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进攻苏联?

希望的地方1


早在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前,希特勒和斯大林这两大冤家都进行了相互探底,希特勒一直摸不透斯大林的心思,最担心的是一旦欧洲开战苏联很有可能背后扎刀、下山摘桃,因此,希特勒通过驻苏联大使馆向斯大林表达了友好的信号。

与此同时,斯大林也在同德国及英法间进行接触,但和与德国处于对立状态的英法两国谈判进行得很不顺利,斯大林已经失去了耐心,英法的目的不过希望祸引东流以坐收渔翁之利,在权衡利弊后,斯大林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向希特勒表示出了友好的信号。

于是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一拍即合,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谈判桌上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且为了双方的消除顾忌还提前划好了势力范围,斯大林要什么就给什么,希特勒很少有这么爽快及大方,此举只不过是为了暂时稳住斯大林,等待横扫欧洲大陆后才回头找苏联算账也不迟。

果然,在横扫欧洲拿下法国后,希特勒对德军A集团军司令伦德施泰特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真正的伟大使命,就是同布尔什维主义算账。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野心庞大的希特勒,荡平欧洲大陆只不过是开胃菜或者一个序幕而已,东征进攻苏联才是希特勒的主菜。

其实,希特勒从来没像痛恨犹太人和斯拉夫人那样痛恨英国人,认为同英国合作才是上策,但丘吉尔并不买希特勒的账。为了迫使英国媾和,曾对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但进展极为不顺利,制定了海狮计划无奈之下被迫推迟了。最终希特勒决定弃海峡对岸的英国不顾,集中兵力将枪口对准希特勒心中的死敌——苏联,于是便诞生了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希特勒在横扫欧洲大陆期间,斯大林在与德国瓜分波兰后,在背后一直没停止过扩张和侵略的脚步,兵不刃血的吞并了波罗的海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及罗马尼亚两个省,特别是罗马尼亚直接威胁到了德军的战争命脉罗马尼亚油田,令希特勒如芒在背。


而且贪得无厌的斯大林甚至对日耳曼人居住的故土、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提出领土要求,令视日耳曼民族为世界上最有的民族的希特勒极为恼火。但是,最令希特勒咬牙切齿的是斯大林正在与英国丘吉尔接触,一旦苏联和英国两国达成同盟关系,德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再加上苏联还间接的掌握了德国的战争命脉,德国的战略物资如橡胶、石油、铜及钨等原材料对苏联的依赖程度很大,而且苏联还是根据两国签订的条约进行供应,一旦苏联变卦,就等于对德国釜底抽薪,对于德国正在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无异于雪上加霜,这是希特勒无法容忍的事,进攻苏联已经势在必行。

而最令希特勒颇感得意的事就是苏军的战斗力没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斯大林的大清洗造成了高级军事将领的严重匮乏,军队指挥能力低下,苏芬战役间苏军的表现简直糟糕透了,为了征服不足四百万人口的芬兰,苏联投入了上百万的兵力、三千架千飞机、三千辆的坦克及上万门大炮,却耗时四个多月,伤亡人数是芬兰的三倍还多,在希特勒眼里苏军就是个外强中干,与战无不胜的德军相比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希特勒很乐观的作出了决定,先下手为强,进攻苏联。


赛门军略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开始。

1943年2月,世界上血腥味最浓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联的胜利而结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苏德战争使德国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盟军进入战略反击,很多人想不明白,苏德战争之前的德国横扫西欧,无人能挡,如果不进攻苏联,希特勒绝不至于惨败,当年拿破仑也是远征俄国才导致覆灭,难道希特勒不知道历史吗?

既然题主站在上帝的视角来提出问题,那么葛大小姐就用后知后觉的角度来回答您的提问。

稍懂军事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可为什么西欧还有强大的英国存在,希特勒就迫不及待的对苏联下手呢?

