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決定東征伐吳,趙雲極力勸阻,為何諸葛亮一聲不吭?

明天壞女人


阿呆認為,蜀國的內部情況,自從劉備稱王漢中後,變得很微妙了。

這個很好理解。蜀漢集團,從劉關張184年涿州創業開始,經歷了幾個階段:四處投靠、徐州立足、寄居新野、荊州發家、奪益州取漢中,三分天下。35年的漫長曆程。這期間經歷是非常坎坷不容易的。

稱漢中王,就意味著創業成功了,即將上市了。

蜀漢集團成功之後,就面臨著新的目標和方向了。而不是當初的一個目的:打仗,打勝仗。

面臨著什麼問題:利益分配。

蛋糕做成了,怎麼分配,怎麼切,誰都有多大的利益。這是他們拼死拼活地奮鬥大半生要的結果。

趙雲,是除了劉關張三位股東之外的第一元老了。

趙雲的最大特點就是:忠心、耿直、不懂政治。


《三國志》記載:劉備終於拿下了益州,“時議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開會討論,準備將成都的田地豪宅分配給將士們。這可是這些浴血奮戰的將領們的期盼啊。他們打仗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財產,而不是解放全人類。

滿朝文武都期盼著,能分到田地和房產。當然,諸葛亮、法正、譙周等一幫聰明人,當然知道這樣做的利弊關係。他們沒有反對,是因為這樣將激勵將士們在以後更加努力。

唯獨趙雲站出來反對:“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又說:“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

趙雲這段話的意思是:以霍去病為榜樣,必須等到平定天下後,各自回老家種田才合適。現在,益州人民剛剛安定下來,他們的田地房屋,應該歸還他們,讓百姓安居樂業,不能強佔。

看到了嗎?趙雲是想解放全人類的。趙雲的這個建議,有利於對益州的統治和長遠發展,以及符合劉備的雄心壯志。所以,劉備欣然同意了。

但是,趙雲不懂政治,他這次是給劉備擋子彈了。所有大臣們的利益泡湯了,心裡那個氣啊,不怨恨劉備,卻怨恨趙雲。

所以,當以馬超為首的一百二十個馬屁精,聯名上疏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唯獨沒有趙雲。為啥?趙雲不願意,他的目標是“平定天下”,而不是安居蜀漢。這一次,他又把所有文臣武將們得罪了。

從這些事情上看,趙雲是個堅持原則的人,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的人,是個忠心、耿直的人。


劉備決定東征伐吳,所有聰明人心裡都很清楚,這是個錯誤的行為,不合時勢。

反對最強烈的是趙雲,《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趙雲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為什麼只有趙雲極力勸諫,極力反對?那是因為趙雲沒有私心。

諸葛亮等人心裡比誰都清楚,他們更瞭解劉備想幹什麼。他們更清楚,劉備這次伐吳,無論成功失敗,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有利可圖的好事。更不願意去得罪氣勢正旺的劉備。

只有趙雲這個沒有私心,不懂政治的人,去極力反對。

趙雲就是個理想主義的代表。他不懂蜀漢的政治紛爭和利益權衡。


阿呆夢話


事實上,這個時候諸葛亮的地位是相當的尷尬,而且個人覺得諸葛亮不但不反對,很有可能是支持劉備伐吳的。

一方面,諸葛亮在《隆中對》已經清楚的說明了北拒曹操,東聯孫權,也就是說在大的戰略上,諸葛亮的戰略是聯合孫權,共同對抗曹操。

之所以說諸葛亮尷尬,是因為在這個時候,是東吳不願意和劉備聯合,不願意看著劉備坐大,因此在襄樊之戰中,孫權偷襲了荊州,並且殺死了關羽,孫權已經和劉備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聯盟是需要雙方共同的意願,不是一方一廂情願就能夠結成聯盟的,東吳偷襲荊州的行為,已經讓蜀吳雙方反目成仇,更不可能結盟了。

