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眼浮腫都是累出來的?還可能是疾病預兆!

俗話說得好“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其實,不僅是扇“窗”,它還是個“提示器”!

醫學家表示,70%的健康問題在臉上都有體現,而這其中,最敏感的部位就是眼部。

身體一旦遇到“麻煩”,眼部就會出現變化,但是很多人卻習慣性的忽視,而釀成嚴重後果,因此我們要學會讀懂眼睛隱藏的健康“密碼”。

黑眼圈、眼浮腫都是累出來的?還可能是疾病預兆!

黑眼圈

隨著我們工作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熬夜成為家常便飯,黑眼圈也越發普遍。

對於那些休息好了就能消失的“熊貓眼”,的確不用過於擔憂,但對於一直無法改善的眼周暗沉,我們需提高警惕:

1、肝臟疾病

從中醫角度看,肝主目,肝氣運行不暢,就會累及眼部。

據瞭解,大約有20%的肝病者在暴露部位,如面部、眼眶周圍有色素沉著,呈現出“黑眼圈”。

肝臟不好的人還會出現乏力、厭油、噁心、嘔吐、尿黃等症狀。

2、腎臟虧損

腎精虧少則兩眼缺少精氣的滋潤,腎之黑色就會附於臉上;而且腎支配人體泌尿和生殖器官,一旦虧損,體內就容易堆積“毒素”,臉部也就出現暗沉色素。

腎臟虧損的人還會出現動則喘甚、腰膝痠軟、自汗、神疲、聲音低怯等症狀。

黑芝麻、枸杞、核桃等都是平補腎臟的好食材。

黑眼圈、眼浮腫都是累出來的?還可能是疾病預兆!

3、貧血

缺鐵性貧血患者可能會出現比較嚴重的黑眼圈。鐵元素不足,血細胞的含氧量降低,造成紅細胞顏色加深,出現黑眼圈。

動物內臟、瘦肉、芝麻、香菇、海帶等食物含有較豐富的鐵元素,可以輔助改善貧血,日常膳食中可以適當多添加。

4、月經不調、宮寒

女性月經不調多是因為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引起氣血運行失常,而黑眼圈則是氣血運行失常在面部的體現之一。

另外,經血量過多或者有功能性子宮出血問題的女性也會出現黑眼圈。

紅糖乾薑茶

紅糖和5g乾薑放入鍋中熬煮一會即可飲用。兩種都是性溫藥材,能緩解宮寒,通暢血流。

黑眼圈、眼浮腫都是累出來的?還可能是疾病預兆!

眼部浮腫

睡前喝太多水,會導致第二天眼部浮腫,可是有些人,明明沒喝水,醒來卻變成“腫泡眼”,這是怎麼回事呢?

1、腎臟問題

腎臟是排洩水分、調節電解質的器官,當腎臟出現問題,水鈉滯留體內時,就容易出現組織水腫,眼瞼周圍的組織比較疏鬆,加上晚上睡覺時眼部位於低處,液體容易聚集,眼瞼就最先水腫。

若除了眼部出現水腫,還伴有下肢水腫、排尿異常、腰痛等症狀,則應立即前往醫院檢查。

2、甲減

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導致水腫,這是由於體內粘液性物質代謝障礙,堆積在皮下組織的緣故。

甲減患者還會出現不正常變瘦、情緒低落、皮膚乾燥、指甲脆、肌膚骨骼疼等症狀。

黑眼圈、眼浮腫都是累出來的?還可能是疾病預兆!

3、心功能不全

心臟的泵血功能受到影響,就會導致靜脈淤血,水腫首先會出現在下肢,嚴重的話就會導致眼瞼水腫

麥粒腫(針眼)

麥粒腫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瞼板腺急性化膿性炎症

初期可見患處皮膚紅腫,觸摸有綠豆至黃豆大小結節,並有壓痛

一旦長了“針眼”,應該在醫生指導下先進行熱敷,並配合使用抗生素眼液眼膏

;若瞼緣或皮膚面出膿點,千萬不要用手擠,以免造成炎症擴散,應及時去醫院切開排膿治療

長針眼的原因

不乾淨的手去揉擦眼睛,使細菌自腺體開口處跑進去。

②眼睛過度勞累,使眼睛四周的眼輪肌收縮,而把腺體開口堵塞。

砂眼或近視、遠視、散光等眼疾,經常眯眼看東西,會收縮眼部周圍的眼輪匝肌,將腺體出口堵塞住,影響其分泌功能。

④油脂性食物、糖分大的食物吃太多,導致眼瞼邊緣的腺體油脂分泌增加,再加上清洗不足,腺體出口處易發生堵塞現象。

建議:除了要避開那些誘因,易長針眼的人群可以多補充些維生素A,因為其是維護皮膚粘膜健全的重要營養物質,缺少會引起眼瞼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細菌侵犯。

黑眼圈、眼浮腫都是累出來的?還可能是疾病預兆!

慄丘疹(脂肪粒)

說脂肪粒大家都清楚,而慄丘疹其實是它醫學上的名詞。

有不少人覺得長脂肪粒是因為使用的化妝品營養過於豐富導致的,但其實,這也可能是體內膽固醇過高的映射。

因此,長脂肪粒的人群要適當將一些油膩的食物從食譜中抹去,多吃些新鮮果蔬。

黑眼圈、眼浮腫都是累出來的?還可能是疾病預兆!

眼部周圍不僅會長脂肪粒,還會長汗管瘤、扁平疣,因長得相似,很容易混淆。

1、汗管瘤

別看它有個瘤字,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威脅,是由於汗孔堵塞形成的良性腫瘤,隻影響美觀,不影響健康。

表現:不痛不癢,形狀不規則,表面凸起,顏色與膚色接近,內裡無顆粒物,不會自動消失,也不會惡變。

2、扁平疣

扁平疣是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屬於病理性問題。

表現:表面光滑無紋路,有褐色還有深褐色,偶有輕微瘙癢,易傳染,常見扁平疣沿著抓痕分佈排列成條索狀。

有些人持續很多年,會自行好轉,也有些人會因自身傳染至滿臉、滿手都是。建議,一旦出現此類皮疹還是儘早就醫,去掉傳染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