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企上班的年輕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夜幕微涼月如初


國企上班的年輕人當初也許都是一批一起進來的,最後的結果大部分都留下了,也有的辭職了。


一、留下的這部分人

國企裡畢竟還是按資排輩的,誰先進來,誰可能就會先佔據一席之地,領導也可能會先重用誰。這裡要說一個現象,就是先入為主。國企裡做的事情對於一般人而言,只要你的智商、情商是正常的,都能勝任,可為什麼有的人就深得領導喜愛,有些人就不得志?先入為主的人,他們先開始給領導辦事,時間長了領導就慢慢習慣性的讓他們辦事了,並且產生了一定的依賴。後進的人就算能力再強,可能都得不到領導的重用,所以先入為主很重要。

另外,留下的這部分人有的自身也很努力,在自己的崗位都開始獨當一面,挑起大梁,做出了成績,漸漸成為單位裡的骨幹,更加深得領導的重用,獲得更多的機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二、辭職的這部分人

有些年輕人由於未能先入為主,被上面的人擠壓,近期內沒有出頭之日,感覺懷才不遇,於是趁著年輕辭職了,去尋找更為廣闊的天空。

也有些年輕人以為進了國企會輕鬆點,能少幹活兒。可是進去後發現依然很忙,但是已經懶惰成性的這些人依然不想幹活兒,漸漸地就感覺自己待不下去了,於是就辭職去找一個不需幹活兒的工作去了。


國企需要新鮮血液,於是招進大量的年輕人。在國企這個平臺上,每個人發揮的如何,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大家覺得呢?小夥伴們喜歡我的回答就請關注我、為我點贊吧!


智能終端小屋


這個問題,還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非要回答的話,在國企上班的年輕人,最後都老了。

我們還是有必要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識,不然看待問題容易想當然,人云亦云。

國有企業是我們的特色,如果這個理解不了,說明還不夠理解我們的國情。我們要的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重要領域必須國家接管,體現國家意志。這和西方的資本注意純粹自由競爭是有區別的。我們所說的市場經濟前邊是加一個修飾詞定語的,叫做“特色”。說明我們的市場經濟不是完全的市場化,在關鍵領域必須加以“計劃”,或者說叫“干預”。“五年計劃”大家都聽過。現在是“十三五”。當然,我們不允許叫做“計劃經濟”。因為市場化占主導地位。

國企或多或少都帶點壟斷性質,這和上邊討論的一脈相承。不壟斷如何體現國家意志呢,如何集中力量辦大事呢?想想能源,電信,大型工程就是國有的。試想,如果他們私有化,哪天他們不高興突然給你來個停電,停網,大家不就玩完了?在這裡,利潤、效益不是它們的終極目標(區別於私營企業)。完成相關規劃,五年計劃,保障安全,穩定才是重點。比方修建個建築大工程,哪天(二十年後)出了質量問題倒塌了,而如果私營企業倒閉了,找誰算賬去?相對說來,非國有企業考慮更多的是利潤,效率,眼前利益,誰會去關注20年後?

國有企業或多或少帶點公益性質。火車,人多人少都發車,價格都一成不變。如果完全市場化你試試,那春運時價格一定高的離譜。為什麼不私有化大家就大致明白了。再比如郵政雖然辦事效率低,但是能保證偏遠地區可以低價收包裹。你讓普通快遞公司試試,虧死它。順豐效率最高,技術最好,但是我們縣城就沒有順豐,因為它來肯定虧本啊,誰那麼傻才來。

國企分很多類型。可以分為壟斷型國企、充分競爭型國企,還有公益型國企。從級別可以分為央企、國有銀行、地方國企等

所以,這麼多類型,想要一概而論是很難的。壟斷型和充分競爭型肯定完全不一樣。壟斷型更加“像”國企,很多體制外的人所理解的國企多半是這類企業。菸草、石油、電力就是這一類。相對說來,這裡更加註重關係,更加旱澇保收。

