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為什麼一定要進攻蘇聯?

希望的地方1


早在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前,希特勒和斯大林這兩大冤家都進行了相互探底,希特勒一直摸不透斯大林的心思,最擔心的是一旦歐洲開戰蘇聯很有可能背後扎刀、下山摘桃,因此,希特勒通過駐蘇聯大使館向斯大林表達了友好的信號。

與此同時,斯大林也在同德國及英法間進行接觸,但和與德國處於對立狀態的英法兩國談判進行得很不順利,斯大林已經失去了耐心,英法的目的不過希望禍引東流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權衡利弊後,斯大林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向希特勒表示出了友好的信號。

於是希特勒和斯大林兩人一拍即合,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談判桌上並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而且為了雙方的消除顧忌還提前劃好了勢力範圍,斯大林要什麼就給什麼,希特勒很少有這麼爽快及大方,此舉只不過是為了暫時穩住斯大林,等待橫掃歐洲大陸後才回頭找蘇聯算賬也不遲。

果然,在橫掃歐洲拿下法國後,希特勒對德軍A集團軍司令倫德施泰特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真正的偉大使命,就是同布爾什維主義算賬。從中可以看出,對於野心龐大的希特勒,蕩平歐洲大陸只不過是開胃菜或者一個序幕而已,東征進攻蘇聯才是希特勒的主菜。

其實,希特勒從來沒像痛恨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那樣痛恨英國人,認為同英國合作才是上策,但丘吉爾並不買希特勒的賬。為了迫使英國媾和,曾對英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但進展極為不順利,制定了海獅計劃無奈之下被迫推遲了。最終希特勒決定棄海峽對岸的英國不顧,集中兵力將槍口對準希特勒心中的死敵——蘇聯,於是便誕生了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

希特勒在橫掃歐洲大陸期間,斯大林在與德國瓜分波蘭後,在背後一直沒停止過擴張和侵略的腳步,兵不刃血的吞併了波羅的海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及羅馬尼亞兩個省,特別是羅馬尼亞直接威脅到了德軍的戰爭命脈羅馬尼亞油田,令希特勒如芒在背。


而且貪得無厭的斯大林甚至對日耳曼人居住的故土、羅馬尼亞的北布科維納提出領土要求,令視日耳曼民族為世界上最有的民族的希特勒極為惱火。但是,最令希特勒咬牙切齒的是斯大林正在與英國丘吉爾接觸,一旦蘇聯和英國兩國達成同盟關係,德國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再加上蘇聯還間接的掌握了德國的戰爭命脈,德國的戰略物資如橡膠、石油、銅及鎢等原材料對蘇聯的依賴程度很大,而且蘇聯還是根據兩國簽訂的條約進行供應,一旦蘇聯變卦,就等於對德國釜底抽薪,對於德國正在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無異於雪上加霜,這是希特勒無法容忍的事,進攻蘇聯已經勢在必行。

而最令希特勒頗感得意的事就是蘇軍的戰鬥力沒想象中的那麼強大,斯大林的大清洗造成了高級軍事將領的嚴重匱乏,軍隊指揮能力低下,蘇芬戰役間蘇軍的表現簡直糟糕透了,為了征服不足四百萬人口的芬蘭,蘇聯投入了上百萬的兵力、三千架千飛機、三千輛的坦克及上萬門大炮,卻耗時四個多月,傷亡人數是芬蘭的三倍還多,在希特勒眼裡蘇軍就是個外強中乾,與戰無不勝的德軍相比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基於以上原因,希特勒很樂觀的作出了決定,先下手為強,進攻蘇聯。


賽門軍略


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軍大舉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戰爭開始。

1943年2月,世界上血腥味最濃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聯的勝利而結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蘇德戰爭使德國的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盟軍進入戰略反擊,很多人想不明白,蘇德戰爭之前的德國橫掃西歐,無人能擋,如果不進攻蘇聯,希特勒絕不至於慘敗,當年拿破崙也是遠征俄國才導致覆滅,難道希特勒不知道歷史嗎?

