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兒子臨死前,為何後悔沒有除掉姜維?兩人有何矛盾?

L雪媛


很多人都說“虎父無犬子”,但大部分時候這句話只是客套的場面話,一代英才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是一個失敗的案例。他不僅難堪大任,甚至可以說蜀漢的滅亡與他有直接的關係。




公元227年,已經46歲的諸葛亮迎來了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在父親巨大光環的庇護下,諸葛瞻的生活非常優越,各種最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根本不用爭取,因此接受了良好諸葛瞻在童年的時候便顯得十分聰慧。

諸葛亮看到兒子幼年聰慧早熟,非常擔心其成年之後不能有所作為,所以在臨終時寫下了《誡子書》勸告諸葛瞻;“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由於諸葛亮對蜀漢的貢獻過於輝煌,因此作為蜀漢“最強官二代的”諸葛瞻根本不能淡泊明志。17歲時便娶了公主為妻,並且擔任侍中這樣的顯赫職位。

除了蜀漢朝廷的照顧之外,蜀漢百姓也因為懷念諸葛亮,對諸葛瞻格外吹捧。每當蜀漢朝廷出臺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時,百姓們都會奔走相告,說這是武鄉侯所提倡的,諸葛瞻也因此名聲遠揚。

在這種毫無根據的吹捧之中,諸葛瞻逐漸迷失自我,他絲毫不認為自己的才能名不副實,反而認為以自己的能力應該接替諸葛亮的所有工作。但當時的姜維卻搶佔先機,奪取了“本應屬於自己的一切”,於是諸葛瞻對姜維產生了不滿。




或許諸葛瞻生活在和平年代,他的仕途會一路順風的做到朝廷大員,享受普通人一輩子無法享受的榮華富貴。但可惜的是他生活在動盪的三國時期,只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脫穎而出。所以無論諸葛瞻如何排擠姜維,姜維都掌握很大一部分軍權。即便是姜維在侯和之戰中慘敗後,諸葛瞻彈劾姜維窮兵黷武,姜維也只是去了沓中屯田,擁兵北防。

公元263年,在司馬昭的策劃下,鍾會、鄧艾、諸葛緒分三路攻蜀。劉禪聞訊後,急忙派廖化增援姜維,姜維最終在劍閣阻擋住了鍾會的進攻,逼得鍾會意欲退兵。

此時鄧艾提出一條奇計——偷渡陰平,經過商議,鄧艾帶著本部三萬兵馬出發,越過700餘里嫋無人煙的險域之後到達江油關,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



危機時刻,蜀漢朝廷派出了諸葛瞻統兵阻擋鄧艾。給諸葛瞻打下手的是張飛的孫子張遵、黃權的兒子黃崇、李恢的侄子李球等人。這些官二代與久經沙場的鄧艾相比天差地別,根本不懂軍事作戰。

當時唯一有見解的是黃崇,他認為蜀軍並不是鄧艾的對手,不能硬碰硬,所以提出了佔據險地固守的辦法。但諸葛瞻卻非常自負,根本不予採納。

實際上,當時的鄧艾孤軍深入,糧草供應不濟,如果諸葛瞻採納黃崇的建議,命令蜀軍據險固守,鄧艾的糧草耗盡之後一定會不戰自潰。但很可惜,諸葛瞻過於剛愎自用,導致了蜀漢最後的希望破滅。



經歷了幾次失敗後,諸葛瞻退守綿竹準備和鄧艾決一死戰。決戰前,諸葛瞻悲憤的說:“我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軍不能護國土,這是我的三大罪,我沒有面目回去[成都]。”最終衝入敵陣戰死。

諸葛瞻以死殉國的忠心,以及勇而無畏的血性令人動容。但他名不副實的才能,嫉賢妒能的性格也確實是其人生的一大敗筆,尤其是剛愎自用的性格導致了綿竹之戰的慘敗,這也成為了壓倒蜀漢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蜀漢的滅亡與諸葛瞻有直接的關係。


我是越關


當鄧艾帶著兩萬人奇襲陰平,逼近成都的時候,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拒守。結果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打得大敗,死前,他說了一句奇怪的話,他說他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戰不能守國土。

