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天翼用户58944


黄维教书的水平应该很厉害,属于是赵括那种类型的人才,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只要听过他讲兵法的人,就肯定觉得这个人是打仗的高手。

蒋介石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干一票狠的,他就把所剩的所有嫡系部队,编在了同一个兵团里了。

这个兵团就是大名鼎鼎的12兵团,人马正好也是12万。

当初12兵团组建好的时候,蒋介石就为找统帅大为头痛。论军事才能,肯定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白崇禧不是属于蒋介石的嫡系,恰恰相反,他是蒋介石政治上的对手。

这么一支重要的军队,肯定是不能给白崇禧统领的。

白崇禧不行的话,胡琏其实也不错,但是,胡琏资历尚浅,若是让他带领12兵团,白崇禧首先就不服气。因为他们两个互相谁都不服谁,所以胡琏也不可以。

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综合各方势力的矛盾,蒋介石选择了黄维。

黄维是在教了十几年的书之后,临危受命,又去战场上打仗的。

当他接到蒋介石的任命后,他自己就说自己不行,担当不了这么大的责任。但是,蒋介石说他是可以的。

黄维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来打仗了,而且他还告诉蒋介石,我就当三个月的12兵团的统帅,之后你在找合适的人选。

可惜的是,黄维不知道的是,他这是自己生涯里,最后一次带兵了。

因为黄维长期离开战场,已经不知道国共两党战斗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所以刚一开始出兵,黄维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蒋介石派是让黄维带着12兵团是去打淮海之战。

此刻,淮海战场上,我党的作战的部队有两大兵团,粟裕,陈毅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带领的中原野战军。

因为淮海战役打响,前线战士吃急,蒋介石催的紧。

黄维带上兵团,就选小路走了,毕竟下路走起来可能会快一些,不用绕路。

但是,小路有好处,也有坏处。当时他的部下就给他建议,一定要走大路,因为他们的重型武器大炮,坦克什么的,走小路容易遇阻,而且还不能发挥全兵团美式装备的优势。

可以说这个建议是很正确的,黄维就摆在了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上。

黄维没有听,他觉得就解放军的那三枪两炮,根本没办法和他们比。

结果这一路上走来,十分的艰辛,沟沟坎坎,山山河河的,没有少让黄维耽搁时间,关键是,这一路上他们一直都有受到沿途解放军的侵袭。而且解放军绝不恋战,打了就跑,这让黄维大为苦恼。

等黄维好不容到达安徽蒙城,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

蒋介石来了急电,黄百韬兵团已经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围困了,情况十分紧急,若是再不去救,有可能救黄百韬兵团,就会全军覆没了。

蒋介石的命令黄维不敢不听,所以,刚扎好的营,不得不在撤掉继续前进。

黄维的12兵团,早就被刘伯承给盯住了,刘伯承有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把黄维的12兵团全部给吃掉。

也就是说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个兵团的力量,来吃掉一个黄维。

因为黄维在路上耽搁了时间,这就给了刘伯承布局,歼灭黄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刘伯承开始调集大量的兵力,来双堆集想再这里扎一个口袋阵,把黄维的兵团全部给吃掉。

粟裕很给力,在黄维掉入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阵之中后,他早已把黄百韬兵团给灭了,然后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就来支援刘伯承了。

就这样12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然后被,华东野战军和中原解放军调着打。

期间,黄维又犯了一系列的指挥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他的12兵团,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

就连黄维也被俘虏了,黄维作为统帅,这一次的失败,他要负很大的责任。

所以,很多他的部下,都把国民党的失败,推到了他的头上。一步错步步错的黄维,说实话他的指挥水平,也就是赵括第二。


史学达人


黄维国民党高级将领,属于土木系成员,毕业于黄埔一期,后俩在1397年又到德国深造一年,回国后的黄维参加过抗战。黄维是教书的出生,迷信书本,墨守陈规,打仗老爱在书本上找依据,动不动就是“兵法云”尔尔,所以是国共双方公认的“书呆子”将领。

黄维的成名之战是抗日期间的“淞沪会战”。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9月下旬,黄维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职,率部抵抗。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黄维生生守了一个星期,打到最后黄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凑不上。 可见黄维打仗还是很有血性,不怕牺牲。

此战之后不久黄维于1938年,升调第十八军军长,十八军是陈诚的嫡系部队,正所谓“土木系”,十一军为土,十八军为木,黄维能成为十八军的军长,就已经成为了陈诚土木系的核心成员,但是成为十八军军长的黄维在任上干了一年就被调任到其它军队。

