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流后妃到強國太后的秦宣太后

 秦宣太后本是秦惠文王身邊地位比較低下的女人,從種種跡象來看,她很有可能是陪嫁來的媵妾,卻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寵愛,為其生了三子。嬴稷終於憑藉母親秦宣太后和舅舅的幫助,成為新一任秦王。一個二流的后妃,一下子成了一個強國的太后。秦國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歷代君王都非常有作為,他們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秦國是由秦宣太后締造的,這又有誰能想到呢?

從二流后妃到強國太后的秦宣太后

在秦國曆史上,秦宣太后是一位可以改變時代的女性。她到底牛到啥程度呢?這麼說吧,到現在都還有學者堅信:秦始皇的兵馬俑其實不是給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給這位秦宣太后的。

秦宣太后是一個比較受秦惠文王寵愛的女人,從她生孩子的數量上就能看出來,當時王宮中的女人,能夠得到秦王的一夜寵幸都實屬不易,可是秦宣太后卻為秦惠文王生了三個兒子,可見秦惠文王對她的恩寵。其中羋八子的大兒子嬴稷,被送到了燕國去當了人質。

秦惠文王辭世後,嫡長子秦武王即位,這位秦武王是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傢伙,他任用的人也都是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主。歷史就是這樣神奇,如果這位秦武王多活兩年的話,整個秦國的走向很可能會向負面發展,而此時上天要把天命賦予秦國。

從二流后妃到強國太后的秦宣太后

秦武王很快就死了,他在位只有三年,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得非常搞笑。《史記》記載:“王與孟說舉鼎,絕臏。”他跟一個叫孟說的大力士比誰能把鼎舉起來,人家霸王舉鼎是因為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而秦武王純粹屬於健美教練的級別,連舉重運動員都不算。結果,秦武王沒玩好,傷了氣,不久就死去了。秦武王的王后是一位魏國的女子,這位女子並沒有留下子嗣。也沒有史料記載其他女人為秦武王生過孩子。好了,既然沒有嫡子,那麼秦武王的兄弟就成了秦國繼承人的合法候選人。秦惠文王的兒子到底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秦宣太后的生育數量推斷,應該不會少。 王位這個東西永遠是狼多肉少,想要得到它就要費盡心機。機會往往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有準備的是兩撥人,一撥是秦武王的妻子和母親,她們很快推舉了公子壯為王。另一個集團就是以秦宣太后為首的利益集團,原來秦宣太后早就看著秦武王不著調,早晚有一天要出事,而自己的兒子也都在壯年,很有可能作為王位的有力爭奪者,所以她做了細緻的準備。首先,她私下聯繫了燕國和趙國,讓他們在外圍造勢,推舉在燕國的公子嬴稷回國即位。趙國不知道正是這個舉動讓後來的長平之戰毀了整個趙國。在內部,羋八子的同母異父弟弟魏冉,成為了最可依靠的外戚勢力。

結果既意外也不意外,遠在燕國的嬴稷回國即位了,經過長達三年史稱季君之亂的王位爭奪戰以秦宣太后集團的勝利而告終。公子壯、秦惠文王的王后,以及其他的惠文王王子們,都被魏冉殺得乾乾淨淨,武王后也被趕回了孃家魏國。

魏冉由於秦宣太后在助子奪位的功勞,被授予將軍一職,嬴稷憑藉母親和舅舅的幫助,成為新一任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一個二流的后妃,一下成了一個強國的太后。

此時,雖然秦國的大局已定,但是秦國實際是萬分危險的,因為各國都在觀察秦國的動態,而秦國自身也要面臨多線作戰的嚴重威脅。秦宣太后為了避免這種威脅,做出了大膽的聯姻計劃。她命令兒子秦昭襄王娶楚國的公主為王后,同時也將秦女嫁給了楚國。再加上趙、燕兩國和自己關係不錯,這就讓秦國的局勢頓時穩定了下來。

從二流后妃到強國太后的秦宣太后

在內政方面,秦宣太后大膽使用了外戚,也就是自己的親戚。在楚懷王的推薦下,秦宣太后讓自己母族的壽擔任秦國的宰相。還有一位秦宣太后的同父弟弟羋戎,被封華陽君,封地先是陝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變成了河南密縣。秦宣太后的另兩個兒子,公子市被封為涇陽君,封地在今陝西涇陽,後來又換了一塊封地是宛(今河南南陽);公子悝被封為高陵君,封地在陝西高陵,後來又換封地為鄧(今河南郾城)。這些外戚的封地其實都並不在秦國的疆域之內,很明顯是掠奪來的,背後可以看出秦宣太后力主秦國的擴張。掠地只是表面,秦宣太后更為厲害的是她對人才的重視,比如後來的武安侯白起就是魏冉發掘出來的人才,其實如果當時沒有秦宣太后的認可,恐怕白起也只能在魏冉那裡做個馬前卒。秦宣太后也繼承了秦國先輩愛引入外援的特點,很想在外國引入更多的人才,她率先看重的就是齊宣王的庶弟孟嘗君。