苏德必有一战,晚打不如早打,先下手为强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实力第二的大国,是法西斯德国前进路上的一个绊脚石和眼中钉,必须拿掉,这一点不容置疑。晚拿不如早拿,此时的德国已经基本扫平西欧,处于实力的顶峰期,拔掉苏联就可以与日本会师,将战场连成一片,成为跨亚非欧三洲一体的超级联盟帝国,再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称霸世界指日可待。

根据德国情报部门收集得来的情报,虽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苏联对德国始终在备战之中,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自从德国进攻希腊的时候,这个计划就已经启动,苏军的分布前重后轻,已经摆出了进攻的姿态,德国只有先下手为强,才能占据战略主动。

德国国内危机四伏,只有战争,才能转移矛盾

一战失败后,德国受到诸多限制,战后重建困难重重,经济危机雪上加霜,加剧了德意志民族的复仇心理,希特勒乘机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极端民族主义,强调日耳曼人种的优越性,全国上下节衣缩食,全力支持战争,精英阶层希望通过战争将国内矛盾转移。苏联做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综合实力第二强国,尤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对德国至关重要,占领苏联就意味着掌握了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才能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所以,这辆德国战车一旦开动,就永远没有回头路。

苏联持续6年的大清洗运动,德国趁你病要你命

1934年到1939年的苏联开展了恐怖的大清洗运动,130万人被捕,69万人被处决,5名元帅中的3名被清洗,15名集团军级干部13名被迫害,85名军长级干部中的57名,196名师长级干部中的110名,406名旅长级干部中的220名被枪决,上校以下军官有3万名被清洗。而从底层补充上来的军官,大部分没有经过实战考验和指挥过大规模作战行动,军官极其短缺,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希特勒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结果充分证明希特勒的决策有一定的道理,面对蓄谋已久的德军,苏联节节败退,成建制的集团军被德国分割包围歼灭,第一年就有550人苏军被俘,德军长驱直入。

西欧战场的节节胜利,让希特勒自信心爆棚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卢森堡一个个倒在了德军的铁蹄之下,一个月拿下法国,英国被四面围困,在大轰炸中苟延残喘,非洲战场,隆美尔的装甲战车把英军追的无处躲藏,盟友日本更是在亚洲翻江倒海,占领了朝鲜、韩国、中国大部、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希特勒认为轴心国集团的实力足以挑战苏联等大国,一门心思等着日本进攻苏联,但是日本迟迟没有动静,如果任由形势发展下去,虎视眈眈的美国迟早会加入战团,与其同时挑战两个世界大国,还不如逐个歼灭,所以,自信心爆棚的希特勒已经等不及日本,自己先动手了,我估计希特勒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好嗨哟!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高潮,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巅峰!”。



丘吉尔说的非常好,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希特勒对苏联必有一战,这一战就是一场豪赌,可惜,他赌输了,近500万人冰冷的伤亡数字,他不仅赔上了德国,还有自己的身家性命!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历史!


葛大小姐


《共青团真理报》曾披露过一段很少人知道的内幕:德国准备对苏联开战之前,莫斯科曾计划进攻德国,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计划最后没有执行。

获取德国进攻苏联情报

1939年到1941年之间,欧洲大陆几乎都被德国铁蹄蹂躏过,苏联为了避免跟德国的战争,与其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但希特勒的野心还是想把苏联纳入自己的版图。此时,苏联国外的情报人员不断发回关于德国会对苏联开战的情报。

显示苏联总参谋部情报人发回情报称德国可能会在1941年5与15日进攻苏联,后来经过证实,希特勒确实有这样的计划,只是由于德国在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事原因,被迫推迟到下一个月。佐尔格后来获取的德国将在6月22日进攻苏联的信息,紧急上报给斯大林。并且在此之前英国外交部在伦敦也曾召见过苏联驻英大使迈斯基,向苏联回报了德国在苏联边境部队的情报,包括番号、兵力、指挥官姓名等。种种迹象表明,苏德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了。

谁先开战,就可以掌握主动权

当时的斯大林已经明白,苏联在战争中实行的防御战术是没用的,因而也开始考虑先向德国开战。1941年5月5日,俄高级军官汇集克里姆林宫,为局军事科学院毕业生举行庆祝,斯大林发表了40分钟的演讲,主要内容是谈到如果加强国防,准备战争等。

宴会的举行引起了德国特工的注意,斯大林在酒会里说到:“和平当然是一件好事,我们也一直贯彻这防御方针。但是,但我们的军队已经进行了改造,我们有充足的现代化武器,我们应该从防御转向进攻”。

斯大林的这番言论使苏联高层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也使德国高层更加确定进攻苏联的决心。当然,这只是德国一定要进攻苏联的原因之一,还有第二个最重要的原因。