諸葛瞻說的自己犯的這三條罪,第一條和第三條都能理解,只是這第二條,不能制姜維,讓人很不能理解。

(姜維)

姜維是一個擁兵自重的人嗎?姜維想獨立做大嗎?顯然不是的。別的不說,就把最後關頭,姜維手握十萬大軍,駐紮在劍門關。當時劉禪已經投降了鄧艾,如果姜維想做大,想要考慮自己的利益,顯然那時候是個絕佳的機會。因為你劉禪已經投降了,我現在要反你,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劉禪去信讓姜維也投降曹魏的時候,姜維儘管一萬個不願意,他依然聽從了劉禪的話。

而且,如果姜維想考慮自己的利益,那麼,他投降曹魏以後,就會一心一意地幫曹魏做事,為什麼還要攛掇曹營自相殘殺,以此製造曹營大亂,從而光復蜀漢呢?

姜維對蜀漢的忠心耿耿,於此可見一斑。

既然姜維那麼忠於蜀漢,諸葛瞻卻為何要說出那樣一句話來呢?

這就要說到諸葛瞻這個人了。

諸葛瞻其實本身就是個沒什麼水平的人,由於他爹是諸葛亮,因此他從小就備受蜀漢君臣的照顧。那時候,蜀漢朝廷中若是出了一個什麼好政策,大家都會說這個政策是諸葛瞻提的建議,根本不會想到有可能是蔣琬、費禕、董永等人的主張。

(諸葛瞻)

因為受到大家這樣的照顧,諸葛瞻便對自己的角色定位看得非常不清楚。

諸葛瞻在繼承了諸葛亮武鄉侯後,被劉禪拜為平尚書事。這在當時的蜀漢,其實只是一個小角色。不過,諸葛瞻並不認為自己是小角色,他認為他的位置和諸葛亮一樣重要,要想做諸葛亮曾做過的事情。

諸葛亮曾做過什麼事情呢?諸葛亮在蜀國一言九鼎,朝堂上下,軍隊內外,全部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就算諸葛亮大部分時間在外北伐,但是他依然掌控著朝堂。畢竟朝堂上都是他推薦的人。有什麼事,他們都會向諸葛亮報告。因此,也相當於由諸葛亮說了算。

諸葛亮能做到那一步,既是劉備去世託孤的時候,給予了他這麼崇高的地位,也是他文治武功確實了得,蜀國上下服他。

諸葛瞻所謂的內除黃皓、外製姜維這些事,顯然也是希望能像諸葛亮一樣,做到朝堂上下由他說了算。但是很顯然,他既沒有那樣的威望,也沒有那樣的能力,更沒有那樣的必要。

不但沒有必要,諸葛瞻還因此引起了禍亂。

(劉禪)

諸葛瞻曾給劉禪建議,讓劉禪把姜維召回來,封為益州刺史,並因此解除姜維的兵權。

如果劉禪聽從了諸葛瞻的建議,按照姜維的性格,他肯定是會回來的。那麼,姜維回來後,蜀國由誰來帶兵抵禦魏國呢?顯然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人。謀略且不說,就是在服眾這一塊上,蜀國就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人。

諸葛瞻一心想要剪除姜維的權力,雖然劉禪沒有聽他的建議。但是,顯然蜀漢也因此大受影響。後來姜維的幾次出兵,都因為諸葛瞻的阻止,而出現了後繼不足的現象。而最後,姜維為了避禍,為了避免被人所陷害,乾脆放馬南山屯田,也是這個原因。

由此可見,諸葛瞻臨死前說的話,事實上表明瞭,他本人正是蜀國禍亂的源頭。


張生全精彩歷史


看完蜀亡時的幾個好玩的小片段,您就會非常清楚諸葛亮的兒子為何後悔沒有“制姜維”了。

腦洞大開的蔣琬

諸葛亮死後,蔣琬還是能“制姜維”的。在蔣琬時期,姜維北伐的規模從未過萬。

另外,蔣琬還開過一個腦洞。他覺得,諸葛亮每次北伐出祁山太辛苦了,方向不對!他策劃東征,進取上庸方向,再去打襄樊,以向宛洛。

因為這個策劃腦洞太大了,劉禪親自出面制止了!

