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安,孩子方能平安,孩子一個人在家應該怎麼辦?

隨著媒體的不斷髮達幾乎每一天都可以在新聞上看到一些關於孩子的安全事故,很顯然孩子的安全教育已經成為了每一個家庭的重中之重,而且在當下這個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情況下,孩子的安全幾乎就是這個家庭的全部,特別是當孩子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但是我們很多家長卻不知道如何去“保護”孩子的安全,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看看你做對了嗎?

方法一:列出問題清單,做好安全準備

主治:眉毛鬍子一把抓型家長(異常焦慮)

面對各式各樣的兒童安全資訊,有些家長們很容易產生“代入感”,即產生一種自己代替了資訊中新聞中人物而產生的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在緊張不安的狀態下很容易感受到焦慮和痛苦從而手足無措。如果你正是這款,不妨試試列以下問題清單。

家長心安,孩子方能平安,孩子一個人在家應該怎麼辦?

和孩子一起想想,他(她)是否有曾因為父母外出而獨自一人在家的經歷?

他(她)認為獨自一人在家時應該知道和注意哪些事情呢?

你認為孩子在家還可能遇到哪些安全問題?

將安全問題區分成孩子有(無)能力處理的兩類型,形成問題清單。

接著,根據問題清單,為有能力處理的問題制定家庭安全規則。例如:陌生人敲門無法辨認善惡,可以及時撥打電話詢問父母。

父母把這些家庭安全規則寫出,讓孩子瞭解並記住隨時遵守。

家庭安全規則,並不僅僅是為了防範於未然,而更多的是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告訴孩子他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對於家長而言“處處擔心,處處受阻”,你的焦慮擔心給孩子帶來的是消極暗示,他們真的可能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變得更加敏感。

方法二:既要紙上談兵,還要實戰演練

主治:嘮嘮叨叨型家長

“媽媽每次出門都要嘮叨10分鐘的安全問題,煩死了,我覺得我可以處理啊……”——10歲蛋蛋

“安全問題一直強調,但每次都出么蛾子。比如,有一次在家流鼻血,孩子自己處理搞得一地板血,我回家一看,心臟病差點嚇出來”——蛋蛋媽媽

家長心安,孩子方能平安,孩子一個人在家應該怎麼辦?

“口口聲聲保證,分分鐘鍾作妖”是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安全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部分。家長平時叨叨唸念,孩子說的頭頭是道,但心裡想著你好煩。彆著急,這是因為孩子的安全意識僅停留在認知水平,確實沒有能力處理,怎麼辦,日常練習。

例如:和孩子一起模擬陌生人來電話的場景,家長扮演陌生人,讓孩子做出真實的反應。演練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歸納安全規則,如,只說“你好”,不要透露個人及家庭信息。碰到騷擾電話,直接掛斷,啥也別說。此外,父母還可以在大眾媒體播出的節目,報紙或網絡安全平臺與孩子一起具體演練操作,在探討的過程中,增加的是孩子安全保護的知識和技能,應對危險的積極效能,促使他們更願意遵守安全規則,而減少的是家長應對危險的消極預設。

方法三:既要提高警惕,更要合理安排

專治:無事生非熊孩子

比起外界的安全威脅,更讓家長擔心的要屬孩子自己搞出來的安全隱患了。私自使用電烤箱煤氣灶說是肚子了想吃東西;拔插電子設備電源說是要完成線上作業;剪刀小刀隨意揮說是在做手工……總之熊孩子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前腳出門,後腳家裡就淪陷了。每一件事都像一顆安全隱患,隨時爆炸。這可怎麼辦。

家長心安,孩子方能平安,孩子一個人在家應該怎麼辦?

首先,和孩子一起找出安全問題的“漏洞”,保持警惕,畢竟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不可能一勞永逸,但也不必大驚小怪,可能經過你的糾正仍不盡人意時,不必過分擔心,以你的智慧,加上足夠的耐心,孩子最終會在自我保護的。

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做好時間任務安排,在父母不在家的期間要做些什麼,哪些是安全的,哪些需要保持警惕。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些啥,設定好時間任務清單,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孩子無事生非的幾率就降低了,家長擔心的安全問題也就相應減少了。

孩子最好的愛是,既要給他武器,也要給他盔甲。安全教育,不一定是條條框框的禁令,也不侷限於你不厭其煩的叮囑,而是經歷和能力的綜合演練。安其不安,安其所安,家長心安,孩子方能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