而我要重點講的是充分競爭型的央企。為什麼?因為我更瞭解更有發言權嘛,其他類型的我也沒有親自待過。

首先,國企是個大熔爐,大學校。這裡能學到的東西很多。有人說,私企不是也多嗎!不一樣。比方說你在一個小裝修公司,雖然工資比國企普通員工高,但是知識面僅限於小型項目。而在國企,可以有機會接觸國際性的大項目,可以攻克世界難題。如果連這個機會都沒有,那它至少沒有資格號稱央企。不過,國企的學習效率要低於民營企業。國企是什麼都給你學,只要你想學。而民營是針對性特別強,如何為本企業快速帶來利潤是最重要的。換句話說,不該你瞭解的,請不要花時間去學,公司養你不是讓你來學習的(要學習你去大學或國企呀)。

但是問題也有,那就是如果員工不愛學,那真的是容易廢了。因為正如剛說的,國企相對來說不會逼你去學。這和大學很像,想學可以學很多東西(圖書館、實驗室、導師項目)。不學的話,每天玩遊戲,睡大覺,只要考試考60分也能過。而民營更像中學,老師每天逼著你學習,不然影響升學率可怎麼辦?但是所學僅限於考試重點。

有人說華為、阿里等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強,掌握核心科技,而國企沒有。這是體制外人士的一種錯誤判斷而已。華為阿里等做的產品比較接地氣(手機、通信、操作系統、購物、支付),所以大家瞭解的多。而國企一般是大型項目,還有涉及機密的,普通人可能很少有機會接觸。比方說跨海大橋,你說有沒有核心科技?只不過沒有拿出來炒作而已。不過說到創新能力,在某些方面,民營要強一些。特別是互聯網、計算機類的科技企業。因為這樣的技術更新換代太快,不變革根本不行。相反,國企做的往往更是傳統型的,需要百年積澱的技術。這些技術不是誰靠創新想上就能上的。或者說,根本不可能讓普通民營企業有機會去嘗試,比如普通企業敢讓你造火箭嗎。科技類的產品,錯了就錯了,大不了換個手機,大不了幾千元的交易泡湯(支付失敗數據丟失等),大不了電腦重啟,大不了網盤上的東西全被清空。但是重點工程你試試,創新出了錯,那可是要出人命的。

關於國企的薪酬待遇。這個同樣不能一概而論。國企流行論資排輩,待遇與級別有關。一線員工的收入非常非常低,要低於同行,而高管的收入就非常可觀了。員工若整天混日子,只要不犯大錯,就基本不會失業,這就給外界一種混日子的感覺。甚至認為每天就是喝茶看報紙。但是如果求上進,就永無止境。可以一直做到公司董事長。董事長是有任期的,五年換屆,人人都有機會。假如在阿里,你試試,無論你能力多強,永遠沒有機會挑戰馬雲的地位。因為到這個層次,已經不是能力的問題了,而是“資本”。誰有資本誰就是贏家,無產者只能是打工。

有人說,國企想競爭高管是要拼關係的。只能說有這個因素,但是並不是必須的,特別是在充分競爭性國企。另外,關係也是一種能力,這裡說的關係不包括血緣關係,而僅僅是溜鬚拍馬,業務往來,公關等得來的後天關係。另外,也很少聽說哪個高管真的是憑血緣關係就可以當高管。反而在私企更常見的多,特別是家族企業。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底層員工,基層小領導,依靠血緣關係進來的,確實比較多。總之說來就是,一線員工,基層員工基本上要求很低,工資也低,也可以混日子。但是往上走,拼的就是能力

我們回到題主提的問題,那些年輕人後來怎麼樣了?還是那句話,什麼樣的都有。拿我見到的同事來說。有混日子的,學歷低的,能力一般的,到四十歲還拿著不到一萬的月薪,高不成低不就。有不到四十歲就混到高管的,當人大代表的,被最高領導人接見的,享受國家級津貼的,經常和院士在一起開會討論世界級工程難題的……