德国的战略地位

根据当时德国的战略地位来看,他们想在西线打败英国时不可能的,而德美两国虽然还没有交手,但美国和欧洲国家签署的《大西洋公约》等于已经把德国置于敌对状态,两国战争已经是一触即发,只不过两国都为了自己的考虑而采取了克制的态度。

可以说1941年德国虽然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其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因为英国没有被打败,不列颠岛成为了遏制德国向大西洋发展的屏障,同时英国下辖的马耳他也成为了控制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罗陀、苏伊士运河,这三个地中海连成一条线,所以德国及其占领区实际上是处于被封锁的内线。

希特勒的战略意图

希特勒实施海狮计划的同时,也在北非和地中海开展军事行动,希望在大西洋和北非、地中海三个区域突破,其战略意图为:


  • 上等策略:直接占领英国本土,逼迫英国政府退居到加拿大,解除来自大西洋的军事威胁,最大限度的消除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的可能性,利用英国先进的工业能力为德国服务,然后再进行新的军事计划。

  • 中等策略:占领马耳他和直布罗陀,控制地中海,消除英国在地中海的威胁,使北非法属殖民地和欧洲大陆连成一片,在欧陆强力的技术支援下,打通亚非大陆,控制中东,然后突破英国封锁。
  • 下等策略:如果地中海还是在英国的控制下,利用法属北非殖民,冒险在北非发动进攻,力图从陆地打通亚非大陆,占据苏伊士运河、控制中东,使欧、亚、非连为一体,对地中海的英国实行反包围。

最后一招之所以是下等策略,主要是因为德国送往北非的大量战争物资通过英国控制的地中海后损失极大,绝大部分物资都无法抵达非洲,极大制约了北非的德国装甲部队的行动。

希特勒的无奈

事实上,在1941年之前,希特勒一直想在西线能有所作为,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英国的封锁,但是从1939年到1941年,轴心国部队在三条战线都没有很好的进展。

因此,在不列颠战役实力后,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转移,当时德国可以选择的地方已经很小,只有两处:一、是从希腊进入土耳其再进入中东,反向打击英国;二是强行占领苏联,从苏联寻找突破口。但二战时土耳其和德国的关系是属于半同盟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使得德国无法直接对土耳其进行军事占领,而且经过土耳其进入亚洲,同样要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与其如此大费周章还不如直接进攻苏联来的更为便利。

德国的错误判断

德国的几点错误判断让他们认为进攻苏联是最佳的选择:

  1. 1939年到1940的苏芬战争中苏联损失人员达到百万人,此战后充分暴露了苏军的战斗力低下,组织能力差,并且在遭到大清洗后高层军官的素质平均不高,而德国陆军的实力不是芬兰可以对比的。苏芬战争期间德国派了大量的军事观察员,其主要目的就是考察苏军的作战能力,但他们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2. 二战时大家都认为法国的陆军是最强大军队,其战斗力在苏军至上,而这支强大的部队只在一个多月就被消灭,二战的速胜使得德国信心大增,德国统帅部也高估了德军的实力。

  3. 苏联刚经历大清洗,有战斗经验的军官被大量的清洗掉,这严重影响了苏军的实力。

  4. 苏联的大清洗使德国人认为苏联人民不会再支持斯大林,他们错误估计了苏联的政治形势。

  5. 德国错误的判断西方各国,他们认为英国人的一贯方针是纵容德国人前进而坐等苏联灭亡。

德国对苏联经济的贪婪

从经济上看,苏联当时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尤其在军事工业方面极为发达,乌克兰是苏联的粮仓;高加索有着丰富的油田;顿巴斯有着最大的煤矿,这些生产力和资源是德国异常想要得到的。德国希望占领苏联获得巨大的战略物资,可以加强德国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应付将来可能对美英的联合作战。

因此说,德国最大的战略方针是,击败苏联可以汇合日本打通更有意义的亚欧大陆线,彻底切断英国殖民主义和本土的联系,彻底突破英国乃至美国的潜在封锁,将美国孤立在美洲,无法加入这场战争。

实际上德国的将军们却对1941年的苏德战争并不抱希望,但德国已经上了这艘船,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胜利要么毁灭,希特勒的赌徒心态更是加重了筹码。现实的危险是,德国进攻苏联只不过是看到无法战胜英国,逼不得已才会用赌博的心态去进攻苏联。

希特勒是个政客,政客只会为利益而左右;希特勒也是个赌徒,赌徒也只会为利益而疯狂,但是这次他的筹码押的有点大,这也是德国一定要进攻苏联的原因。


大国布衣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一定要进攻苏联呢?

