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應對2035新經濟變革

未來15年是我國比較優勢轉換期,也是國際格局大調整期。這一時期,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中國發展外部環境的這些重大變化,將給中國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快人一步|未雨綢繆應對2035新經濟變革


新技術革命,將給中國帶來利用新技術“變軌”實現跨越的新機遇;產業分工格局重塑,中國有可能利用全球價值鏈“重構”機會,實現產業結構的躍升。

一是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中國憑藉快速的技術學習和能力積累,充分利用多層次國內大市場、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及市場環境,逐步成長為引領全球數字化發展、改變數字化格局的重要力量。

二是通過將新興技術運用到傳統產業領域,推動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不斷提升中國在傳統產業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三是新技術革命將推動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國際分工方式和新的貿易方式,信息化可改變國家比較優勢,有利於提升中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城市化也是未來增長的潛力所在,到2035年全球的城市化率將達到61.7%,這將是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

隨著新興經濟體崛起,其它發展中國家也將逐漸登上歷史舞臺。部分亞洲和非洲國家有可能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領跑者,其中,印度、尼日利亞、埃及和菲律賓有望保持5%以上的經濟增速。


快人一步|未雨綢繆應對2035新經濟變革


預計到2035年,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將達到60%,在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中的比重也將相應大幅上升。

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心將從歐美轉移到亞洲,並外溢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美國、日本和歐盟仍將是全球主要的經濟強國,新興經濟國家實力將持續崛起。

而中國將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第一經濟大國,如果以GDP衡量,中國預計將於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綜合國力論,美國將繼續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

未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進程仍將繼續,商品、資金、人才、技術流動將更加自由,全球對資源、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產業革命,中國面臨各國對前沿科技,特別是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發展和高新技術領域的激烈競爭。隨著全球分工日益深化、細化,各國對利益分配更加關注,

未來圍繞全球經貿規則制定權的競爭必將更加激烈。


快人一步|未雨綢繆應對2035新經濟變革


對此,相關企業更應做到未雨綢繆,隨大勢不斷變化。才能順風順水,基業長青。

著力推進產業國際競爭力升級。充分利用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加快推進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正確處理“轉型”與“轉移”的關係,構造以我為主的國際分工體系;在資本、技術密集領域實施開放發展新戰略,以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為動力,加速提升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製造業、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積極推進關鍵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深入開展電力管理體制、油氣管理體制、戶籍管理制度、財稅管理體制、金融管理體制,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挖掘要素成本下降的空間,培育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加快重點領域的市場化改革。

一是在基礎設施領域引入市場競爭,加強對自然壟斷性質基礎設施的規制。

二是通過培育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股票、公募私募基金等多種綠色金融產品,形成成熟穩定的綠色金融市場,將環保成本內在化,並嵌入社會生產全過程。

三是加快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建立良好的數據流通制度,使數字化進程中的企業競爭更加公平。

部分引用自:國研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