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而是老实接受削藩的话,会得以善终吗?

宋安之


那得要看所谓的善终,究竟是什么样的善终,或者说清廷给出的“善终”,是不是吴三桂自己想要的那份利益!

其实从吴三桂背叛明朝,引清军入关的那一刻起,吴三桂的态度就已经很明确,在国内政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他想追求更高的利益和地位,那是什么样的地位?早在清军未入关、明朝未灭亡前,吴氏家族是辽东地区的势力大户,关里关外拥兵数万,并有数以万计的田产和家奴,后来明朝灭亡,在自己的利益受损时,吴三桂选择了背叛,为的自然还是自己家族的利益,所以吴三桂投靠清朝,只会希望让自己的家族势力更加兴旺,这是他的最基本要求,但如果满足不了,那他与清廷的分裂必然也会进入倒计时阶段。



尤其在背叛的过程中,吴三桂家族付出的损失可谓之大,自己的小妾被抢走只是小事,但自己包含父亲吴襄在内的族人数十口直接在北京被李自成处决,庞大的吴氏家族为了这个背叛付出了大半个家族被灭的惨剧,吴三桂也必然要从清廷手中得到足够的回报,才能弥补他的损失和延续他的辉煌。



当18年后,永历皇帝在云南被绞杀,吴三桂也达到了势力上的最巅峰时期,拥有灭明之功,成为云南的土皇帝,甚至贵州四川甘陕一线都成了他的势力范围,自己的长子吴应熊同期又成了康熙的姑父,自己尊为王爷儿子尊为额驸,又有数万私兵和数以十万记的地方军队听从他的调度,从地位到实力,吴三桂都达到了他在明朝都没有达到的巅峰,这一时期吴三桂所拥有的,才是他想得到的“善终”!一个汉奸的头衔,数十个族人被杀,想换的就是整个家族的利益。



可偏偏接下来吴三桂面对的,却是来自清廷不断地打压,随后的几年里清廷不断分化吴三桂在西南的权力,行政权司法权财政大权逐渐旁落,甚至在永历皇帝遇害十年之后,清廷明目张胆的让三位汉人王爷削藩撤销私兵和交出军队指挥权,企图收回吴三桂所有权力,并将其家族安置在早已人迹罕至的辽东养老,做一个只有“退休金”的高干王爷,清廷的这份“善终”,与吴三桂想要的“善终”,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两股势力的分裂,也会成为必然的结局。

吴三桂背叛明朝,为的就是他的私人利益,数十年后背叛清廷,为的也同样是他的私人利益!


辽宁资深球迷


活路自然是有的。

从清实录等保留下的档案看,康熙为妥善安置三藩及其部众还是下了一番狠心的,拿出不少钱和辽东土地准备容纳迁往辽东故土的三藩旧部,而在吴三桂假意愿意撤藩后,从云南到辽东一路破费安排下的迎送粮台、车船、各种后勤保障看,康熙君臣也希望撤藩可以和气生财,破费一点人力物力,换一个江山稳固和你好我好。三藩一旦撤藩归辽东,就不再拥有可以造反的地利、人和,只剩下基本部众,名为回到原籍,实则早已人地生疏,关外汉人不得轻易出关,四周都是忠于清廷的旗人和索伦部众,加上当时当地经济尚未发达,地广人稀,吴三桂就算想反也折腾不大,甚至逃跑都只能往北试试能不能逃到毛熊的据点去。

吴三桂长子已招为额附,封为重臣,如果安心做一个太平王公,或者索性去北京,弄个大宅子颐养天年并不太难,当然,康熙外表宽容实则睚眦必报,但吴三桂在造反前并无直接得罪过他,就算被秋后算账,应该也不会太过分,最多没了王爵的世袭罔替,但除了蒙古王公和铁帽子王,实际上谁也没有,孔友德没反吧?也没听说给他找个养子承袭定南王的爵位对吧?