說這個,當然不是討伐蔣琬計劃的可行性。而是為了說明,在蔣琬、費禕時期,政府對姜維的制約是很到位的。不但能控制軍事行動規模,甚至還能腦洞大開地影響軍事進軍路線!

只是,在費禕被刺殺(姜維有嫌疑)後,姜維再不受制,仗越打越大。

窮死的蜀漢

在鄧艾入成都後,清點蜀漢國庫。得到的數據是讓人大吃一驚,僅剩下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兩千斤。

什麼概念?

我們對比一下:劉備平定益州後,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還有其他賞賜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蜀漢滅亡時的國庫,還不夠當年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四個人的數!

大哥,聽說幾十年後,國庫的錢還不夠給哥幾個發獎金的。


可見,當時蜀漢被黃皓、姜維折騰成啥樣了!黃皓後主,再是胡來,也就鋪張一點,也沒有去搞房地產開發(修阿房宮啥的)能花多少錢?想來,應該主要是姜維北伐,折騰掉的吧!

唱反調的副司令

姜維北伐後期。廖化、王平、張翼都著勸姜維,別打了,國家受不了了。

什麼概念?

北伐軍的副司令、先鋒官、參謀長一起和總司令唱反調!

可見,此時的北伐,已傷國本,也已失去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你們都不支持我,讓我想念魏延大哥了。


搞來搞去的三派

諸葛瞻提議任姜維為益州刺史,剝奪姜維兵權,未果。

姜維上書除掉黃皓,未果。

姜維怕黃皓報復,屯田避禍。

魏伐蜀,以鄧艾牽制姜維,鍾會大軍入漢中,陽平關守將降,蜀漢丟了漢中。

可見,諸葛瞻對局勢拉制弱到了何種程度,任由各方內鬥,大臣自保避難,終於亡國。

另外,陽平關如此緊要之地,居然出降將!可見,諸葛瞻等人對軍方人事的審查失職!也可能是,軍方的事,他們管不著了!

因此,不能制約姜維北伐的規模,致使國家凋敝,不能在權力鬥爭中制止三方的內耗,致使漢中門戶大開。



益州漢中之險,若內耗稍少,何至於亡?陽平關出降將,尚書令失職!

因此,諸葛瞻把不能除黃皓,不能制姜維,並列為自己的大罪,是很客觀的!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自古以來,能使人水火不容的事情大致有三件:為名,為利,為權。諸葛瞻和姜維也不能免俗,看上去倆人像是政見不同,其實是蜀漢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

諸葛亮五丈原病逝以後,擋在劉禪面前的一座大山蕩然無存,他開始有意識培植自己的親信。劉禪並不是《三國演義》中表現的那麼無能,既然諸葛亮已經不在了,那蜀漢的權力集團就面臨重新洗牌,這個時候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成了他的首選對象,所謂將門有將嘛。就這樣,諸葛瞻帶著他父親的光環一步一步成為蜀漢的衛將軍。其實這也是劉禪制約姜維的一張王牌,但這張牌有多大的能量,我們稍後再提。



之前蜀漢的軍權都掌握在諸葛亮一人的手中,姜維作為諸葛亮刻意培養的親傳弟子,也是大權在握,但這個權力是諸葛亮給他的。諸葛亮逝世後,他如果想保住現有的兵權,那就只能挾戰自重。只要魏蜀之間戰事不斷,那他姜維就沒有什麼危險,畢竟當時的蜀漢已經人才凋零,無人可代替他的位置。



諸葛瞻雖然名為蜀軍的二號人物,但其實手中沒有兵權的,搞得他這個衛將軍像是個榮譽稱號一樣。其實劉禪是主和的,主張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諸葛瞻作為劉禪的心腹,自然是支持的。而姜維是主戰派,打著繼承諸葛亮遺志的七號北伐中原。《三國志注》記載,景耀五年,諸葛瞻上書彈劾姜維,指他“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建議罷免姜維。劉禪雖然也想分化姜維的權力,但當時前線戰事正處於膠著狀態,而且身邊這些人都比不上姜維,只能沉默表態。



