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妙玉暗指谁,为什么?

孟伟康

答:妙玉,苏州人氏,金陵十二钗之一,书中只说妙玉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因自小多病,3岁时在苏州“蟠香寺”

带发出家为尼,据说幼年没有父母,一直与师傅一起生活,17岁那年随师傅进京,住在北京西门外“牟尼院”。也是这一年的冬天,师傅圆寂。妙玉本欲扶灵回乡,因师傅临终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苏州,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头服侍。翌年,贾府因元春省亲,建造大观园,王夫人去拜佛时,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此下帖请她进贾府,入住大观园后面的栊翠庵。第二年的冬天,以前妙玉6岁时就曾在苏州尼姑庙相伴的邢岫烟也被请进了贾府,与迎春同住。自此妙玉与邢岫烟情谊更深。妙玉一生在佛堂寺庙度过,可她尘心未尽,对宝玉暗生爱慕。又与黛玉、宝钗、湘云、惜春等,玩的挺好。

从上面的情况看,妙玉的身份有以下几种情况:

2、妙玉姓林,也许是林如海的女儿。有人进行了大胆假设,认为妙玉姓林。妙玉和林黛玉一样,都是苏州人士,而且都为官宦之家,书香门第,都有父母的遗产——金钱,都是个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女孩子。妙玉和林黛玉会不会存在一层亲戚关系呢?也许是黛玉同父异母的姐姐?在《红楼梦》中,名字带玉的女性只有2个人:黛玉和妙玉。另外一个男娃是:宝玉。很巧的是:妙玉身边的邢岫烟的生日与宝玉是一样的,书中还特别做了说明。


3、妙玉姓秦。妙玉的师傅圆寂之后,曾暂住在北京西门外的“牟尼院”。师傅遗言是“别回苏州,在京静居,等待结果”。应该说妙玉的师傅是知道妙玉真实身份的人,师傅为何要带妙玉大老远的从苏州来到北京,师傅让妙玉等待什么结果?。

《红楼梦》中,身份最为神秘的2个人,一个是妙玉(度情),一个是秦可卿(情可轻)。妙玉与秦可卿有太多的相同之处:一是都很早没有父母,且都不知父母是谁,是否亡故。妙玉的父母把妙玉送到了苏州“蟠香寺”;秦可卿的父母把秦可卿送到了“养生堂”。二是她俩使用的东西都很贵重,贵重的连贾府都不曾拥有。妙玉的“犀牛角杯”、“成化斗彩茶盏”等。秦可卿房内挂着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梳妆台上摆放着“武则天使用的铜镜”等。三是都与姓秦的有关系。秦可卿是一个叫秦业的在养生堂把秦可卿抱回了家。妙玉是师傅死后,一个叫秦之孝的把在北京西门外“牟尼院”暂居的妙玉推荐给王夫人后,入住大观园内的栊翠庵。四是秦业和秦之孝在《红楼梦》中都是只出现过一次。


看到最后一张图,有点儿困了,不写了,睡觉!