既然題主站在上帝的視角來提出問題,那麼葛大小姐就用後知後覺的角度來回答您的提問。

稍懂軍事知識的朋友都知道,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可為什麼西歐還有強大的英國存在,希特勒就迫不及待的對蘇聯下手呢?

蘇德必有一戰,晚打不如早打,先下手為強

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實力第二的大國,是法西斯德國前進路上的一個絆腳石和眼中釘,必須拿掉,這一點不容置疑。晚拿不如早拿,此時的德國已經基本掃平西歐,處於實力的頂峰期,拔掉蘇聯就可以與日本會師,將戰場連成一片,成為跨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再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

根據德國情報部門收集得來的情報,雖然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聯對德國始終在備戰之中,斯大林有一個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自從德國進攻希臘的時候,這個計劃就已經啟動,蘇軍的分佈前重後輕,已經擺出了進攻的姿態,德國只有先下手為強,才能佔據戰略主動。

德國國內危機四伏,只有戰爭,才能轉移矛盾

一戰失敗後,德國受到諸多限制,戰後重建困難重重,經濟危機雪上加霜,加劇了德意志民族的復仇心理,希特勒乘機煽動民族仇恨,鼓吹極端民族主義,強調日耳曼人種的優越性,全國上下節衣縮食,全力支持戰爭,精英階層希望通過戰爭將國內矛盾轉移。蘇聯做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綜合實力第二強國,尤其是豐富的石油資源對德國至關重要,佔領蘇聯就意味著掌握了源源不斷的戰爭資源,才能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所以,這輛德國戰車一旦開動,就永遠沒有回頭路。

蘇聯持續6年的大清洗運動,德國趁你病要你命

1934年到1939年的蘇聯開展了恐怖的大清洗運動,130萬人被捕,69萬人被處決,5名元帥中的3名被清洗,15名集團軍級幹部13名被迫害,85名軍長級幹部中的57名,196名師長級幹部中的110名,406名旅長級幹部中的220名被槍決,上校以下軍官有3萬名被清洗。而從底層補充上來的軍官,大部分沒有經過實戰考驗和指揮過大規模作戰行動,軍官極其短缺,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希特勒正是看準了這個時機,結果充分證明希特勒的決策有一定的道理,面對蓄謀已久的德軍,蘇聯節節敗退,成建制的集團軍被德國分割包圍殲滅,第一年就有550人蘇軍被俘,德軍長驅直入。

西歐戰場的節節勝利,讓希特勒自信心爆棚

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瑞典、比利時、盧森堡一個個倒在了德軍的鐵蹄之下,一個月拿下法國,英國被四面圍困,在大轟炸中苟延殘喘,非洲戰場,隆美爾的裝甲戰車把英軍追的無處躲藏,盟友日本更是在亞洲翻江倒海,佔領了朝鮮、韓國、中國大部、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希特勒認為軸心國集團的實力足以挑戰蘇聯等大國,一門心思等著日本進攻蘇聯,但是日本遲遲沒有動靜,如果任由形勢發展下去,虎視眈眈的美國遲早會加入戰團,與其同時挑戰兩個世界大國,還不如逐個殲滅,所以,自信心爆棚的希特勒已經等不及日本,自己先動手了,我估計希特勒此時的心情應該是“好嗨喲!感覺自己已經達到了高潮,感覺自己已經達到了巔峰!”。



丘吉爾說的非常好,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希特勒對蘇聯必有一戰,這一戰就是一場豪賭,可惜,他賭輸了,近500萬人冰冷的傷亡數字,他不僅賠上了德國,還有自己的身家性命!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歷史!


葛大小姐


《共青團真理報》曾披露過一段很少人知道的內幕:德國準備對蘇聯開戰之前,莫斯科曾計劃進攻德國,但由於各種原因,這個計劃最後沒有執行。

獲取德國進攻蘇聯情報

1939年到1941年之間,歐洲大陸幾乎都被德國鐵蹄蹂躪過,蘇聯為了避免跟德國的戰爭,與其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但希特勒的野心還是想把蘇聯納入自己的版圖。此時,蘇聯國外的情報人員不斷髮回關於德國會對蘇聯開戰的情報。

