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平凹,路遥,梁晓声,张贤亮,莫言这一批作家算起,你最认可的作家和作品是什么?

云居山上半醉亭


目前最认可的作家当然是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了,相信不会有人没听过或者没读过这本书,这么经典的世纪之作/划时代的作品,估计没人不知道。

贾平凹/梁晓声/莫言等等,其实也出过很多书籍,我也都读过,但平行而论,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比起来,还是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不论在书籍本来的格局和立意上,还是从书籍的情节设计/人物描写等方面,他们的书也很好,都会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者。

但我就是偏爱《平凡的世界》,没办法,就是这么钟情于路遥和他的书。

依然还记得,第一次读路遥的书是在初中的时候,按年龄,刚好和孙少平是同一个年龄段,所以对当时的自己有很深刻的影响。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包括学习/工作等等都没有什么成就,但书里给我的激励,让我到目前为止都受用不止。

而且我问过我身边的人,大多数人都几乎没读过贾平凹/莫言等等他们的书,但绝对都读过路遥的书,这就已经说明了结果了。到底谁是最受认可的,答案当然是路遥和他的书了。

当然,如果你喜欢其他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请评论给我推荐下,我会去读一读,看一看到底是哪本书能超过《平凡的世界》。谢谢!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已读600本)、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公众号:千城撩书。


千城Slash



秦一农夫


感觉内涵很深,真的触及了民族灵魂,写出了那个时代或者一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人物特征的一个是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牧马人》,然后就是陈忠实的《白鹿原》了,个人比较喜欢这两个人的作品。老道而且深厚!

老贾初期还可以,搞个《废都》,把自己也给废了;路遥写得很深邃,但文字水平有点浅显;梁晓声知青题材很过瘾,《今夜有暴风雪》开一代先河,但是后面很多知青题材好像不输老梁了,我的二哥二嫂、北风那个吹,给人印象更深点,莫言就不说了,都诺贝尔了。但是,真得让大众来评,大众心里的诺贝尔,不一定会给莫言。


坐看云起于此时


首先我想说最认可的还有,这里没有提到,那我补充下,作家阎连科。

就提问里的这些作家,我不敢贸然评价,就是说说自己个人的阅读感受,如有其他见解,欢迎交流。



单从思想性来说,张贤亮《绿化树》《男人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其作品融入了个人残酷的经历,写出了因为权利的控制对人造成的莫大摧残,很是深刻;莫言《丰乳肥臀》《红高粱》《檀香刑》等系列作品也是思想丰富,许多人说莫言抹黑国人,快算了吧,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己怎么样自己领悟,别把格局放到你家放到中国,莫言的格局是全世界是整个人类,写的是人的问题。梁晓声看的比较少,不过他一直以犀利的思想著称,所以这是没有问题的。路遥贾平凹在此方面要弱些。




从流传熟知度来说,那毫无疑问。路遥贾平凹在前,莫言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名声传遍中国及世界,梁晓声张贤亮名声也大,但相比较而言要弱些。



从作品整体性而言,这些都是大作家大作品,我一直在思想,一部作品靠什么流传千百年,思想还是当时权利者的欢喜助力,或者本身的艺术性或者所谓的时代的正能量?这里我不想多说什么,让时间证明吧。



希望我们国人能有好的阅读和高的理解,不要兴致来胡乱喷,格局要大,我们面对的是宇宙万物和世界,以及人类及人自身本质。也能给下一代有个好的影响和作用。


art态度


磐石眼里的路遥


磐石之所以敬重路遥,不仅仅因为他是儒家文化里的逝者为大,而在于他用浩瀚无际的《人生》,以凝练沉重而又云淡风轻的手法解释了纷繁杂沓的《平凡世界》。他让我们看到了路遥的落生黄土炕,路遥的埋葬黄土地,路遥的苦难,路遥的幸福,路遥的悲欢离合,路遥的酸甜苦辣,路遥的爱恨情仇,路遥的天妒英才。

无疑,路遥是当代中国文坛的精魂,他虽然已擎幡远去,但我每每都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影子,他的气息,他的作品,他的人物,在我的周围跳跃着,飘忽着,如影随形,像醉酒后疯了的徐文长,像潦倒中纂出《石头记》的我的表叔曹雪芹。



一个把生命献给文学的苦行僧,一个富具史诗般厚重的秦人后裔,一个千沟万壑里哺育出来的理想现实主义者,一个满脑子充满了对人生负责任的人道主义者。他的文章像秦川牛一样团块组合、力量无与伦比。他的作品像陕西裤带面一样实在、营养完美无缺。他的韧性像西府叫驴一样邪乎、完全任劳任怨。他的呐喊像古老的秦腔一样高亢,凄切绵延不绝。


他用自己傲视天下的笔锋,挥洒在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刻画上。他把爱情、友情、亲情等等一切美好的人类情感,赋之以史诗般的质地和韵律,夜诵路遥的作品,使我觉得我就在和《孔雀东南飞》,使我觉得我就在和白乐天一同浔阳醉酒,如痴如醉,如真如幻。

