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製造”到“智造”西安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從“製造”到“智造”西安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西安,是一座既葆有傳統夯實底蘊,又不乏勇氣融於時代的城市。當前,信息化與工業化加速融合,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以智能化技術集成應用為核心的“製造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智能轉型,培育智能製造相關產業,構建新型製造業體系……西安大力推動製造業加快邁向數字化、智能化,持續為高質量發展“賦能”。作為我國傳統工業基地,西安正積極搭乘時代發展的快車,朝著高質量發展闊步前行。

從“製造”到“智造”西安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法士特高端變速器智能化生產線。

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工業體系完整、門類齊全、產業聚集度高,科教資源、軍工科技資源豐富,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西安的製造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按下高質量發展的“加速鍵”,西安製造業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統計數據顯示, 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產值3378.5億元,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1%;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11.7%;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4.8%;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0.5%;汽車製造業增長7.1%;製造業投資增長31.8%。

隨著三星、中興、比亞迪二期、樂葉光伏、陝汽等企業投產達效、快速發展,吉利、開沃、寶能等新能源汽車項目紛紛佈局……西安已形成以汽車、航空航天、電力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專用通用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為主的裝備製造業體系,湧現出來的陝汽、西電、比亞迪、西飛等產值超過百億元的企業,已成為支撐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陝汽是我省重點車企。2018年,陝汽實現全面產銷各類汽車18.4萬輛,同比增長8%。在今年第一季度全國汽車產銷量下滑的情況下,陝汽銷售各類汽車5.8萬輛,同比增長25%,全面實現首季“開門紅”。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今年1-2月份,比亞迪西安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超過31%,達到1.99萬輛,銷量增長近40%,達到1.7萬輛;2018年法士特重型汽車變速器產銷量突破90萬臺,創歷史最好紀錄,今年3月份變速器產銷更是突破10萬臺;以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生產企業、全球最大的單晶硅光伏產品製造商隆基綠能和西電為代表的電力裝備產業總體佈局完整,技術全國領先……

隨後,記者從市工信局瞭解到,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裝備製造業企業技術中心11個,市級以上技術創新示範企業74家,軍民融合創新型企業300多家,實施各類技術創新計劃項目2000多項。2015年西鹹新區灃西新城成功獲批,併成為當時全國唯一一個以大數據產業為主導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016年西安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成功組建,併成為全國第二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其對產業發展形成的共性技術支撐,為行業發展提供著競爭力。

從“製造”到“智造”西安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借“智能”之力謀發展“蝶變”

在西安航天精密機電研究所的智慧園區內,工業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從多角度對產品進行拍照、檢測,檢測數據即時上傳至數據庫,自動生成產品質量檔案,還可通過新舊參數對比形成產品健康模型。機器人由電腦程序控制,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企業生產成本也在日漸降低。“以往需要4個人同時工作5天的量,一臺機器人3天就能完成。”西安航天精密機電研究所副所長王建青說。

作為全省機器人研製生產的重要單位,西安航天精密機電研究所的工業機器人產品已申請5項發明專利、17項實用新型專利,已獲國家專利局受權專利14項,獲得2項軟件著作權。隨著工業自動化產業的發展,其產品已廣泛用於電子通信、機械製造等行業的自動化生產包裝、焊接裝配的生產線中。

從“製造”到“‘智’造”,西安航天精密機電研究所走在了前列。除了研發機器人用於生產線,研究所還致力於全產業鏈的智能改造。“儘管相較於產品較容易規模化的企業來說,以‘精密產品’設計、製造於一體的西安航天精密機電研究所面臨著更為艱鉅的任務。然而一旦成功完成整個鏈條的智能改造,將帶來根本上的改變。” 王建青說,研究所研發出具有智能倉儲功能的自動化立體庫、升降庫,確定了以智能倉儲為重點突破口,展開了智能工廠的佈局。

在智能生產線方面,法士特集團建立的基於仿真、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的智能化數字車間。作為行業首條智能化生產線,其已實現了研發、工藝、製造、物流、銷售服務全過程的智能化,產品合格率由96%提高至99.5%。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快速發展,裝備製造行業實現智能製造已成為發展趨勢。”陝鼓集團董事長李宏安說,深耕多年,陝鼓已經擺脫了傳統裝備製造業的束縛,實現了從單一產品製造向分佈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的全面轉型,並制定出“智能製造實現路徑”包括產品智能化、服務智能化、過程智能化的“三位一體”“智能+”模式。

借“智能”之力謀發展“蝶變”。目前西安已擁有智能化改造企業約90家,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21個,智能製造裝備生產企業12家,工業軟件提供商15家,系統集成商及服務商14家,研發機構12家,人才培訓7家等。

“兩化”深度融合,單一企業逐漸聚集形成產業園區“抱團”發展。經開區正在形成以軌道交通裝備和汽車製造領域為核心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同時建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基地,打造百億級機器人產業集群;高新區建設了增材製造研發示範推廣基地,積極推進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裝備製造、醫療等領域的產業化應用示範,打造國內領先的3D打印產業基地……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智能”基礎不斷夯實。

加快佈局搶佔發展高地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流擊水正當其時。“智能製造”已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是搶佔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今年3月,我市印發的《西安市裝備製造業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全市將大力實施“12510”工程,推進裝備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發展,把西安建設成國家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到2021年,全市裝備製造業總產值力爭達到8000億元。

令人心潮澎湃的發展目標背後,是西安加快佈局“智能製造”,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雄心和信心。

根據《西安市智能製造產業發展規劃》,我市將緊緊圍繞“兩化融合”、發展七個重點產業、建設五個核心工業區、實現一個突破“1751戰略”,通過實施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提升、工業軟件創新、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智能製造第三方服務機構培育、智能製造產業培育基地建設等“五大工程”,打造我市工業經濟新的增長極。

成立智能製造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積極推進智能製造產業;成立西安市智能製造專家諮詢委員會,為全市智能製造產業發展重大決策提供諮詢……基於良好的產業基礎、初具規模的發展態勢、較為完善的頂層設計等,有業內人士認為:西安製造業的“春天”已至。

未來可期,也任重道遠。

參考《西安市裝備製造業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1年)》,西安裝備製造業產業還存在規模總體不大,對帶動產業鏈發展、實現工業規模聚集效應支撐力度不足;產業配套率較低,與沿海發達城市60%以上的配套率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領軍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育、引進較少,實用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影響企業的戰略轉型升級進程。

“要真正實現‘深度融合’和‘深度變革’,還有很長的探索之路要走!”王建青說,全市與製造業相關的企業對“智能製造”的認識有深有淺、有先有後,尤其是傳統軍工企業的思維較為固化,完全融合新思維實現從局部優化到全鏈條轉變還需時間。推動我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還需進一步建立健全政策體系、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同時加強“產學研”一體化,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清晰的自我認知,為西安“上下求索”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發力方向。為此,我市將在加強組織引導、做好頂層設計、抓好示範項目、突破關鍵裝備、培育服務機構、加大資金支持等方面鼓足幹勁,加快佈局智能製造,大力推動我市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大步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