希特勒早就有准备要进攻苏联,因为苏联对德国已经构成了威胁。斯大林上台之后,采取的是“扩张主义”也是继承沙皇俄国的历史衣钵,对外极力的侵略,霸占他国领土。在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时,苏联也同时进攻波兰。而且冠冕堂皇的说是保护波兰,结果是苏联占领了更多的波兰领土,屠杀了更多的波兰人(卡廷惨案)。



1939年11月30日由苏联向芬兰发动侵略战争,苏联付出巨大的代价占领芬兰,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逼迫芬兰割让与租借部份领土。

另外在1939年~1940年之间,苏联又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苏联所进行的一切侵略活动,都与希特勒的愿望发生冲突,损坏德国的利益。而且苏联所表现出来的野心,让希特勒对苏联耿耿于怀,他知道要想统一欧洲,苏联是最大的障碍,同样苏联要想称霸欧洲,德国也是苏联的一块绊脚石,在后来的苏联行动中,也表现出要入侵德国的态势。还有苏联是新兴社会主义国家,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格格不入,英法两国也有意让德国把战火引向苏联。



1940年德国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9个欧洲国家,战争消耗了德国的极大资源,同时西欧国家发生粮食危机。希特勒需要极大的补充资源,来继续他的战争需要。而苏联领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都是希特勒希望得到的。


在进攻苏联上,希特勒还可以得到盟友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罗马尼亚、西班牙、保加利亚等仆从国和苏联的死敌芬兰方面的帮助。另外还有同盟国日本也将在苏联的远东西伯利亚方向牵制大量苏军。而苏联因为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所以希特勒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指挥德军执行“巴巴罗莎”计划,闪电般的进攻苏联。但是最后的结局是小胡子没有战胜大胡子,以德国失败而告终!

(本文为个人原创,仅代表自己观点。欢迎朋友们在评论中发表不同看法)

谢谢阅读,多多关注哦。


风雨兼程170983658


其实在进攻苏联之前,很多德国军官建议进攻英国,但是希特勒反对。我们都知道,希特勒自认为是英国军事天才,做事独断专行。主要是之前横扫半个欧洲太顺利了,连法国在短时间内斗被打垮,更别说一个大英帝国。希特勒坚持进攻苏联,是向外界释放一个很重要的消息!既然我能征服苏联,英国还有抵抗的必要吗?在希特勒的征服史当中他就是这么构想的,他认为,自己先把优质的兵力对付强大的苏联,苏联一旦征服,那么英国迫于其威慑,就会乖乖投降。

在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当中,希特勒认为进攻苏联又很多好处。假如德国把苏联打败,德国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此外,乌克兰是苏联的粮仓,占领他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占领苏联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大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且击败苏联以后,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因为当时的德国,战争机器非常需要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所以,希特勒坚决进攻苏联,再占领苏联以后,以此达到他征服世界的野心。

在希特勒眼中,进攻苏联的成果大于进攻大英帝国。苏联地域辽阔,物资丰富,而大英帝国就在一个岛上,希特勒如果先进攻英国能得到什么呢?很可能在与英国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苏联人在其后院点火,到那时还没有打苏联,就先被苏联打了。所以,希特勒先要对苏联人下手。不过,希特勒进攻苏联又很多原因,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清楚的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苏联)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所以,进攻苏联还有他的民族主义和掠夺哪里丰富的资源,以此补充德国国内短缺的物资。

希特勒之所以是战争狂人,是因为他的内心已经不限于西欧这一小块地方。当时,他和苏联一起瓜分波兰,其实也看到了斯大林的野心。当时德国在签订“三国同盟条约”的时候,苏联也想加入,但是加入轴心国的时候希特勒给出了条件,苏联人修改了加入轴心国的一些条款,这让希特勒很反感。关于斯大林加入轴心国这件事一直置之不理,从那时希特勒就有进攻苏联的心思。当然,希斯大林也有防备。在苏德瓜分波兰以后,斯大林杀了很多波兰人后又在国内清剿,杀害了很多红军,可以说斯大林也是声名狼藉。希特勒抓住苏联动乱之际,决定向苏联下手,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好机会。