顯示蘇聯總參謀部情報人發回情報稱德國可能會在1941年5與15日進攻蘇聯,後來經過證實,希特勒確實有這樣的計劃,只是由於德國在南斯拉夫和希臘的戰事原因,被迫推遲到下一個月。佐爾格後來獲取的德國將在6月22日進攻蘇聯的信息,緊急上報給斯大林。並且在此之前英國外交部在倫敦也曾召見過蘇聯駐英大使邁斯基,向蘇聯回報了德國在蘇聯邊境部隊的情報,包括番號、兵力、指揮官姓名等。種種跡象表明,蘇德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了。

誰先開戰,就可以掌握主動權

當時的斯大林已經明白,蘇聯在戰爭中實行的防禦戰術是沒用的,因而也開始考慮先向德國開戰。1941年5月5日,俄高級軍官彙集克里姆林宮,為局軍事科學院畢業生舉行慶祝,斯大林發表了40分鐘的演講,主要內容是談到如果加強國防,準備戰爭等。

宴會的舉行引起了德國特工的注意,斯大林在酒會里說到:“和平當然是一件好事,我們也一直貫徹這防禦方針。但是,但我們的軍隊已經進行了改造,我們有充足的現代化武器,我們應該從防禦轉向進攻”。

斯大林的這番言論使蘇聯高層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也使德國高層更加確定進攻蘇聯的決心。當然,這只是德國一定要進攻蘇聯的原因之一,還有第二個最重要的原因。

德國的戰略地位

根據當時德國的戰略地位來看,他們想在西線打敗英國時不可能的,而德美兩國雖然還沒有交手,但美國和歐洲國家簽署的《大西洋公約》等於已經把德國置於敵對狀態,兩國戰爭已經是一觸即發,只不過兩國都為了自己的考慮而採取了剋制的態度。

可以說1941年德國雖然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其戰略地位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甚至還可能惡化。因為英國沒有被打敗,不列顛島成為了遏制德國向大西洋發展的屏障,同時英國下轄的馬耳他也成為了控制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羅陀、蘇伊士運河,這三個地中海連成一條線,所以德國及其佔領區實際上是處於被封鎖的內線。

希特勒的戰略意圖

希特勒實施海獅計劃的同時,也在北非和地中海開展軍事行動,希望在大西洋和北非、地中海三個區域突破,其戰略意圖為:


  • 上等策略:直接佔領英國本土,逼迫英國政府退居到加拿大,解除來自大西洋的軍事威脅,最大限度的消除英美開闢第二戰場的可能性,利用英國先進的工業能力為德國服務,然後再進行新的軍事計劃。

  • 中等策略:佔領馬耳他和直布羅陀,控制地中海,消除英國在地中海的威脅,使北非法屬殖民地和歐洲大陸連成一片,在歐陸強力的技術支援下,打通亞非大陸,控制中東,然後突破英國封鎖。
  • 下等策略:如果地中海還是在英國的控制下,利用法屬北非殖民,冒險在北非發動進攻,力圖從陸地打通亞非大陸,佔據蘇伊士運河、控制中東,使歐、亞、非連為一體,對地中海的英國實行反包圍。

最後一招之所以是下等策略,主要是因為德國送往北非的大量戰爭物資通過英國控制的地中海後損失極大,絕大部分物資都無法抵達非洲,極大制約了北非的德國裝甲部隊的行動。

希特勒的無奈

事實上,在1941年之前,希特勒一直想在西線能有所作為,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英國的封鎖,但是從1939年到1941年,軸心國部隊在三條戰線都沒有很好的進展。

因此,在不列顛戰役實力後,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轉移,當時德國可以選擇的地方已經很小,只有兩處:一、是從希臘進入土耳其再進入中東,反向打擊英國;二是強行佔領蘇聯,從蘇聯尋找突破口。但二戰時土耳其和德國的關係是屬於半同盟的關係,這樣的關係使得德國無法直接對土耳其進行軍事佔領,而且經過土耳其進入亞洲,同樣要和蘇聯發生軍事衝突,與其如此大費周章還不如直接進攻蘇聯來的更為便利。

德國的錯誤判斷

德國的幾點錯誤判斷讓他們認為進攻蘇聯是最佳的選擇:

