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法治”国家,为何百姓还恨它?

盗德高点


为何说秦亡于“法治”?我认为原因为下:

  • 秦始皇统一全国,并没有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而是滥用民力,北筑长城,南开五岭,修骊山陵墓,建阿房宫。

  • 兵役制度没有调整,秦统一全国之后,仍按照原先距离发送徭役;陈胜、吴广就是因不能按时到达服役地(违令均斩),遂揭竿而起。

  • “法治”过于严苛,新朝始建,思想动荡,不适用新朝统治。


总的来说,“秦法严苛”,这是历史公论。虽然是历史公论,但也不能忽略“法治”对于秦国(未统一之前)的历史意义,尤其是正面的历史意义。


1、“法治”于秦国的好处,可参考商鞅变法的持续影响。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以“法治”为国家统治底色,法治之严苛,为列国之最。可一个例子为佐证,即商鞅初行变法,对孝公太子、孝公兄长(公子虔)违背变法条例的处罚,太子流放、公子虔处型。商鞅变法初始就是不避贵族,自上到下,触犯即处罚,有功即奖赏。秦的“法治”是针对每个国家公民的,而非针对平民的“法治”。


商鞅虽亡,变法不亡。自孝公至秦始皇皆尊秦法,才有最后的秦王朝。当然,正是由于全面深刻的变法,使秦迅速强盛起来,进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这是秦制面对社会动乱、国家分裂时期的好处。


2、兴于“法治”,亡于“法治”。

六国既亡,急需新的统治制度。为此,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中央施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辅之以郡县制。这样看来,一个完整的国家体制已经完善。


虽然土地已经被收服,然而人心却难测。再加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王朝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来收服天下民心,六国贵族仍蠢蠢欲动、渴望恢复贵族统治。秦王朝的“法治”面临山东六国人民的心里挑战。秦是战国时期变法最为彻底、完善的诸侯国,其余山东六国虽有变法,却皆为表面,或因主持变法之人去世、去职中断,始终难以触动贵族根本。


秦的“法治”并不适用于统一国家,尤其是思想动荡的统一国家。秦王朝急需一种思想来收服天下知识分子,然而,秦王朝并没有找到。这就导致秦法过于严苛,百姓难以承受,遂揭竿而起;六国贵族找准机会,反叛秦朝统治;再加之,秦王朝内部问题诸多。


最后,秦二世而亡。


以上为我的答案,谢谢~


高覃


秦朝是“法治”国家,为何百姓还恨它?

秦王嬴政上位之后,他以一己之力横扫六国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达到了大一统的皇帝。而在他的在位期间做了很多的事情,他统一了度量衡,为百姓造福了很多的事情。而他又颁布了许多法律,完善了许多法律。

那为什么他在一世之后,秦朝就迅速走向了灭亡。秦朝的法律制度是比较健全的。甚至说可以比较严苛,那么秦朝是不是法治国家?他和现在的法治国家差了多远?

一、历史因素

从秦朝的历史来看,秦朝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逐渐的一步一步强大起来。而嬴政带领秦朝的铁骑踏破了六国的国门。完成了天下大一统。我们都知道秦国的法律是出了名的严苛,如果把秦国的法律放到现在也是非常的严苛。如此严格的法律。他为什么称不上法治国家,百姓为什么要如此的恨他?如果按现在的概念来算,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是一样的,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秦朝算得上。但是有一点除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秦朝虽然说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却把皇帝排除在外。在当时皇帝有着非常大的权力,他可以更改修改,颁布新的法律制度。

二、秦朝的法律过于严苛

在秦朝违反法律要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轻则身体受伤,重则性命不保。正所谓物极必反,如果一个东西办的过于严厉,那么就会产生与它相反的效果。秦朝恰恰是因为他的法律过于严苛,虽然他在统治下,但是已经没有民心了。最后农民起义爆发来推翻了他的统治,这个也从侧面验证了他的法律制度过于严苛。如果不是法律制度过于严苛,那么陈胜和吴广的起义兴许就会没有。而这个导火索没有,兴许秦朝的统治会往后延续一些时间。

三、秦始皇的统治问题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追求的是长生,他想把秦朝统治一直延续下去,他想自己长生不老能一直统治着秦朝。但是因为这种思想,以及他服用的各种仙丹类药品,加速了他的去世,现在知道了是各种矿物质以及有毒矿物质的集合体。他经常服用这些药品,他的心思不在治国之上。而到后来赵高专权,也造成了百姓痛恨他的原因。好不容易战争结束了,统治没有多长时间,战争又开始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百姓民不聊生。过不上好日子,所以百姓才痛恨秦始皇。也痛恨秦朝的法律。


点史成器


纵观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并不在乎什么制度,关键是看执政者体恤民意,还是独裁专行。执政者言行比较,关键是“行”。“言”谁都会说的好听,沒有实际行动,不解决民之疾苦,又有何用。何况还有苛政?。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秦之灭亡是最好的证明。这就是“秦朝是法治国家,老百姓恨它”的缘坟。


老兵4200


我们知道,桔树,在江南生桔。在江北生枳。同样是桔树,但结出的果实却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地理环境不同,气候不一样,它适应不了当地气候,不进行嫁接改良,自然生不出甜桔来!

