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韓信出生貧苦,經常依靠別人,或者說經常蹭吃蹭喝,他去亭長家裡吃飯,一吃就是數月,亭長的老婆受不了了,每天早上做好食物,全部吃掉,等韓信中午來了,不理不睬不拿食物款待。韓信也明白了怎麼回事,便離去,史書上記載:怒,竟絕去。我讀到實在是不理解,為啥是韓信怒?
韓信在河邊遇到一位老婆婆,看見韓信餓了,就將自己帶的食物給了韓信,一給就是十幾天,最後一天韓信對老婆婆說:我將來一定要報答您。老婆婆答道: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只是可憐你,難不成還能期待你的報答?
後來韓信成為了楚王,回到少年時的地方,找到這位老婆婆,給了千金報答老婆婆,這就是一飯千金的來源。
韓信年少時喜歡佩劍,街上便有一個年輕人找茬,說韓信雖然長得魁梧,又有佩劍,但是其人膽小如鼠,後又羞辱說到:有膽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咬咬牙就鑽過去了,咬咬牙是我猜的,因為我想著怎麼也不會心平氣和地鑽啊。這是胯下之辱。
我是覺得沒法評論胯下之辱的行為,不能說韓信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因為換個角度就是懦夫,當然也不能說他就是懦夫,所以只能說胯下之辱我應該做不到吧,畢竟我不是韓信,我是超級兵。
上述是韓信少年時,一飯千金、胯下之辱這兩個成語源於此。從這兩個成語確實感覺韓信與常人不同,畢竟很少有人能賴在派出所吃幾個月飯。
韓信投奔過項梁,項梁兵敗後歸屬項羽,提出的想法沒有被採用,便去投奔劉邦。一開始韓信並不被重用,反而差點被砍頭,蕭何覺得此人非同尋常,便救了韓信一命,被安排去管理糧倉。韓信在管理糧倉時,給糧倉開了兩個門,新的糧食從一個門進,舊的糧食從另一個門出,被譽為管理糧倉的創舉。這就是推陳出新的來源。
韓信管理糧倉也挺無聊,看久久不被重用,心想漢王應該不會用他了,便騎馬走了,蕭何聽說了這件事,都來不及彙報便騎馬追韓信,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這不是成語,不過是個很重要的典故。
追回韓信便向漢王彙報,漢王震驚其能力,便授予大將軍。
漢王有一次和韓信聊天,問到: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答:最多10萬。漢王問:那你呢?韓信答:多多益善。聽到這,我覺得韓信的半條命已經沒了,還好韓信又說了幾句圓了場。漢王問:為什麼呢?韓信答:您擅長帶領將才。要不是因為這句話給足了漢王面子,韓信可能一條腿跨進鬼門關了。這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故事。
上述是韓信前期發展的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推陳出新、多多益善。韓信成為大將軍後所向披靡。
當年漢王進漢中的時候,張良獻策一把火燒了褒斜棧閣之道,一是為了向項王表忠心,二是為了養精蓄銳。韓信做大將軍後,派樊噲帶了一些老弱病殘的士兵去修棧道。韓信和劉邦卻統帥十萬大軍,悄悄地繞過褒水,然後分為兩支進軍。一支從今勉縣百丈坡入口,經土地梁、火神廟、九臺子、鐵爐川,翻箭鋒埡到大石崖,北出陳倉溝口的連雲寺等地,日夜暗行。當韓信的精銳部隊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陳倉,雍王章邯才知道上當了,韓信大敗雍王章邯。這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
後來韓信攻打趙國,背靠大河建營地,假敗逃至河邊,趙軍傾巢而出,攻打韓信,韓信帶領將士殊死反抗,趙軍久攻不下,回營卻發現營地早已插滿了漢旗,以為漢軍大軍已至,軍隊大亂,被韓信擊潰。韓信早已派2000士兵在趙軍出兵後佔領其營地,將趙軍的旗子換成漢旗。這就是拔旗易幟和背水一戰的故事。