  1. 1939年到1940的蘇芬戰爭中蘇聯損失人員達到百萬人,此戰後充分暴露了蘇軍的戰鬥力低下,組織能力差,並且在遭到大清洗後高層軍官的素質平均不高,而德國陸軍的實力不是芬蘭可以對比的。蘇芬戰爭期間德國派了大量的軍事觀察員,其主要目的就是考察蘇軍的作戰能力,但他們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2. 二戰時大家都認為法國的陸軍是最強大軍隊,其戰鬥力在蘇軍至上,而這支強大的部隊只在一個多月就被消滅,二戰的速勝使得德國信心大增,德國統帥部也高估了德軍的實力。

  3. 蘇聯剛經歷大清洗,有戰鬥經驗的軍官被大量的清洗掉,這嚴重影響了蘇軍的實力。

  4. 蘇聯的大清洗使德國人認為蘇聯人民不會再支持斯大林,他們錯誤估計了蘇聯的政治形勢。

  5. 德國錯誤的判斷西方各國,他們認為英國人的一貫方針是縱容德國人前進而坐等蘇聯滅亡。

德國對蘇聯經濟的貪婪

從經濟上看,蘇聯當時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尤其在軍事工業方面極為發達,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高加索有著豐富的油田;頓巴斯有著最大的煤礦,這些生產力和資源是德國異常想要得到的。德國希望佔領蘇聯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資,可以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付將來可能對美英的聯合作戰。

因此說,德國最大的戰略方針是,擊敗蘇聯可以匯合日本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義和本土的聯繫,徹底突破英國乃至美國的潛在封鎖,將美國孤立在美洲,無法加入這場戰爭。

實際上德國的將軍們卻對1941年的蘇德戰爭並不抱希望,但德國已經上了這艘船,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勝利要麼毀滅,希特勒的賭徒心態更是加重了籌碼。現實的危險是,德國進攻蘇聯只不過是看到無法戰勝英國,逼不得已才會用賭博的心態去進攻蘇聯。

希特勒是個政客,政客只會為利益而左右;希特勒也是個賭徒,賭徒也只會為利益而瘋狂,但是這次他的籌碼押的有點大,這也是德國一定要進攻蘇聯的原因。


大國布衣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一定要進攻蘇聯呢?

希特勒早就有準備要進攻蘇聯,因為蘇聯對德國已經構成了威脅。斯大林上臺之後,採取的是“擴張主義”也是繼承沙皇俄國的歷史衣缽,對外極力的侵略,霸佔他國領土。在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時,蘇聯也同時進攻波蘭。而且冠冕堂皇的說是保護波蘭,結果是蘇聯佔領了更多的波蘭領土,屠殺了更多的波蘭人(卡廷慘案)。



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侵略戰爭,蘇聯付出巨大的代價佔領芬蘭,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逼迫芬蘭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

另外在1939年~1940年之間,蘇聯又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蘇聯所進行的一切侵略活動,都與希特勒的願望發生衝突,損壞德國的利益。而且蘇聯所表現出來的野心,讓希特勒對蘇聯耿耿於懷,他知道要想統一歐洲,蘇聯是最大的障礙,同樣蘇聯要想稱霸歐洲,德國也是蘇聯的一塊絆腳石,在後來的蘇聯行動中,也表現出要入侵德國的態勢。還有蘇聯是新興社會主義國家,與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格格不入,英法兩國也有意讓德國把戰火引向蘇聯。



1940年德國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戰爭消耗了德國的極大資源,同時西歐國家發生糧食危機。希特勒需要極大的補充資源,來繼續他的戰爭需要。而蘇聯領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 ,都是希特勒希望得到的。


在進攻蘇聯上,希特勒還可以得到盟友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羅馬尼亞、西班牙、保加利亞等僕從國和蘇聯的死敵芬蘭方面的幫助。另外還有同盟國日本也將在蘇聯的遠東西伯利亞方向牽制大量蘇軍。而蘇聯因為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所以希特勒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指揮德軍執行“巴巴羅莎”計劃,閃電般的進攻蘇聯。但是最後的結局是小鬍子沒有戰勝大鬍子,以德國失敗而告終!