這個時候諸葛亮能做什麼呢?再次出使東吳聯盟?這肯定不可能,人家奪你城池,殺你大將,你還去聯盟,你讓天下人怎麼看你?如果諸葛亮真想和東吳再次聯盟,唯一的辦法,就是與東吳開戰,就是打疼東吳,讓東吳嚐嚐捱打的滋味及兩線作戰的威脅,然後在曹操的威脅下,這樣東吳才有可能再次與蜀漢結盟。



當然除了這些外部原因,還有相當大的內部原因,讓諸葛亮覺得必須對孫權開戰。

劉備建議的蜀漢政權,雖然主要是在益州一地,但其統治階層的骨幹成員,基本上都是相對於益州來說的外地人,主要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

諸葛亮本人就不用說了,他和荊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魏延,義陽(今河南桐柏)人,荊州派;

董和、董允父子,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荊州派;

馬良、馬謖五兄弟,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荊州派;

劉巴,荊州零陵郡烝陽縣(今湖南省衡陽縣)人,荊州派;

蔣琬,零陵郡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荊州派;

費禕,江夏鄳縣(今河南羅山縣)人,荊州派;

楊儀,襄陽(今湖北襄陽)人,荊州派;

向朗、向寵叔侄,襄陽郡宜城縣(今湖北宜城)人,荊州派;



還有很多,不列舉了,你可以看到,蜀漢政權的大部分官員及統治階層,都是以荊州人為骨幹的,這些骨幹的家鄉現在被孫權奪去了,他們也就不能再回去家鄉了,這些人肯定或多或少都有親屬或親戚是留在荊州的,之前荊州在劉備手中,他們還可以回去看看祖廟什麼的,現在荊州沒了,這些人肯定不願意了。

在劉備看來,無論於公還是於私、對內對外,都必須出兵攻打東吳,於公,奪回荊州這個戰略要地,於私,為跟隨自已三十多年的兄弟關羽報仇。對內,安撫荊州派,伐吳奪回荊州,對外,向天下宣告劉備有能力有信心奪回荊州,劉備必定出兵。



同樣,諸葛亮也明白這個道理,不攻打東吳,如何讓諸葛亮向這些荊州派骨幹交待,祖籍地沒了,就這麼算了?不把東吳打痛了,東吳會和蜀漢再次聯合嗎?

諸葛亮之所以一聲不吭,就是因為這三個原因:

1、打痛東吳,再次促成聯盟;

2、奪回荊州,安撫內部荊州派;

3、戰略需要,隆對中要求據有荊州,當然得奪回。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決定東征伐吳,趙雲不知劉備真實目的,所以趙雲勸劉備不要為報仇去征伐東吳,諸葛亮知道劉備真實目的,勸也沒用,所以諸葛亮一聲不吭。劉備伐吳,為關羽報仇是假,圖謀擴張是真。經過長期準備,劉備的蜀漢兵強馬壯,糧草充足,這時的劉備雄心勃勃,意欲先吞東吳,再舉蜀漢東吳兩國之力,一舉攻克曹魏,完成吞併中原的宏圖大業。諸葛亮很清楚,誰也勸不了雄心壯志信心滿滿的劉備,所以,極忠於劉備的諸葛亮乾脆什麼也不說,趙雲也極忠於劉備,但忠勇過人的趙雲以為劉備是為關羽報仇,趙雲覺得為了報仇而破壞聯吳抗曹策略是得不償失,所以,心機比諸葛亮簡單的趙雲,就勸劉備不要去報仇.不要去伐吳。但躊躇滿志的劉備會聽勸嗎?劉備大軍一路過關斬將闖關奪隘,在白帝城附近,一老漢找到劉備,對劉備說:玄德公,你從一賣草鞋的起家,現在都混成三分天下的漢中王了,你也應該知足了,不要再去挑起戰亂,再說,吳候是你大舅哥,你還是適可而止,也許可以安享天年,如果一意孤行,人心不足蛇吞象,必遭天遣。劉備大怒:哪來狂叟?給我轟出去。老漢找來一根樹枝,在地上畫了個大大的人,大人旁邊寫一白字,然後,老漢頭也不回地走了。後來,劉備兵敗,劉備死於白帝城,正應了老漢寫的白字。那個老漢是一個修行得道的高人,劉備人心不足蛇吞象,神仙也救不了劉備。