後來楚漢之爭的時候,項王帶兵向垓下撤退,中了韓信的計謀,被漢軍層層包圍,楚軍的反擊就好像困獸猶鬥。有一天夜裡,漢軍對著楚軍唱起了楚歌,部隊人心散亂,無心戰鬥,逃走不少,項羽和愛妾虞姬喝酒跳舞,虞姬拔劍自刎後項羽帶著剩下的八百勇士突圍,後於江邊自刎。這是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故事。
相傳韓信有一次行軍之時,遇到一位樵夫,韓信正好向樵夫問了道路,謝過樵夫後繼續行軍,後反身將樵夫殺掉,厚葬。隨行問原因,答:倘若地方追至此地,樵夫勢必會暴露我們的行蹤,不如殺掉。這是問路斬樵的故事。
上述是韓信帶兵時候的典故。
韓信與漢王關係非同一般,相傳漢王將自己的衣服給韓信穿,把自己的事務給韓信吃,故人們稱漢王與韓信乃金石之交。這是漢王與韓信關係的典故:解衣推食和金石之交。
韓信敗項羽後,其部下鍾離昧與韓信關係甚好,便投奔韓信,漢王記恨鍾離昧,便下令逮捕。後有人派韓信謀反,劉邦採用陳平的計策,說自己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遊覽雲夢澤。”實則攻打韓信。韓信想謀反卻念及漢王對自己的恩情,去見漢王又害怕被擒。後有人出謀說帶著鍾離昧的首級。韓信帶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見漢王,果然被擒。韓信在監獄中言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後韓信被放,貶為淮陰侯。這是偽遊雲夢和鳥盡弓藏的典故。
貶為淮陰侯後,韓信常常悶悶不樂,漢十年,韓信與陳豨意圖謀反,被家臣告發,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來,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何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後被誅三族。這是居常鞅鞅、鍾室之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
上述的韓信悲慘的下場。但這絲毫不會歷史對於韓信的評價。
評價韓信的成語有:國士無雙,兵仙神帥,功高震主,獨當一面,略不世出,不賞之功,百戰百勝,勳冠三傑等。足以看出韓信的能力。
上述是選的和韓信有關的成語,希望對各位瞭解韓信有一定的作用。
除了上述故事,還想和大家聊兩個有意思的東西:
第一個是風箏,有一種說法是風箏是韓信創造的,在十面埋伏之後,韓信用風箏綁上笛子,風吹過發出憂鬱的聲音,漢軍隨著這種聲音唱歌,就有了四面楚歌。這是傳說,風箏來源還有一說是源於墨翟,後其弟子魯班進行了改進。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不可考。
第二個是象棋,相傳是韓信在監獄創造的,傳給了一位獄卒,後被流傳下來。這也是傳說故事,沒法考究,且說法眾多。
此傳說與各位分享。歡迎交流。
墨緣工作室
韓信(公元前231年一公元前196年)淮陰人,漢族。協助劉邦打敗項羽,平定諸侯國,統一中原,成為西漢開國功臣之一,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謀略家。《史記》書: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