在进攻苏联开始,“巴巴罗萨计划”的确很顺利,很快占领了苏联大半领土。希特勒狂妄的认为,三个月之内德国就能占领苏联。但是,莫斯科之战当中,德国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加上天公不作美,苏联恶劣的天气,使德国的进攻严重受阻,军事实力大大被削弱。所以,希特勒最后和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受天气影响,一步一步撤退。最后,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谋士说


苏德战争是二战中最血腥的战斗,整个战场就是一个绞肉机,数千万人死于战场。

至于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生存空间的需求,当时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国土面积太过狭小,向西由于对英国海狮计划的失败,已经到达极限,只能讲目标转向东面,同时苏联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也是希特勒所垂涎的。

第二,意识形态的不同,二战时期的德国是法西斯主义国家,当时的苏联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希特勒打心眼里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就应该为德国做事。

第三,当时的苏联刚刚经过大清洗,军队中大量优秀军官遭到迫害,导致苏联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联也在备战,大量的军工产业被转移到苏联腹地,生产规模也在不断加大,新式装备在不断更换,经过训练的士兵作战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如果等到1943年或者1944年开战,那时的苏联军队将横扫一切。所以希特勒不得不进攻苏联。


星点聚影


猿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捣鼓着进攻苏联这事儿,现在回头来看着实有点扯。当时四个理由,一是苏联有进攻德国的危险;二是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占领威胁到了德国的能源安全;三是通过进攻苏联获取“生存空间”;四是通过进攻苏联迫使英国屈服——我们回头开上帝视角就会发现这四点理由里面也就是第二点还算能够勉强说得过去,别的理由都只能说猿首的思维异于常人。

第一点说是当时的德国陆军的军官团一致判定苏联将在1941年后期向德国发动主动进攻,主要的攻略目标是东普鲁士,尤其是但泽走廊一带。因此与其打防守反击不如主动进攻,先冲进去敲了苏联人的坛坛罐罐,避免自家的龙兴之地被苏联人抢走。这个理由现在来看完全站不住脚,有没有军官团故意给猿首挖坑的因素在里面不清楚。彼时的苏联陆军倒不是因为大清洗弄得毫无战斗力,更多的是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毫无节制和头脑的扩军计划把军队弄的一团糟,从方面军一级到分队乃至班排都极度缺乏专业技能与作战经验,苏芬战争中苏军连旅团一级的进攻都组织不好就是明证。所谓的苏联红军将大批部队部署到边境地区在三德子这帮职业军人看来也许是在构筑攻击出发阵地,没准在苏联人自己看来,完全就是把防线前推而已。

第二点跟第三点理由怎么说呢,有点意思。苏联对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的占领(尤其是非常鸡贼地占据了喀尔巴阡山一带所有的有利地形)确实威胁到了德国的能源安全,但是还是那句话,在红军部队一团糟而德军的战斗力如日中天的情况下,苏联所谓的“威胁”德军的能源安全也就是仅仅停留在“威胁”的层面上,真要它出手去打,毫无疑问还是得交一大笔学费的;至于第三点跑到苏联去给日耳曼民族抢生存空间——这种东西谁当真谁才是真傻。

至于第四点通过进攻苏联迫使大英帝国屈服,这个理由只能说嗯……非常具有艺术家气质。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早期、中期本质上是新兴的现代民族国家对老牌殖民地国家英法两国搞瓜分,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主要内容就是德、日、美、苏怎么给英法两国挖坑,在这其中德、苏其实在豪斯浩弗的框架下还是很有共同语言的——完全可以共同南下嘛,苏联向中东和印度实施攻略,德国向马耳他和埃及实施攻略,大英帝国自然就屈服了。因为苏联利用德国始终拿不下大英帝国的不利因素而抬高要价似乎跟英国穿上了同一条裤子,所以就掉头回去把苏联打了使得英国只能屈服——这个思维路径非常佶屈聱牙,也就猿首这位天纵英才能想出来。