景耀六年,鄧艾偷襲陰平。諸葛瞻領兵與之在綿竹對峙,本來可以據險死守,卻偏偏要出城決戰,結果戰死沙場,綿竹淪陷,劉禪投降。可見其軍事能力確實平平,劉禪雖有意培養,卻難當大任。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諸葛瞻決戰前悲憤地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死前都對姜維滿腹怨氣,可見兩人成見之深。


歷史伶俜者


在很多人的心裡面,諸葛亮是蜀漢的大功臣,如果沒有他的話,蜀漢可能在三國爭霸的過程之中就已經被滅了,但是對於後主劉禪而言,這個自己父親的首席智囊卻並不能夠讓他感到安全,反而讓他感覺到一絲的危險和不安,這種不安在他的父親說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時候也達到了頂點。

即使知道諸葛亮並不會真的這樣子做,但是這種對危險的恐懼總還是會存在的,而除了諸葛亮本人以外,諸葛亮培養的下屬也是他的心頭大敵,不過因為諸葛亮生前的勢力很強大,他沒有辦法,只能夠隱忍,而等到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才終於把自己從這種隱忍的狀態之中給釋放了出來,暗搓搓的準備把朝堂的局勢來一個大洗牌。

此時擺在劉禪眼前最好的棋子就是諸葛亮的兒子,雖然有能力有名望但是無論哪方面遠不如自己的父親,而且被自己的父親灌輸了一腦子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像他這樣的人是最好利用的,尤其是用在對付主戰派的姜維身上。

知道三國曆史的人應該都知道,蜀漢的軍政大權最開始都是在諸葛亮手中的,而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軍政大權要落在誰的手上呢?

這是當時所有的人都很關心的問題,按照之前的趨勢,諸葛亮是一直把姜維當做是下一任繼承人培養的,軍權應該就歸到姜維的手上,而這時候卻橫空殺出了劉禪和諸葛瞻,這對於姜維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局面,因為如果他想要保住自己的軍權,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一直打仗,可是劉禪本身就是一個主和派,而諸葛瞻這個滿腦子忠君愛國的臣子自然也是主和的。


姜維遵從著諸葛亮的遺志,一直支持著北伐,手上有著軍權的姜維也就直接付諸了行動,諸葛瞻卻偏偏要在這個時候直接上書彈劾姜維,說他就是好戰,都不管國內的現狀根本支持不了戰爭帶來的消耗,這種人就是為了滿足自己,請求罷免姜維,但是這個時候戰事正酣,劉禪雖然有心罷免姜維卻無力,只能夠把這件事情給壓下去,而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諸葛瞻對姜維的成見也越來越深。

在鄧艾偷襲陰平的時候,諸葛瞻領命去抵擋,但是他急於求成,明明是一場防守局,他偏偏要出城和敵人來一個決戰,他所守的城池本身就易守難攻,可是他卻把好好的一手牌打的稀爛,最後戰死了,而即使死在他死之前,他還在唸叨著,自己生前沒有制衡住姜維,是他的一個罪過,足以見得諸葛瞻對姜維真的是十分的嫌棄了,不然不會臨死前還唸叨著姜維的姓名。

如果放在其他的時代,諸葛瞻其實也是一個優質青年,家世好,自己也算得上是聰明伶俐,但是卻偏偏生在了那個群英薈萃的三國時期,把他原本的光芒給遮掩住了,如果說他對姜維是有恨的話,除了政見之上的不合之外,自己的父親生前對這樣的一個外人卻十分的重視可能也是一個隱藏的因素吧。