(本文為個人原創,僅代表自己觀點。歡迎朋友們在評論中發表不同看法)

謝謝閱讀,多多關注哦。


風雨兼程170983658


其實在進攻蘇聯之前,很多德國軍官建議進攻英國,但是希特勒反對。我們都知道,希特勒自認為是英國軍事天才,做事獨斷專行。主要是之前橫掃半個歐洲太順利了,連法國在短時間內鬥被打垮,更別說一個大英帝國。希特勒堅持進攻蘇聯,是向外界釋放一個很重要的消息!既然我能征服蘇聯,英國還有抵抗的必要嗎?在希特勒的征服史當中他就是這麼構想的,他認為,自己先把優質的兵力對付強大的蘇聯,蘇聯一旦征服,那麼英國迫於其威懾,就會乖乖投降。

在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當中,希特勒認為進攻蘇聯又很多好處。假如德國把蘇聯打敗,德國解除動員的大量士兵便能補充德國產業界的勞工短缺現象。此外,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佔領他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佔領蘇聯可以擁有大量的奴隸勞動力,將能大大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的處境。且擊敗蘇聯以後,將能進一步孤立大英帝國。因為當時的德國,戰爭機器非常需要石油,而只有在攻佔蘇聯的巴庫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所以,希特勒堅決進攻蘇聯,再佔領蘇聯以後,以此達到他征服世界的野心。

在希特勒眼中,進攻蘇聯的成果大於進攻大英帝國。蘇聯地域遼闊,物資豐富,而大英帝國就在一個島上,希特勒如果先進攻英國能得到什麼呢?很可能在與英國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蘇聯人在其後院點火,到那時還沒有打蘇聯,就先被蘇聯打了。所以,希特勒先要對蘇聯人下手。不過,希特勒進攻蘇聯又很多原因,他在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清楚的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即土地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東歐(蘇聯)找到。納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屬於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應該讓給德國人民居住。所以,進攻蘇聯還有他的民族主義和掠奪哪裡豐富的資源,以此補充德國國內短缺的物資。

希特勒之所以是戰爭狂人,是因為他的內心已經不限於西歐這一小塊地方。當時,他和蘇聯一起瓜分波蘭,其實也看到了斯大林的野心。當時德國在簽訂“三國同盟條約”的時候,蘇聯也想加入,但是加入軸心國的時候希特勒給出了條件,蘇聯人修改了加入軸心國的一些條款,這讓希特勒很反感。關於斯大林加入軸心國這件事一直置之不理,從那時希特勒就有進攻蘇聯的心思。當然,希斯大林也有防備。在蘇德瓜分波蘭以後,斯大林殺了很多波蘭人後又在國內清剿,殺害了很多紅軍,可以說斯大林也是聲名狼藉。希特勒抓住蘇聯動亂之際,決定向蘇聯下手,他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好機會。

在進攻蘇聯開始,“巴巴羅薩計劃”的確很順利,很快佔領了蘇聯大半領土。希特勒狂妄的認為,三個月之內德國就能佔領蘇聯。但是,莫斯科之戰當中,德國遭到了強烈的抵抗。加上天公不作美,蘇聯惡劣的天氣,使德國的進攻嚴重受阻,軍事實力大大被削弱。所以,希特勒最後和當年的拿破崙一樣,受天氣影響,一步一步撤退。最後,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謀士說


蘇德戰爭是二戰中最血腥的戰鬥,整個戰場就是一個絞肉機,數千萬人死於戰場。

至於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生存空間的需求,當時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強國,但是國土面積太過狹小,向西由於對英國海獅計劃的失敗,已經到達極限,只能講目標轉向東面,同時蘇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也是希特勒所垂涎的。

第二,意識形態的不同,二戰時期的德國是法西斯主義國家,當時的蘇聯是布爾什維克主義,希特勒打心眼裡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為德國做事。