韓信家貧,父母早亡,自視甚高,又不肯從事農桑或其他謀生之道,所以常常飢寒交迫,生活難以為繼。沒辦法只好象當初劉邦那樣四處混飯吃,曾經鄉下有個亭長,見韓信氣宇不凡便邀請他去家裡做客,這一來二去的,韓信便習慣成自然了,一連吃了幾個月。別說是個生人,就是家裡的親戚也會有意見啊。見到主家有嫌棄厭惡之情,韓信只好離去。這其中還有一個漂母舍飯的故事:韓信落魄到無所事事,四處遊蕩,在河邊遇到一位替人漂洗絲棉的大娘,大娘見韓信面黃肌瘦的樣子,心生憐憫就拿出自己的飯食給他吃,好一陣子都是如此。韓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就開空頭支票,說將來自己發達了一定好好報答老人家。誰曾想反被大娘一頓奚落:年輕人有手有腳卻不能養活自己,我是把你當個孩子可憐,圖什麼報答。想必老人家根本就不相信他能混出個樣來。在韓信窮困聊倒的時期最著名的莫過於“胯下之辱”,可見他在家鄉的名聲還不如劉邦,早年的顛沛流離,飢寒交迫的日子肯定在韓心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於影響到後期他對權利和地位的極度貪婪和渴望。
在垓下之戰前夕,韓信不聽劉邦調遣拒絕發兵協助劉邦攻打項羽,此時在劉邦的心裡就埋下了殺心,劉邦知道韓信和彭越藉機要挾自已以謀得更大利益。不可不說劉邦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謀略要遠遠高於項羽,他知道這些異姓諸侯對自己的利用價值要高於自己所付出的那點利益。於是還是聽從謀士張良的建議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兩人這才帶兵大舉南下,協助劉邦包圍項羽發動垓下之戰,最終取得勝利。國家初定,此時在劉邦的眼裡外患已除,剩下的就是這些異姓諸侯王成為自己的心腹大患。韓信此時依然感覺不到危機正慢慢地向他逼進,沒過多久,劉邦就採取行動,先出其不意地來到韓信的駐地定陶,借開軍事會議為由收走了韓信的將印,就是奪了他的兵權,然後將他由齊王改為楚王,將韓信調離老巢,這樣使韓信遠離自已的部屬和根據地,尤如待宰羔羊,劉邦想什麼時候下手都無所顧忌。
劉邦的政治領袖才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官僚底層掙扎的經歷和長期軍事和政治鬥爭的磨礪使他深刻地洞察了人性的本質,就是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沒有忠誠可言。韓信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地位無人能比,但在政治上同宋朝著名愛國將領岳飛一樣弱智,岳飛如果不提出"迎二帝”的口號,想必趙構不會痛下殺手,很簡單的道理"二帝"迴歸,趙構不得靠邊站了嗎,這不是公然反對大BOSS嗎,留之何用。韓信也如此不知進退,在被剝奪軍權後,劉邦又把他降為淮陰候,此時劉邦對待韓信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是韓信功勳卓著,漢室江山的一大半是他打下的,其次韓信帶兵多年,勢力盤根錯節,貿然殺之怕引起大規模兵變。這是劉邦最害怕的結果。如果韓信知進退,明白自己的處境倒可以逢凶化吉,可他不知。在一識與劉邦的談話中,劉邦試探他問:“你看寡人能帶多少兵"?韓信不知深淺地回答:“陛下最多能帶十萬兵馬。"劉邦又問:"那你能帶多少呢?"韓信說:“能領百萬”。向這樣的政治題事關生死,韓信依然不動大腦,直言直語,豈不找死。
韓信的死也源於他過分的自信和自傲,這是本性使然。如果說劉邦對他有殺心而舉棋不定是處於全局考慮,呂后則沒有這麼多的顧忌。因為韓信的自傲為人得罪了呂后的家人,這個人就是樊噲,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在一次去拜會樊噲的場合中,出於對韓信的尊重,樊噲對他施“大禮”,也就是跪拜,這是等級制度的規範,並口呼“大王"。沒想到韓信出門後卻來了句“沒想到自己居然與屠狗之輩為伍"。這話誰聽了不生氣。呂后知道後更生氣。她知道劉邦也想殺韓信,只是舉棋不定,所以找來丞相蕭何商量,將韓信騙進宮以謀反的罪名殺了。其實,無論反不反,韓信與諸侯都是死路一條。因為這源於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因為秦統一中原後,改變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諸侯分封制,轉變為中央集權制,原來地方諸侯既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又有軍隊,很容易一家坐大,變的難以控制,況且這些人既是開國功臣又是異性諸侯,風險更大。