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男人周遊列國比孔子還早,寧願種田也不當吳王

深藏功與名:寧做農民不做王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走向了生命的終點。他內心有些隱隱的擔憂:當初和楚國有深仇大恨的巫臣(屈巫)投奔晉國,帶著30輛戰車的見面禮勸說自己“聯晉抗楚”。這是吳國崛起的起點,也註定了以後要隨時面臨楚國的怒火。

壓力之下誰能撐得住局面?吳王壽夢留下了臨終遺願:讓最能幹、最賢能的小兒子季札接班為王。

按照春秋時的規矩,王位應該傳給嫡長子諸樊。不僅如此,季札上頭還有二哥餘祭,三哥餘昧(又叫夷昧)。本來怎麼也輪不到季扎的。

這個男人周遊列國比孔子還早,寧願種田也不當吳王

人物關係圖

不知道是季札真心不想攬這個活,還是隱約覺得可能引發權鬥,總之他是打死也不願意幹。沒辦法,大哥諸樊只好暫時做了代理吳王。

公元前560年,為吳王壽夢的服喪期滿,吳王的位置不能再拖了。代理吳王諸樊決定還政給小弟季扎。

季扎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講了一個故事——

在曹國,曹宣公去世後,宣佈由嫡子繼位,但公子負芻卻殺了嫡子,奪位後稱曹成公。但曹國人都不認可這位篡逆的曹君,諸侯也不認可曹成公。晉國乾脆出兵抓了曹成公,打算請周天子封曹國公子子臧為曹君。但是子臧自己卻主動離開曹國,只為了成全曹成公。

季札最後說,我想做子藏。

這話聽來是高風亮節的,但你是子藏,諸樊不就變成了弒君篡位的曹成公?這種隱喻不知是偶然,還是季扎刻意為之。

但是,季扎的賢能已經在全吳國出名了,百姓們紛紛請願,要求季扎做王。諸樊很是沒有面子:我有這麼遜麼?

季扎還是堅決不從,真的學起了子藏,連家業也不要了,跑去種田當農民了。真正是深藏功與名。

這個男人周遊列國比孔子還早,寧願種田也不當吳王

吳國三王

為了不做王,他開始周遊列國

諸樊在位13年,沒多大作為,期間還沒楚國虐了一次。臨終前,諸樊留下話兒:餘祭啊,你是老二,你先上吧,咱們兄弟挨個來,總能傳到季扎那,實現爸爸的願望。

王餘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忍受不了國內讓他上位的呼聲,季札乾脆出使魯國,開始了他的周遊列國之旅。

這個男人周遊列國比孔子還早,寧願種田也不當吳王

季扎周遊

此時,後來周遊列國的孔子才7歲,只是一個魯國的小娃娃。

對季扎來說,這是一趟傳奇之旅,展現了他的多彩才藝。

在以禮樂聞名的魯國,季札成了音樂評論家。魯國的樂工演奏起周樂,《周南》《邶風》豳風》,季扎聽一首點評一首。

比如聽《頌》的時候,評委老師季扎點評了一番:“這個曲子,調兒剛直有力卻無倨傲不遜的意思,旋律婉轉優美卻沒有過分曲折的遺憾……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尺寸整齊,旋律遵循法度……”

這,這也太專業了。然而,這只是季扎傳說的開始,他簡直是個所有技能點點滿的男人。

頂尖男人的智慧

到了齊國,季紮成了預言家,他告訴晏子:我勸你暫時別追求升官,也別要封地,齊國馬上要亂,你啥都不要才可保命。

果然,後來齊國大夫欒施、高強幹了起來,晏子因為還人微言輕,沒有被捲入紛爭,最終平安無事。

到了鄭國,季札變身教育家,他見到了鄭穆公的孫子、鄭國實權人物子產,教育他要以禮治國。

又到衛國,季札根據局勢推論,說,衛國君子多,國家應無患。再到晉國,季札成了先知,他見到了權臣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掐指一算,預言以後會趙魏韓三家分晉。

由此可見,季扎的政治智慧、洞察能力、美學水平都是頂尖的。當然,他還會種地……

這個男人周遊列國比孔子還早,寧願種田也不當吳王

季扎掛劍


這個男人周遊列國比孔子還早,寧願種田也不當吳王

季扎掛劍

季札到徐國,發生了著名的“季扎掛劍”的故事。那時,徐君看中了季扎身上佩帶的寶劍,雖然臉上誠實地露出想要之色,但嘴上卻沒好意思說。

以季札的智商怎麼會看不透,但他接下來還要訪問其他國家,按禮儀還得佩帶寶劍,所以看破未說破,心裡決定歸途時贈劍給徐君。

季札出訪完畢,回到了徐國,但已物是人非,徐君不在人世了。季札到了徐君的墓,把寶劍掛在了旁邊的樹上。

隨從問:人已死,還贈劍?季扎解釋說,自己雖然沒有言明,但心裡已答應把寶劍給徐君,就得說到做到。

餘祭死後,老三餘昧接力。餘昧將死之時,心想總算可以完成父親的囑託,傳給老四了。但季扎還是死活不願意當王。餘昧“無奈”地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僚。

從吳王僚開始,吳國的歷史進入了精彩紛呈的篇章……

史小煮會繼續解讀《史記》故事,歡迎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