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一下《红楼梦》,你会怎么说?

古今谭


浮生若梦,就用这四个字去概括!

当我在看完此书之后,就等于我身临其境地随着曹雪芹的带领之下去尝遍了人生百态之后。觉得这一本《红楼梦》书,也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真实的缩影。但最后我还是坚持这本书对我的感觉,所谓“初心”者——还是“浮生如梦”!

我外祖父临死前对我老妈说:“女啊!人生如浮云,在你经过繁华之后,便是一场春梦而已。所以,莫为儿孙作马牛,该吃要吃,该睡要睡,要快乐地活在当下。什么荣华富贵都是假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我认为,我外公的话与红楼梦里的那首《好了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非都是在表达“浮生若梦”的意思!





阿燚黄南开


风马牛不相及。齐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便红楼梦研究或鄙人见到的现状。

第一,作者问题。据说红楼梦的作者有六七十位之多,此曹雪芹若果真为红楼梦之作者,或没有一点瑕疵,无懈可击,红楼梦的作者能如……一样,层出不穷吗?考证派已经丧失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守着那几条看似证据,经不起丝毫推敲,比方说,首先,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此祖难道只有祖父一义?寅织造赴任,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有人与之饯行,此祖为祖饯。其次,明义诗,序中说,惜其书未传,人们对这几个字若得了白内障或换上了一副卫生球的眼睛,其诗,不说水平如何,其内容与通行本为什么大相径庭?什么叫所见为不同版本啊?为什么就不能说他所看到的只不过就是拙劣的续本或改编本呢?根据其诗,这样的书未传,又有什么可可惜的?第三,理应该是越辩越明,而现在简直就是一本胡涂账,为什么?是到了应该反思研究方法的时候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对唯心主义的认识,除去人品、道德上还能分一下高低,能辩明道理,这也叫咄咄怪事,“合理想象”是对“大胆假设”唯心认识论的发展,也是引出一群作者的始作俑者。

第二、主题。考证派认为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什么是民主主义?民主基本含义是“人民的统治”,是一个舶来品,这样的思想是从文本中推导出来的吗?还是拍拍脑袋强加到作者或书中人物身上的?索隐派则认为是反清复明,他们也许觉得这样的结论可笑,现在又捧起蔡元培先生的看法,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蔡元培先生可以有这样的观点,因为人的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其生活的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现在,谁还会给清朝加个伪字?对其不感冒,称其为小清也就是了。错误的观点或认识,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瞎猫也不会撞上这样的死耗子。

第三,认识红楼梦。首先要排除各种成见,这个要求虽然高点,因为红楼梦已经纳入到高考命题范围了,以此说明考证一派的观点为正统、为正确,会有聪明人,也会有像我一样读了二十几年以后,才觉其非者,读书人不是泼妇,一般都张不开嘴骂大街,但是腹诽是少不了的,这也是我不赞成儿童阅读红楼梦的原因之一,脚陷淤泥还容易拔出来,思想在圈子里,就如头上套上了孙悟空的金箍,凡人有几人能到灵山?红楼梦,因为派别和不正确的研究方法,被无限地复杂化了。红楼梦是一部你只要读懂了女儿水作何义?便会豁然的书,至少能明了诸派别推出来的诸作者之非。古人为文设疑,不像今天的捉迷藏,有人说藏起来了,其实是回家了,而古人会给人们留下开锁的钥匙,甲戌本第二回有一则朱批,《女仙外史》中论魔道已奇,此又非外史之立意,故觉愈奇。立意虽然不同,故事却可相似。红楼梦的研究、解析方法为小学。所谓厚书读薄方为会读,而如今研究之文用汗牛充栋恐不能形容。

欢迎批评。


脂砚正堂


红楼梦,梦红尘,玉也假;梦丰禄(贾廉贾政),镜中花;春始元(贾元春),秋叶落…


全哥150484223


梦随人去红楼在,继者不悟又轮回。



一部《红楼梦》,各有见解,我的浅见是:

铁打的红楼流水的人,一个豪门衰落了,新的权贵又会搬进来,红楼还是那个红楼,它只是静静地见证着一切。

若后来者能悟出什么,红楼见证的多半会是喜剧。若后来者不能悟出什么,红楼又会见证一个轮回的悲剧。


湘漓同源


古今美谭。若水三干,只取一瓢



在人间2244850284


假雨村言,一枕红楼梦。假虔诚情,萍梗天涯,凄凉泉路同命。浮沉别梦伤怀,终是一场空。


戒在小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渝龙宝99611585070


生命是有终结的一天,一切都带不走的,唯有情相随!《红楼梦》第一回里有句话: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句话两头都是空,但是后空不同于前面的空,后面的空是经历了情,而前面的空没有,那么情为何物?我理解成对人生感悟,对天地万物的珍爱,对美好生命的守护。人活一次,在生命最后一刻,有了这份情的相伴,就有了勇气面对死亡,交了一份来红尘历劫一次满意答卷。


木纳鸟



皇城春梦金陵红楼烂尾三百年,聊剩十三青青子衿守寡大观园。


九夏涛声


红楼一梦,世态炎凉,岁月无情,皆皆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