1944年黄维开始教书生涯,担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的副总监,培训学员达五六千人之多。如果说黄维一直教育学员对黄维而言也是比较好的结局,因为黄维的军事指挥能力死板,不能应付战场上的随机应变,可以老蒋不让。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组建十二兵团,主要力量为陈诚土木系的十八军,此时最适合作为十二兵团司令的就是时任十八军军长胡琏。胡琏有着“狡如狐,猛于虎”的说法,在解放战争初期,刘伯承和粟裕对胡琏都没有占到便宜,刘伯承当年为了消灭胡琏的一个团,几乎用上了三个纵队的力量,所在在解放战争初期,晋冀鲁豫和华东的解放军基本都是避开胡琏。

作为众望所归的胡琏却没有成为十二兵团司令,只担任了一个副司令,而司令就落在了黄维是手中。因为十二兵团的建制将会放在国民党华中集团,而华中集团的老大是白崇禧,白崇禧又对胡琏有成见,所以为了各派利益间的平衡,蒋介石就将教书的黄维拉出来担任十二兵团司令,胡琏一气之下告病休假。

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黄维遂率第十二兵团于8日由驻马店出发,经蒙城、宿县向徐州靠拢。一周后,到达阜阳。20日上午到达浍河以南地区,发现解放军已经沿浍河占领阵地,黄兵团再前进已不容易。遂将兵团司令部进驻南坪集。此时,解放军乘虚占领蒙城,切断了第十二兵团的退路。25日,解放军在双堆集地区将运动中的黄维兵团四面包围。最后十二兵团全军覆没,兵团司令黄维被俘。

黄维的整个军事生涯来看,黄维有着为党国牺牲的准备,有血性,不拍牺牲,但是他打仗墨守成规,不懂变通,军事战场上的临机决断不足,军事水平比胡琏、邱清泉、黄伯韬还有差距,比起杜垏明和王耀武的差距就更大了。


帝国烽火


黄埔一期出身的黄维,能进入黄埔军校是经方志敏安排经由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介绍的,青年时期的黄维以共产主义为信仰。

个人认为,黄维的军事实战水平和军事理论素养在蒋军中皆属上乘,人品更没的说,是条好汉!他在双堆集的战败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失败,更多是他所属的集团政治上的失败。

电影《大决战》中的黄维

黄维是“小委员长”陈诚“土木工程系”的骨干成员,在28岁那年成为陈诚起家部队十一师的旅长,30岁接任陈诚成为十一师师长,34岁成为十八军军长。十八军是什么概念?你懂得。如果黄维军事素养不行,陈诚能让他当基本部队的军事主官?要知道军队就是陈诚这样的政客的第二生命!

让黄维打出声威的正是1937年淞沪会战的“血战罗店”,在友军几乎崩溃的境况下,他以六十七师师长的身份率部死守罗店整整一周,连师部直属人员全都上了前线,战到最后全师只剩一千多人。黄维也正是在血战罗店后被提拔为王牌十八军军长,这可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血战罗店士兵

随后黄维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在家乡江西有力抗击了日军,粉碎了日军迂回德安的计划,为德安大捷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都说明,黄维还是很能打的。说他书呆子,一方面指他刚正耿直坚持原则;二是他确实军校读的多,搞军事教育也多。

黄维先后读了黄埔军校,陆军大学,还曾去往德国深造军事,兵书读的多。再者他1939年任中央陆军军校教育长;1944年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蒋挂名总监;1947年还筹备创建了以西点军校为样板的新制军官学校,担任校长。

双堆集战场

至于后来黄维被蒋从学校拉出来就任新编的十二兵团司令长官,在双堆集被我军围歼全军覆没,黄维本人也成了俘虏,已经是非战之罪了,换谁都无力回天。



司马砸光


黄维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成名很早,抗战时期战功卓著,所以晋升也比较快。他在抗战之初的罗店作战中就表现非常突出,但主要是勇猛。相比后来的十八军军长胡琏,黄维的表现是勇猛有余,而机警不足,在需要临机处置的时候,他的反应往往会慢一拍。至于书呆子的说法,主要是说他为人处世的风格,打仗肯定不是这样。