所以說,兩極分化還是比較嚴重,差的收入還不如賣茶葉蛋,好的雖然收入不一定特別高,但至少見到的大世面不是普通民營企業所能比。

好像有點廢話了。那我們從概率上講吧。普通能力的人,在民營企業成功的幾率高一些,多數人在國企也就是一些工人,頂多混箇中層。但是繼續往上走的話,又反過來了,國企成功的幾率更高。就是說,對於智商情商超群,又沒有血緣關係,不是富二代官二代的無產者,在國企更有可能平臺更大,前途不可限量。


犍為真人


作為一個曾經的老國企,我來談談我所瞭解的國企吧。我是九十年代進入國企,工作十幾年後辭職出來。因為還有一些朋友和同學,這兩年回去過幾次,我原先所在的部門,基本已經沒有熟悉的人了,骨幹差不多走光了。辦公室還是那個辦公室,辦公桌還是那個辦公桌,但是人都不認識了,大有物是人非之感。

我在國企的時候,各個部門很多年輕人,到九十年代末期,年輕人都挑起了大梁,成為了各個專業領域的骨幹。九十年代中後期,企業選拔中層幹部,開始搞公開競聘,美其名曰為了公平公正,其實,那不過是遮人耳目罷了。當看到領導的司機和車間工人通過關係混成了職員,旋即提拔成中層幹部以後,很多人就心灰意冷了。2000開始,陸陸續續有人辭職,07-10年間辭職達到了高峰,研發、工藝、質量、生產、設備、銷售、財務等部門,很多骨幹員工選擇了辭職,以至於有的部門出現了青黃不接。據我瞭解,這些當時的年輕人主要是去了以下幾個方向。

第一,一部分去了私企。技術、質量和生產等部門辭職人員大都是去了同行業私企,基本上,全國同行業廠家都有這些老同事的身影,據說一個個混的都不錯。大部分都是企業的中高層技術和管理人員,待遇不菲。

第二,一部分做了專職審核員。質量部門的很多人因為具有國家註冊審核員資格,實習期結束以後,在國企發展渺茫,好幾個辭職去了認證公司做了專職審核員,其中不乏國內知名的大型認證公司,收入也是非常可觀。

第三,一部分自己做生意。還有幾個我認識的同事,辭職以後開始做生意,有開廣告公司,有開裝修裝飾公司,還有做貿易公司的。一個個做的風生水起,據說,有一個做傢俱生意的,現在頗有身價。

第四,一部分考研後進入高校。考研的有好幾個,僅我所在的部門就兩個。現在,都在大學做老師。平常也沒什麼課,也不用坐班,一邊“誤人子弟”一邊在外面做項目,從開的車來看,年收入肯定不低。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點贊、評論、收藏和轉發。更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紅色“關注”喲😄


管理那點事


其實國企也是有不同類別和三六九等劃分的。

國有企業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劃分:

  • 一是按壟斷與否,分為了壟斷性國企和競爭性國企;

  • 二是按資產管理權限級別,分為了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

比如一些壟斷性央企,菸草、電力、金融,那可是槓槓的,比如全球500強中,排名靠前的就幾乎都是國企。

至於中國企業500強,那就更不得了了。

而且,國企對於人才的招聘要求還是蠻高的,新進的員工除了有關係的外,還多半是好學校、高學歷,比如清華大學畢業生就業去向就能看出來:

國企工作的好處就是有較穩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福利保障,而且風險相對較小。

但是,國企入門難,不容易進入,而且複雜的體制,規模又巨大,同時產權也不夠清晰,所以人際關係相對複雜,論資排輩也在所難免。

國企上班的年輕人最後都怎樣了?