虽然他的某些作品在艺术的把握上难免稚拙之处,充满了他睥睨世界的一根筋,那么真挚,那么朴实,那么感人,执念而自信。他敢于直面生活的惨淡和生命对他的糟践。在他的眼里,困难和挫折,是上苍赋予他的磨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必修课程。他始终和从来都没有被汹涌的俗世所裹挟,所淹没。他用一管喷薄命运之火的断笔,挥洒完了他成功而又让磐石扼腕叹息的生命,他是悲壮且让人肃然起敬的……。


他崛凸坚韧的才华,凝聚着一股强大的道德和理想的美感,壁立千仞,鲜有谁及。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或缺失的精神食量。因此,磐石一直在内心深处给他设了一张供桌,四时八节,都会给他设祭请飨。同时献上一盒他喜欢抽的香烟,并且每一次我都是亲自给他点燃,然后目诵那袅袅的香烟飘向天国……。


磐石砺成的砥柱


路遥是用生命在写作,所以他的作品经得住考验,是生命的礼赞,是每一个经过苦难的,经过挫折的读者的精神导师。贾平凹在文学的道路上孜孜不倦,艰难探索,他的文学修养如黄土高原一样厚重,如黄河一样雄浑,所以他能不断地创造出新作品。张贤亮从东南的富庶之乡被发配到西北的贫脊之地,经过沉淀,创造出了一批响当当的作品,但老张从骨子里依然有江南商人的气质,创建西部影视城后,便渐渐离开了文学,已不在纯粹。梁晓声作为伤迹文学,知青文化的杰出代表,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但创作长篇小说巜黄卡》之后便几乎销声匿迹。其实,经历过上下下乡的磨难,他的思想最后没有升华,他现在是否犹豫、彷徨?后期没有出色的作品。莫言曾经说过,我要赞美大便,因为大便像香蕉(大意如此,原话忘却了),一个以抹黑中国,取悦西方的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谓作家,还值得我们尊敬吗?


断雁啸长空


文革结束后,确实出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最认可的作家和作品是什么,可以说数不胜数!

张贤亮的《绿化树》路遥的《人生》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贾平凹的《浮躁》莫言的《红高梁》都是让人十分推崇的作家和作品。

邓友梅、从维熙、张承志、谌容、张洁、王安忆等作家都是读者推崇备至的作家。

《少年天子》《暮鼓晨钟》《古船》《穆斯林的葬礼》《都市风流》《高山下的花环》等好多作品都是让人爱不释手的作品。

我认为文革结束后十年文学是中国文学极为辉煌的文学,这期间的许多作家、许多作品都得到广大读者认可。我读这段时间作品比较多,只能说这段时间作家和作品。总的说,各个时期的中国文学满足了各个时期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


沙漠雨


在文坛上可大书一筆唯张贤亮莫属。其才华横溢、文风洒脱 。意境深远 。读过他二本书:一曰:玉娇龙,二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阅后有余音不绝于耳之感 。为他的文筆所惊叹 。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书中有一句成语是“石破天惊”简直是神来之筆,虽四个字但有千钧之力如泰山扑面而来 。佩服他的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张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可成竹在胸 。最终迊来了曙光。不但有优秀的作品留世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谨以此小文怀念耳。或许他能听到一普通读者之心声 。


平顶山人3


文学在我眼里始终不存在“最”的问题,阅读起来靠的是感觉和文本的分析,作品之间彼此不同,很难有清晰的比较。基本的态度是,只要坚持认真写作的人能够拿出好作品的作家都应被认可,毕竟写作也是劳动,好的劳动成果都需要尊重。

从题目来看,作者大意上想问的是从八十年代崛起的作家们算起,哪些人和作品受人认可。我的观点是不把作品和作家当成一个整体的固定的来看,应该是动态评价。作家创作是随着时代、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有的是不断再上一层楼有的可能就中止写作有的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题中所列几位作家从历史角度来说都值得认可,贾平凹、路遥、梁晓声、张贤亮、莫言这些人在八十年代到现在的文学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对今日之社会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贾平凹的《满月儿》《废都》《商州系列》《秦腔》等等都颇为经典,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是一个沧桑的历史和时代。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通俗晓畅,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梁晓声以知青生活为素材写作的《年轮》《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作品,用一代人战天斗地的下乡经历来反思这个时代。张贤亮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押送农场劳动改在22年,平反后写出了《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轰动一时的作品。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名动天下,这与之前多年的勤奋笔耕是分不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作品构筑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共和国”是值得每一个读者进去冒险一番的。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更为庞大的作家群体值得阅读、品位,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张炜和《古船》、阿来与《尘埃落定》、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和《耶路撒冷》……文学的世界广袤无比,大胆遨游去吧。


何殊我


我是六0后,一九八三年服役期间,由于训炼的枯燥使我爱上了文学,加之个性属于一种多愁忧郁的个性,所以平凡人的生活,过去的经典,成了我的痴爱,如果说我的所爱当属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张贤亢的《灵与肉》,蒋子龙的《麦种》都梁的《血色浪漫》当然并不是说其它作家我不所猎,相对之下我认为,平民和平凡人的作品更接地气,更打动人心。由于个人学浅沒见过世面,就淡这些,希望本无所渭有无疥谓无,其实地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