bj山那边是海

首先给她起的名:妙玉。名字中如林黛玉一样带个"玉"字就不一般。其次设定她的身世也与林黛玉相仿:籍惯姑苏、出身仕官之家、书香门第、父母双亡、自幼多病;黛玉有"咏絮才",她"才华馥比仙"。不同点:一是年龄,黛玉比宝玉小一岁;妙玉十八岁,比贾宝玉大4一5岁。二是二人虽一样自幼多病,但黛玉未出家,妙玉带发修行入了空门。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关妙玉的内容不是太多,但为了展示她的才华,作者恰恰將最为精彩的篇章给了她。如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林黛玉、史湘云二人联到二十二韵:"冷月葬花(诗)魂"时已觉江郎才尽了。可妙玉后场加进来,请她二人一同回到栊翠庵后,自己接下去,一个人单独联了十三韵,凑成三十五韵。厉害不厉害呀?第四十一回写贾母带刘姥姥、宝玉、黛玉、宝钗等到栊翠庵。有关妙玉选茶论水的一大段文字,披露了她日常的情趣、品味有多高雅:来什么样的客配什么样的茶叶;泡茶用的水最起码是蠲的放入坛中,埋地下一年后启用的雨水;最高挡是收集梅花上的雪,装入坛中埋地下几年后再开啟的雪水。那时没污染,这二种水都是pH7左右的上佳的软水。陆羽《茶经》将水分成五等:第一等为雪水,二等为雨水,三等山水,四等江水,五等井水。你看看妙玉的修养有多高。对于梅花上蠲后埋地下几年后的一等水(雪水),她自己也只偶尔亨用。这次用来招待宝玉、黛玉、宝钗等贵宾。因林黛玉一时分不清,还当是雨水。她能不生气吗?所以接下来直率地笑话黛玉:"你这么个人,竞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曹雪芹给她的评语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古文人大多按自身品性、爱好,选一种自喻。如:宋.林逋爱梅、苏东坡喜竹、陶潜爱菊。爱兰的多为高人、雅士、隐士。兰花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上品兰,都隐藏在深山老林里。文人、雅士將兰花置书斋或书案,只能赏不能亵!这就是作者给妙玉这个人物安设的身份、地位。所以归到文题:妙玉应是暗指林黛玉,她是黛玉的替身。

但她的判词和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和最后二句"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又怎么理解呢?曹雪芹在八十回后,有关妙玉的归宿,会有专门篇章交待的。她的命运一定与主人翁贾宝玉相关联。估计是贾府败落,宝玉落难,妙玉为救他,放弃了多年修积的道行,重归红尘。"终陷淖泥中"也可这样解释:原遁入空门超凡脱俗,现重回红尘,又陷入尘世那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肮脏环境了。不一定非得被强盗玷污,或卖进妓院,或作人小妾这样的结局。究竟那种归宿符合作者的设计,只有待八十回后的文稿面世后便能见分晓了。


福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巜妙发莲华经.方便品第二》曰:"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

《红楼梦》中,十二钗之一的妙玉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如同凌虚世界的妙法,而美玉则是实在的高洁之物。它是曹雪芹花尽一番心血、将一位"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神仙级人物、淋漓尽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对《红楼梦》小说的评论,一百多年来,注家蜂起,在中国几千年的典籍中,可能只逊于唐诗宋词,以至形成"红学派",各种推测、臆断、考证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

我上边说了,妙玉不是特别描写的一个人物,应该是作者即曹雪芹对大明王朝的一种精神的寄托与怀念、痛悼。曹氏生活在清中期,清朝对汉人的防范极为严厉,尤其是对文人所著文章的关注,弄不好就会下"文字狱",所以曹氏以丰富精湛的汉文化艺术,对妙玉"拢翠庵"的描述,别具深意。
(87版妙玉饰演者近照,图片来自网络)

妙玉虽然出家,却是披法修行,我猜测是否与滿族入关的"发辫"政策有关,另外就是使妙玉更与众不同的写意处理。

与华夏文化对寺庙,庵观的传统描述一样,妙玉出家的"拢翠庵"同样是一座:白日寒林絲管尽,青霄野卉寺门低"的松竹梅掩映的䄂珍小庵,虽然小巧,却按妙玉出生地苏州园林的布局:假山石峰林立,峭石群崖争奇竞秀,曲径通幽,杜鹃、龙柏、玉兰、秀竹茂密;一汪莲池,迴廊曲桥,亭台青藤掩映。

妙玉爱兰,汉文人将兰、菊、水仙、菖蒲归为四雅,尊贵首推幽兰。这种环境和花卉的刻意描述,衬托出妙玉的高雅、神圣,不可侵犯。
(郑扳桥.竹)