這個真的不能一概而論啊,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部門和崗位,以及個人情況,是會有很大差距的。

既可能很有成長和鍛鍊性,不斷學習和提升,也可能一潭死水、枯燥無聊,甚至勾心鬥角。

不過,就我身邊的同學來看,多半還是相對穩定,收入也還行,但確實有不少會心累,要麼是人際關係複雜,要麼是感覺上升空間有限。

所以,也有些人自己跳出來了,跑到更具競爭力與活力的民營企業,甚至是自己做點小事情。


評論區有國企工作的,也歡迎給大家談談你的情況啊。


馮起升


現如今在上海一家央企上班,工資一年12萬。夠基本生活。房子如果沒有家裡支持的話,其實誰也別想買。其他的一切安好。

說說來這家央企的緣由吧,其實問這個問題就是想問一問,來國企,會不會把年輕人的熱情磨光唄,會不會覺得自己沒發展,會官僚氣息同化。這些問題我講給你聽,我是怎麼想的。

首先,我來這家央企是做什麼的?

我在校招時就想好了,我自己不是很喜歡打雞血似的拼搏,我喜歡穩穩當當的發展,所以,我選擇這家央企,因為不加班,工作時間相對寬鬆,有更多的時間自己充電,同時,央企對於職業生涯的起點,央企大多為一些強勢壟斷企業,能夠給自己一個良好的職業起步,會很規範,有一定的職業素養。同時,這家公司的行業地位,讓我覺得有可以學到的東西,即使日後不如意了,仍可以跳出,另謀出路。除此之外,我既然有很多時間,我可以選擇充電學習,也可以做點兼職,這樣更靈活,生活有度,不至於被工作壓的喘不過氣來。所以這份兒工資,我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我在公司期間如何規劃自己。

我在公司做一些技術工作,在進來之初我就想好了,利用平臺優勢,加強自己對行業上下游的瞭解,加強自己對公司規範的理解,加強對自己管理能力的理解,為的是在以後得升職或者出去另謀出路時,能站得住腳。因此,在公司期間,有時會沒有事,有時會加班,只要領導給機會,我就去做,不會說,大鍋飯,誰做都一樣。因為我心裡始終想的是,我要跟上行業步伐,不能落後,給自己留退路。因此,職業的技能上,也能在同事中處於領先。其實也變相增加了領導對我的好感。在業餘時,我會考一些證書,比如pmp,mba之類。這些證書在規劃中。平時也學一些文藝愛好,和練習英語。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自己要規劃自己去做到。

最後,想說的是,國企工資是給你兜底的,不是給你致富的。當你開始學會,如何將你手裡的資源重新分配,達到利益最大化,你就已經超越了自己,使自己增值了。

是不是覺得國企,也沒那麼糟糕,想想看,也許是你自己偷了懶。


秋的見聞


國企已經離職年輕人路過。

先交代下背景,

我14年進的重慶某國有企業,

號稱排名第一的汽車廠。


做了3年,

17年離職。


國企好不好,

這個看你怎麼看,

很多人都擠不進去,

有的人想出來卻出不來。


在很多人眼裡,

國企待遇好,福利高,有保障。

如果你沒有雄心壯志,

只想安穩過日子,

那可以的。


工資不高,但是五險一金都有,

算下來,

月收入大幾千還是有的。

對於打工族可能真的不錯的。


但是,

那種僵化的體質,

無力掙扎的束縛感,

讓人很難受,

尤其是有一點上進心的人。


你的身邊都是些毫無理想鬥志的人,

天天過的很消極,

眼光也很狹隘。

天天開不完的會,

永遠做不完的工作,

寫不完的彙報材料。


我不想這樣過一輩子,

所以我毅然辭職了。


現在出來後,

過的很瀟灑。

目前轉行互聯網,

是互聯網團隊的負責人之一,

有自己的公司,

自己的團隊,

自己的社群,

自己的網站,

自己的項目等等。


身邊都是朝氣蓬勃追求上進的年輕人,

月收入也5W+,

日子過得還不錯,

感謝自己當初敢下這個決心,

也感謝家人的支持。


dark黃


曾經在某央企地市公司呆了好幾年,從年輕人熬成了中年大叔,最後選擇了辭職。這些年,在裡面見過許多的年輕人,每個人因為個人的選擇不同後續的發展也不同。

央企每年最主要的進入渠道就是校園招聘,而且現在至少要本科學歷,但是其實每年招到的研究生也不少。因為近些年的政策是新人都要分配到縣城工作,縣城的收入肯定是不如市裡頭,生活條件也相對更差,而且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調上市公司。很多新人覺得工作與自己想象的不一樣,