羽評郡主


兩人之間其實沒什麼私怨,而是對於國家之間,雙方的見解不同而已。姜維因為害怕黃皓的迫害而屯兵沓中,這其實已經是有分裂蜀漢的趨勢了。

諸葛瞻更想的是重樹父親諸葛亮的時代,內能安民,外能保境,而不是分裂國家。雙方就這一點而產生了矛盾。

姜維打仗不要命,雖然消耗了曹魏,但蜀漢也犧牲了不少

從公元238年蔣琬掌權開始,姜維一共舉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名頭是夠響了,可姜維不像諸葛亮一樣穩紮穩打,而是長驅直入,以蜀漢士兵的血肉換取戰略空間。特別是隴西和狄道兩場大戰,更是慘烈。

隴西之戰,姜維受降狄道長李簡,擊殺魏將徐質,殺魏兵一萬以上,拔三地縣民充實漢中,效益是有的,可是成本呢?老將張嶷戰死,蜀漢精銳的五千無當飛軍全部被殲滅,後面雖然再次組建無當飛軍,可戰力已經不能和之前的相比了。

姜維雖然在隴西大戰中以低於曹魏的成本險勝,可這點付出對曹魏來說根本無所謂,但對國力日衰的蜀漢卻已經是傷筋動骨了。隔年姜維大戰王經於洮西,殺敵數萬,再隔年大戰鄧艾於段谷,姜維死傷甚多,百姓怨恨。

蜀漢這時候已經出現了後繼不足的情況了,之後的數次北伐皆無較好的戰果。數年後,姜維施行“斂兵聚谷”的戰略,企圖一勞永逸,全吞曹魏滅蜀大軍,也有著“蜀軍戰力不強,數量不夠,不足以分散駐守”這方面的原因。


而相比姜維專負責外事,諸葛瞻看的是內事,他比姜維看多的一點就是:民生。諸葛瞻和董厥共錄尚書事,他們必須對蜀漢百姓和官員負責,這也是導致了兩人矛盾激發的原因:姜維一心打戰,可打的都是多虧少賺的硬戰,而諸葛瞻一心安民,可人都徵了兵、錢都繳了稅,百姓又怎麼可能有好日子過呢?

諸葛瞻的想法是:把姜維召回成都,先暫停北伐,休養生息,兩人攜手,加上董厥、李球等忠臣,於內剷除奸佞,於外消耗魏國,上匡社稷,下撫黎民,而不是不顧一切地北伐。諸葛瞻是不怕死的,他是支持北伐,但他卻認為北伐的時機和力量都不對。所以才有了後來諸葛瞻召回姜維的做法,但姜維還是不想回成都。

所以姜維和諸葛瞻兩人並無私怨,他們的矛盾其實是來自雙方的著眼點不同,姜維想拼一把,賭一場大的,一次性解決所有矛盾,而諸葛瞻想安穩一點,先安內後攘外。這也是自古以來,國家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情況:將相不和。



狐史首丘


論對蜀漢的忠心,諸葛瞻和姜維都無可挑剔;但是論才能,諸葛瞻與姜維相差是在太遠了。諸葛亮英明一世,但是諸葛瞻的確是一個庸才。反而是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一手撐起了蜀漢的半邊天空。

姜維是蜀漢後期難能可貴的人才,但是姜維一直得不到蜀漢的信任。即便姜維忠心耿耿,即便軍權在握,也從來沒有進入蜀漢的權力核心。姜維掌握的權力遠遠沒有諸葛亮曾經的權力巨大,但是依然能夠支撐蜀漢幾十年,實為不易。


反觀諸葛瞻,諸葛瞻的品行倒是非常不錯的,但是諸葛瞻其他方面的才能實在不敢恭維。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年僅8歲,但是後來,諸葛瞻得到後主劉禪的一手提拔,並做了劉禪的駙馬,仕途一路青雲直上。

在諸葛瞻35歲的時候,就已經當上了衛將軍,和董厥共掌朝政,地位在姜維之上。劉禪在安排朝廷布局的時候,董厥和諸葛瞻在實際上是共事丞相之位,其中董厥主內,諸葛瞻主外。在這個時候,姜維名義上是應該歸諸葛瞻節制的。

但是,姜維戎馬幾十年,軍中大多數將帥都聽從姜維號令,諸葛瞻在實際上根本管不了姜維。而諸葛瞻在成都,姜維常駐漢中,實際上也加深了兩人的隔閡。而姜維數次北伐中原,又直接消耗了蜀漢的國力,引起朝中眾臣的不滿。