實際上就是皇權專制與諸侯分封制兩種新舊體制的鬥爭。劉邦不可能將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與這些異性諸侯分享,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必須將這些隱患消滅掉,而改由自已的宗族血親來擔任諸侯,以此來維護自己的中央集權制。所以韓信是新舊制度更換的犧牲品。
喬江寶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應該是古代帝王之術。劉邦本來就可以說城府深的小人。楚漢爭霸時項羽抓了他的妻兒父母,他尚且可以不顧,和項羽協議停戰,都可以背信棄義的。這種小人稱帝,本就有殺功臣,去威脅的性格。韓信功高震主,又是情商低的人。贏泗尚且能殺白起的,劉邦統一天下了,對於這種在軍事上會造成皇權威脅的隱患老將,都是採用能殺的殺,不能殺的找藉口殺,能鞭策的鞭策。韓信軍事能力太強了,從無敗績。戰亂時,這種能力是奪天下戰神兵仙,統一天下後,就是皇權的最大威脅隱患了。不要說劉邦為什要殺韓信。就是小編你當皇帝了,你也殺他。難道留下他給你造反或者被他人請去,百年之後把自己的兒子推翻嗎?在韓信展現出他兵仙的能力,就已經註定了他打完仗必然被殺的命運,這就是人性。在帝王家,尚且有殺子弒父的,一個能威脅到皇權的韓信,劉邦雖答應見天不殺,見光不殺,見地不殺,不代表不會殺,只是換個頭銜殺罷了。或者借夫人手殺。
南城葷哥--江西
漢高祖劉邦曾經總結過自己能得天下的原因: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起於草根受盡委屈、懷才不遇兩次易主、成於蕭何封侯封將、敗於蕭何兔死狗烹的韓信,正如司馬光所言: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韓信年輕時不能自食,空有一身本事,遭人嫌棄,他的內心之悲,不是我們所能夠想象的。從暗度陳倉佔領關中,到最後的垓下之圍消滅項羽,劉邦的每一次重大的勝利都是韓信的功勞,天下莫敢於與之爭鋒,被時人稱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被後世奉為戰神、兵仙。
韓信完全具備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實力,只是他根本就沒有想自己做主子,只想找到一個好的主子。等到韓信想反抗時,已經有職無權,被呂雉當猴殺、駭雞,殺一儆百了。如果不是蕭何的助紂為虐,韓信也許還有機會翻盤,畢竟自己只有三十來歲。
正是因為韓信年輕,功高震主,才不得不死,且必須要死在劉邦的前面。當劉邦點出漢初三傑之名時,張良、蕭何定是膽戰心驚,而韓信估計是有些自喜沾沾,一副不可一世、小人得志的樣子,不僅不知道斂收,反而耀武揚威的巡視著自己的屬地。
在那天下初定、人心不穩、紛繁複雜的當時,韓信這是想要幹什麼?理解你的人,知道你大肆張揚只是為了要洗刷那段鐫刻在內心深處的胯下之辱,而劉邦則認為你已經具有了融奸之勢、震主之功、反叛之力、不世之智。公元前196年,劉邦親征陳豨的謀反,呂后誅殺韓信於長樂宮鍾室。
時過境遷08
我是“腦洞大開的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嚴格來說,殺韓信的不是劉邦,而是他老婆呂后。她夥同蕭何,把韓信騙進宮裡殺掉了。當時,劉邦正御駕親征,在外面平叛。那麼,呂后和蕭何干這事兒,劉邦事前知不知道,事後又是什麼反應呢?
根據《史記》的記載,劉邦事前似乎不知情。按說,韓信這麼重要的人物,如果劉邦不點頭,誰也不敢也沒有權力殺。合乎邏輯和情理的推斷是:劉邦外出平叛之前,和老婆呂后通過氣,給了呂后一定的“不經請示的處置權”。
劉邦為什麼不在出徵之前動手,免除後患?