史实上三藩中最恭顺的是尚可喜,虽然尚之信造反导致平南王爵被取消,但取消的是这个爵位承袭系统,已死且始终未叛的尚可喜非但未追夺爵位,还多次被赠恤,尚可喜子弟中未直接卷入尚之信谋反的也大多未受或少受牵连,甚至尚的部署也被就地改编为上三旗汉军八旗驻防,当然,关键时刻拆台的尚之信被秋后算账得很惨,这也恰表明前面提到的康熙睚眦必报,外宽实紧的特点,但同样表明倘吴三桂顺从撤藩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前提是以后低调做寓公不去捣乱碍眼。

问题恰在于吴三桂就不是这么个安心当太平绅士的主儿,加上年事已高,觉得再不奋发一下就不会有下一个机会,一旦撤藩,多年苦心积累的地盘、财富(不是指私财而是指府库钱粮)、人马、班底,就将随之化为泡影,可以说撤藩令下,他反弹是必然的(造反倒未必一定是),所以悲剧也是必然的。


陶短房


很遗憾,根据历史经验不会。

韩信开始是一字并肩王楚王,然后是淮阴侯。然后就是死。这是同族。岳飞交出兵权死。

常遇春,蓝玉,周亚夫,窦婴交出兵权死。

如果吴三桂要想保住吴家富贵只有一个方法,接受消藩以后,在迁徙过程中,因身体不适,暴毙而亡。

吴家永享富贵。

如果不死,先是迁移,然后消去兵权。即便这样,在皇帝眼里,你还有号召力,招你入京,然后死。中国非常善于斩草除根。

最近听说了杨紫演的那部玄幻局叫“香”什么的?没看,但听了剧情简介,我非常欣赏篡位的那哥们。开始王位不属于他,但太子兄弟惦记他老婆时,意味着必须篡位了。否则人家上位后,占他老婆,杀他人。他什么都得不到。只能篡位了。成功靠上位成功,老婆才保得住。失败不过是原来结局而已。

好像最后得到王位,失去老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yyyysssswwww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1673年12月21日,吴三桂在云南昆明打响了武装反抗清朝的最后一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是吴三桂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抹辉煌,在人生的迟暮之年,吴三桂依然宝刀未老,为了自己的利益毅然炒掉了自己的老板,其精神可歌可泣,是值得所有军阀学习的好榜样。

那那么半个身子都入土的吴三桂,为什么要选择武装叛乱呢?难道康熙和吴三桂就不能各退一步,吴三桂主动交权,康熙让其得到善终吗?

静夜史认为:还真不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吴三桂坐地起价

吴三桂最可悲的地方在于:明明是个白菜,却非要卖出白粉的价格。明明是个四五十岁的剩女,非要像20岁的小姑娘一样索要高彩礼。

这种情况和多尔衮谈判时如是,和康熙谈判时亦如是。

这就非常尴尬了,因为摆不清自己位置的人,是非常可悲的。

在1644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后。吴三桂成为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的孤军。此时的吴三桂既无地盘,又无粮饷,没有实力和李自成多尔衮玩三国杀。

然而吴三桂就是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和多尔衮谈判时,俨然一副中原之主的模样。在向多尔衮借兵时,吴三桂甚至在求救信中对多尔衮许诺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对清朝表示感谢。

而多尔衮就坡下驴,在帮助吴三桂击败李自成后,迅速攻占北京成为中原之主,命令吴三桂继续追击李自成。

就这样,自以为是钻石的吴三桂一下子成了青铜,成了清朝的走狗和马前卒。

不过多尔衮这一记响亮的耳光并没有让吴三桂从幻梦中醒来。等到清朝平定天下,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刻,吴三桂还认为自己对清朝而言不可或缺。

可惜,清朝就和大多数只喜欢20岁的少女一样,对吴三桂这样的老剩女早已经没有了任何耐心。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始终认为自己物超所值,这注定康熙和吴三桂之间无法达成默契。

因为吴三桂要的,和康熙能给的相差太多,所以武装对抗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2、吴三桂骑虎难下

吴三桂早期的成功和三藩之乱的掀起,充分说明吴三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吴三桂戎马一生的过程中,他的身边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势力,他们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金盆洗手是不可能的事情。

上了贼船,就很难下去了。

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除平西王吴三桂外,还有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作为明朝的降将,是典型的利益共同体。

而吴三桂的势力又是最强的。清朝初期边疆不稳,朝廷准许吴三桂镇守云贵,给予吴三桂相当大的权力。而吴三桂也充分利用这些权力,建立了自己的官僚选拔系统,号称西选。

西选官员深受吴三桂的提拔,分布在全国各地,全国水路要冲和各省提镇都有吴三桂的心腹,形成了庞大的官僚集团。

这一官僚集团是吴三桂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进行的谋篇布局,而这些人的富贵甚至身家性命又寄托在吴三桂身上。