淮海战役期间,黄维奉命东援徐州,起初的命令是让他向东去参与救援黄百韬兵团,但在进入安徽蒙城附近时,即遭到中野层层阻击,解放军在沙河、涡河、浍河等地节节抵抗,诱敌深入,黄维始终未发觉中野的战役企图是围歼他的整个兵团,等到黄维发觉有问题时,已经陷入中野设有坚固工事的袋形阵地,无法突围了。

起初,黄维认为当面的解放军只是负责阻援的中野六纵,所以碰到解放军沿河抵抗,黄维就命令自己的军队迅速击破,继续前进。一直到在涡河渡河战中,十八军的一个团从缴获的解放军的文件中才发现,解放军这次的企图不小,和以前完全不同。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发现情况异样,尤其是解放军一改以往战法,这次设置了坚固工事,而且遇到的解放军并非阻援的中野六纵,而是中野主力,甚至连桐柏山区的游击队都赶来了。

十八军是黄维兵团的核心主力,杨伯涛发现情况不对后,马上向黄维报告,之后商量了一个蒙城作战计划,仍然是沿用胡琏之前指挥时期的“核心机动”战法,依托蒙城,构筑坚固工事,以一部分部队与解放军保持接触,把拳头抱起来,寻找目标,确定目标后再重拳出击,前进时先占领前方有利地形,作为新的核心,逐步跃进,稳扎稳打。

但按照杨伯涛的回忆,这个计划做好后,刚巧互联时期的兵团参谋长萧锐突发急性盲肠炎,被紧急送往蚌埠治疗,由副参谋长韦镇福负责制订作战计划,而韦镇福初临战场,经验不足,这是黄维兵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熟悉胡琏那套作战方式的人走了。黄维本人离开军队前线已经五年,资历虽然很深,但没有参与此前的解放战争,对解放军作战风格并不熟悉。

不过,这个方案呈报统帅部之后,并未得到批复。黄维本人的想法则是向蚌埠转移,与李延年兵团会和后,再向北进攻,但同样未能得到统帅部的批准。而当时黄百韬兵团被围困再碾庄圩,等着黄维解围,所以黄维兵团的这些计划都未能执行,只能继续奉命向东攻击前进。一直到在浍河阻击战中遇到解放军顽强阻击,黄维才发现自己正在掉进中野的包围圈。

渡过浍河到达南坪集之后,黄维召集杨伯涛和兵团副司令、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开会,商讨下一步的行动方向。黄维这时候才发现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有全兵团被包围的危险,杨伯涛又给出主意说,这时候只有东南方向尚未发现解放军,整个兵团应该迅速向东南转移到固镇,和李延年兵团会和,固镇和南坪集之间距离只有八十里,急行军一天可到。

这时候是十一月二十一日深夜,一直到十二点,黄维终于下定决心,变更部署,向东南方向转移,跳出解放军的包围圈。杨伯涛回到十八军部署完毕后,又回到兵团司令部,但这时候黄维突然又犹豫不决了,原计划凌晨二十二日五点就开始行动,一直拖到中午十二点黄维还没有下令,等到下午四点才开始行动,这个关键时刻,黄维自己耽误了是一个小时。杨伯涛认为,如果按照原计划行动,这十一个小时,可能已经走了六十里了,接近固镇,就不那么容易被解放军包围了。

下午四点才开始转移行动,但是到六点的时候,因为当时已经是冬天了,天黑得很早,这时候能见度很低,黄维兵团的重装备和大量汽车无法在野地里继续前进,所以黄维又决定在双堆集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行动。结果就是这一夜,中野赶到了双堆集,到二十三日黄维命令部队继续向固镇前进时,中野部队源源不断的赶到双堆集,包围了黄维兵团。

被包围之后,黄维认为,自己有重武器火力优势,所以突围还是有希望的,就下令采用滚筒战法,边打边走,继续向固镇转移。十八军奉命强攻,试图在中野的包围圈上打开一个缺口,突围而出。但解放军顽强阻击,并没有能够打开缺口。而且,这时候黄维又接到命令,要求死守待援,不许黄维突围,黄维只好就地坚守待援。杨伯涛说,这时候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消息早已传遍,所以听到死守的命令,十二兵团的军官都认为,死守就是守死,毫无机会了。

