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征伐南宋用四十幾年!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征伐南宋用四十幾年!

世界征服國家最大的軍隊,不是亞歷山大,不是拿破崙,也不是戰爭狂人希特勒。而是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軍隊,根據統計,蒙古在征伐過程中,更滅亡國家達到100多個。蒙古在征戰中可謂是所向披靡,除了初期實力不強,征服金朝所用的時間比較長以外,在其強大之後,滅亡一個國家所花費的時間都是比較短的。

例如在中亞的花刺莫擁有80萬的軍隊,但是僅僅抵抗了蒙古軍隊100多天都全軍覆沒了,最終國家的男人被屠殺殆盡,而征服戰鬥民族俄羅斯也只用數月的時間,其他小國只是花費幾天的時間,就亡國了,因此在蒙古西征的時候,用所向披靡一點兒都不為過。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征伐南宋用四十幾年!

但是蒙古在征服貌似非常弱小的宋朝可謂是費盡心機,用智謀,用政治等手段,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那麼貌似非常弱小的南宋為何能夠在強大的蒙古目前獨自支撐幾十年呢?其原因具有以下幾點:

一是宋朝軍民的強烈抵抗,而且主帥善於用智謀,這使得蒙古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勝。宋朝將軍都接受了系統的軍事教育,雖然從表面上來講,宋朝對外戰爭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其實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勝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往往以少勝多。即使失去了中原的宋金之戰,宋朝也在大多數戰爭取得了勝利。而蒙古雖然勇猛,但是主帥的智謀遠遠比不上宋朝。並且在宋朝的時候理學興起,理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忠君愛國。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征伐南宋用四十幾年!

廣大軍民在理學的影響之下,當蒙古人進行入侵戰爭中,宋朝軍民奮起抵抗,在襄陽、鄂州以及釣魚臺城等多地相繼打敗蒙古。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蒙古才重視征服宋朝,多次採用政治、戰爭相結合的戰略,並利用奸臣賈似道,才勉強的戰勝宋朝。

二是自成吉思汗去世之後,蒙古內部出現了內訌,其戰鬥力大大下降。在征伐宋朝的時候,蒙古主帥鐵木真已經去世,在其去世之後,自己兒子與孫子進行非常激烈的皇位爭奪戰。所以蒙古軍隊一方面需要攻打宋朝,一方面也有進行權力爭奪,因而蒙古很難用100%的精力對付宋朝。直到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稱帝之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在征伐宋朝的時候,忽必烈繼續採用政治攻勢,最終在1278年蒙古在崖山之戰滅亡了宋朝、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征伐南宋用四十幾年!

三是南宋的地形情況不利於蒙古騎兵的作戰。蒙古軍隊以騎兵為主體,對騎兵作戰最為有利的地形是平原與高原。但是宋朝多山多水,這使得騎兵的優勢被弱化。宋朝充分利用山水等地形的優勢,對於蒙古大軍進行有效的打擊。例如在釣魚臺之戰中,雖然蒙古擁有十萬大軍,而守衛釣魚臺城的宋軍人數不足1萬人。但是守城將領王堅利用地形對於蒙古騎兵作戰不利的問題,利用火炮對於蒙古進行襲擊,使得蒙古軍隊多次受到重創,而蒙哥本人也被擊斃。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征伐南宋用四十幾年!

四是蒙古人以落後文化,征服先進的文化,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俗話說,要想徹底征服一個民族,就必須征服這個民族的文化。而蒙古此時是相對比較落後的遊牧文化,而宋朝的文化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非常顯然,以蒙古現有的文化,征服宋朝人是非常不現實的,為此只有訴諸於武力,這顯然是與宋朝人的價值理念是相違背的,因此在征服郭程中,遭遇了宋朝民眾的強烈反對,這無疑會增加征服宋朝的難度。

在我們現在看來,宋朝時期似乎是非常“弱”的,最主要的自然還是在軍事方面。南宋時期被打得只剩下一半的國土,遷都杭州,但是敵人卻不會因為對手的“弱”而停下攻略的腳步。但是令人吃驚的卻是,看似弱不禁風的南宋,竟然能夠抵抗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數十年,這數十年間,單單是在襄陽的爭奪上面就耗費了六年之久。那麼,為什麼“弱宋”可以抵抗蒙古這麼多年呢?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征伐南宋用四十幾年!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生縱橫天下數十年,帶領的蒙古鐵騎曾橫掃歐亞大陸,幾乎都沒怎麼費力氣,和中亞的強國花剌子模王國也只是八年而已,至於其他的國家就更不用說了,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可是,這麼一支強悍的蒙古鐵騎,在南下攻打史上最弱的王朝—宋時,卻僵持四十餘年。蒙古為了攻下南宋,在戰爭中還損失了兩代汗王。

在蒙古人眼中,北方強大大金國才是他們南下的障礙,掃除了同樣是馬上民族的契丹族,那麼南宋自然是不費吹灰之力了。但是沒有想到強大的蒙古軍團戰在不到一年多的時間裡就掃滅了金國,契丹人在他們面前不堪一擊,於是南下滅宋自然在他們眼裡就變得十分簡單了。但是歷史往往喜歡開玩笑。被成吉思汗從不放在眼裡的南宋,讓成吉思汗統一中國的願望整整擱淺了40年。在這40年裡,蒙古大軍多次南下徵宋,但每次都無功而返。那麼為什麼如此強悍的蒙古鐵騎在南宋面前反而會束手無策,令他們如此頭疼呢?