66華99


諸葛亮有三不勸的理由,他知道劉備勢在必行,勸也勸不住,也沒用。



一是諸葛亮知道劉備的心病在哪裡!



公元220年,劉備稱王,建立蜀漢,此時的他已經60歲了,劉備是讀書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曾經頒佈過一條詔令,60不死就活埋,劉皇叔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這是他最後的機會,諸葛亮知道,這是劉皇叔最大的心病,這事他不勸,劉備的原因。

二是劉備選擇的時機比較好。諸葛亮沒有話說,劉備東征之前,北方的魏國,曹丕悍然稱帝,雖然採用的是禪讓的模式,但是天下群雄並不服,叛亂四起,讓魏文帝自顧不暇,魏國在這一時間沒有更大的力量,來騷擾劉備的東征,諸葛亮沒有話說。



三是劉備東征勝算的概率較大。諸葛亮從內心上是支持的,劉備在220年選擇東征,此時的東吳,周瑜,魯肅,張昭老一代的革命鬥士都死了,新一代陸遜、呂蒙在能力方面,和劉備相比,屬於二流選手,劉備取勝的把握,劉備此次東征,採用給兄弟報仇的名義,符合天道人心,正義之師,在名分上是屬於勝利一方,諸葛亮不能在此事上,亂髮議論。



綜合以上因素,諸葛亮在勸劉備這件事上是很尷尬的,因此諸葛亮沒有勸他。


少華聊史


實際上劉備東征,已是關羽死後一年有餘,所以劉備的東征絕不是心血來潮意氣用事,而應該是再三考慮的結果!史實中諸葛亮確實沒有勸阻劉備,為什麼沒有勸阻?一是諸葛亮此時的身份應該是治理國政,管理內務,軍事不是其份內之事,而古代君主對軍權是極為看重的,也是臣下忌憚和迴避的,從《三國志,劉備本傳》:劉備成都稱帝,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就可以看出,法正是劉備的頭號軍事參謀長。二是諸葛亮自認為勸不止劉備,後劉備敗後,諸葛亮曾說,若法正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可見說得上話且劉備聽得進的是法正,至少在軍事上是這樣。三是諸葛亮知道劉備東征非一時心血來潮,思定而後動的事,勸不了。那麼為什麼劉備一定要東征?一是兄弟情義,關羽死了,畢竟張飛還在,兇手東吳就這樣放過,說不過去。二是更重要的話怕是要奪回荊州,這才是劉備本意,失了荊州對蜀漢來講就象斷了條腿!而不出兵,是拿不回荊州的!待東吳人心安定,民心思穩,再奪荊州更難!三是如果萬一能滅了東吳,蜀漢就有了與曹魏叫板的實力,即使滅不了,打壓一下孫權氣焰,奪回荊州也不錯!只是沒想到敗得這樣慘?其小看了陸遜!這個教訓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小看年輕人!以上僅個人觀點!


梁溪居士陸建榮


劉備為什麼恨孫權,就是因孫權翻臉太絕情不留餘地,不但聯合曹操奪了荊州,還殺害了關羽。荊州是劉備第二故鄉,關羽與劉備情同手足。於情於足,劉備都必須伐吳。為什麼極為勸諫劉備用兵的是趙雲而不是諸葛亮?我認為有三個因素:

一、諸葛亮勸了,但勸不到。出於對劉備深入瞭解,知道劉備主意已定。

二、趙雲出來極力勸諫劉備,很可能是諸葛亮讓他這麼做的。

三、趙雲追隨劉備日久,二人感情深厚,他說的話更管用。


羽書遲


諸葛亮曾說“若法孝直在,必能勸阻主公伐吳”。為什麼諸葛亮不勸阻劉備伐吳呢?諸葛亮不是想勸阻,只是不敢開口!