第一,他手裡還沒有掌握韓信謀反的確鑿證據,不能殺。。
第二,韓信手裡沒有兵權,不必殺。
第三,劉邦親自殺韓信有會背上殺功臣的惡名,不便殺。
沒關係,劉邦自己不便做的事,老婆代勞。劉邦得知韓信被殺後的反應,司馬遷用了5個字,十分傳神——“且喜且憐之”。喜,是因為沒有後顧之憂了;憐,是因為自己江山畢竟主要靠韓信打下來的。劉邦的反應也暴露出他對韓信被殺一點也不意外,完全有心理準備,即使不是事前授意,起碼也是事後追認了呂后的處理辦法。有一個詞用在劉邦身上很合適——“厚黑”,臉皮厚,心黑。
當然,韓信之所以被殺,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在反與不反之間,不能當機立斷,果斷選擇,而是猶猶豫豫,瞻前顧後,最後斷送了自己性命。臨死他哀嘆“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可惜晚啦。
腦洞大開的歷史
劉邦登基第二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計,以巡遊雲夢為藉口抓住韓信。而韓信為表忠心,還獻上了好友、原項羽大將鍾離昧的頭顱,但還是被誣。由於沒有確鑿證據,韓信被降宮淮陰侯。
遭貶後被軟禁的韓信無法禁嘴。有一次,韓信向前來看望他的部下陳豨講了賭氣話、怨恨話和反叛話,致使漢高帝11年劉邦外出評判時,韓信被呂后誘捕,殺於長樂宮,年僅36歲,而且還滅韓信三族!
韓信之死,劉邦難辭其咎。但劉邦把"將相王侯"都給韓信幹過,他們幹長久,自己也要負責。比如他向劉邦要官,不給好處,不出援兵;比如它該反時不願反,不該反時卻想反;比如他不能團結同仁,被降為淮陰侯後,仍然放言看不起樊噲、周勃和灌嬰……
紅爐一點雪559
中國古代有名的大將軍有很多,像孫武、吳起等,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兵聖,歷來被人所稱道。韓信作為一個將軍,打了很多勝仗,本也不足為奇,問題是很多人覺得他死的很冤枉,所以對他產生了同情之心。
韓信曾經說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多痛的領悟!很可惜他明白地太晚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說什麼都來不及了。不過他死的不冤枉,因為他在劉邦面前不懂得收斂,哪個皇帝又能容忍一個鋒芒畢露的大將軍存在呢?這就是劉邦要韓信的根本原因。
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屢戰屢敗,不是劉邦帳下的謀臣智慧不行,而是缺少一個會帶兵打仗的大將軍。丞相蕭何是管理後勤的,偶然間發現了韓信,便極力推薦給了劉邦。劉邦瞧不起韓信,但又無人可用,最後只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拜他為大將軍了。
有一次,劉邦閱兵。他見士兵陣容整齊,鬥志昂揚,突然來了興致,便問韓信:“你看我否能夠帶領這十萬士兵?”韓信搖搖頭。劉邦又說:“那五萬呢?”韓信依然搖頭。劉邦反問:“那你看我能夠帶多少兵?”韓信直言不諱地說:“一萬足以”。劉邦笑了笑,又問:“你說我只能帶一萬士兵,那麼你能帶多少呢?”韓信回答:“多多益善”。劉邦又笑了笑:“那我是打不過你嘍!”韓信解釋說:“我是帶領士兵的人,您是帶領將軍的人”。
劉邦的問題明顯帶有試探的傾向,韓信一開始沒有聽出來也就罷了,當劉邦反問他能帶多少兵時,已經是生氣了,只不過表面上面沒有表示出來而已,韓信這時竟然還沒有聽出來。劉邦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是我不如你唄,韓信這才有點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可是嫌隙已經產生,再怎麼解釋又有什麼用呢?
