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農”故事

從出生至今的這近三十年光景,我的每一個腳印都深深踏上了“農”字。從一開始生在農村,到後來大學和碩士期間學習了七年農業專業,如今我又來到了農村工作。從天真懵懂的童年到意氣風發的少年再到成熟穩重的中青年,經歷著“三農”故事的同時,我更見證了農村的巨大變遷,見證了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見證了祖國母親的日益繁榮。

一、 生為農民,見證家鄉發展日新月異

我出生在魯西南的一個小山村,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匱乏,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是捉襟見肘。那時我的很多童年夥伴還經常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吃的飯菜也無非是地裡種的五穀雜糧,一到冬天連大白菜都是奢侈品。村裡的危房遍地可見,甚至於我們村小學的教室,一到雨天就要停課,因為房頂的土瓦掉下來是常有的事。每到暴雨大雪時節,村裡的鄉間小路已泥濘不堪,難以行走。二十世紀初,等我上了中學,各色鮮豔的連衣裙、牛仔服已經坐滿了教室的各個角落,那時已不再因為能在冬天吃到草莓、西瓜而驚奇,我也可以騎著自行車飛馳在從家到學校的馬路上,上學、放學經常遇到的,是從村裡開往縣城的公交。昔日的危房教室已變成了四層小樓,家家戶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2006年,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為村民們減輕了很大負擔,也讓我們這座小山村煥發了新的生機。

二、 學在農業,利用自身所學服務百姓

2011年我升入大學,仍記得當時在高考志願填報書上毅然決然地寫下“植物保護”四個大字,“植物保護”就是保護植物,更直白一些,就是莊稼的“醫生”。小時候隨父母下地,經常見家鄉種的花生、地瓜出現爛根爛果等情況,農民並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也無從下手,這種情況常年存在。我利用所學,積極請教專業老師,弄明白了發病機理,有針對性地對症下藥,在我們家“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向全村推廣開來,後來這種情況得到了有效遏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村民增收。大學畢業我考入中國農科院攻讀碩士學位,致力於農藥使用技術研究,三年的時光,我先後來到全國26個省、直轄市的田間地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高效安全的農藥使用方式向廣大農民朋友宣傳推廣。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竭盡全力發揮著我的光和熱。

三、 幹在農村,竭盡自身所能擔當作為

碩士畢業我成為了北京市的一名大學生村官選調生,來到了京北基層農村工作。媽媽說我小時候在地裡幹活的時候曾說長大了要當一名“村官”,沒想到自己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十幾年後竟成了現實。在村裡,我主要負責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後來借調至鎮黨委組織辦公室,在更高層次的平臺投身於會議籌備、材料撰寫等組工人都忙得不亦樂乎的工作中去,期間全程參與了村“兩委”換屆選舉。將近一年的時間,我看到了基層幹部深夜防汛打在路上微弱的手電筒光亮,看到了他們精準扶貧、拆違控違路上忙碌的身影,聽到了人民群眾的心聲呼聲,也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始終如一的關懷和溫暖。我所在的延壽鎮湖門村已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民俗旅遊品牌,各家各戶辦起的“農家樂”讓日子越來越紅火。我更加深切感受到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結出的豐碩成果。

七十年篳路藍縷啟山林,七十年櫛風沐雨砥礪行祖國母親的70年,是奮鬥的70年,是波瀾壯闊的70年,我有幸親歷這其中的二十多年,見證了她的日新月異,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貢獻著微薄力量。未來已來,我將鼓足勇氣向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