劉備生前諸葛亮最大的功績是什麼?諸葛亮最大的功績就是一力促成了孫劉聯盟,從而在赤壁大勝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謹在吳國也是高官,雖然劉備後來娶了孫尚香,但是孫劉聯盟的紐帶還是諸葛兄弟。



劉備伐吳是不得不為,不伐吳重新佔據荊州,恢復漢室的歷史使命基本就斷送了;劉備以仁義著名,如果不為關羽報仇,自己一生的仁義之名就完了。諸葛亮自然也看出了問題的關鍵,但是如果諸葛亮此時提出伐吳不利,肯定是適得其反。劉備難免不會誤解諸葛亮是否別有用心。所以諸葛亮才說法正在,才能勸阻劉備。一來法正和吳國沒有糾葛,二來法正名聲很正,道德楷模,法正勸阻劉備不替關羽報仇不至於讓劉備收到道德譴責。

諸葛亮是聰明人,自然不會做適得其反的事。劉備如果成功,諸葛亮保障後勤,最後也可以落得個蜀國“蕭何”的美名。劉備的失敗,如果蜀國不想滅亡,必然重新和孫吳聯盟,諸葛亮必然權柄必然更重,就如同歷史發展的那樣。所以諸葛亮選擇不說,是最好的選擇!


漢徵西大將軍


劉備當初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拉攏天下英才,首先在道義上,劉備是大漢皇叔又奉天子血詔,登高一呼就有漢室遺忠響應。因為他的口號是恢復漢統江山,他佔據著道義的最高點,在這一方面他比曹操孫權更有號召力。

不過口號再正再響有什麼用,在那個用實力說話的年代,實力才能說明一切。劉備之前是無立足之地,好不容易奪得了一塊肥肉,東吳的人還說那是我的。因為荊州的歸屬問題,孫劉聯盟出現了裂痕。外患已除,內部的利益之爭成了主要矛盾。圍繞荊州,孫劉兩家早晚必動刀槍。果然,孫權趁關羽對抗曹仁之際,趁著荊州防務空虛,呂蒙白衣渡江,夜襲荊州,不費吹灰之力奪得荊州城,然後又將關羽帶領的殘破荊州兵團逼到麥城這個小地方。在外無增兵救援,內無兵力戰鬥的情況,不得已出走麥城。由此落入埋伏圈被東吳算計。

關羽的死是真正造成孫劉聯盟徹底破裂的直接原因。劉備也深知早晚必有一戰,只不過沒想到會是以關羽以及荊州兵團的覆滅為戰爭開端。

並不是說劉備背棄了孫劉聯盟,背約的是孫權,孫權以關羽的人頭為加入曹魏的見面禮。試想一下,昔日同仇敵愾的盟友不但殺死了自己的心腹大將還投入漢賊曹操的懷抱,打曹魏肯定是打不過了,那隻能打也必須打東吳。論實力來說,蜀漢跟孫吳實力差不多,可能還要略勝一點點。思慮再三,打孫吳打勝了蜀漢將更有實力跟曹操抗衡,打曹操是消耗戰,打孫吳是閃電戰,是我我也打東吳。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勸諫,可能他也勸過劉備讓他不要意氣用事。一代梟雄要是隻會意氣用事的話還怎麼管理隊伍,劉備反問諸葛亮,別人挑釁到家門口了,我不打他,我還去打曹操,他倆分兵兩路對我蜀漢同時開戰當如何?諸葛亮無言以對,劉備白了他一眼,諸葛亮只好識趣的站到一邊不再說話。把諸葛亮歸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可以,軍事家感覺很牽強。畢竟在劉備得到龐統跟法正之後,諸葛亮就很少插手軍事了,更多的是幫劉備穩定後方。





