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近10年来,再无像张贤亮、陈忠实、路遥这样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了?你怎么看?

uddjian


这些年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历史,对金钱,对人性,对组织,对个人,对传统,对正义……

这些年来,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在大的逆流中,各种枝蔓衍生繁复,复杂了我们的思考和判断体系。

在经济建设为主的大纛下,人们的关注和社会热点和过去的完全不一样了。

纸媒也西山日下了。

过去的作家们他们以托尔斯泰,雨果等为榜样,能守住清贫,能推善敲,立誓写出鸿篇巨制,再不济也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过去的读者那更是不比今天的追星女孩们差,什么四大名著,各种世界名著,前苏的各种诗书,各类所谓禁书,手抄本等等通通都是猎读对象,而新书也是不在话下,记得当年十月杂志发行是排队买书的,还有什么人民文学了,昆仑啦,中篇小说啦……

今天的发审恐怕也是和过去不一样了,说错了还可以矢口否认,如果写错了,那可就是白纸黑字,等着你的是什么呢?

很多去过世界多国的的人说,很多老的发达国家以及前苏的国家的人还是非常喜欢阅读的,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和传统,以及他们国家对艺术对思考的态度,他们不敢扼杀思想。

说到传统,我觉得我们之所以敢说是文明古国,至少有一点,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我们的传统,而今天孝顺的我们却忘了这个被批判了好几十年的观念。

观念陈旧了,没有时间了,纸媒过时了,作家浮躁了,热点变化太快了,不敢多写了……

这也许就是今天馈局的表面理由罢。


赤鱼追波


我想他说的十年还是少了些,或者说几十年内吧,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紧随时代的作品会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烙印,那个时代虽然百废待新,人们生活清贫,但是那是个辉煌的时代,无与伦比的时代,人民之间是同志,官民之间是鱼水情深,基层干的热火朝天人们心里想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明天,医院是真正的救死扶伤,政府是为人服务,全国上下一派兴荣,社会建康了,人民也健康,故事也精彩了,而如今贪腐以成气侯,会民观念也复杂了,不是没有作家了,而是这个作家该写什么?欧歌,人民吗?人心叵测世风日下,欧歌教师吗,男盗女娼追名利,叫兽砖假胡众取誉复旦投毒,北大弑母撞死路人还逃逸,当官的更不能描述了,嘻哈被艺术了,整个社会都无聊了,傻傻的笑笑吧。孩子们在啃老,整个社会不是在啃老吗,有多少有营养的东西给我们的下一代呢让他们有能力,有体力,有文化屹立不败呢?这仅是一个农夫的唠叨,希望不要错从口出。


草堂根主


其实不要怪现在的年轻人了,浮躁也好,功力也好,我觉得没有那样的优秀作品也很正常。试想,像路遥那样写出过优秀的中篇小说《人生》的知名作家,当年呕心沥血写出《平凡的世界》以后,还没有出版社肯给他发表,若不是那位独具慧眼的年轻女编辑,他的心血几乎付之一炬了!想想后怕,那样不仅路遥死不瞑目,现在的读者也就不会有眼福饱览他的大作了!就是说你下那么大本钱,写出来的可能是一堆废纸!谁还肯这样努力?!何况不一定有物质保障,吃穿住行那个不需要钱?谁无缘无故的供给你?如果没有人支持,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就说梵高,如果不是他的心有灵犀并深深的理解他爱戴他的弟弟的一如既往的支持,也不会有那么天才的绘画出来!幸而我只是一个有诗词天赋的人,如果去弄长篇小说,更加死无葬身之地!


中华新诗经


我认为文学有她的时代性,同时她也是回顾和总结的艺术,更是体验的艺术。比如开国文学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当年都很受欢迎。而这两部长篇的作者都曾在解放前在不同的战线上为新中国的诞生流过血,流过汗,亲身经历了改天换地的激情岁月,建国后从口头讲故事改成拿起笔来写出了这两部群众喜爱的文学作品。建国后自五十年末到文革发生后有一批文艺工作者被打成了右派或反革命分子,等到打倒了“四人帮”,这些文艺工作者中就出现了好多优秀的作者,写出了好多优秀的作品。倍受群众欢迎。如果这些作品的作者在哪沉思的历史天空中没有亲身经历不堪回首的岁月,永远也写不出来哪么倍受群众欢迎的好作品。如果史铁生当年没有去延安插队也写不出哪“遥远的清平湾”。自改革以来人们都奔向挣钱发财,急功近利,似乎文学完全沉默了。以我看来不这么认为当真正的文学从错误的意识形态醒来的时候,也是迎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文艺复兴时期。我相信一定会出现一批优秀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问世。这就是文艺的轮回。


