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II:2020年國內高鎳三元材料需求量將達7萬噸

近日,華友鈷業發佈公告稱,公司擬32億元購買巴莫科技100%股權,擬8.62億元購買華友衢州15.68%股權。華友鈷業稱此次收購“將公司業務從鋰電池正極材料的原材料(四氧化三鈷、三元前驅體等)擴展到正極材料領域,進一步完善了公司新能源產業佈局。”

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華友鈷業在前驅體出貨量方面,全國排名第五位,而巴莫科技則在三元材料市場排名第八位,此次併購完成後,華友鈷業將在鋰電正極材料市場形成礦產資源、前驅體、正極材料的產業鏈佈局,市場地位進一步增強。

我國大批量應用的正極材料主要包括三元材料(NCM、NCA)、磷酸鐵鋰(LFP)、鈷酸鋰(LCO)以及錳酸鋰(LMO)。四大材料因各自的特性,而應用於不同市場。

GGII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正極材料總銷量27.52萬噸,同比增長30%;其中,NCM材料銷量達13.68萬噸,同比增長57.1%,是增速最快的正極材料市場;LFP材料銷量5.8萬噸,同比下滑1.2%;LCO材料銷量5.4萬噸,同比增長19.7%;LMO材料銷量2.6萬噸,同比增長14.5%。廈門鎢業、湖南杉杉、長遠鋰科、容百科技等產銷量在市場處於領先位置。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向更高能量密度、更高續航里程的產品傾斜,三元正極材料(NCM、NCA)逐漸在正極材料市場應用中脫穎而出,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

GGII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三元正極材料銷量13.68萬噸。其中,高鎳NCM811及NCA銷量合計1.05萬噸; NCM622材料銷量2.45萬噸;NCM523材料產品銷量9.07萬噸;NCM111銷量1.03萬噸,其他產品800噸。具體到企業,長遠鋰科、容百科技、當升科技、貴州振華等在三元材料市場銷量位居全國前列。

三元材料高鎳化趨勢正進一步加快,而具有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等優勢的高鎳(NCM811和NCA)三元材料已成為企業佈局的重點。目前國內已有部分企業能夠實現批量化生產NCM811及NCA材料,代表性企業包括容百科技、天津巴莫、當升科技、湖南杉杉、廈門鎢業等。

其中,容百科技是國內較早實現高鎳材料量產的企業。容百科技在2017年已批量對外銷售NCM811材料,用於18650圓柱數碼電池產品,在國內處於前列。

2018年,容百科技高鎳NCM811產品銷量已經達到5926噸,高鎳市場份額佔比已超過50%,領先於行業主要競爭對手。從容百科技客戶結構來看,國內主流的動力電池企業均已採購容百科技NCM811產品,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比克、力神等。

其他企業,如當升科技高鎳NCM811產品2018年開始批量生產,現有產能約4000噸,目前正在擴建產能,預計全部建成後總產能為4.2萬噸。

湖南杉杉寧鄉基地高鎳NCM811產線2017年底投產,月度產能在100噸,湖南杉杉寧夏石嘴山基地7200噸三元622/811材料也在2018年投產。

巴莫科技年產5000噸高鎳材料的產線在2017年投產,目前已向客戶批量供貨高鎳NCA產品。廈門鎢業高鎳產品2018年三季度實現投產。

海外高鎳三元材料(NCM811和NCA)企業中,目前具備成熟製備技術和批量生產能力的企業主要是日本住友、戶田工業、ECOPRO等幾家日韓企業。

GGII調研瞭解到,松下採用NCA+硅碳負極體系的產品已在特斯拉產品中大批量使用,其NCA正極材料來源為日本住友;LG化學動力電池主要採用NCM材料,2018年已實現NCM811小批量生產,但在2018年宣佈推遲NCM811的大規模量產,預計量產時間到2019年下半年以後,LG化學動力電池使用的NCM811正極材料來自於ECOPRO。

其他兩家韓國電池企業三星SDI和SKI也推遲NCM811正極材料使用進度,三星SDI明確表示NCM811材料應用要到2020年以後。

目前來看,國內企業在NCM811電池材料使用方面,已走在全球前列。國內電池廠比克、力神、寧德時代等企業均已實現高鎳811電池量產,作為國內最早量產NCM811電池的企業比克,其NCM811電池已應用於零跑、小鵬、雲度、江淮、上汽大通等企業車型。寧德時代的高鎳NCM811產品也在廣汽、寶馬、蔚來等車型上開始應用。

另外,國內其他動力電池企業,例如比亞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等也在加快高鎳NCM811產品的開發與量產,比亞迪規劃2020年產能超過50GWh,國軒高科、孚能科技規劃產能超過30GWh,這將會釋放出巨大的高鎳NCM811正極材料產品的需求。

2018年,高鎳三元材料(NCM811和NCA)銷量達到10500噸,較上年大幅增長509.76%,在三元材料中的應用佔比從2017年的1.98%迅速提升至2018年的7.68%。

GGII預計2020年高鎳NCM811+NCA三元材料市場的應用佔比有望達到26.29%,對應的需求量7萬噸,到2025年應用佔比有望超過60%,對應的需求量則接近40萬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