曉風殘月136218791


曹魏篡漢,是為國仇,劉備稱皇裔,自當應該是蜀漢為正統,與篡位逆臣勢不兩立!以恢復漢室之名北伐才是最偉岸光正的政治決策。

劉備稱帝后,卻決心東討孫吳,實在是幼稚且失策的。孫吳背信棄義,偷襲盟友,直接導致劉備所屬的關羽荊州兵團全滅!打亂了蜀漢集團的戰略佈局,損害了反曹魏的總體戰力。

劉備想繼續“隆中對”中定下的恢復漢室戰略,必須要奪回荊州失地。趙雲是個實在人,認為此時此刻要調整戰略,應該先北伐,奪取關中,還都長安!然後用外交手段,挑起孫吳的擴展,以孫劉兩家之力,先誅曹魏,事成之後,再滅東吳,完成統一。

諸葛亮雖然也是這個戰略構想,可是“隆中對”是自已的出山之策,晉身之謀,他的政治態度只能是:反對東討孫吳,建議北伐曹魏,而不能反對,甚至不敢修改“隆中對”戰略。

故而劉備東討孫吳,卻大敗而回,無顏面對諸葛孔明,只有病危之機,才託孤諸葛亮,恢復漢室!諸葛亮接手了蜀漢這個爛攤子,先平孟獲之亂,發展經濟,然後才開始北伐。

可是曹魏代漢,時間已長,士族百姓已忘漢恩,恢復中原,舉步惟艱啊。諸葛孔明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故五原丈,全盡了劉備三顧茅廬,提拔知育之恩。


神兵利劍1


這個問題有點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畫面感。我覺得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之後。蜀漢劉備和東吳決裂,奪回荊州是必然的選擇。

首先,荊州的戰略位置太重要了。對東吳和蜀漢都是不容有失的。劉備要實現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三分天下,然後再統一全國光復漢室的目標,荊州是一定要拿下的。有了荊州,川蜀盆地才可以伸展:從北經漢中威脅曹魏的關中平原;往東控制了長江上游,基本上就掐住了東吳的喉嚨。這樣才有機會慢慢擴充地盤,壯大實力以圖中原。

同樣的對東吳來說荊州如果被蜀國掌控,孫權是會坐立不安的。這相當於頭上懸了一把劍,隨時都可能有隊人馬順江而下殺到家門口。後來建都在江南的王朝,比如東晉,南朝甚至南宋的歷史都證明了,如果荊襄失守,南方王朝肯定得滅亡,所以大俠郭靖要義守襄陽,襄陽破了,首都也就危險了。

赤壁之戰時雙方有共同的敵人曹操,所以只能聯盟一致對外。赤壁之戰後,曹魏威脅暫時解除,所以就有了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其次,劉備起家靠得就是講仁義。自己的兄弟被殺不去報仇,以後也就不要混了,他靠忠義聚起來的隊伍也會散掉。

另外,當時吳蜀聯盟已經破裂,雙方實力也差不多,這個時候不搶回來,以後事態平息了再找藉口也難了。到時東吳消化掉了荊州地區,那要再奪回來就更難了。

最後,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的地位還只是軍師,沒有白帝城託孤之後的地位那麼一言九鼎。當時他在劉備心裡的份量不一定會比關羽重。其實我倒是覺得,如果讓諸葛亮去守荊州可能更好一點,因為諸葛亮一直在荊州混,人脈比北方來的外來戶關羽強多了。關羽在當地牛皮哄哄的,瞧不起本地人,也造成了他後期的孤立無援。選擇讓關羽守荊州就說明他還是更相信自家兄弟。

所以對劉備來說,這仗是一定要打的,諸葛亮勸也沒用,還不如省省體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