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又在北京。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4月25日拉開帷幕,來自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的近5000位外賓齊聚北京,共同總結合作進展,規劃合作藍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提出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影響力日益擴大。截至2019年3月底,已有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同中方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有關合作理念和主張寫入了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的成果文件。實踐證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潮流,契合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願望。
5年多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成果超出預期。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有的國家建起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有的國家第一次發展起了自己的汽車製造業,有的國家解決了困擾多年的電力緊缺問題。中國同沿線國家共同建設的82個境外合作園區,上繳東道國稅費2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將近30萬個就業崗位。
事實充分說明,“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各方攜手加強互聯互通、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著眼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經濟全球化作出了中國貢獻。
“一帶一路”創建了走出零和博弈,實現雙贏、多贏、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模式。當今世界正被增長動能不足、南北差距過大等“疾病”纏身,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國發展模式的國際化實踐,更是對世界之患的對症下藥,旨在為世界開創一個更開放、更包容的未來。中國願意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與其他國家分享自己的發展經驗,與沿線國家共建美好未來。
以互聯互通為目標的“一帶一路”,將有效推動各國生產要素的自由便捷流動。通過“一帶一路”,世界將發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全球經濟再平衡也更加可期。這種將共贏作為宗旨的理念,跳出了歷史上大國發展建立在犧牲小國利益之上的窠臼。
“一帶一路”倡議的智慧還在於,它引領了全球合作共克時艱的新範式。“一帶一路”倡議蘊含和平、開放、包容、互鑑等精神內涵,是超越社會制度和文化差異的價值理念,也是中國對人類未來如何發展的理性思考。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的環境裡,誰都不能獨善其身,單憑一個國家也不可能力挽狂瀾。這種主張兼容幷包、和而不同的世界觀,崇尚團結、強調合作,是對當今世界的疑難雜症開出的有效藥方。
“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把沿線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連,展現出驚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向各國證明,一個經過“優化”的全球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也通過“一帶一路”向世界說明,各國必須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只有國際合作“化零為整”、同向用力,人類才會有足夠戰勝困難和挑戰的能力。
“一帶一路”的一個重大貢獻,在於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中國方案。傳統的全球治理體系由西方大國主導,重視大國利益,忽視小國訴求。而“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意味著各方都是平等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也是責任和風險的共同擔當者。各國訴求都會得到回應,各國利益都會受到尊重,這是西方主導的治理體系所欠缺的。“一帶一路”倡議雖然由中國首發,但並非由中國包辦,而是各方參與,共襄盛舉,有助於建立更具代表性、包容性、開放性和公正性的全球治理體系。
經過近6年的不懈努力,“一帶一路”已完成夯基壘臺、立柱架樑的階段,轉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全面推進階段。可以預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帶一路”一定會走深走實,行穩致遠,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潔之路,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國網評論員 戚易斌)
閱讀更多 中國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