秦國要請這位強力外援來當國相,是下了血本的,秦宣太后命令自己的兒子涇陽君去齊國當人質,換孟嘗君過來。有些人天生就有親和力,孟嘗君就是如此,一路上孟嘗君和涇陽君成了要好朋友。但是孟嘗君的門客們勸住了他,他們認為此次去秦國是凶多吉少,而孟嘗君接受了這次建議,他第一次去秦國實際沒有去成。

當秦國第二次來請孟嘗君的時候,事情卻發生了變故。首先,秦國內部出現了重大的分歧,有人對秦昭襄王說:“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史記。孟嘗君列傳》)秦昭襄王一聽也覺得有道理,不但閉口不提聘相之事,反倒把孟嘗君軟禁了起來。而且還要殺了他。涇陽君與孟嘗君私交甚好,他知道了昭王的意圖,便把真實情形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嚇得魂飛魄散,本想到秦國來當公務員,這倒好,有可能被人當成死屍來處理了,恨不聽那些門客的勸阻啊。最終,在涇陽君的幫助下,孟嘗君帶著人馬逃出了秦國。

其實孟嘗君來秦國本來是秦宣太后的建議,讓秦國可以多一個賢士,沒想到讓自己的兒子秦昭襄王給辦砸了,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但是我們絲毫不能懷疑這位太后的眼光,因為如果能重用孟嘗君,他帶來的絕不只是他個人的智慧,而是一個可以稱得上完美的團隊。這支團隊如果在秦昭襄王的時期就歸秦國擁有,秦統一六國的步伐很可能會更快一些。但是可惜,秦昭襄王沒有母親那樣的眼光和見識。

在歷史上我們看到的秦宣太后是一個複雜的女人,我們也同樣能看到這個強勢女人背後的那種平凡的情感。《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了秦宣太后這樣的故事。匈奴的義渠王,歸附服從了秦國,但是秦昭襄王繼位後,前來朝賀的義渠王桀驁不馴,對秦昭襄王非常不屑,大有反叛之意。在這種情況下,外有六國,內政不穩,如果北方的匈奴再給自己點顏色看看,那可真是吃不了兜著走了。在此情形下,秦宣太后做出了一個讓後人詬病很久的決定,私通義渠王。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一夜情,而是那種長久意義上的犧牲,因為秦宣太后還為這位義渠王生了兩個孩子。這種關係維持了很久,當秦國再次強大的時候,秦宣太后開始對這位“情夫”下黑手了。首先她騙義渠王到了甘泉宮,這義渠王和秦宣太后做了幾十年的情人,絲毫沒有懷疑秦宣太后對自己的感情,可有些時候,感情是不可靠的。秦宣太后命令親兵把這個在自己床上混了幾十年的男人殺了,她和他沒有感情,也沒有任何的情義,而他們所生的那兩個孩子,在歷史上也沒有任何記載。

從二流后妃到強國太后的秦宣太后

自此秦國最後一個憂患被剷除,秦國把對匈奴的防線推到了長城一線,這下秦國可以騰下手來,把目標瞄準在統一中國上了。楚國進攻韓國,韓派使者去向秦國求救。韓國使者名叫尚靳,秦宣太后把他召到了跟前,說了一番話。這番話被日後的史家稱為躍然“史”上的淫詞濫語,“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秦宣太后說得很明白,那就是對我有好處的我就幹,對我沒好處的我就不幹,不過比喻的如此奸邪,而且躍然在《史記》之上,也真是世間罕見。

對於這件事情的解釋,我只能用秦宣太后的寂寞和她對大秦帝國的那種責任感來解釋,這兩重感情在她的心中充斥著,交錯著,起著各種化學反應,最終她的淫詞,卻也能化作一道政治符咒貼在了韓國的身上。這就是最真實的秦宣太后。

秦宣太后的輝煌是從她幫助兒子登基開始的,而秦宣太后的沒落是從秦國的另一個能人開始,這個人叫范雎。范雎入秦後,他馬上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秦宣太后的弟弟和兒子們都太厲害了,厲害到秦昭襄王根本沒有什麼實權。