事物是通理的。秦朝的法制改革自商鞅开始,对秦国进行大规模彻底的改造,用法制代替宗法,可以说即使在现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略,而秦国的郡县制度更是先进的治理国家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

秦始皇执政后,在法制上更加严酷,但在治理六国上却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强行推行酷刑,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

但秦始皇却在其它方面推行统一的理念,如度量衡,文字,币制统一,车同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官僚体制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对外战争方面大兴土木,筑长城,也有效地防止了游牧民族的侵袭,在当时来说已基本上符合现代国家模型,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

但是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从来是社会发展很难同制度建设同步,或者超前,或者落后,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持续努力,反复实践,才能逐渐与时代同步。

秦朝也一样。

秦朝统一后,制度建设还不稳固,六国贵族阶层虽受到严重打击,但势力还在,新兴地主阶级虽已掌权,但还不稳固,农民还没有享受到新政带来的好处,法制建设滞后,没有与时俱进,游牧民族不断趁机南侵,骚扰边疆。

秦始皇寿命太短,秦二世治国无能,宦官势力强大,士族势力势微,秦统治者又大兴土木,不衅国力,好大喜功,建皇陵,建皇宫,修长城,再加上下盘剥,政令不通,社会管理混乱,新朝虽建民众没有获得感,反而加重了压迫,连坐之风盛行,几种压力叠加,当压力过于大,一旦有一个喧泄口,便会喷薄而出。

这可以从后代对秦朝的得失进行了分析,我们看到古人对郡县制还是进行了正面的评价,如柳宗元的《封建论》等可以看到,法制需要与时俱进,而不可因循守旧,而且治理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全面跟进,才能治理对,获得民众支持!



狼烟一九三一


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民心所向最重要的不是看它的法制有多么健全,而是看它笼络民心的程度。

大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巩固政权,法制不断完善,但是秦朝的法律是基于战国社会的法制图存,是典型的战时法制,它相对而言比较苛刻,适用于基于战乱时代的治理,但是人民无法接受,百姓敢怒不敢言,积怨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

此外,严苛的法律对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有些官员徇私舞弊,利用职权,加大对人民的剥削,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总而言之,它的律法虽然严苛,但是它开创了我国法律治理的先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北沫雨


一个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准是:

国家的权力——具体到封建帝制,那么就是皇帝的权力——能够受到法律的约束。

你觉得秦始皇、秦二世和赵高这些人,他们的权力是被法律约束了吗?

法治国家,不仅要求老百姓遵守法律,也要求国家在行使权力时,也能遵守法律。

其完整的定义如下——

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然而,古代的社会情况是:

老百姓被残暴的律法所剥削,而皇帝们作威作福。所以,无论如何秦朝都和“法治”没关系。这种“法治”,治的是老百姓,而不是秦始皇。

总的来讲,老百姓痛恨秦朝原因有很多,原因并不都在于法律。

至于对“法”的清算——主要还是儒家学者的态度。秦朝的思想政策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此终究先秦私学繁盛的时代。

其实也就是全方位的思想控制。那么,等到秦朝被推翻后,随着儒家势力的崛起,对这种思想控制政策自然也就有诸多不满,抨击实属正常。

总而言之,请你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不要问这种智障的问题。


HuiNanHistory


秦朝的法治是建立在乱世之中的,它对秦统六国助力之大不可言表!但秦之法却在统一六国后有失初衷,推行严法苛政,并没有让利给普通百姓,特别是六国之百姓。加上捐税重赋,大兴土木等极端措施,最终导致秦的灭亡。法为基,民为天,上下求和,才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用户9746556637168


方圆论坛在线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民心丧失,并不是因为什么秦朝法制严苛。普通平民能懂得什么“法治”还是“人治”。他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吃饱穿暖。有没有战争,能不能开开心心平平安安的过日子。秦朝以严苛的律法治国这个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朝的律法颇有一些“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意思。所以说平民是喜欢秦朝法制的。不喜欢秦朝法制的是那些特权阶层。这也就是说秦朝百姓厌恶秦法纯属子虚乌有。

百姓为何排斥秦朝呢?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沉重的劳役。首先经历了秦朝统一六国这段兵荒马乱的时期之后,天下百姓都十分渴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并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而是直接马不停蹄的开始对外扩张和基础建设。这就和老百姓所期望的安稳太平的日子所相互违背的。所以秦朝百姓自然会对朝廷有所不满。而且不管是对外扩张还是基础建设都需要百姓出钱出力。这对于长期经历战乱的百姓来说更是难以接受的。