因此,諸葛瞻才會義無反顧地反對姜維,為此聯絡董厥一起上書劉禪,試圖完全剝奪姜維的兵權。在諸葛瞻的緊逼之下,姜維被迫率軍至沓中屯田,以避災難。這個舉動,最終卻給了曹魏大將鄧艾、鍾會可乘之機。

公元263年,魏將鄧艾、鍾會率18萬大軍伐蜀。由於姜維主力遠在沓中,蜀漢門戶洞開,魏軍得以長驅直入。此後,雖然姜維回師拖出了鍾會,但是鄧艾還是偷渡了陰平,進入了綿竹。而綿竹與成都近在咫尺,這個時候,蜀漢的滅亡已經為時不遠了。

鄧艾南下以後,諸葛瞻率蜀漢精銳羽林軍前往綿竹拒敵,但是很快失敗,諸葛瞻壯烈殉國。

諸葛瞻死前,後悔沒有節制姜維,致使蜀漢蒙受滅頂之災。

不過,姜維沓中屯田過失雖然巨大,但是蜀漢還沒有達到非亡不可的程度。如果諸葛瞻能夠守住綿竹,或者諸葛瞻能夠打敗鄧艾,那麼在姜維已經牽制了鍾會的情況下,鍾會的進攻也不大可能完全成功,蜀漢還有希望,而且還有很大的希望。

可是,諸葛瞻僅憑衝冠之勇,帶領蜀漢最精銳的羽林軍,居然打不過鄧艾的疲憊之師,這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問題了。



蘇綻


在諸葛亮的兒子臨死前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關於這三罪,其中“內不能除去黃皓”和“進軍不能守護國土”這兩條還好理解,但他說的“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這天有點難以理解了。那麼,這個諸葛瞻與諸葛亮北伐方針堅定執行者的姜維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矛盾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在他的出生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6歲了,典型的老來得子。這個諸葛瞻遺傳了諸葛亮的優良基因,從小就特別聰慧。但是對此,諸葛亮在兒子八歲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成熟得太早,將來不能成大器。不久之後,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這一年,諸葛瞻剛剛八歲,諸葛亮還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好好培養,將自己的一身絕學交給諸葛瞻,就撒手人寰了。

在諸葛亮死後,諸葛瞻襲爵武鄉侯。17歲的時候,他迎娶了公主,並被授為騎都尉,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由於他老爸諸葛亮的名聲在外,所謂虎父無犬子,再加上諸葛瞻記憶力強,並精通書法繪畫,因此百姓對這個諸葛瞻有著很高的期望。當時朝廷發佈的政令,即使不是諸葛瞻倡導的,但是百姓們普遍迷信這都是諸葛瞻的功勞。一時間,諸葛瞻美滿天下,實則有些名過其實。也就是這樣,讓諸葛瞻有點飄飄然了,以自己的父親諸葛亮作為榜樣,希望可以內安朝堂,外御強敵,成為說一不二的大佬。


隨後,諸葛瞻一路升遷,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此時,諸葛瞻感覺距離父親的差距越來越小了,躊躇滿志。然而,夢想是美好了,現實是殘酷。雖然蜀國朝堂中的大臣基本都是當年諸葛亮提拔的,可以縱容他,慣著他,但是宦官黃皓和手握重兵的姜維都不鳥他,一時間諸葛瞻很有挫敗感,對黃皓和姜維很是不滿。

宦官黃皓因為有劉禪撐腰,諸葛瞻拿他沒辦法。於是,他就將矛頭指向了姜維。262年,姜維北伐敗回,諸葛瞻上表給劉禪,削奪姜維的兵權,讓他去擔任益州刺史。再加上之前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劉禪不肯,這一下嚇得姜維不敢回成都,只得在沓中屯田。