▲老爷子在《帝国的毁灭》中演的确实入木三分


军武次位面


希特勒进攻苏联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在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的苏联是德国绝对不能认同的异类,对于希特勒而言消灭苏联只是迟早的事。同时希特勒也认为苏联随时会进攻德国,相互不信任。

二、希特勒觉得斯大林有可能与英国结为同盟,苏联可能会从背后直接进攻德国,德国两线同时作战对德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要先下手为强。

三、德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命脉都掌握在苏联手中。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德国国内资源供不应求,苏联有德国需要的很多重要资源,石油,矿产,木材,粮食等等。这些原材料对于战争的胜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希特勒很眼红。

四、希特勒认为苏联的军队根本不堪一击,而且苏军的武器装备和德军相比简直差了不止一个档次,打心底小瞧苏联。

最终疯狂的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入侵苏联。





正步军旅


攻打苏联是希特勒早在踏入政坛之前为德国制定的长期国策,也是希特勒要求“夺取生存空间”的最终目标(虽然不知道这个目标达成之后会不会还会出现其他的目标);此外,入侵苏联还是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政策最有力的支撑。所以,基于上述三点,希特勒是无论如何都要入侵苏联的。

入侵俄国,是希特勒早在踏入德国政坛之前就为德国制定的长期国策,他在《我的奋斗》当中是这么说的:“要取得新土地“只有在东方才有可能……如果要在欧洲取得领土,只有在主要是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就是说,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向前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此外,在希特勒的助手霍斯巴特上校的备忘录中,也明确的记载了希特勒在1937年的一次纳粹党集会上阐述了“德国应该向东方扩张”的 理念。虽然希特勒和苏联曾经签订过互不侵犯条约,但双方都知道迟早有一天两国会打起来,但是此时苏德之间都有问题需要解决;苏联需要对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及修复大清洗对苏联所造成的伤害,而德国则要腾出手来打西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不过是一个缓兵之计罢了。

在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后,就提出了“夺取生存空间”这一概念。其实,这个“夺取生存空间”跟德二政府在一战前提出的“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没有啥太大区别;其主旨都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并且重新建立一个由德国所主导的新世界体系。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求的领土不同,德二要求的地盘是非洲、亚洲和中东的殖民地,这就使占据着非洲的英法成为了德国的敌人;而希特勒要求的则是广阔的东欧平原和法国地区,因此,占有大部分东欧地区的苏联自然就成为了德国的“猎物”。其实,对于德国来说,入侵苏联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迫不得已。德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但那是通过四处借钱(华尔街资本家的钱,英法借的钱,国内发行债卷借的钱)来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扩军备战(缓解就业危机)、对国民进行经济补助(拿民众的钱补贴民众...)所创造的“假繁荣”,德国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一旦出现了问题,那么必然会导致“假繁荣”的破裂。因此为了维持住国内的“假繁荣”,希特勒就必须向东扩张,通过占领和剥削东欧地区来补贴本国来缓解经济危机(剥削犹太人也是一个道理)。


并且从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角度上来说,苏德之间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别忘了,希特勒是一个不折不挠的反共分子,因此由他领导下的纳粹党的最基本的政治诉求就是反共。而苏联正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也是最大的由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入侵苏联,纳粹政府推行纳粹主义的合法性何在?并且虽然德三号称是“国家社会主义”,但那是挂羊头卖狗肉,其本质依然是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性质对立和敌对的情况下,苏德之间是一定会出现不可调节的矛盾的,而战争也正是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矛盾手段之一。其实苏德双方都知道,迟早有一天双方会打起来,只不过是谁先动手的问题罢了。




二战吐槽君


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苏联在战争初期上百万军队被俘?其实是这样,当时双方虽然签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陈兵数百万在苏德边境,而且并不是防御态势,而是做进攻集结,德国人心理认为,就算德国不突袭苏联,恐怕苏联也要进攻德国。况且斯大林搞的肃反,军队师团级以上军官被杀了大半,有能力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帅已经所剩无几,苏德战争晚开战半年,恐怕朱可夫都已经被干掉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利用,恐怕再无机会了。从希特勒的角度思考,发动苏德战争的时机和动机并没错,他只是低估了苏联的战略纵深和苏联动机的恶劣天气。 与其说德国是战败的,不如说精锐尽丧于严寒,第六集团军冻死的人不比战死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