让我们记住了历史,以后的历朝历代以史为鉴,对政治做了很多改进。如唐代设立给事中,职位不高但是可以封驳皇帝的诏书。宋代不经过宰相们讨论,皇帝的诏书可以直接认定为伪诏。这样规避了最高统治者偶尔冲动时带来的危害,防止了悲剧重演。


历史简章


焚书阬儒究竟如何,不妨以《史记》记载来说说。本帖中【】中的文字,皆引用自《史记》,以为言之有据。

============================

一、此《史记》彼《史记》

我手头这本《史记》全十册。中华书局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59年9月第一版,1982年11月第二版。定价19.8元。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史记》。但是真正看过正版《史记》恐怕就不多了。以开篇的《出版说明》:【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史记集解索引正义合刻本一百三十卷。这个本子经张文虎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时本加以考订,择善而从,是清朝后期较好的本子】。这恐怕是读电子版者没看到的内容。

简言之:经典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实际上是清朝张文虎“择善而从”的《史记》。“择善而从”,顾名思义,就是选择好的遵从。谁来选择,善的标准是什么?张文虎自己选择,张文虎认为善就是善。

之所以第一谈“此《史记》彼《史记》”,旨在告诉那些“尽信书不如无书”者,《史记》是司马迁原创,但我们吃瓜群众能看到的,与其说是司马迁的,不如说是张文虎的。司马迁只是原作者,张文虎才是拥有完全权力的编辑。表动不动拿司马迁说事。我们能依靠的,仅仅是流传至今的这版《史记》。

============================

二、中央集权郡县制

秦朝是如何选择郡县制的,当时有那些选项?

----秦始皇26年----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在秦国庙堂讨论时,以丞相王绾,儒生周青臣、淳于越为首的主张分封制。廷尉李斯为首的主张郡县制。最终秦始皇拍板施行郡县制,理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简言之:秦始皇选择中央集权郡县制而拒绝分封制的理由,是分封制是内战的根源(腐儒可以脑补“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

三、焚书

----秦始皇33年----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简言之,第一,在庙堂确立中央集权郡县制七年之后,儒生齐人淳再次反对中央集权、鼓吹分封制。公然攻击国家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第二,【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厚古薄今,并以此攻击当今的(法治和中央集权郡县制),混乱百姓思想。李斯建议:焚烧“诗书百家语”。这就是焚书。

具体内容是:

1、博士官拥有的书都不烧,他们拥有这些书是他们的职业需要。都不烧。

2、(焚书令下达后)私藏“诗书百家语”的,全部焚烧。

3、再有敢以“诗书百家语”诋毁秦朝、混乱百姓思想的,爆尸(杀死、并不许收尸)。

4、令下达后不烧书的,黥为城旦

5、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都不烧。

总而言之,

所谓“焚书”不是焚烧诗书,而是禁止民间流传,禁止以“诗书百家语”诋毁攻击秦朝、攻击法治。这个残酷嘛?出国去现代的德国,鼓吹下纳粹法西斯的那套试试,分分钟牢狱伺候。秦始皇、李斯焚书爆尸,和错只有?

公然诋毁中央集权郡县制、攻击法治的淳于越并没有被杀,甚至都没有受到刑法的处罚。不因言杀人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也很难真正做到。

============================

四、阬儒

----秦始皇35年----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於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1、从阬术士、到阬儒士、再到阬儒,史书的记载也是不断演变的。在这段文字中,说的是阬诸生。同位《史记》记载,在不同的篇章中,表述的也不一样。

2、秦始皇并没有下令杀人,更没有下令阬术士。而是“使人廉问”。

3、“御史问案”,证明首先是法庭审理,也就是依法审案。

4、“诸生传相告引”这里的诸生是白话翻译成各家或者各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家)弟子相互之间举报。说粗点,就是一场狗咬狗。

5、“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违反秦法的460多人被杀。被杀者不是以职业、学派区分,而是“犯禁者”。从儒家的角度说,不是杀儒生,而是杀儒生中的犯罪者。众所周知,儒家虽然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什么显学,被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普遍抛弃,但儒家弟子的数量一向是第一的存在。即便这460多人都是儒家,也不过是儒家弟子的九牛一毛而已。

6、阬不是坑杀、活埋。先秦时期活埋有一个专用词汇叫“生埋”。阬,属于杀死后,不收尸。在这里,应该属于曝尸。从刑罚上说,比生埋更加残酷,是更重的刑罚。

============================

综论:

1、以《史记》记载论。秦始皇有国家收藏、有国家研读研究(博士),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的保护,有焚烧违禁传诵的“诗书百家语,还有对明知故犯的违禁者的曝尸街头。断章取义的把这些统统称之为焚书,显然违背历史。

2、阬儒就更加搞笑了。明明是依法审案、依法判处死刑,杀的是百家中的犯罪弟子(诸生)。若将这称之为坑儒,岂非是说儒家人人犯了死罪?《史记》没这么说。相反,在咸阳所谓“坑儒”的时候,齐国临淄的儒生们依旧在忙着论战,似乎根本没受“坑儒”的影响,更不用说逃匿了。

3、无论是“焚书”、还是“坑儒”,都是依照国家法律法令,依法杀人,是正义之举。正因如此,从陈胜吴广起义,到楚汉争霸、中华大地杀的血流成河,六国疯狂的复辟,各种诬陷、抹黑秦朝,都没有人说“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说法,是几百年后的事了。

4、儒家擅长“春秋笔法”,篡改历史、篡改文章书籍,可谓惯犯。这不是扣帽子,百度一下“孟姜女哭长城”就能领略儒家的这种卑鄙和弱智。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孟姜女跨越300年,从春秋时期穿越时空到秦朝。秦始皇为了娶孟姜女,穿越时空到唐朝之后请和尚,再携带和尚穿越回秦朝,为孟姜女的丈夫做法事。如此等等,狗血的无法直视。


蒋翰禹


如果你要的是试题答案就算了。

从短期看是利大于弊。秦始皇统一天下在即,不能有公开的不同声音,这只会扰乱人心。当一切说服手段无效之后,暴力是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的必然选择。通常对于异见者,说服手段都是无效的。达到思想统一之后,所有的力量才会往一个方向努力。耄的延安整风运动也是如此。

从长期看是弊大于利。思想统一不能够产生进步,只会倒退。好异求新也是人的天性,很多进步的东西都是在求变的过程中产生的。扼杀人的天性,怎么说都是罪过。

从历史上看,焚书坑儒是个伪命题。那只是个案。而且坑的到底是儒还是方士还未解。


国王boss


有利的,主要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


野猪岛主


首先搞清楚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这件事,如果真的发生过怎么孔子的学说还有流传下来,离骚怎么能流传下来,孙子兵法怎么会流传下来。连项羽火烧阿房宫都没发生过,方孝孺的后代现在依然活在世上,比较有才却不循规蹈矩的朱厚照被儒家写的猪狗不如。如果发生过,那对当事人和他的家人是残忍的,可是对中华名族却是有利的,如果没有文字统一,现在的中国就是欧洲吧,分成二十多个小国


姜水大虾


秦皇帝的这个行为我认为在当时对国家的统一是有好处的。避免了各种文化的对立,使各国的后裔忘记本国的文化趋于统一的文化。一句话就是不让生二心。但是对于历史学来说是灾难,不怪始皇帝,人的思想都有局限。谁会料到后来是什么样?


东风吹稻浪



无所事生非


还是没能烧干杀净,让我们深受两千年毒害,把中国搞的一烂再烂。推翻儒家教育,打烂孔家店,提倡新时代下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