所以吴三桂不能走,就算吴三桂愿意放弃所有权利,主动接受削藩的结局,利益集团的其他成员也不会答应。

很多人说康熙削藩是操之过急,是缺乏稳重考虑的表现。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武力解决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吴三桂之后还有吴应熊,吴应熊之后还有吴世璠,这种割据势力拖得越久,隐患越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什么叫善终呢?我认为善终是心里不愧对前人,并把后人安排好。吴三桂从他迎清军入关那刻开始,他就注定了此生不得善终。

我们假设一下吴三桂如果接受康熙的削藩,会发生什么。不防看看吴三桂当年的老上司洪承畴的结局吧,洪承畴享有“清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头衔。论功劳,论官阶,论才学,他都甩吴三桂老远。甚至吴三桂能够去镇守云南,自成一家,都赖洪承畴上疏顺治:云南地方险远,少数民族众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驻镇。顺治才以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驻昆明。


洪承畴和吴三桂一样,为清朝剿灭农民起义的势力和明朝的残余,不遗余力。皇太极时期一直防备洪承畴,把他当重要的“灭明顾问”,但不给实权。顺治朝时期,洪承畴才受到重用。但洪承畴的身份很尴尬,在汉人眼里,他是个卖国贼;在满人眼里,他是需要防范的“非我族类”。

所以,即使洪承畴官拜大学士,兵部尚书,太保兼太子少师,哪一个头衔都是24K纯金,但他依旧是个异类。康熙时期,又被皇帝猜忌,郁郁中请辞。朝廷几经争论,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洪承畴算是保住了后代的平安。


吴三桂如果同意削藩,康熙为了给天下人营造一个“厚待功臣”和“满汉一家”的和平景象,也不会杀吴三桂的。吴三桂会有两个去处。第一,吴三桂有可能会被调到京城,“平西王”没有了军权,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做个汉人唾弃,满人不亲的闲散王爷,不过能保住他一家的平安。但家族的没落,是一定的。第二,吴三桂以年老为由,落叶归根。不过这事洪承畴也干过,修了个富丽堂皇的大宅子,母亲兄弟亲戚,谁都不肯来住。吴三桂估计下场也会差不多。

所以,吴三桂如果肯削藩,最后的结局应该会和洪承畴差不多。但一个背叛家国的人,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惴惴不安里,永远不得安宁,这才是应有的下场。


我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是,如是我闻,继往圣绝学,成智慧人生,我将单开文章,用自然语言,易学理论,逻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连载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喜欢就关注吧!感谢!


如是史社



清朝是历史上很少杀功臣的一个朝代,顶多是免职或者发配,即便是雍正皇帝杀年羹尧也是一级级的给他降官,希望他能反省,但是年羹尧自寻死路没办法。

相对于官员,清朝皇帝对皇子的要求就严格的多,这也就是整个大清期间,并没有出现太昏聩的皇帝。

吴三桂如果接受消藩,一定会得以善终。因为毕竟大清入关,吴三桂首功一件,并且在随后南下的战争中更是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大清的江山有一半是他吴三桂打下来的。

可惜吴三桂贪慕权位,以自己私利绑架民族大义,虽举反清复明的大旗,但是民间响应者寥寥,后自称皇帝更显露出他内心的私欲。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木头演义


削藩是清朝从会盟政权向大一统转变的必经之路。从理论上讲,在操作执行上有很多回旋余地,诸如吴三桂不举兵回到了塞外,就像1646年回去一样。但问题是,吴三桂发动不发动叛乱并不是他完全能左右的。大体有如下几点:

1、吴三桂实力最强、成分最杂

清朝在平了南明后,主要的战场就是吴三桂在云贵的平土司与东南福建的作战。

各地藩王臣的实力依次为:

吴三桂节制云贵,事实上能做到完全节制。甚至能影响到川陕、湖南。

孙延龄为广西将军,但实际并不能节制整个广西。

尚可喜是平南王,封地在广东,但广东东部就很难控制。

耿精忠是靖南王,封地在福建,比较完整的节制一省。

(吴三桂)

相对而言,吴三桂的实力是诸藩中最强的,甚至是他们之和

而且吴三桂在对南明作战中,收纳各种降兵,剿兵悍将云集,成分非常复杂。

2、和清朝历史恩怨太多

相对于三顺王的历史,吴三桂与朝廷的积怨是有的。山海关的书信往来明确是会盟借兵,但多尔衮在战局最危险的时候让吴三桂剃发。将会盟变成了臣服。

(山海关战役)