在試用期階段果斷就辭職了,這種情況每年都會有好幾個。

而留下來的那部分新人,因為目前很多國企的工作強度和壓力也不小,扛著上頭分配下來的指標,每天加班加點的,工資收入卻沒有很高。於是,過了幾年後,一些人感覺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辭職考公務員或者去其他企業;還有幾個同事,家裡經濟不錯,直接出國留學,喝洋墨水去了,不過這部分人也不多。

而堅持留在國企的那一大部分人,寥寥幾個要麼能力強,要麼背景深厚,過個幾年混成了小領導,想方設法地要再提拔個中層。而絕大部分的人,要麼不捨得走,要麼不敢走,要麼沒能力走,只能每天朝九晚五地過著自己的日子。當然,他們最後是能熬到退休,還是像90年代的國企職工一樣下崗,這個誰也說不準了。

其實每個年輕人剛進入國企都是有一番雄心壯志的,可如同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被殘酷的現實磨平了稜角,破滅了夢想,呆得越久就發現自己越沒有能力離開了。

我是職場問答達人流雷電,關注我,分享機關單位和國企的各種知識!
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流雷電


最後都老了,都駕鶴西去了~

有的人碌碌無為比如大多數職工;

有的人平步青雲;

有的人成為民族精神;

有的人成為行業專家;

有的人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作出卓越貢獻;

有的人雖然既沒有晉升多高的職務,也沒有能讓他聲名遠揚的能力,更沒有多少留名青史的功績,但他確確實實為國家為人民燃燒著自己的大好青春,貢獻著自己的微薄力量,比如我們的核工業人,石油人,鐵路人,航天人,電網人,通信人,教師,邊防,科考,海關等等千千萬萬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當然,很多人是不能理解這些人的,也不能理解上面這段話,甚至還抱著一副自以為看透世事參悟人生的姿態,高高在上的問一句,他們為什麼寧願在國企內選擇安逸,也不願趁年輕出去闖一闖……

當你看到一個六七十歲的鐵路巡線工人日復一日孤獨行走在鐵道上;

當你看到一個六七十歲的森林防火員蹣跚在深山老林中;

當你看到一個六七十歲的野生動物保護員遊弋在荒無人煙的可可西里荒漠裡……

你也是不能理解的,因為你覺得那些高尚的人都是黨這隻妙筆生出來的花,身邊沒有見過,即便見過,也只是認為他根本沒有看到離他很遠的地方有多麼的繁華與輝煌。

現在的價值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並不否認還是有讓人難以理解的人存在,高尚的人也好,平庸的人也好,古代有,現在也有。

在國企,就等同於“選擇安逸”嗎?

我看到太多這樣的論調了,那些因為理想不同想法不同而離開國企的人,幾乎都把原因說成“我不想在本該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吃瓜群眾也願意認同他的觀點,但你根本沒有看到本質,他在國企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也可以吃苦,也可以選擇不安逸,他離開國企去吃苦去創造“選擇不安逸”同樣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同樣在為國家為人民創造價值,比如他開公司,他在製造社會需要的產品;他開飯店,他在為百姓提供服務,哪怕他從民企A跳槽到民企B或者選擇創業單幹,他不管做什麼,都在無形中為人民創造了財富,為社會創造了價值,為國家貢獻了力量,只是他和吃瓜群眾更多的是從他個人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這一問題。

如果在國企裡是選擇安逸,那王進喜為什麼要跳進泥漿池?

如果在國企裡是選擇安逸,那鄧稼先為什麼要堅守隔壁幾十年?

如果在國企裡是選擇安逸,那無數電網建設者為什麼要拋家舍業跋山涉水架電線呢?