分析完原因,我們一起來看看蒙古大軍對宋的幾次大戰吧!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征伐南宋用四十幾年!

公元1234年,窩闊臺大汗滅金之後,蒙古大軍就北撤回家了。南宋朝廷於是就想趁機收復洛陽、汴梁、商丘三京,開始北伐。但是蒙古為阻止南宋北伐,掘開了黃河大堤,水淹宋軍,宋軍大敗。由此看來蒙古人也不是無能,也知道水淹宋軍來贏得戰爭。

1235年,蒙古大軍在第二次西征的同時,也南下攻宋,分為東西兩路進攻襄樊和四川,準備在長江集結,橫渡長江。要想進攻南宋,那麼襄陽和樊城就是兩個繞不過的鋼鐵長城了。但是,南下的蒙古大軍遭到了宋軍的頑強抵抗,南宋名將孟珙率軍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軍南渡的企圖。這是蒙古對南宋征戰的第一次失敗。這點在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裡面兩次都提到了郭靖以及楊過保衛襄陽的事蹟,在眾多武林人士的幫助下,蒙古人始終無法跨越長江,南下滅宋。當然這個只是小說而已,在強大的軍隊面前,個人的武力是微不足道的,對戰局無法產生影響。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征伐南宋用四十幾年!

在歷史上,北宋多名相,南宋多名將,在戰爭年代,時代創造英雄,自然也就產生了幾位流芳百世的抗元名將了。從1235年到1241年的六年裡,蒙宋之間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各有勝負。後來,杜杲、孟珙大敗蒙古東路軍,孟珙大敗蒙古西路軍,解除了蒙古大軍對南宋的威脅,蒙古軍因受到重創不得不撤退。第一次蒙宋戰爭以蒙古失敗而告終。

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之後,其子貴由繼承汗位,期間也曾率軍攻打四川,也以失敗告終。三年之後,貴由去世。125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長子蒙哥成為蒙古大汗。蒙哥在位期間,發動了蒙宋之間的第二次戰爭。蒙古大軍為了避開長江天險,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兵分北、中、南三路:南路十萬大軍直取大理國,經廣西,進入長沙;中路由蒙哥率領南下四川,進入重慶;北路由忽必烈率領,進入武漢。三路大軍計劃在武漢會合,然後順江東進,直取臨安,一舉滅亡南宋。

但是,戰爭沒有如此簡單。雖然南宋名將孟珙、杜杲早已病逝,但蒙古北路軍和中路軍仍然在武合州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久攻不克。最後,蒙哥大汗戰死,蒙軍撤退。蒙哥死後,蒙古內部陷入汗位之爭,忽必烈也急於回國搶奪汗位。但是,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南宋權臣賈似道卻揹著朝廷前來議和,雙方簽訂了議和協議,蒙軍開始撤兵。1260年,蒙軍全部撤回北方,蒙宋的第二次戰爭結束。蒙古此次南征,大汗戰死,三路軍也無功而返。

第二次蒙宋戰爭結束後的四年裡,蒙古一直處於內亂之中,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雙方展開內戰,沒有時間理會宋朝,也使得宋朝有了喘息之機。1264年,忽必烈打敗阿里不哥,成為大汗,掌控蒙古汗國。但是,南宋朝廷在蒙古內亂的時候積極備戰,積蓄實力,反而朝廷更加腐敗。不管即將到來的蒙古大軍的入侵。

兩次南征宋朝的失敗,使得忽必烈真正正視起了南宋的實力,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是憑藉長江天險的優勢,以及守城和火器,武器的優勢居然可以死死擋住蒙古鐵騎,滅亡南宋的難度也前所未有的大。1268年,忽必烈命阿術和劉整率兵攻襄陽。襄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南宋長江上的門戶,丟失襄陽的話,那麼南宋必亡。蒙軍久攻襄陽,在襄陽城下耗了六年時間都沒有打下來。最終,由於宋軍叛徒的出賣,襄陽才淪陷,南宋的的北邊門戶被徹底打開。1271年忽必烈稱帝,正式建國號大元,1272年建都於燕京(今北京)。1274年,元軍自漢江入長江,東下臨安,南宋軍隊紛紛投降。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投降之後,仍有一些餘部在沿海一帶堅抗戰,最為著名的有陸秀夫、文天祥等。但南宋氣數已盡,豈是幾人之力可以挽回。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

從1234年到1279年,偏安一隅的南宋竟然足足抵擋了蒙古大軍40幾年的進攻,成為蒙古軍團征伐道路上最難啃的骨頭了。如果和其他被滅亡的國家相比,南宋的表現算是最好的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