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作者丨王克明(書房記團隊作者)

按:王克明先生《原音詞淺論》一文運用學界研究成果,通過與漢語上古擬音和蒙語等語言語音的對應比較,對陝北方言中成群的嵌L形態詞語和圪頭詞語等,做了較新視角的探討,認為這些詞語來源於單音漢語形成前的原來語音形態,具有發生學意義上的原始繼承性,稱謂其“原音詞”更切近本質。論文收載於邢向東教授主編的《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論叢》第三集。作者稍有修訂後,“書房記”分五篇連載,每篇保留文中小題,外加新擬標題。

5. 上古音和相關對應性是原音詞的認知基礎

陝北漢語方言中,原音詞以成群形態牢固地佔有著漢語單音詞的位置。成群形態的原音詞如果不是漢語原生,那麼其進入單音漢語的方式,應是在一個時間段裡依靠政治背景,批量取代漢語單音詞彙。從原音詞與蒙語詞的對應關係看,及蒙元建政的歷史過程看,最具有批量取代可能的,應是蒙語。但是,在蒙元統治之前,原音詞早已存在於漢語。《爾雅》《說文》《方言》始有記述,北宋湖北宋祁《宋景文筆記》,南宋江西洪邁《容齋三筆》、湖南王觀國《學林》,記述了當時南北方口語中的一些原音詞。朱輔《溪蠻叢笑》、孫穆《雞林類事》,也記有這類反切音。這些宋代記述可以說明,沒有發生過蒙語詞語的批量取代過程。利用董紹克《古語詞存留數量表》測算,陝北方言的古語詞存留比例在7%以上,存留比例甚高。

1


“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對現在認知的原音詞,宋人有持切腳語認識者,黃朝英、李石、俞文豹則持“二合之音”說,2 認為不是“孔曰窟籠”而是“酷寵為孔”。現在觀察,這種說法是符合原音詞特點的。通過與漢語上古音進行比較,可以觀察到原音詞是其對應單音詞的“未合之音”。上古音是原音詞認知的基礎之一。

北京話的“扒拉”與陝北話的“卜拉”是同一個詞。宋元曾寫作“撥剌”、“不剌”。《農桑輯要·苧麻》有“於畦內用極細梢杖三四根,撥剌令平可”,《劉弘嫁婢》雜劇有“掏火棒兒短,強似手不剌”。扒上古音 preeds,卜拉和扒拉是“扒”的原音詞。

致力工作,張羅辦理,陝北有動詞謂“不濫”:這縣長一上臺力不濫了。不濫是“辦”的原音詞,辦上古音 breene。《溪蠻叢笑》所記“不闌”是“斑”字的反切音譯,或許反映出不同民族歷史語言的同源性。

搖擺晃動,陝北有動詞“卜來”:看一卜來一卜來的。卜來是“擺”的原音詞,擺上古音preelʔ。

動詞“撥”的意思,陝北有說“卜咯(l)”。這個卜咯是“撥”的原音詞,撥上古音 paad。

“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陝北口語有“別另”一詞,義“另外”:你別另尋個人來。古時“另”義多寫作”別”。別另是“別”的原音詞,別上古音 pred、bred。“別”和“另”形成異文。

陝北稱女陰為“板子”,也叫“板流子”。“板子”本字“屄膣”。“屄”是後起字,源於匕、牝。“匕”上古音 pilʔ、piər(高本漢);牝上古音bilʔ、biər(高本漢)3。據此,則“板流”是“匕-牝-屄”的原音詞。

陝北和各地都有的“疤瘌”一詞,是“疤”的原音詞,疤上古音 praa。

洪邁記“盤為勃闌”,陝北話“盤”謂“潑蘭”。盤上古音 blaan,勃闌、潑蘭是盤的原音詞。

“撲愣”是陝北形容鳥飛的象聲詞,亦形容人急速動作:一撲愣爬起來。撲愣是“撲”的原音詞,撲上古音 brooɡ。

一些地方口語有“爬拉”,與扒拉不同義,但也是手的動作。爬拉是“爬”的原音詞,爬上古音 braa。

陝北量詞“出爛”是說一串:一出爛穀子穗穗。“串”上古音 kroons,出爛是串的原音詞。

陝北口語有“底哩”,非常口語化,義底下。這是“底”上古音 tiilʔ 的傳承,底哩是“底”的原音詞。

陝北形容人精靈古怪謂“鬼哩古怪”,這個“鬼哩”是“鬼”的原音詞,鬼上古音 kulʔ。

“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小爐匠,陝北謂“骨露匠”。骨露是“錮”的原音詞,錮上古音 klaaɡs。