在松锦会战中,吴三桂与清军多次血战,也是双方的历史恩怨,虽然这个映像不大。

3、朝廷对他猜忌

在山海关之战后,吴三桂迠一定的独立性,但从未投入东南战场,在事实上主要是对大顺军余部作战,也是朝廷对他的猜忌。

(吴三桂长年在川陕作战)

总结:

吴三桂的实力、与朝廷的历史恩怨、双方的忌惮,这都是让形势恶化的矛盾。在加上入关后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更觉得南方水土才是他们的故乡,塞北的寒冷从未喜欢过,要知道少壮派在历史进程中影响从来没有小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吴三桂即使接受削藩,并且没有提太多的过格条件的话,吴三桂本人及子孙会安享晚年,蒙阴子孙的,但吴三桂不会避免的被后世辱骂而背负骂名!



吴三桂对于年轻的康熙皇帝有着对刚刚立稳脚步的清帝国而言最大的威胁不是吴三桂本人,而是吴三桂麾下数十万久经战阵的老兵,他们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开始,一路充当清军的鹰犬和帮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末清初的人口大量损失,除了明末的那些残暴的农民起义将领的无辜残杀和清军的灭绝人性的屠城,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骄兵悍将做下的孽!



若详细分析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构成,你就会发现这些起义军之所以快速扩张的原因是大量的明军的倒戈,他们在清军入关后又快速的倒戈加入清军的麾下,成为吴三桂等清廷鹰爪的麾下,而随后的屠城等惨剧也有这些人的身影!



这样的一群人到了天下思安的康熙王朝就成了危害帝国稳定的动乱分子,习惯了打杀劫掠生活的这些老兵痞已经不可能回到宁锦老家安分种地过清贫的太平日子,他们习惯了锦衣玉食和大鱼大肉,正是这些人的存在和蛊惑,才是吴三桂最终不得不走上反清的道路!



清帝国的高层也非常清楚这些,因此即使吴三桂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而选择接受削藩,他麾下的这些骄横兵痞也必然会送到新的战场,或分割为小股部队分有不同军队节制,或做毫无胜算的进攻,总得来说他们绝大多数是不可能善终!


泾水书生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吴三桂降清,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封平西王,后随清军南下,追击李自成并攻打南明,席卷西南半壁江山。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

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三藩之乱”,吴三桂以失败告终,不仅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子孙前程,更是让自己本已背负的“叛降”名声更加为天下人所不耻,一生两次“背叛”的骂名,也让吴三桂为儒家传统的忠孝文化所排斥,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那么,如果不发动叛乱,而是老实接受康熙的扯藩,会得以善终么?我认为,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事实上,撤藩是康熙另一种形式的“杯酒释兵权”,如果吴三桂接受了撤藩,结果必然也不会差。


清朝并没有屠戮功臣的习惯和先例。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多次出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白手起家的“平民皇帝”,坐拥天下之后就开始大肆屠戮功臣,当然也有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以及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功臣良将得以善终。

而纵观满清一朝,特别是满清政权初期,非常难得是几乎没有屠戮功臣的局面,相反,对于满清有功之人都受到了丰厚的封赏,如果不是自己“作死”,不仅自己可以高官厚禄,就连子孙后代也能跟着沾光,所以在清朝前中期,出现了不少官宦世家,一家几代都是重臣,名臣,不仅仅是满族贵族,包括汉族士大夫阶层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张英、张廷玉,比如范文程、范承谟,比如年遐龄、年羹尧。

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少姓爱新觉罗的皇室成员,因为自己的行为,虽然有功与王朝,但是依然难逃被诛杀的命运,比如舒尔哈齐、阿敏、褚英、莽古尔泰、硕讬、阿达礼等等,这些人的数量也并不在少数。

当年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清朝的时候,便与代表顺治皇帝的摄政王多尔衮杀马为誓,相约“永不相负”,所以如果不是吴三桂,以及耿精忠、尚之信起兵叛乱,即便是被撤藩,还是能够以善终收场的。毕竟同为四大外姓藩王的定南王孔有德战死桂林后,被破格予以厚葬,并追谥为武壮;拒绝参与叛乱的老平南王尚之信死后,也被康熙亲自上谥号为敬。这些都说明满清对于三藩的态度,在扯藩的时候是没有歹意的,至少对于吴三桂在内的三位功臣藩王,是没有歹意的。