但坦率的来说,秦朝始皇帝的政策措施都是错误的吗?也不尽然。首先秦始皇修筑长城是没有任何错误的。毕竟匈奴对于中原的威胁是时时刻刻存在的。秦始皇虽然派蒙恬打的匈奴狼狈逃窜。但匈奴人机动性太强。没有长城的保护,中原百姓就要时刻受到来自匈奴人的威胁。所以修筑长城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利国利民的。另外秦始皇修筑灵渠也是十分必要的。要知道南方之地一直都是动乱多发的地区。秦始皇想要杜绝动乱的爆发。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那就需要多加强交流。而秦朝时期的交通问题也是极大的阻碍。所以秦始皇修筑灵渠目的就是加强南北交流。这也是利国利民之举。

为什么百姓厌恶秦朝呢?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秦朝不停的征召劳役,但他们不懂修筑长城和灵渠的意义。当时老百姓都大字不识一个,他们根本不懂这其中利国利民的道理。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而秦始皇貌似也没有和老百姓解释的兴趣。他只是暴力的征召百姓,疏忽了教育。这就导致百姓和朝廷的矛盾加深。再加上原六国余孽四处散播谣言,这就导致秦朝的声望日渐降低。最终所有的不满在一个临界点爆发了出来。

事实上秦始皇真正的“暴政”可能就是铺张浪费的修筑陵墓了。除此之外秦始皇的为政举措还真的没什么好吐槽的。说秦朝法制不好的百分之一百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问题。秦朝法制不好为什么汉朝在建立后会全部搬照呢?而且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都一直被延续使用。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便推行“以法治国”,希望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但是我们知道秦朝在这样的统治下,仅仅维持了十几年便被农民起义推翻了。为何当时的百姓会如此痛恨秦朝的这种统治呢?

律法严苛,轻罪重罚

在李斯的主导下,秦朝制定出了过于严苛的律法,他认为只有轻罪重罚才能有效的防止百姓违法犯罪。但是他却没能考虑到在严法之下,百姓是否能承受得住。陈胜等人为什么会起义?就是因为秦法的过于严苛,当时他押着900农民前去渔阳服兵役,但是不巧遇到大雨,道路被阻断了,因此无法按期到达渔阳。那么按照当时的秦律,延误到达的兵丁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呢?

答案就是处斩!只是耽搁了达到时间,就要被杀头,可想而知当时的律法有多么的严酷。由此可见,陈胜等人的起义完全是被逼的,若是秦法规定延期到达的新兵丁,只是打上几大板以示惩戒的话,相信陈胜等人也不会冒着灭族的危险起义反抗了。

独尊法家,禁绝百家

对于法家以外的学说,秦朝采取的是一种严厉打压的态度。为了彻底的禁绝其他的学说,秦始皇开始禁止私学,只允许朝廷公办的学堂存在,就是为了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法家上来。除此之外,还在全国各地大量的焚烧法家学说之外的一切书籍,只留下医药和一些实用性的书籍。

甚至当时规定,只要被发现有人在私下谈论跟法家无关的学说,诸如《诗》、《书》等之类的典籍,就要被处以极刑。若是官吏包庇或知情不报的话,将与之同罪。秦朝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必定会导致人们的不满和愤怒,从而激化出各种矛盾。

君主集权,独断专行

秦朝的法治是针对除皇帝之外的所有人,也就说当时皇帝集大权于一身,可以不顾一切的行使权力,随心所欲的做任何事情。正如胡亥说的:“吾既已临天下矣, 欲目之所好, 穷心志之所乐。”也就是说,秦朝所谓的法治最终沦为了君王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是群臣百姓却受到各种严刑酷法的约束,这就导致大家敢怒不敢言。

尤其是在胡亥继位之后,将独断专行发挥到了极致,对百姓的刑罚越加的严苛,心里只想着自己享乐,完全不管百姓的死活。最终人们难以忍受,决定拿起武器反抗,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道史


秦朝的名声在后世具有两面性,在称颂其首次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功绩等一系列历史功绩的同时,其统治的残暴也被后世诟病,称其为暴秦。而由于苛政压迫百姓,致使这个威名赫赫的王朝二世而亡。这一切的根源还得从秦朝推崇的“法制”来分析。秦人原本地处西陲,论国力和文明程度是不如东方六国的。一直到商鞅变法之后才崛起于诸侯之中并最终一统天下。虽然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就被车裂,但是他制定的法律并未废止。一直到秦朝灭亡,秦国都在奉行着商鞅的所建立的“法治”。而商鞅制定的政策中,有一部分是加大了对下层百姓的剥削和压迫的。