謂車輪的“軲轆”一詞,是“轂”的原音詞,轂上古音klooɡ。

匣,陝北有說“黑拉”4。黑拉是“匣”的原音詞,匣上古音 ɡraab。

陝北“忽拉”一詞即普通話詞彙“劃拉”。劃拉使用較廣,是“劃”的原音詞,劃上古音 ɡrool。

“糊弄”一詞多處方言使用,是“哄”的原音詞,哄上古音 ɡlooŋs。

機靈,陝北說“唧溜”:這娃娃一滿不唧溜。唐·盧仝《揚州送伯齡過江》有詩句“不唧溜鈍漢,何由通姓名。”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上)謂“凡人不慧者即曰不唧溜。”《氣英布》雜劇有“你去軍中精選二十個即溜軍士。”唧溜、機靈是“機”的原音詞。“機”有機靈義,如《列子·仲尼》“大夫不聞齊、魯之多機乎”。機上古音 kril,機上古音kɯl。

陝北民間使用“栲栳”一詞。《敦煌變文集》有“擔得一栲栳饅頭”。5 栲栳是“栲”的原音詞,栲上古音 khluuʔ。

空腔、中空,陝北謂空殼郎:毛頭柳樹空殼郎。“殼郎”即“閌閬”,是“腔”的原音詞,腔上古音khrooŋ。

一些地方稱土塊為土坷垃。“坷垃”一詞是“坷”的原音詞,坷上古音 khaal、khaalʔ、khaals。

眉骨,陝北謂“眉(mí)利骨”。元人寫作“眉楞骨”。《村樂堂》雜劇:“手裡拿定把槌兒,打你奶奶眉楞骨。”眉上古音 mril,眉利、眉楞是“眉”的原音詞。

普通話也使用的“硬朗”一詞,是“硬”的原音詞,硬上古音 ŋɡraaŋs。

把物體側放,陝北說“則稜”放。元人寫作“摘楞”。《鬥鵪鶉》散曲有“摘楞的瑤琴絃斷”。則稜、摘楞是“側”的原音詞,側上古音 ʔsrɯɡ。

“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還有普通話人群常見的原音詞如:窟窿是窟 khluud、孔 khlooŋʔ 的原音詞,柵欄是柵 sraans 的原音詞,傀儡是傀 kuul、khuulʔ 的原音詞,囫圇是渾 ɡluun 的原音詞,橄欖是橄 klaamʔ 的原音詞,元人曾寫“格覽”。蒺藜是茨 zli 的原音詞,《詩經》“牆有茨”讀作“牆有蒺藜”,才合全詩四字節奏。《雞林類事》記“風曰孛纜”,漢語“風”上古音 plum 。

不僅陝北和西北晉語地區有原音詞,現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也有一定數量的原音詞,同時南方方言也能觀察到。如福州 pɛ lɛ(白來)謂“擺”,ku luŋ(骨隴)謂“滾”,khua luaŋ(誇龍)謂“環”,分別對應陝北話的卜來、骨龍、圐圙。客家話 kou lon(囫圇)謂“渾”,khou long(窠窿)謂“孔”,ku lun(骨碌)謂“卷”,kau lau(考癆)謂“攪”,pot lot(報漏)謂“拂”,分別對應陝北話的夥龍、括窿、骨圙、圪撈、撲拉。唐代張籍詩句“北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反映出南方口語裡的原音詞應是在蒙元之前就隨移民南下了。