然而"过洁世同嫌"的妙曼、高洁如玉的拟人化精神却惨遭蹂躏,沦落风尘,妙玉,庙宇也,暗指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如此神圣之地,汉民族的精神依托之所在,可惜为満清强横霸佔,沾污,致使:"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妙玉的衣食住行,曹氏刻画入微,精细典雅,美到令人窒息。如饮茶一章的描述,竟用头年梅花上的白雪,扫入磁坛,埋在花园,用来招待贵客,其描述如此高雅,美好,却是为以后惨遭污辱留下强烈的对比画面,产生震撼心灵的效果。

说一说曹氏描述的朝庭理想人物薛宝钗的"仕途经济",薛宝钗是按封建道德标准做人,她来京城的目的就是追求元春那样的理想目标,以她填的巜柳絮词》就明显其心迹:"⋯⋯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妙玉、黛玉等人的描述却是叹其身世坎坷、漂零。
(八大山人.荷花小鸟图,笔者摄)

曹氏面对落拓境遇,联想到国家,悲从中来,通过对妙玉的最后"风尘肮脏违心願,好一似白玉无瑕遭泥陷"。

曹雪芹与其笔下的妙玉,犹如孤独的八大山人笔下的荷端青鸟,力图在浊世中独立傲世,却被现实打败!最后把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毁灭在世人面前,这就是悲剧!


良人执戟2

妙玉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只因少时体弱多病,由赖头和尚指引出家带发修行,所以才能平安健康的成长为一个年龄女子。

黛玉也算是官宦世家,自打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从会吃饭时就开始吃药了,少时有赖头和尚要化她去出家,她父母不舍,于是病一直未好,长大以后,贾母第一次见她就觉得她“有不足之症”,“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妙玉待谁都是极其冷淡的,在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节里面,贾母带着刘姥姥和一众小姐太太们来到妙玉的拢翠庵里,妙玉招待大家茶水,唯独请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进屋品茶,从茶叶到泡茶的水乃至喝茶的器皿都比贾母这些太太们的高端,对待宝玉尤甚,竟让宝玉用自己喝过的茶杯喝水,这在他们那个时代早已越礼,更何况她还是带发修行之人。

黛玉与宝玉从初次见面到后面不断的情感纠葛,自然看得出他们不同一般的关系,他们彼此爱慕,心为对方所属。

所以妙玉是另一个黛玉,带发修行以后的黛玉,即使她因为修行避免了身体上的困苦,却还是躲不开与宝玉的情愫,她言自己是槛内人,宝玉就自称槛外人。黛玉与妙玉合体的这个人,她躲不开命运的安排,终究一生也离不开与宝玉的纠葛。

所以,妙玉暗指另一个黛玉。





默晓夕

宝玉属可以补天的顽石,彺入红尘多少年,终究怀才不遇,历尽坎坷,半生潦倒,抱恨终身。最后留下了:历遍春秋任雪霜,补天心事空惆怅。无须留恋能攻玉,独攀红楼奏华章。

黛玉是巅峰墨宝之石,乃天地之精气,凝结为石。楚辞中有”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孔子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仍然经不起风刀霜剑严相逼,“泪飞浸泡春水绿,青青苔痕染山石”。

一块顽石可以补苍天,也可以傲石林。如果进了庙宇就能琢刻成佛像,普度众生,妙不可言。可惜在那个朝代,哪里有一块净土可容槛外人。她们这些清高的奇才最后还不如红尘中红玉现实。

妙玉是作者后半身的化身”乱世隐于廟,何堪逞自豪。

甄贾(真假)为自保,珠玑藏离骚。


快乐人生40206654

妙玉指代的应该是封建社会,没有家庭背景,甚至失去家人的年轻女性。在爱情里的懵懵懂懂,关于封建礼节没有家人管教,也是半推半就。

在真的经历过人生后,却又于悲苦中大彻大悟。大概没有领路的年轻女子,都是这样成长的跌跌撞撞,多少都会带些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