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要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多發生在第1周內,尤其是在數小時內。如果發生了嚴重的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則病死率進一步升高。《危重症急救護理程序(第3版)》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要點進行了詳細介紹。

一般護理

1. 休息

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急性期臥床休息可減少心肌耗氧量,減輕心臟負荷,防止病情加重。發病後1~3d患者必須絕對臥床休息,可平臥或半臥,由護士幫助完成日常生活照護,限制探視;1周後可逐漸過渡到床邊活動,如坐在床邊或椅子上;第1~2周可幫助患者逐步離床站立或在室內緩步走動;第2~3周可逐步從室內過渡到室外走廊內慢步走動。活動量力而行,如出現胸悶、氣促、心悸、心律失常等應停止活動。除病重者外,臥床時間不宜過長。

2. 吸氧

根據病情給予患者間斷或持續吸氧。

3. 監測

做好生命體徵監測,持續監測心電圖變化,密切觀察心率、心律、血壓和心功能的變化,為及時採取治療措施提供客觀資料。

4. 心電監護

急性期患者須在監護室進行心電監護,觀察患者連續心電圖、血壓、呼吸情況。如果發現頻發室性期前收縮或多元性室性期前收縮、RGonGT、短陣室速或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時要警惕室顫或心搏停止的發生,應立刻通知醫師,加強病情監護,備好搶救車和除顫器。

5. 飲食與排便

疼痛劇烈時禁食。最初3d給予流質飲食,以後逐漸過渡至半流質飲食、軟食和普食。食物應低脂、低膽固醇、易消化,禁止攝取過冷過熱的飲料,少食多餐。患者臥床期間由於活動量小、進食量少、不習慣床上排便等原因,易發生便秘,因此可適量進食水果、蔬菜,必要時給予緩瀉藥,並囑患者排便時勿用力,以免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甚至猝死。

症狀護理

1. 疼痛

遵醫囑及時給予鎮痛藥物,如嗎啡、哌替啶(杜冷丁)等。保持病室內安靜,避免不良刺激,穩定患者情緒,給予吸氧。

2. 心律失常

一般而言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現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現緩慢性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等)。前壁心肌梗死如發生房室傳導阻滯提示梗死範圍廣泛,病情嚴重。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心電監護儀顯示的心律情況,根據顯示及時、準確地判斷病情變化,並積極處理。

3. 心力衰竭

詳見本章第十四節“急性左側心力衰竭救護程序”。

1. 注意仔細觀察患者皮膚、黏膜、嘔吐物、尿液等有無出血傾向,並注意詢問患者疼痛有無減輕及程度。

2. 在溶栓前為患者做18導聯心電圖,並用甲紫(龍膽紫)定位。

3. 溶栓開始後2h內每隔30分鐘複查一次12導聯心電圖(正後壁及右心室梗死者做18導聯心電圖)。

4. 溶栓後1周內前3d每天覆查心電圖2次,隨後4d每天覆查心電圖1次。

心理護理

護士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屬做好安慰工作,讓患者感受到醫務人員的關心。重視患者及家屬的感受,在向患者或家屬明確疾病危重性的同時,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對於有疾病恐懼感和焦慮感的患者,努力穩定他們的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他們積極配合治療。在救護過程中,醫務人員要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使患者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出院指導

1. 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積極配合治療,定期複查。

2. 活動要適量,避免過度勞累,主動控制外界各種刺激因素如不看刺激性、暴力性強的電影及高度緊張的比賽等,注意防寒保暖。

3. 限制鈉鹽攝入,不暴飲暴食,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使用緩瀉藥。

4. 隨身攜帶硝酸甘油以備急用,藥品妥善放置,防止遺失、受潮、失效等。

5. 教會患者家屬簡單的家庭救護,感到不適時應:①就地休息,不要用力;②撥打120求救電話;③迅速口服隨身攜帶的硝酸甘油等藥物;④有條件時可給予高流量吸氧(4~6L/min);⑤如果患者出現呼吸、心搏驟停,應立刻給予胸前區叩擊1~2次,並實施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

急性心肌梗死救護流程,見圖1-16。

一文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

本文內容節選自《危重症急救護理程序(第3版)》(科學出版社)。醫脈通已獲得出版社授權。欲瞭解更多內容,請閱讀原版書籍。

戳這裡,直接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