不久之後,263年冬,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領兵出戰,阻擊鄧艾。諸葛瞻不懂軍事,還猶豫不決,不聽從黃崇迅速搶佔險要地勢的建議,致使鄧艾大軍進入平原,長驅直入,蜀軍的前鋒被打敗,諸葛瞻只得退守綿竹。此時,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隨後,蜀國最後一戰綿竹之戰爆發,諸葛瞻擺好陣勢,與鄧艾大軍決一死戰,最後的結果是諸葛瞻戰死,鄧艾進軍成都,劉禪開門投降,蜀國滅亡。

關於諸葛瞻與姜維的矛盾,說白了就是兩人治國理念不同,諸葛瞻主張休養生息,而姜維堅持諸葛亮北伐的既定方針,但敗多勝少,這樣造成諸葛瞻認為姜維好戰無功,並致使國內疲弊,是個禍害。他想制衡姜維,但是自己能力不行,姜維根本就不鳥他。於是,他只能哀嘆自己無能呀!總之,諸葛瞻能力不行,就別學自己的老爸,否則就是害人害己,誤國誤民,最後還丟了卿卿性命。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對於這個問題,我從四三個方面向您說明。

1、姜維算得上是諸葛瞻的前輩,當姜維馳騁於戰場上時諸葛瞻還是個小娃娃,等到諸葛亮死後姜維依舊延續了諸葛亮北伐的政策,在姜維見證了無數生離死別後,諸葛瞻還處在和大人背古詩的層面,所以二人由於閱歷和年齡的差距導致三觀多少有些偏差,那麼等到諸葛瞻進入政界後頂著諸葛家族的大光環自然有些自負,也無法理解姜維的一系列做法,內臣對於丞相之後的態度與降將的態度也大不相同,一些受到姜維打壓的大小官員自然會在諸葛瞻耳旁說風涼話,導致姜維在朝中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諸葛瞻三十多歲已當上了衛將軍,地位已經在姜維之上,在姜維看來諸葛瞻上位多少內定的成分在裡面,再加上諸葛瞻也有對自己發號施令的權力,姜維多少也會不爽。

2、論才能諸葛瞻和姜維比差的太遠,諸葛亮晚年得子卻無法給他很好的教育,諸葛瞻也不能和黃氏去學機械自動化吧。在內政方面諸葛瞻並不懂得運籌帷幄,外交與實戰方面,諸葛瞻也只侷限於理論階段,綿竹之戰的自以為是就大大的暴露了他的短板。而姜維身上最大的黑點就是北伐,你不得不承認姜維北伐確實損耗了蜀國的國力,這也是諸葛瞻乃至黃皓可以對姜維下手的一個點,最終在諸葛瞻略微自以為是的彈劾下,姜維只能選擇交還部分兵權,去沓中避難。也正是由於兵力的分散,讓鄧艾有了偷渡陰平的機會。

3、後期成都確實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大將,加上蜀勢力一直在三國一直處於弱勢,能堅持這麼多年也不容易了。相比於蜀漢其他兩個實力也有內部矛盾,比如曹魏士族在頒佈九品中正制後就一直不愉快,吳國的孫權老不正經開始大肆折騰,但無論如何他們兩家還有較為果敢的主子以及能獨當一面的臣子,你蜀國在無人可用之際還能自己搞分裂,不滅你滅誰呢!


邏輯文史游


政見不同,諸葛瞻主張休兵養民,連年征戰國力空虛,民不安生。姜維主戰北伐。諸葛瞻後悔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兵法真傳,姜維得到諸葛亮的真傳,遵守遺願繼續北伐,再幾次征戰中慘敗,諸葛瞻當時朝中執政,這幾次慘敗他也臉上無光,造成一些老臣不滿,他覺的給父親臉上抹黑了,心中願恨,再加上和老臣們上表,罷免姜維軍事上的重職一事,和姜維算是結上仇了。諸葛瞻自惱自己無能,朝政上不能掌控,有奸宦黃皓當道,軍事上有姜維掌管,雖說姜維是父親的愛徒,但是還和我意志不同針鋒相對不聽我的,他沒有諸葛亮的本領掌控不了大局。再綿竹保衛戰中,姜維不派兵增援,可見二人積怨不是一年半年了,才臨死前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含恨而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