吴三桂已年过花甲,其子吴应熊为额驸,如不反叛至少可保两代荣华。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叛乱的时候已经是61岁了,况且是对于满清王朝的大功臣,如果不叛乱康熙也必然不会难为吴三桂。对比一下北京朝中的遏必隆,因为先前依附于鳌拜,在康熙除掉鳌拜之后被罢官夺爵,但是后又被康熙念及是顾命大臣,请了出来,而他的女儿始终也没有受什么影响,一位做了孝昭仁皇后,一位做了温僖贵妃,品阶都是非常的高。《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也说,就盼着吴三桂老死,这样才能真的放心,所以对于已经到了这个年龄的吴三桂,拖是最好的办法,没有必要去绞尽脑汁去想着怎么对付,等着吴三桂死了,一切也就风平浪静了。而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早已与建宁公主成婚近二十年,贵为额驸,受到皇家的优待,还被晋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也必然是前程富贵无忧。

所以如果吴三桂不叛乱,至少在他和他儿子吴应熊的有生之年,可以保证优待和荣华,至于子孙后代,就看后人的造化了。


康熙已经为扯藩后的吴三桂旧部做了规划,希望上演的是康熙版的“杯酒释兵权”。

这一点不管是清朝的史料还是《康熙王朝》的剧情演绎中,都能看出康熙为了妥善安置三藩及其部众还是花了很大得心思,也是下了巨大的本钱的,不仅拿出不少钱和土地来安置三藩的旧部,还给予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就连路上的盘缠,朝廷都准备好了。这就说明,康熙是想一步到位,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三藩问题,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与皇权的稳固,因而说是另一个版本“杯酒释兵权”也不为过,并且,但是这次的本钱要远大于宋太祖赵匡胤花费的本钱。


但是最终吴三桂没有接受和平撤藩,而是选择了叛乱,期间,吴三桂也称了帝,过了一把皇帝瘾,但是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同时,也将整个在明末清初光耀显赫的吴家也彻底败亡了。


雍亲王府


吴三桂如果不发动三藩之乱,善终不是没可能。清朝在消灭南方残明势力后统治已经比较稳固,三藩的存在就像三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削藩势在必行。




清朝在入关前后封了不少汉族降将为王,到了清圣祖玄烨执政时,汉族藩王仅剩下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后儿子尚之信继位)和靖南王耿精忠(后孙子耿仲明继位)三王。三藩在各自封地拥兵自重,享有独立的赋税大权、地方官员还能自行任免。几乎可以说,这是三个游离于清朝统治之外的独立藩国。对此情况,朝廷上下及康熙都深感担忧,削藩之事已是迫在眉睫。




三藩所在的福建、广东、云南(吴三桂同时兼领贵州)都是南方财赋重省,且负山濒海,多山的地形不利于八旗军作战,而濒海又极易招来外国势力。因此在最初的针对削藩的处置方式上,朝廷上下主要还是以招抚为主。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年过七十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请归老辽东颐养天年,由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朝廷认为这是削藩的好机会,经户、兵两部和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认为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跋扈难制,康熙帝遂诏令尽撤全藩。




尚可喜既去,而其子尚之信不能袭其爵继续镇守广东。粤藩若撤,则闽藩、滇藩必会有所动作。可能会引发后续连锁反应,因此康熙这是走了一招显棋。果然得知粤藩被撤消息的平南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都深感不安,于同年七月先后上书撤兵以探知朝廷对削藩的真正意图。经朝廷多轮会议后对撤销三藩依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康熙帝考虑到三藩长年居守南方远离中枢,在地方久握重兵,迁延日久恐尾大不掉,又以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


如果三藩配合,意味着削藩是兵不血刃完美得到解决,以康熙皇帝的为人,我想他并不至于会赶尽杀绝,在当时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还未完全稳定下来的情况下,杀功是极其危险的事情,更何况三藩在南方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安插了大量的亲信在地方,贸然杀死这些降清明臣,可能会加重当时还盘踞在夏、金、台的南明延平王政权抵抗到底的决心,同时又会引发汉族武装力量的反叛。鉴于此,即便三藩撤除康熙帝也有可能保全诸王性命,使其合命受终,子孙代代袭爵享受荣华富贵。




三藩做大已成康熙心头之患,他曾感慨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因此撤藩势在必行,这是从清朝的长远统治出发,三藩在地方上多行不法,若长期坐视不管,久必成大患。而吴三桂之所以敢公开造反,扯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也是因为其在地方上经营十数年,粮足兵勇,与平南王、靖南王互为表里、互通声气,面对在中原刚立足不久的清朝,是具很大的希望与之一搏。因此,撤藩一旦大白于天下,吴三桂便不再遮遮掩掩,很快就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率先造起反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