還有一次,劉邦派韓信去攻打齊國,已經帶兵到了齊國城下。謀士酈食其與齊王相識,劉邦知道後又派他去遊說齊國。經過酈食其的規勸,齊王同意結盟,並好酒好菜地款待了他。韓信不想讓酈食其佔據自己的功勞,以未收到劉邦撤軍的命令為名,攻擊了沒有任何防備的齊國。齊王非常憤怒,說劉邦陰險狡詐,馬上下令把酈食其給烹了。
可以想象,劉邦聽到這個消息時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聽起來很合乎道理,但是一個將領在外面自作主張,說發兵就發兵,明顯是不把主帥放在眼裡。韓信這麼做,雖然攻下了齊國,立了大功,但是劉邦不知道他以後還會不會完全遵守命令,又怎麼能對他放心呢?
從閱兵起,劉邦對韓信就有了不滿,只是沒有到懷疑的程度。從攻打齊國之事,劉邦對韓信就開始猜忌了。在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韓信的功勞更是卓著,手上的權力也更大了,可以說,從這時開始,劉邦在心裡就已經決定要除掉他了。韓信不懂揣摩上意,一個勁的埋頭苦幹,最後死是必然的,一點也不冤枉。
妖嬈夜話
狡兔死 良狗烹 鳥盡弓藏。
帝王為了穩固江山殺功臣是古來有之。
韓信是軍事奇才,古今罕見,
後人奉之為“兵仙”、“戰神”、“國士無雙”等。
戰績更是逆天,
暗度陳倉、攻咸陽、佔關中、
滅六國、破項羽於垓下。
京索之戰、安邑之戰、濰水之戰、
井徑之戰、垓下之戰、奠定大漢天下。
如此輝煌,可謂功高蓋主,
而且韓信當時的聲望比劉邦有過之無不足,
試問哪個君王容得下他呢?
劉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韓信的受人一飯之恩必千金以報,受辱於胯下而不計前嫌的這種大忍之心是劉邦永遠都不能理解的。當時韓信在自己三分天下可得其一的情況下心裡想的卻是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韓信在自己固若金湯的重兵圍護中任由劉邦隻身一人數次奪其兵權。有人說劉邦冒充特使才進入韓信帳中,這種說法簡直無知到可笑,咱們翻遍所有的歷史記載都不會有這樣可笑的事情在軍營中發生,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戰神韓信的身上發生。這隻有一種可能,韓信是自願的,他對劉邦沒有二心。
韓信太厲害了!劉邦感到了害怕!任何劉邦打不過的人在韓信面前都是束手就擒,根本就沒有一點反抗的餘地。劉邦非常的害怕!劉邦帶的兵馬損失殆盡之後,得到韓信大軍,讓韓信再去招兵買馬,而韓信隨便招了一些百姓之後就可以把趙王歇的幾萬大軍打的大敗,劉邦在韓信面前真的是很不自信。
劉邦其實一直都是在防著韓信。在楚漢戰爭中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他不能不依靠韓信。爭得天下之後,韓信對劉邦來說已沒有利用的價值,劉邦一直在找機會殺掉韓信。在陳豨叛亂的時候,劉邦感到機會來了。其實我們想一想,當時身為帝王的劉邦為什麼要御駕親征去打仗呢?他想殺韓信,但是又不想背上殺功臣的罪名,所以就把這一切推到了呂后的身上。
劉邦,小人也!殺韓信正是一個小人本性的大展露!
