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4月读书总结

2019年3月、4月读书总结

委拉斯凯兹《宫娥》

三月

1、为了一种新小说

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理论宣言书,这本专门写过书摘。为了一种新小说 书摘及注

2、猫与鼠 君特格拉斯

该书在出版时曾引起过一场关于“艺术与色情”的争论,格拉斯还引用中国的金瓶梅以及薄伽丘的十日谈为自己辩护,最后还上了法庭并且胜诉——但是在这本书的中译本里,完全没看到序言谈到的这种「曾引起轩然大波的色情」体现在哪里……

所以中国的译本可能是删节版。

3、福楼拜的鹦鹉

作者朱利安·巴恩斯,福楼拜的忠实信徒,这本书以作者实地游览福楼拜故居接驳现实与福楼拜生平的不同一般过往的自传的形式,追溯福楼拜生平历史的同时,也为福楼拜辩驳。这本书写过书摘: 福楼拜的鹦鹉 书摘

4、博尔赫斯谈话录

这本书有专门的书摘评注一篇:博尔赫斯谈话录 评注

5、博尔赫斯谈艺录

这本书眼看着超期了一边顶着被图书馆罚钱一边紧赶慢赶地看完了。罚钱就是有动力。写过一篇笔记。博尔赫斯谈艺录 笔记摘录

四月

1、微暗的火

纳博科夫的小说,在写过《洛丽塔》后——一部异常畅销的小说——被质疑其严肃性,于是写了这本《微暗的火》,据言灵感发端于纳博科夫对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小说由三部分组成,序言,一首长诗,对长诗的注解。有评论认为纳博科夫写这本书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你们认为我是个畅销书制造者,那就请读读这部作品试试看!」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个人属于硬撑着看完。

2、电影美学分析原理 王志敏

分述电影第一符号学,第二符号学,以及王老师自创的第三符号学,其实就是艺术学中的韵味结合了。第一符号学就是由麦茨提出的八大组合段理论,被看作直接意指研究;第二符号学罗兰·巴特提出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意识形态研究,一个是修辞格研究。代表作品是麦茨《想象的能指》。从第一符号学到第二符号学,是从结构主义的组合研究到后结构主义的聚类研究的转变。

其中对弗洛伊德,拉康,麦茨,阿尔都塞都做了一些读者友好型的导读普及。

以及对隐喻、换喻的解释比较有帮助。

在西方,基本的辞格分为隐喻和换喻。

隐喻包括:明喻,暗喻,隐喻。

换喻包括:借喻,转喻,提喻

隐喻根据其相近性原则,是比喻;换喻根据其毗邻性(或相连性)原则,是借代。

相连性又分两种情况,也就是转喻和提喻的区分:特征属性与本体的相连是转喻,部分与整体的相连产生了提喻。

2019年3月、4月读书总结

3、真实眼泪之可怖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 by齐泽克

五星力荐。

第一部分是对波德维尔后理论的辩驳及再论电影的“缝合体系”以及缝合在基氏电影的变奏:包含终极反镜头的幽灵/魔幻维度——“界面效应”;

第二部分开始对标题解释,也即基氏为何从纪录片转向虚构影片——源于对真实生活的隐私时刻的回避;其后对《罗拉快跑》《机遇之歌》《两生花》所蕴含的多重选择、偶然性、二重身等命题予以解读;

第三部分是对《十诫》的分析,区别于一般解读的与摩西十诫的一一对应,齐泽克指出,基氏的十诫与摩西十诫的对应具有滞后性,即第一集对应第二条诫命,以此往后类推;第三章是对《三色》的分析。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解读必然会涉及到“伦理选择”(刘小枫所谓“艰难的自由伦理”)、偶然性以及博尔赫斯同样甚为感兴趣的“二重身”命题。

(这本书有必要重读。及总结。

4、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

不必再多做介绍了。当时研究复调时屡屡从各种论文中看到,所谓的“多视角叙述”“不可靠叙述”,真正看没想到是四年后了。阅读体验和纳博科夫那本一样,属于硬撑着看完。

5、兔子,跑吧 by厄普代克

第一本厄普代克。属于兔子四部曲系列,三星还行。暂时不准备继续看了。

6、雾中风景 戴锦华

《雾中风景》写中国电影,从1978到1998,20年历经四五六代,当时一些篇什及论断已成为后来的经典,譬如女性主义的两篇文献,及其中对《人·鬼·情》的论断,“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对《血色清楚》《二嫫》的解读亦足够精辟,后面的篇章亦可补足90年代中国电影的文化景象。

从这本书里也可以一窥当今电影学者对“戴爷”的批评或不满的地方。如同一个短评里所调侃的,“‘叙境’是‘叙利亚边境’的意思么?”,除“叙境”外,类似的词还有“象喻”,“固置”等,以及布满全书的“能指”“阉割”“东方式杀子”“弑父”“菲勒斯”等西方理论话语,在对张艺谋、何平他们进行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同时,回头看也许自己的行文话语亦受到西方理论太多影响。

回头看这两个月,读的最有价值的书是齐泽克的《真实眼泪之可怖》。

再看今天的题图,特意选取的是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对应齐泽克这本书谈到的“缝合”概念,谈“电影的缝合”必谈这幅画。这幅画里,在最左侧的是画家,拿着画笔准备作画,观众被置于中心视点,但是再细看画中的镜子,镜子里映射了对面的国王夫妻,不是观众,而是国王,才是画家作画的对象,是缺席者所在,以这种方式——观众被置于缺席者的视点上,被“缝合”进了这幅画里,从而掩盖了摄影机的存在。

缝合这个概念我尚未深入研究过,只能略谈几点,也可能说错了,除了齐泽克这本书,还有丹尼尔·达扬的《经典电影的指示符码》这篇论文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