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來了,我們很興奮……但,我們的“隱私”呢?

物聯網時代,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3600秒,我們的一舉一動被隨時隨地記錄著,然後由大數據默默生成用戶畫像,屬於我們的個人隱私真的還存在嗎?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站在便利店的透明玻璃冷藏櫃前猶豫片刻,決定到底喝可樂還是礦泉水、冰淇淋要香草味還是巧克力味——我們大概都有過這樣的時刻。

商家們正在試圖影響這個決策過程:據Fast Company報道,連鎖藥店巨頭沃爾格林年初在門店上架一批智能冷櫃,通過相機、眼動追蹤和運動傳感器,檢測顧客的性別/年齡、正在查看的產品、停留時間,甚至根據對方的情緒反應,預測ta會更青睞哪種產品,並展示對應的廣告。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Walgreens貨櫃實景(紐約聯合廣場店)

比如男士可能會看到屏幕上出現普通可樂,而希望保持身材的女士更可能會優先看到Coke Zero。

這只是物聯網時代的冰山一角。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3600秒,我們的一舉一動被身邊各種物體忠誠記錄,大數據默默生成用戶畫像。

未來,當週圍的一切都聯網了,個人隱私真的還存在嗎?在下文中,我們試圖和加州產品經理Daniel Sauble一起,理性探討這個問題。

一、當生活成為一張“網”

物聯網時代,人與物的身份連接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讓我們先從三個概念說起:身份,安全和隱私。如何區分?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

身份(Identity)好比你住的房子,安全(Safety)的目的是防止他人私自闖入,而隱私(Privacy)則決定誰可以通過窗口往裡看。

這個時代,我們在工作、生活、消費等不同場景中,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數字賬戶,擁有對應的行為特徵。跟蹤某一個體的多重身份,並生成完整而全面的行為畫像,變得繁瑣且複雜。

一個更好的在線身份系統應該是什麼樣的?簡單而言就是,“無論我走到哪裡,它都與我同在”。這正是物聯網(IoT)產生、發展的重要底層因素之一:將互聯網中的數字身份與周圍事物聯繫起來。類似一個傘型結構,將個人的全部生活串聯在一起,比如我們的工作身份、個人身份、房子和汽車、財務狀況、數碼設備、數字資產、知識產權和社交圈等等。

一個理想的狀態是,當你接近任何一臺物聯網設備,它們能即刻識別你是誰、偏好是什麼,並能夠檢索過往各維度的數據,以便給出相應的配置和操作——文章開頭的智能貨櫃就是如此。

圍繞人與物身份的鏈接,物聯網中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零售和車聯網等細分領域,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2018年物聯網應用領域排名來源:IoT Analytics

智能家居

在未來,當你購買了新的智能恆溫器,它可以自動連接接入家中的Wi-Fi網絡,並基於過去你與家中空調、酒店恆溫器的交互數據,自動調節合適溫度。

椅子,手錶,鏡子,床等也能互通使用數據,實時檢測你的健康狀況並生成日常行為習慣畫像。

如果你要賣房子,智慧家居中的所有物品,都可以將自身所有權轉讓給下任房主,抓取新主人的行為數據以適應其偏好。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不需要任何人為操作。

智慧城市

物聯網抓逃犯,估計你不是第一次聽說了,張學友演唱會上頻頻落馬的那些例子就是。攝像頭、人臉識別、聯網技術大規模使用,是導致逃犯被抓的首因。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警方攜帶便攜式人臉識別布控系統,通過在演唱會門口、地鐵門口隱蔽處進行人臉識別監測,大部分數據在本地進行“邊緣計算”,可以分析多達40萬個特徵信息(比如逃犯的臉),人臉識別和報警在本機就能完成。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逃犯剋星:便攜式人臉識別布控系統

智能零售

當你走進一家數碼產品商店,隨意地查看了最近新出的電視機型號。商店攝像頭會記錄下這一切,並將數據與已包含面部數據的數據庫交叉引用,計算出你在哪個品牌、哪個型號產品上的停留時間更長。

回家之後你打開電腦,或者過會兒再看手機,這款電視機的廣告或者促銷信息很可能就會優先出現,這正在或者將會成為現實。

二、數據冰山下,人人都在裸奔

為什麼說數據洩漏、濫用局面的出現是種必然?

