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盂縣文化


何謂盂縣文化

這是一本剛誕生的文化雜誌,她的名字叫《盂縣文化》。

何謂盂縣文化?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平凡其實包羅萬象難以駕馭的話題。讓我們一起走進,共同解讀。

山右,河東,太行輕擁,滹沱淺吻,鍾靈毓秀,物華天寶。天賜聖地,表裡山河,曾經做過錦繡古國(春秋公元前569年),也堪稱是顯州府地(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更多時候是縣衙今治,古今敢擔。當之無愧“晉東第一邑”-----“盂縣”!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盂縣這一稱謂,振聾發聵,橫空出世。有孟丙邑之說,有四圍周高狀如“盂”之說。等,不一而足。其實無需過分解讀,[盂]形聲。從皿,於聲。盂,飲器也---《說文》。置守宮盂下--《漢書·東方朔傳》。 盂其實就是個器皿,即飲食的傢什或是禮樂的尊祀。也可以說是“盆”,即聚寶盆之解,概之吉祥之意。多少年來,盂縣人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勤勞忠良,勇立潮頭,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輝煌。 其實盂縣的終極解釋就是我們腳下這片熱土,就是我們賴以生存共同生活的2442平方公里美好家園。

盂縣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盂縣的靈魂。

文化何謂?"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 "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繫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遊》:"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繫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文化是人類在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並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與聲音的體系。文化就是語言和文字的總和。

盂縣文化就是以盂縣人民奮發創新為靈魂,以《石器先祖》、《仇猶古國》、《程嬰藏孤》、《士貴名門》、《李賓釋經》、《程子講學》、《慈善世家》、《傅山寓盂》、《進士之鄉》、《文人長虹》十大名片為軀幹,以中國楹聯文化縣為目秀,忠義文化為肌膚的遠古聖賢和今日巨人!

盂縣文化就是紅色太行老區人民流血犧牲的獻身文化,也是新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時期的奉獻文化。

古今盂縣文化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中華民族文化盂縣的偉大“中國夢”!

當前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實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盂縣文化》願承載一份責任,擔當文化強縣的使命。

社會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發展,自然界的資源都有可能窮盡,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總之一句話, 以盂縣為載體的縣域文化就是盂縣文化。

文化鑄就卓越,盂縣創造價值,《盂縣文化》從心開始。

張月拴為《盂縣文化》創刊號所作卷首語 2015. 20 /12

上一條: 歷史縱橫裡的深度聚焦

  • 下一條: 2015年十大流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