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4月讀書總結

2019年3月、4月读书总结

委拉斯凱茲《宮娥》

三月

1、為了一種新小說

阿蘭-羅伯·格里耶的理論宣言書,這本專門寫過書摘。為了一種新小說 書摘及注

2、貓與鼠 君特格拉斯

該書在出版時曾引起過一場關於“藝術與色情”的爭論,格拉斯還引用中國的金瓶梅以及薄伽丘的十日談為自己辯護,最後還上了法庭並且勝訴——但是在這本書的中譯本里,完全沒看到序言談到的這種「曾引起軒然大波的色情」體現在哪裡……

所以中國的譯本可能是刪節版。

3、福樓拜的鸚鵡

作者朱利安·巴恩斯,福樓拜的忠實信徒,這本書以作者實地遊覽福樓拜故居接駁現實與福樓拜生平的不同一般過往的自傳的形式,追溯福樓拜生平歷史的同時,也為福樓拜辯駁。這本書寫過書摘: 福樓拜的鸚鵡 書摘

4、博爾赫斯談話錄

這本書有專門的書摘評註一篇:博爾赫斯談話錄 評註

5、博爾赫斯談藝錄

這本書眼看著超期了一邊頂著被圖書館罰錢一邊緊趕慢趕地看完了。罰錢就是有動力。寫過一篇筆記。博爾赫斯談藝錄 筆記摘錄

四月

1、微暗的火

納博科夫的小說,在寫過《洛麗塔》後——一部異常暢銷的小說——被質疑其嚴肅性,於是寫了這本《微暗的火》,據言靈感發端於納博科夫對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的研究,小說由三部分組成,序言,一首長詩,對長詩的註解。有評論認為納博科夫寫這本書是出於這樣的動機,「你們認為我是個暢銷書製造者,那就請讀讀這部作品試試看!」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個人屬於硬撐著看完。

2、電影美學分析原理 王志敏

分述電影第一符號學,第二符號學,以及王老師自創的第三符號學,其實就是藝術學中的韻味結合了。第一符號學就是由麥茨提出的八大組合段理論,被看作直接意指研究;第二符號學羅蘭·巴特提出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意識形態研究,一個是修辭格研究。代表作品是麥茨《想象的能指》。從第一符號學到第二符號學,是從結構主義的組合研究到後結構主義的聚類研究的轉變。

其中對弗洛伊德,拉康,麥茨,阿爾都塞都做了一些讀者友好型的導讀普及。

以及對隱喻、換喻的解釋比較有幫助。

在西方,基本的辭格分為隱喻和換喻。

隱喻包括:明喻,暗喻,隱喻。

換喻包括:借喻,轉喻,提喻

隱喻根據其相近性原則,是比喻;換喻根據其毗鄰性(或相連性)原則,是借代。

相連性又分兩種情況,也就是轉喻和提喻的區分:特徵屬性與本體的相連是轉喻,部分與整體的相連產生了提喻。

2019年3月、4月读书总结

3、真實眼淚之可怖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 by齊澤克

五星力薦。

第一部分是對波德維爾後理論的辯駁及再論電影的“縫合體系”以及縫合在基氏電影的變奏:包含終極反鏡頭的幽靈/魔幻維度——“界面效應”;

第二部分開始對標題解釋,也即基氏為何從紀錄片轉向虛構影片——源於對真實生活的隱私時刻的迴避;其後對《羅拉快跑》《機遇之歌》《兩生花》所蘊含的多重選擇、偶然性、二重身等命題予以解讀;

第三部分是對《十誡》的分析,區別於一般解讀的與摩西十誡的一一對應,齊澤克指出,基氏的十誡與摩西十誡的對應具有滯後性,即第一集對應第二條誡命,以此往後類推;第三章是對《三色》的分析。對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解讀必然會涉及到“倫理選擇”(劉小楓所謂“艱難的自由倫理”)、偶然性以及博爾赫斯同樣甚為感興趣的“二重身”命題。

(這本書有必要重讀。及總結。

4、喧譁與騷動 福克納

不必再多做介紹了。當時研究復調時屢屢從各種論文中看到,所謂的“多視角敘述”“不可靠敘述”,真正看沒想到是四年後了。閱讀體驗和納博科夫那本一樣,屬於硬撐著看完。

5、兔子,跑吧 by厄普代克

第一本厄普代克。屬於兔子四部曲系列,三星還行。暫時不準備繼續看了。

6、霧中風景 戴錦華

《霧中風景》寫中國電影,從1978到1998,20年曆經四五六代,當時一些篇什及論斷已成為後來的經典,譬如女性主義的兩篇文獻,及其中對《人·鬼·情》的論斷,“迄今為止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對《血色清楚》《二嫫》的解讀亦足夠精闢,後面的篇章亦可補足90年代中國電影的文化景象。

從這本書裡也可以一窺當今電影學者對“戴爺”的批評或不滿的地方。如同一個短評裡所調侃的,“‘敘境’是‘敘利亞邊境’的意思麼?”,除“敘境”外,類似的詞還有“象喻”,“固置”等,以及佈滿全書的“能指”“閹割”“東方式殺子”“弒父”“菲勒斯”等西方理論話語,在對張藝謀、何平他們進行後殖民主義批評的同時,回頭看也許自己的行文話語亦受到西方理論太多影響。

回頭看這兩個月,讀的最有價值的書是齊澤克的《真實眼淚之可怖》。

再看今天的題圖,特意選取的是委拉斯凱茲的《宮娥》,對應齊澤克這本書談到的“縫合”概念,談“電影的縫合”必談這幅畫。這幅畫裡,在最左側的是畫家,拿著畫筆準備作畫,觀眾被置於中心視點,但是再細看畫中的鏡子,鏡子裡映射了對面的國王夫妻,不是觀眾,而是國王,才是畫家作畫的對象,是缺席者所在,以這種方式——觀眾被置於缺席者的視點上,被“縫合”進了這幅畫裡,從而掩蓋了攝影機的存在。

縫合這個概念我尚未深入研究過,只能略談幾點,也可能說錯了,除了齊澤克這本書,還有丹尼爾·達揚的《經典電影的指示符碼》這篇論文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