德盛堂-燒酒部落
為了劉家江山。 立場表明:我是淮陰侯的粉絲。 韓信無疑是有野心的。但是他的野心,未必是想當皇帝。 他的野心,也許就是想當一個有實權的諸侯王。這點從他很早的時候,對劉邦的建議就可以看出。 在韓信最早給劉邦獻還定三秦的策略的時候,也就是俗稱的“漢中對”,韓信說給劉邦的話裡,其中有一條是: 把天下分封給有功之臣。 韓信的理念,應該是希望天下恢復到春秋戰國的那種分封制的時代,他骨子裡認同那種理念的。 皇帝?郡縣制?不存在的。根本就是異端嘛! 韓信的是那種標準的“士族“,以國士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對劉邦的忠誠,夾雜了太多東西。 也許有知遇之恩,但還有重要的一部分是,身為一個貴族士族,韓信希望自己能從一而終,全自己的名節。 所以,韓信在手裡掌握兵權的時候沒有謀反,因為他以一個士的標準要求自己。 但是,他認為自己是應該當王的! 你劉邦可以當皇帝,但是不要搞郡縣制。就算你搞郡縣制,也別搞到我頭上,我是開國第一軍功,軍方第一巨頭,我當王就好。 這是韓信的理念。 這點,從楚漢最後的決戰前,劉邦那麼危險的情況下,韓信卻逼劉邦封他為齊王就可以看出。 韓信覺不是什麼淡泊名利,意味忠誠的君子。 他是士,是國士,但不是聖人,他有抱負,有野心,也有追求。 他想當王。 而且他認為自己絕對配得上當一個王。 而這個理念,其實和劉邦是有衝突的。 大家都知道後來的白馬之盟:劉邦死的時候,殺白馬,要求所有人發誓,自己死後,非劉姓不得封王,否則天下共討之。 也就是說,在劉邦的心裡,異姓王這種東西,就是最大的禍患,絕對不能留的。 開國的時候,不得不封了那幾個異姓王,但是先後都給劉邦搞死了。 劉邦骨子裡是不想封異姓王的,王位麼,皇子可以當,但是異姓就算了。 偏偏韓信,卻是必須要封的。 軍功第一啊!軍方第一大佬啊! 不封他的話,怎麼都說不過去。 而且韓信幹了一件讓劉邦非常無奈和憤怒的事情,就是逼劉邦封他當王。 和項羽決戰之前,韓信在齊國,平定齊國後,給劉邦上書,大意是,齊地叛亂不休,是因為齊地沒一個老大,不如你封我當代理齊王吧,我保證以後齊地就不會再發生叛亂。 接到韓信的信後,劉邦心態崩了! 但當時形勢逼人,劉邦想戰勝項羽,必須要韓信來參戰,無奈,只能聽了張良的話,封了。 而且劉邦的確是個當老大的氣度:那就直接封你當齊王,搞什麼代理,不用代理了,直接你就是齊王了! 而這個王,是劉邦絕對不想封的。 韓信是靠這種手段,當上了齊王。 這觸犯了劉邦的大忌。 同時,也為君臣的關係決裂,埋下了伏筆。 戰後,一統天下的劉邦,很快就想了辦法,收了韓信的兵權,把韓信從齊王,改為了楚王,為的是收兵權。 韓信肯定是不滿的。 但是他忍了。 當王就行,還沒超過韓信的底線。 而後來,又把韓信從王爵,降成了侯爵,成了淮陰侯。 這個時候可想而知,韓信和劉邦曾經的君臣感情,肯定是已經決裂了。 而既然知道了韓信已經心裡對自己十分不滿了……那麼韓信造反不造反,已經不重要了。 這樣的巨大的威脅,不除掉,還留著過年麼? 史書上,對於韓信後期到底造反沒有,並沒有明確的說法,也沒有定論。 說法各一,而且有些史料是自相矛盾的。 但我的看法是,不管韓信後期是否已經準備造反,但是他心裡對劉邦肯定是十分不滿的了。 那麼,這樣一個韓信,就留不得了。 為什麼呢? 因為劉邦老了。 劉邦的年紀其實很大,他……比秦始皇只小三歲! 很多人知道這一點後,一定會非常驚訝吧。我擦,漢高祖原來這麼老了? 