一,告密和连坐制度的创立使秦国民风大变。

商鞅自己也说过他的改革目的就是成就王霸之业。何为王霸,引兵东进,与六国争战。这就是一种一切服务于战争的改革。


在改革中,商鞅创立了告密制度和连坐制度。他规定秦国的百姓每十户或者五户为一保。只要有其中一家人触犯了律令,其余九家全部腰斩。如果有人发觉自己的保内居民有犯法的或者有犯法 的想法时,就必须去举报。一经举报,被告者处死,告密者受赏。哪怕只是猜测这家人可能要违反法令也同样处理。

因为商鞅有自己的理论,他是持“性恶论”的:只要是人,就都有犯罪的可能,所以宁杀错不放过。而且商鞅的法令及其严苛,在道路上乱扔垃圾都得抓去黥面。(就是在犯罪分子脸上刺字。)这正是商鞅法令的恐怖之处。而这样的法令其实贯穿了之后的整个秦帝国。就像在地面上挖了无数的陷阱,百姓们在平时生活中都得小心翼翼,同时还得严密监视着周围人的举动,万一哪天自己的邻居犯法了,自己又没有举报,那就只能陪着受刑了。告密制度和连坐制度的统治下,秦国社会风气大变,在日常生活中,父子兄弟夫妻之间恩义全无,因为彼此都在互相监视。

二,赋税的加重使人民的生存越发艰难。

商鞅的改革弊端之二是重农抑商,法令规定耕种是百姓的本业。如果百姓们从事商业活动获利的话便要缴纳很重的赋税,因为承受不了各种苛捐杂税,商人破产后妻子变被收入官府成为奴隶。而奴隶和商人还得服兵役上战场作战。由于秦国所有的财富全部是为了军队征战服务的,所以农民的赋税也很重。据史书记载,秦国向农民摊派的各种赋税已经占了农户种地收入的五分之四。如果兄弟之间不分家居住的话,还得纳双份的赋税。这样的法令其实是把人民逼向战场,因为在秦法里,只要上阵杀敌才会获得升迁和赏赐,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通过变法使国家变成一台疯狂战争机器的同时,秦国的法令也把普通民众逼向了水生火热中。

商鞅变法的思想中有一条是“民弱则国强。“一切的律令其实都是把全民当成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这也就是商鞅变法在压迫百姓的同时也使贵族的利益受到损害,最终被秦国派兵杀死后用他自己制定的法律车裂其尸体的原因。对待本国的人民尚且如此,等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那些六国的遗民就更是悲惨。秦国百姓还可以说适应了几十年了,六国可从来没这么干过呀。所以统一之后,秦法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当陈胜吴广发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号召时,百姓们便纷纷揭竿而起,加入反抗暴秦的斗争中去了。


三,主张愚民政策。

在中学时代的《过秦论》中,有那么一句话:“于是废先王之道,墮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指的就是秦代的愚民政策,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籍,使百姓不能接受新的思想和智慧。就像一头笨驴一样只知道围着秦法转圈,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项法令追本溯源还是创立于商鞅。

《商君书》曾有这样一个观点:只要百姓都不学习知识了,就会变得愚蠢。从而无法与别人探讨国家政策,这样法令才能畅通无阻。国家也就安定了。可见,愚民政策是商鞅认为能巩固统治的手段,于是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商鞅就烧毁过不少诸子百家的书籍,史称“燔诗书”。


如果说在统一天下之前,秦法 禁止百姓获取知识的愚民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政权并增加了战斗力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统一之后的秦朝仍然遵循着这一套方法,这就说不过去了。民如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朝百姓在苛捐杂税和严刑峻法的压迫下早已痛苦不堪,秦王朝却不知变通,依旧采取愚民政策,势必击起百姓的怨恨和反抗。秦朝的法制思想来源是商鞅变法中的各种律令,所以百姓苦于暴秦压迫,怨恨的也是秦朝刻薄寡恩的法律和残酷的统治手段。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明白秦朝百姓的生活状态其实是很辛苦的。商鞅变法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毋庸置疑。但万物都有两面性,秦国法令的缔造者是商鞅,这次变法虽然使秦国由弱变强,所向披靡,最终统一了中国。但于此同时,法令的弊端也被一起继承,直到秦二世时代,天下百姓终于奋起反击,强大的秦帝国也瞬间崩塌。虽然很多人认为商鞅的变法只是得罪了贵族势力,但这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得罪了全民。只是贵族们杀死商鞅后,仍然使用那一套律令来对付百姓,并且大有变本加厉的势头。所以秦朝虽是法制,但百姓却恨透了。


秦法严苛,把百姓们逼上了造反的道路,这也让后来的汉朝统治者吸取了教训,这才有了汉朝废秦法,行黄老之治的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