也許你已經從上面這些描述中,察覺到了一點不對勁:當貨架、空調、交通標誌、衣服等都連上網了,我們即便不開口,也早已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回到我們一開始說的身份、安全和隱私概念:這種人與物、物與物之間身份的互聯,幾乎是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安全和隱私問題:

1. 被動的數據洩漏——安全問題:如果有人破解你在任何設備、應用程序上的的任何身份,只要有一個安全漏洞,就有整個身份系統受到損害的風險。以極快的響應速度修復或隔離漏洞、關閉受損功能將成為一個難題。

2. 主動的數據濫用——隱私問題:不同設備間的數據互通,誰來實時授權?如何防止灰色地帶的數據抓取和非法利用?相比於今天,我們切換設備/接入新設備時尚且需要重新進行身份驗證,有時過程甚至相當繁瑣,但隱私問題已經開始蔓延。

數據洩漏,隱私濫用,這些都並非新詞。

市場調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曾預測,隨著用戶生活和企業檔案記錄的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到2019年,全球數據洩漏損失金額預計將達2.1萬億美元之多。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2013年-2018年十大數據洩露事件

而主動的數據濫用造成的隱私問題,更加普遍。

我們在互聯網上分享的信息,幾乎是一種不可逆的傳播,一旦公開就會呈幾何級數傳播。不論是微博發帖、上傳視頻、登錄網站填寫的個人資料,還是進入程序時順手點擊的授權。

從前幾年的清華男幾個小時就推理出明星住所,到令人咋舌的員工離職預警,再到今年315晚會上曝光的wifi探針盜號和App竊聽,當信息進入公領域,控制其走向就變得極其困難,怪不得有人形容“互聯網世界沒有秘密,我們都在裸奔”。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不少媒體都報道過類似事件

互聯網從最初就是建立在信息免費、且易於導航和共享的概念之上——這幾乎是埋在骨子裡的基因。促進公共信息的傳播,但忽略了個體生活中的隱私邊界,這個問題一直存在。(雖然一個更好的網絡環境應該是:承認某些事情不應該被分享。)

也就是說,隨著數據生產、存儲、利用規模的擴大,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似乎是一個必然產生的問題。無論主動或被動,都很難避免,這是一個我們需要首先承認的事實。

但與此同時,我們更加關心的是:對此,從政府、法律、個人和企業自身等角度,我們有能力去做出什麼改變?

三、隱私保護,是唯一出路?

針對信息安全和隱私問題,從不同視角能給出哪些解決方案?

2018年可以稱得上「個人數據保護元年」。前有Facebook因5000萬用戶數據洩漏和非法利用而接受美國國會5小時問詢、受英國監管機構高額罰款處理,後有“史上最嚴”GDPR法案正式生效。更多的法案和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已經在路上。

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在2018年5月25日正式生效的GDPR法案(General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即“通用數據保護條例”。這項條例在2016年4月被推出,用於取代1995年的過時指令,“把個人信息的保護和監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該法案在各歐盟成員國施行,包括已經脫歐的英國。全球大約有5億多人直接得到GDPR的保護。

GDPR條款非常細緻和嚴苛,罰款從1000萬歐元到全年營收的4%不等。導致生效後部分企業的網站和服務直接屏蔽了歐盟地區;或者直接對歐盟用戶放出了極為簡陋的純文字版網站——雖然後果存在兩面性,但仍然堪稱療效顯著的一劑猛藥。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比如GDPR法案中規定,用戶有權要求企業把自己的個人數據刪除,比如直接明瞭的「刪除賬號」選項

美國一些司法管轄區,比如紐約市、伊利諾伊州,和華盛頓州等,也正試圖要求企業在部署人臉識別時發佈明確的警告,或禁止在未經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收集生物識別數據。

更具創新性(咳咳,腦洞更大)的是加州政府,其在未來有望實施一項人民數據分紅計劃。加州州長Gavin Newsom在當地時間2月12日,發表其首次州情諮文演講時,提出的這項“數據紅利”(Data Dividend)計劃,提議科技公司應讓消費者分享該州大型科技公司依靠用戶數據創造的鉅額利潤。

“消費者有權知曉和控制他們的數據是如何被使用的……你們(消費者)的數據是有價值的,它屬於你們。”試圖通過一個“工會化”的機制、市場化的規則,對公民數據進行浮動定價。該項計劃規章正在進一步制定之中。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而對於個人來說,在更嚴厲或者更合理的法律保護措施未被提出和落地之前,最為實際的恐怕還是提高隱私保護意識,身體力行(下為長圖):

物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很兴奋……但,我们的“隐私”呢?

儘管隱私問題始終存在,現階段用戶、企業和監管機構之間的拉鋸還將持續,但我們仍然相信,未來個人身份與隱私的關係結構,將會隨著數據科技的發展被不斷重構。

就像學者所說的那樣:“未來隱私或許不再象徵商業發展與用戶的敵對,也不僅僅是作為企業“跳板”的合規;在新的故事下,保護隱私將逐漸演變為其主旨,企業亦將逐漸演變為隱私的設計者,與建築師。”

Reference:

https://uxdesign.cc/what-is-my-identity-and-how-do-i-keep-it-secure-40a83d7286bf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284828434207760&wfr=spider&for=pc

https://www.fastcompany.com/90316217/lights-cacti-store-freezers-and-other-random-things-watching-us-now

原作者:Daniel Sauble,編譯:華映資本,公眾號“華映資本”(ID:MeridianCapital)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I9LGPySzw9T7-EZkwbWRow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華映資本,編譯@華映資本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