是的,劉邦起家晚,起兵晚,成事也晚。 注意,殺韓信的那一年,劉邦已經六十歲了! 以秦末漢初時代的衛生和醫療水準,那個年代的人,六十歲已經算是極為罕見的高壽了! 而且,到了六十歲,基本上來說,劉邦自己心裡也清楚,自己沒多少日子可以活的。 事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韓信死的第二年,劉邦就掛了。 他只比韓信多活了一年。 我們看一下,殺韓信之前的時候,當時漢初的開國大佬的情況。 劉邦,六十歲了,他還有一年的壽命。 張良,55歲。 蕭何,48歲。 蕭何張良韓信是文臣!文臣啊!! 蕭何張良都已經是老了。劉邦已經是一個六十歲的老頭子了。 而韓信呢? 韓信那年,34歲。 而且韓信身體還很好! 可以確定的是,一旦劉邦死了,而韓信還在的話…… 朝野之上,沒有人能壓制韓信! 沒有人!! 文臣裡的老大,張良蕭何,都比韓信老很多。 不殺韓信,大家拼壽命的話……誰的贏面大,我想明眼人都看的出來。 那麼軍方呢? 韓信的威望簡直高到嚇死人!! 舉個例子。 說說樊噲。 樊噲是漢初開國的武將元老之一,地位之高就不用說了。 劉邦進咸陽後,有一段時間得意忘形了,大家都不敢勸諫劉邦,只有兩個人敢。 一個是蕭何,一個是樊噲。 蕭何的地位不說了。 樊噲呢,人家也敢指著劉邦的鼻子指責老大。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鴻門宴上,劉邦別的武將沒帶,卻偏偏帶了樊噲。 為啥,心腹啊!能力強,敢打敢拼,敢為老大玩命的心腹啊! 而樊噲也沒辜負劉邦的信任,鴻門宴上衝進大帳篷,對著楚霸王項羽都沒慫,和楚霸王對噴了一頓嘴炮,還啃了一隻生豬腿。 救駕之功啊!!! 劉邦征戰半輩子,樊噲都是心腹將領,立下赫赫戰功。 而從私人關係上呢? 樊噲和劉邦的連襟。 他老婆是呂后的妹妹。 這樣一個人,有顯赫的軍功,有救駕之功,而且全程參與了劉邦起兵到奪天下的全部過程,並且是開國元勳之中的大佬之一。 可想而知,樊噲在軍中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了吧? 而樊噲對韓信的態度是什麼樣呢? 韓信被貶為了淮陰侯之後,明面上看已經是虎落平陽了吧。 有次韓信到樊噲家喝酒,樊噲對韓信的態度是:跪在家門口迎接,對韓信口稱”大王乃肯臨臣“。 要知道當時韓信已經不是王了,已經被降為侯爵了,而且毫無實權。從爵位,和權力來說,都不如樊噲。 更何況,樊噲還是劉邦的連襟。 更更何況,樊噲還比韓信年長十幾歲!! 年紀比韓信大十幾歲,權位比韓信高,又是皇帝的連襟,大家都是開國元勳。 樊噲卻心甘情願的跪在家門口迎接,對韓信口稱大王,對自己的自稱是”臣“! 可想而至,韓信在軍中的威望有多高! 因為韓信是軍中之神! 這樣一個人,六十歲的劉邦,看看自己的白髮,算算自己還能活多少天,再看看身邊的其他開國元勳,地位和韓信一樣高的,都已經老了。而軍中的威望,韓信絕對的第一。 更何況,韓信和自己的關係也已經破裂了。 更何況,韓信還是那麼一個牛逼炸天的厲害人物! 一旦自己死了,韓信萬一謀反……誰能製得了他? 垂垂老矣的蕭何張良?還是軍方那些對韓信跪拜的將軍? 只能殺之!! 不管 韓信當時有沒有謀反。 自從君臣關係決裂的那一天開始,韓信又那麼年輕,同時能力又那麼強,威望又那麼高。 他就只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