如果在國企裡是選擇安逸,那千千萬萬的人民教師為什麼要夜裡挑燈批作業,白日立身吸筆灰呢?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把國企剝離出來看呢?為什麼從國企內辭職就是沒有在本該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呢?


小白讀資治通鑑


在這,主要回答大學畢業後,在國企上班的年輕人,主要有三種出路吧!

第一種,入職三年內,是一個離職高峰。原因很多,有些是考研走了,有些是生活不習慣,有些因為男女朋友,也有些覺得和自已想像的國企不一樣,有些覺得待遇低。總之,只要有個能說服自己內心的原因,就會離去。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客觀原因都有。客觀上,目前人才市場上環境比較寬鬆,大學生找工會並不太難,人員好流動,並且初級人才,待遇差別不大。主觀上,這年齡段的同學,心性並不成熟、穩定,各種決定顧慮少,牽掛少,決定快,無論是去還是留。這在年輕時都很正常,不必掛懷。

第二個離職高峰,會在三十至四十五歲之間。此時,在國企己經有了不少的工作經驗,有些還成了骨幹,獨擋一面,也會積累一些人脈。人才市場對這類人材是有一定渴求度的。國企雖有機構臃腫,人際關係複雜,基層待遇低,高層收入有上限等問題,但是現在還保留在國家隊中的企業,大多管理規範,接觸高端、重要項目的機會多,還有幾十年的經驗積累。有過這樣經歷的人員,是很受歡迎的。加之此年齡段,年富力強,很多人都願意去為自己價值最大化拼搏一下。



第三種,超過一定年齡,或者在國企混得不錯的,多半會選擇在國企終老退休。國企的五險一金繳納規範,退休金個人賬戶累計很飽滿,為最後不長的時間去冒險不值得。在國企的環境,工作節奏,人際關係也大多駕輕就熟。大部份國企對老職工也多有關照。市場對這類人的需求度也不高了,也多樂於在國企“安渡晚年”。


學歷不高的年輕人,我看到的,大多數會比較珍惜在國企工作的機會,選擇流動的,相對較少。


淨月暖陽


他們在哪裡呀?他們都老了吧?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想起朴樹的這句歌詞,其實要問國企上班的年輕人最後都怎麼樣了,那麼作為職場過來人,我想告訴你的人,他們的確都老了,雖然有些年輕人在國企進步發展很快並且走上了管理崗位,也有些學足了經驗本領遠走高飛,但是無一例外,終究慢慢的被國企大環境磨滅了桀驁不馴的性子,成為了大街上遠遠看去那個步態蹣跚的中年人。

其實仔細想了一下,自己身邊很多朋友都是在國企或者中字頭的央企上班,要說收入水平,其實不高也不低,只能說還好,要說社會地位,也就頂多只能圈子內部顯擺一下,要說事業發展,往往都一臉迷茫,而且最讓大家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待在國企裡面吧,總感覺發展步子太慢了,工作節奏太慢了,工資漲的也很慢,但是想離開吧,又總覺得下不了決心,所以很多年輕人在國企裡面要麼就是埋頭苦幹的同時努力經營關係,慢慢爬上了基層管理崗位從而相對來說過上了較為好點的日子,要麼就是學了技術本領以後三五年時間快速離職另謀高就,而更多的年輕人,其實就成為了傳說中的那隻溫水中的那隻青蛙,一直想跳卻再也沒有跳出去,一直想要非得更高但卻找不到方向。

對於國企來說,其實我覺得很多國企的發展是很不錯的,而且很多國企也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甚至建功立業,但是也有很多國企,在市場競爭中依然故步自封,每年招聘大量年輕人但是人才發展論資排輩等情況依然很突出,而招進去的那些年輕人就在慢慢熬日子當中消磨掉了大好青春時光。

總之,作為年輕人來說,其實國企也好或者私企也罷,其實也只是個平臺而已,更多的精彩還需要自己去書寫,更多的路還需要自己去走,而路在哪裡呢?路其實就在腳下,當你低頭的瞬間,就可以看到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