普通話裡也保留著原音詞。口語裡如扒拉、半拉、撥拉、出溜、欻拉、耷拉、叨嘮、嘟嚕、咕嚕、骨碌、胡嚕、糊弄、滑溜、和弄、坷垃、撲稜、瘦溜、刷拉、趿拉、禿嚕等等,連綿詞如醜陋、粗魯、抖摟、逗留、疤瘌、橄欖、軲轆、佝僂、聚攏、栲栳、窟窿、骷髏、傀儡、潰爛、廓落、轆轤、朦朧、迷離、霹靂、笸籮、淒厲、綺麗、勤勞、商量、貪婪、頭顱、脫落、迤邐、柵欄等等。這類雙字詞的詞義,主要是其前字的字義。以詞義分析,一般後字可有可無。或受韻書所記反切影響,其中一些單字的上古擬音沒有連綿詞基礎。但學界認為,由諸種聲母字和來母字組成的連綿詞,反映的是上古漢語的複輔音詞語。這種詞語具有原音詞的特徵。如潰爛是潰 gluuls的原音詞,淒厲是悽 shiil 的原音詞,笸籮是叵 p-khaal的原音詞,綺麗是綺 khralʔ 的原音詞,商量是商 hljaŋ 的原音詞,脫落是脫 lhood 的原音詞,迤邐是迤 lalʔ 的原音詞,聚攏是聚 zloʔ 的原音詞等。這個“聚”義,泰文是klum、kluam,佤語是 ghrɔm、grm,

6 與“聚攏”有相關性。

“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我”,各地作ŋɑ、ŋai、ŋan、ŋo、ŋɔ、ŋə、ŋəu、ŋu、ŋuai、ɡua等,7 山東是“俺”,藏語也是 ŋa,都是單音節形態,它們都繼承了“吾”的上古音 ŋaa。但是上海話的“我”,也可以用“阿拉”ɒʔlɒʔ 表達。8 為什麼可以用嵌L的原音詞形態說“我”?因為“吾”上古音有 ŋraa,“我”的上古音是ŋaalʔ,所以“阿拉”是“吾、我”的原音詞。上海話“伊拉”ɦila義“他們”。北京話用“丫”謂“他、他們”,亦連用“他丫”。北京說“你丫”則等同於陝北話的“你他你”。“他”上古音 lhaal,丫上古音 qraa,伊拉是“他、丫”的原音詞。

不含圪頭詞在內的口語和書面原音詞,《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本收約167個,齊如山《北京土話》收約86個,徐世榮《北京土話詞典》收約113個,劉育林《陝北方言辭典》收約95個。這些詞不見“非敷奉微”類輕唇音聲母,學界認為至《中原音韻》音系,漢語中才出現f聲母。9 這種系統性的聲母缺位現象,也說明原音詞不是近古蒙元語言帶入的。

據江荻先生的研究,古代藏語有一種聚合類聲母,如“sr”,一些吐蕃王名字裡的“蘇籠”sroŋ 便是。唐至明六七百年間,漢語書中記載他們與內地中央政權的來往,所用漢字即當時漢地譯音。早期譯音“蘇農”、“悉弄”、“蘇籠”,其中籠、農、弄相當於雙音節詞的L聲母后音節。後來漢字史籍中這個詞逐漸變成了單字“宋”、“松”,10 複輔音第二個聲母消失,雙音節縮成了單音節。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個字在漢語中也發生過對應的語音變化,宋上古音 sluuŋs,松上古音 sɢloŋ,後來都變成了單音節。這樣藏漢比較的詞例,反映了複輔音到單音節的歷史過程,證明了“二合之音”的音變真實,透視了原音詞的形成機制。


“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斯塔羅斯金曾以35個基本詞彙比較漢語、藏語、北高加索語、葉尼塞亞語、印歐語和南島語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上古漢語和各語系或語族都有同源關係。11 這種局面下,觀察漢語與周邊任何語言的發生學關係都是有意義的。發生學關係或遠古的影響也是原音詞認知的基礎之一。

用斯瓦迪士200詞基本表中的幾個基本詞彙(我、角、乳房、死、切、棒)與陝北話比較:

12

我,上古漢語“吾”ŋraa,ŋaa,原始印歐語ego,陝北話ŋa,ŋo。

角(犄角),上古漢語“角”ɡ·rooɡ,原始印歐語詞根ker-,陝北話“角僂”。

乳房,上古漢語“乳”noʔ ,原始印歐語詞根nu-,陝北話“奶”。

死,上古漢語“歾”muut,拉丁語mort,陝北話“歿”。

切,上古漢語“割”kaart,kaat(割斷),印歐語詞根ker,赫梯語karss,陝北話“割”(ga)。

“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棒,上古漢語“棒”brooŋʔ,梆brooŋ,柄praŋʔ,斧plag,樁 ʔr’ooŋ,杖laŋɡ,原始印歐語詞根baud,古北歐語bauta(用棍棒打),希臘語lonkhē(旗杆矛,長矛),陝北話“不浪”。

“距今7000年左右,東亞大陸存在南亞-南島語、藏緬語和阿爾泰語。在這三大語言交匯之處的中原,從前3000年到公元前後混合而成華夏漢語。”13

建立在分子生物學對遠古人類遷徙路線研究基礎上的歷史語言論述,可以對原音詞論說形成支持。雖然原音詞在詞語的汪洋中為數不多,但對原音詞的認知無需定量,而在於瞭解其每一個詞語的原始繼承性。(連載完)

“原音詞”意在原始繼承性

註釋

1 參見董紹克《漢語方言詞彙差異比較研究》151-205頁,民族出版社2002年。或許因為對古詞語存留使用的認知存在差異,這個測算結果高於從洛陽到廣州的所有7個方言點(洛陽1.6%、南昌2.6%、長沙2.8%、梅縣3.1、蘇州3.7%、廈門4.2%、廣州6.6%)。

2 福建黃朝英《緗素雜記》,浙江李石《續博物志》,浙江俞文豹《吹劍錄全編》。

3 高本漢上古音引自周法高主編《漢字古今音匯》,匕29頁,牝191頁。

4 邢向東《神木方言研究》255頁。

5 轉引自邢向東《神木方言研究》248頁,中華書局2002年。

6 引自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283頁,潘悟雲論文《對華澳語系假說的若干支持材料》。

7 部分引自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302頁。

8 《現代漢語詞典》1頁,商務印書館2002年。

9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之《漢語語音發展史略說》56頁。

10 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72頁。

11 斯塔羅斯金同源百分比:上古漢語100%,藏緬語74%,北高加索語43%,葉尼塞亞語34%,印歐語23,南島語14%。引自周及徐《歷史語言學論文集》137頁。

12 除陝北詞語,均引自鄭張尚芳《上古音系》和周及徐《歷史語言學論文集》138-146頁。

13 李葆嘉《超越譜系樹模式:語言關係類型學》。

參考書目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

額爾登泰 烏雲達賚 阿拉薩圖著《〈蒙古秘史〉詞彙選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江荻《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民族出版社2002年

楊光榮《藏語漢語同源詞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

周及徐《歷史語言學論文集》,巴蜀書社2003年

劉育林 安宇柱《陝北方言詞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邢向東《神木方言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

楊明芳 楊進《陝北語大詞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韓寬厚《府谷方言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羅美珍 林立芳 饒長溶主編《客家話通用詞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周法高主編《漢字古今音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4年

李珍華 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中華書局1999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1980年

王士元主編 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中華書局2005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1991年

朱學淵《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中華書局2002年

[澳]羅伯特·迪克森著 朱曉農等譯《語言興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董紹克《漢語方言詞彙差異比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

周振鶴 遊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法]馬伯樂《唐代長安方言考》,中華書局2005年

霍凱特《現代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參考論文

李葆嘉《超越譜系樹模式:語言關係類型學》,360doc.com/content/15/0716/13/8164970_485265330

劉育林《陝北方言準黏著成分“圪”kəʔ3和“達”ta》,《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雷春輝《從“來麥”“令命”同源看上古漢語複輔音ml-的存在及演化》,現代語文2011(5)

肖婭曼《“複輔音”聲母問題的渾沌語言觀解釋》,《古漢語研究的新探索》語文出版社2014

孫夢嵐《古漢語複輔音新探》,《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0)

趙文香 劉冬《古漢語複輔音研究綜述》,《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10)

華玉山《試論漢語古複輔音》,3y.uu456.com/bp_84fsq74nw64uc578dlxb_2.html

笪遠毅《切音詞和析音詞》,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1)

馮蒸《漢語來源的新假說》,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2dwo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