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國,來到了魏都。范雎的摯友鄭安平聽說秦使來到,認為這是范雎的好機會,便應聘做館驛的僕役,找機會接近王稽。鄭安平好不容易見到了王稽,說范雎是個能人,請求秦使見上一見。王稽同意了,因為任用六國的人才,一直都是秦國的傳統。和范雎見面後,他頓時對范雎的才識膽氣十分佩服,就將範鄭二人都帶回了秦國。但是范雎到了秦國一直沒有受到秦昭襄王的召見,不是秦昭襄王不想見他,是因為秦昭襄王壓根就沒有權力召見他,召見了,怕母親不高興。後來,魏冉帶兵去攻打齊國的剛(今山東寧陽縣東北)、壽(今山東東平縣東南),范雎利用這個機會向秦昭襄王上書。這次,他終於得到了秦昭襄王的召見。

范雎此時有很多話要說,但是他知道秦國現在並不在秦昭襄王手中,不敢貿然進言,秦昭襄王也知道這些,所以喝退了左右。範睢展開他的宏篇大論:“秦國地勢險要,軍隊眾多,軍民勇敢,可以成就霸王的事業。但閉關十五年,不敢進兵山東,這是因為穰侯為秦謀不忠。”范雎毫不退讓,矛頭直指魏冉。他見秦昭襄王沒有怒氣,便提出了最新的作戰方案,這也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的作戰方針。從此,範睢日益得到秦王的信任。又過了幾年,范雎又對秦昭襄王進言了,這次不是批評魏冉有戰略性的失誤了,而是直接告訴他,秦國很危險,危險的根源就是太后一黨。

秦昭襄王被范雎打動了,他難道不知道這四貴很討厭嗎?之所以沒有采取行動,是因為他顧及自己的母親,她為秦國付出的已經很多。可現在秦國真的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邊緣,秦國在商鞅之後一直設立郡縣制,所以權力大多是掌握在秦王的手中,少有地方割據的事情。而這樣的事情,就要在秦宣太后的威勢下產生了。所以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勸說下,終於下定決心,把執政的秦宣太后轟下臺,然後把“四貴”解散,讓他們該幹嘛幹嘛去。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把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逐出關中,免掉穰侯相位,改用範睢為相,封為應侯(應在今河南寶豐縣西南)。而在秦國執政四十一年的秦宣太后終於走下了政治舞臺。

從二流后妃到強國太后的秦宣太后

秦宣太后給我們最後的印象,是《戰國策》裡對她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她給世人留下的最後的印象。當“四貴”倒下後,秦宣太后也退出了政治舞臺,秦昭襄王和范雎是怎麼成功奪權的,史書上並沒說,但是奪權的過程非常順利,魏冉等人像是等著讓秦昭襄王削藩一樣,沒有做任何的反抗,這裡邊是秦宣太后的作用,因為“四貴”都與秦宣太后有著血緣關係,都是她最親密的人,四貴在如此大的變故面前顯示出了冷靜,而秦昭襄王也並沒有趕盡殺絕。這隻能理解為秦昭襄王和母親私下裡達成了某種協議,能夠讓王權在和平的條件下過渡。秦宣太后辦到了,她說服了自己的親人,交出了他們手中的權力。包括她自己也要離開這個她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舞臺。從這點上來說,秦宣太后配得上任何言語的稱讚,因為她保存下的是秦國的實力。

退休的老人是寂寞的,秦宣太后當初有兩種感情在自己的心中反覆衝擊,一種是寂寞難捱的女性情感,一種是對國家的責任感,現在對國家的那份感情淡了。而女性的情感上的空虛,自然就佔領了她感情的高地。秦宣太后有過很多情夫,但那大多數是為了政治需要,而此時她有了另一位情夫名叫魏醜夫。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大概七十多歲的宣太后病倒了,這離她離開政治舞臺只有短短一年的時間。她躺在病床上,自知時日無多,想著心愛的小情郎魏醜夫,於是宣太后傳下命令:“為我葬,必以魏子為殉。”(《戰國策》)

魏醜夫眼見得宣太后出了這麼個主意,本來是想陪著這個老太太讓她能給自己一點好處,現在倒好,要把小命搭上了,嚇得他夠嗆,於是就去找大臣庸芮想辦法。庸芮便去求見太后,秦宣太后召見了他。面對已經奄奄一息的太后,庸芮說道:“聽說您要讓魏公子為您殉葬?如果人死後無知,那麼您豈不是白白犧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後有知,那麼先王(秦惠文王)這幾十年來,在地底下怒火已經積得夠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陰世,補過還來不及,哪還有機會跟魏醜夫尋歡作樂?”秦宣太后應道:“善!”然後就打消了這個想法。我們不知道她這最後一個“善”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一句怨恨的反話,還是一句真心的懺悔,或是她根本不想再殺害無辜。我想這一切只有秦宣太后自己知道了。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