第三,當時的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軍隊中大量優秀軍官遭到迫害,導致蘇聯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聯也在備戰,大量的軍工產業被轉移到蘇聯腹地,生產規模也在不斷加大,新式裝備在不斷更換,經過訓練的士兵作戰能力也在不斷加強。如果等到1943年或者1944年開戰,那時的蘇聯軍隊將橫掃一切。所以希特勒不得不進攻蘇聯。


星點聚影


猿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搗鼓著進攻蘇聯這事兒,現在回頭來看著實有點扯。當時四個理由,一是蘇聯有進攻德國的危險;二是蘇聯對比薩拉比亞的佔領威脅到了德國的能源安全;三是通過進攻蘇聯獲取“生存空間”;四是通過進攻蘇聯迫使英國屈服——我們回頭開上帝視角就會發現這四點理由裡面也就是第二點還算能夠勉強說得過去,別的理由都只能說猿首的思維異於常人。

第一點說是當時的德國陸軍的軍官團一致判定蘇聯將在1941年後期向德國發動主動進攻,主要的攻略目標是東普魯士,尤其是但澤走廊一帶。因此與其打防守反擊不如主動進攻,先衝進去敲了蘇聯人的罈罈罐罐,避免自家的龍興之地被蘇聯人搶走。這個理由現在來看完全站不住腳,有沒有軍官團故意給猿首挖坑的因素在裡面不清楚。彼時的蘇聯陸軍倒不是因為大清洗弄得毫無戰鬥力,更多的是因為圖哈切夫斯基等人毫無節制和頭腦的擴軍計劃把軍隊弄的一團糟,從方面軍一級到分隊乃至班排都極度缺乏專業技能與作戰經驗,蘇芬戰爭中蘇軍連旅團一級的進攻都組織不好就是明證。所謂的蘇聯紅軍將大批部隊部署到邊境地區在三德子這幫職業軍人看來也許是在構築攻擊出發陣地,沒準在蘇聯人自己看來,完全就是把防線前推而已。

第二點跟第三點理由怎麼說呢,有點意思。蘇聯對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的佔領(尤其是非常雞賊地佔據了喀爾巴阡山一帶所有的有利地形)確實威脅到了德國的能源安全,但是還是那句話,在紅軍部隊一團糟而德軍的戰鬥力如日中天的情況下,蘇聯所謂的“威脅”德軍的能源安全也就是僅僅停留在“威脅”的層面上,真要它出手去打,毫無疑問還是得交一大筆學費的;至於第三點跑到蘇聯去給日耳曼民族搶生存空間——這種東西誰當真誰才是真傻。

至於第四點通過進攻蘇聯迫使大英帝國屈服,這個理由只能說嗯……非常具有藝術家氣質。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早期、中期本質上是新興的現代民族國家對老牌殖民地國家英法兩國搞瓜分,重新劃分世界的戰爭,主要內容就是德、日、美、蘇怎麼給英法兩國挖坑,在這其中德、蘇其實在豪斯浩弗的框架下還是很有共同語言的——完全可以共同南下嘛,蘇聯向中東和印度實施攻略,德國向馬耳他和埃及實施攻略,大英帝國自然就屈服了。因為蘇聯利用德國始終拿不下大英帝國的不利因素而抬高要價似乎跟英國穿上了同一條褲子,所以就掉頭回去把蘇聯打了使得英國只能屈服——這個思維路徑非常佶屈聱牙,也就猿首這位天縱英才能想出來。

▲老爺子在《帝國的毀滅》中演的確實入木三分


軍武次位面


希特勒進攻蘇聯大致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在意識形態方面,社會主義的蘇聯是德國絕對不能認同的異類,對於希特勒而言消滅蘇聯只是遲早的事。同時希特勒也認為蘇聯隨時會進攻德國,相互不信任。

二、希特勒覺得斯大林有可能與英國結為同盟,蘇聯可能會從背後直接進攻德國,德國兩線同時作戰對德國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要先下手為強。

三、德國的經濟命脈和工業命脈都掌握在蘇聯手中。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德國國內資源供不應求,蘇聯有德國需要的很多重要資源,石油,礦產,木材,糧食等等。這些原材料對於戰爭的勝負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希特勒很眼紅。