哈斯巴根650


读书和吃饭一样,也有个口味问题,有人喜欢甜,有人喜欢辣,有人喜欢大餐,有人喜欢风味小吃。但有一点,好吃的东西,无论谁都喜欢吃。

也许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文化口味不同,我总觉得当今的作者和作品远不如八十年代作者的作品。那时的作品读起来感到就是生活,真实而又感人,现在的小说让人一看就觉得是小说,而不是生活。

张贤亮、路遥、陈忠实的作品感动了整整一代人,也打动、震撼了一代人的心。张贤亮的《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信任》等作品至今让人爱不释手。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艺术作品,写的再好,也不讨好。著名作家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创作谈《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有这么一段话:多数人的历史都是由散碎、平淡的生活组成,硬要编派成个万转千回、玲珑剔透的故事,只会与多数人疏远;解解闷儿可以,谁又会由之联想到自己平淡无奇的经历呢?谁又会总乐得为他人的巧事而劳神呢?艺术的美感在于联想,如果使读者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并以此去补充作品,倒使作者占了便宜。这些说道一点都不新,只是我用了好些年才悟到。

今天的作者如果能读读这段文字,能悟出史铁生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定能写出任何时代人都喜欢的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作品。





沙漠雨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使一句空",现代作家愿意坐"冷板凳"的不多,"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流泪",也不会为写句诗推敲两年。现在流行"快餐文化",虽然味道好,基本上都是垃圾作品。

好的作家一定深入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必须接地气。如同好的花只有扎根上壤才能开得艳丽无比。

作家一定要勤苦具有社会担当不媚俗不曲膝要有自己傲骨,不做"墙头草"东风向东西风向西。

作家一定要有高尚情怀不被世俗打扰,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污浊中寻求净土。不为金钱写作不为"五斗米折腰"写作是一生最高贵的事业为之奋斗终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安逸环境中很难写出伟大作品,"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饿其体肤",好的作品都是作家经历苦痛挣扎炼狱般的洗礼才能写出伟大作品,如司马迁经历宫刑之耻发愤而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曹雪芹穷困潦倒而写出中国小说之珠峰《红楼梦》,用血泪铸成不朽之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功苦不寻常"。

现代作家喜欢跟风,你写盗墓笔记,我也写盗墓札记;你写明朝哪些事,我写今朝哪些事。

"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谁抄得好"你写的好我就抄你的,作文字搬运工一字标点都不改。抄的人比原作者还出名。郭小四巜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圈里圈外》,《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抄袭《桃花债》。有的抄袭者虽然败诉赔钱但拒绝道歉。

作家炒作成风,互相吹捧。为了赢得市场却了丢了作家的灵魂。好的作品要经过时间考验像唐诗宋词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依然具有勃勃生命力。有的作家动不动冠几十个头衔噱头大于实际"拉大旗作虎皮"忽悠读者。许多不是作家的作家开始签名售书。

作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但是要有高贵的灵魂要有一颗晶莹的心不可沾染铜臭之味。有的儿童作家跑到学校以演讲为名签名售书,与学校领导勾结一起购书成硬性指标大歉小孩子的钱。

好作品从来不粉饰太平要写出社会的痛点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从来掩盖回避社会尖锐问题寻找普世价值。


润物细无声的爱


这些作家吃糠咽菜、生离死别五十年,才会有惊世作品!


user3069347184177


中国文学创作的体制很不合理,搞文学要有大量投入,而所得稿酬少得可怜,优秀的人才靠这个连最起码的饭钱也挣不到,谁还有精力全身心做。可以说,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到十倍,才是一个合理的稿费值。这种情况延续会导致抄袭造假成风,根本出不来好的原创作品,靠那些体制内的人东拼西凑完事拉到。


zhangyongchao3488


现在的出版社是纯盈利机构,它们只认当红的几个作家的作品,没有“名"的人写出再好的作品也只能自费印刷。我认识一位著名作家,己经是省作协主席了,他说连他的小说都要自费出版。文学走了下坡路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是作家心浮不肯再下功夫写作,二是读者心浮,每人一部手机还看不过来呢,谁还看小说。话又说回来,真有好作品出现人们还是想看的,但谁能写出来?谁又敢无所忌惮地写人性真实与社会的真实?真文学早死了,滥文学就是废纸!


user3513741117489


陈忠实说:小说是民族的秘史。在过去信息闭塞年代,作家是用所谓生活积累来凑一个形象的。如今,只要条件到位,把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命运记录下来,就可能是最好的秘史。正如高尔基所说:生活的生动,远超你的想像。既然如此,生活中大量的秘史天天揭在我们眼前,谁还需要陈忠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