四、希特勒認為蘇聯的軍隊根本不堪一擊,而且蘇軍的武器裝備和德軍相比簡直差了不止一個檔次,打心底小瞧蘇聯。

最終瘋狂的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入侵蘇聯。





正步軍旅


攻打蘇聯是希特勒早在踏入政壇之前為德國制定的長期國策,也是希特勒要求“奪取生存空間”的最終目標(雖然不知道這個目標達成之後會不會還會出現其他的目標);此外,入侵蘇聯還是希特勒的“反共產主義”政策最有力的支撐。所以,基於上述三點,希特勒是無論如何都要入侵蘇聯的。

入侵俄國,是希特勒早在踏入德國政壇之前就為德國制定的長期國策,他在《我的奮鬥》當中是這麼說的:“要取得新土地“只有在東方才有可能……如果要在歐洲取得領土,只有在主要是犧牲俄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這就是說,新帝國必須再一次沿著古代條頓武士的道路向前進軍,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此外,在希特勒的助手霍斯巴特上校的備忘錄中,也明確的記載了希特勒在1937年的一次納粹黨集會上闡述了“德國應該向東方擴張”的 理念。雖然希特勒和蘇聯曾經簽訂過互不侵犯條約,但雙方都知道遲早有一天兩國會打起來,但是此時蘇德之間都有問題需要解決;蘇聯需要對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以及修復大清洗對蘇聯所造成的傷害,而德國則要騰出手來打西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只不過是一個緩兵之計罷了。

在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後,就提出了“奪取生存空間”這一概念。其實,這個“奪取生存空間”跟德二政府在一戰前提出的“要求陽光下的地盤”沒有啥太大區別;其主旨都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並且重新建立一個由德國所主導的新世界體系。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要求的領土不同,德二要求的地盤是非洲、亞洲和中東的殖民地,這就使佔據著非洲的英法成為了德國的敵人;而希特勒要求的則是廣闊的東歐平原和法國地區,因此,佔有大部分東歐地區的蘇聯自然就成為了德國的“獵物”。其實,對於德國來說,入侵蘇聯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迫不得已。德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但那是通過四處借錢(華爾街資本家的錢,英法借的錢,國內發行債卷借的錢)來建設大型基礎設施和擴軍備戰(緩解就業危機)、對國民進行經濟補助(拿民眾的錢補貼民眾...)所創造的“假繁榮”,德國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危機。一旦出現了問題,那麼必然會導致“假繁榮”的破裂。因此為了維持住國內的“假繁榮”,希特勒就必須向東擴張,通過佔領和剝削東歐地區來補貼本國來緩解經濟危機(剝削猶太人也是一個道理)。


並且從意識形態和政治訴求角度上來說,蘇德之間也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別忘了,希特勒是一個不折不撓的反共分子,因此由他領導下的納粹黨的最基本的政治訴求就是反共。而蘇聯正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也是最大的由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入侵蘇聯,納粹政府推行納粹主義的合法性何在?並且雖然德三號稱是“國家社會主義”,但那是掛羊頭賣狗肉,其本質依然是在法西斯統治下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在意識形態和社會性質對立和敵對的情況下,蘇德之間是一定會出現不可調節的矛盾的,而戰爭也正是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矛盾手段之一。其實蘇德雙方都知道,遲早有一天雙方會打起來,只不過是誰先動手的問題罷了。




二戰吐槽君


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蘇聯在戰爭初期上百萬軍隊被俘?其實是這樣,當時雙方雖然簽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陳兵數百萬在蘇德邊境,而且並不是防禦態勢,而是做進攻集結,德國人心理認為,就算德國不突襲蘇聯,恐怕蘇聯也要進攻德國。況且斯大林搞的肅反,軍隊師團級以上軍官被殺了大半,有能力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帥已經所剩無幾,蘇德戰爭晚開戰半年,恐怕朱可夫都已經被幹掉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利用,恐怕再無機會了。從希特勒的角度思考,發動蘇德戰爭的時機和動機並沒錯,他只是低估了蘇聯的戰略縱深和蘇聯動機的惡劣天氣。 與其說德國是戰敗的,不如說精銳盡喪於嚴寒,第六集團軍凍死的人不比戰死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