整个这个过程里,黄维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应迟钝。十多万人的大兵团,他的判断和决定决定这些人的生死和前途命运,但在关键时刻,他却始终没有发现中野的战略企图,等到他发现了的时候,已经掉进了中野事先已经预设好的阵地。之后虽然从南坪集转移到了双堆集,但这个转移过程中又迟疑不决,失去了最好的突围机会。等到决心在双堆集死守待援的时候,部队已经损兵折将,建制也不完整了,只有第十军和十八军比较完整,其它部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守的时候不守,该突围的时候不敢抗命突围,只能坐以待毙。这是不如之前胡琏的表现的。黄维这一点和杜聿明在被包围之后的状态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迟疑不决,坐失机会,最后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军队。

至于影视剧里的桥段中,黄维在被俘后表示不服,认为自己的部队还未展开,就被解放军包围了,以显示其书呆气,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从确山出发之后,十二兵团在沙河就已遇到解放军阻击,之后再涡河、浍河都遇到了解放军的阻击,整个兵团始终处于攻击前进的状态,并不是被解放军突然包围的。而且,解放军是且战且退,诱敌深入,黄维自己没有发觉这是陷阱罢了,这是他对战场态势的判断不够灵敏,之后又多次措施机会、耽误时间,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萧武


黄维是黄埔一期毕业,陈诚土木系的得力干将,参加过东征、北伐、“围剿”红军、抗战,最后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中被俘。

个人觉得黄维在国民党将领中不算突出,也不算太差,中等偏上还是有的。

理由有二个:

第一,黄维胆略过人。他的成名之战应当是1937年血战罗店。当时,黄维任是十八军六十师师长,奉命防守罗店。

大家知道,罗店在淞沪会战中被称血肉磨坊,黄维硬是守了一个星期,全师伤亡殆尽,连师部非战斗人员都上了前线。

这一仗充分体现了黄维的勇猛和韧劲。这虽然不是衡量指挥艺术的标准,但却是基础。

至于淮海战役,主要国民党军内部出了问题。当时,黄维虽然被围困,但他提出以四个师齐头并进的打法还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

正因为如此,地下党员廖运周才主动要求打头阵,然后临阵起义,打乱了黄维的部署。

第二,以黄维的性格,能如此受到重用,足以证明其能力。

黄维性格迂腐,从不拍马屁。

抗战时期,杜聿明入缅作战失利回到国内。前来部队点验损失的正好是黄维。杜想让这个同学照顾点,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

这样一个书呆子脾气的人,先后受到蒋介石、陈诚的赏识,如果没有一点真本事,是不太可能的。

在国民党集团,像黄维这样清正廉洁、不拍马屁的将领非常少见,即便如此,黄维还能做到中将兵团司令,说明着实有过人之处

至于黄维“书呆子”的来历,看他性格就知道了,他有文化,又过于耿直,不善于变通。

黄维被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认罪,认为这只是各为其主,如果国民党胜利了,那他就是有功之臣。

在战犯改造所,他利用业余时间固执地研究不可能实现的“永动机”。

最后,他是最后一批被释放的战犯,思想顽固可见一斑。


鄣南煮史


黄维的军事水平,只能呵呵了!

黄维是江西人,经方志敏介绍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学员,他的同学宋希濂,后来成为了杀害方志敏的刽子手!

1938年,黄维34岁,担任了18军军长。黄维在国民党陈诚的土木系混的风生水起,却没想到这个貌似强大的纸老虎,早晚有一天会灭亡。

黄维主要参加了几次战役,给你一一分析。

1,淞沪会战期间,黄维担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罗店之战中,黄维面对日军疯狂进攻,死守一个星期,罗店成了“血肉磨坊”。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个战死两个重伤,连文书、伙房都上战场了。战斗结束,一个师只剩下一个团不到。黄维一方面获得了忠勇敢战之名,另一方面也获得了“书呆子”的名声。

黄维的“书呆子”战法完全符合国民党将领群像,一方面死战不退,另一方面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只能评一句——精神可嘉,水平太差!

1939年,黄维和关麟征交恶,因此被雪藏。

2,1948年,长期从事军队训练工作的黄维被启用,参与了淮海战役。黄维担任十二兵团司令实在是逼不得已。因为原定的兵团司令是黄埔四期的胡琏,但蒋介石害怕胡琏镇不住一期二期的老师兄们,只好让黄维当了兵团司令。黄维兵团下辖四个军,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以及第四快速纵队,实力相当雄厚。可是黄维11月8日离开驻马店,25日就被困在双堆集,国民党不断空头物资,将士们说,不要物资就要胡总司令(胡琏),可见黄维有多渣。21天后,黄维兵团被全歼,胡琏等人逃脱。

黄维长期担任军校教官,突然担任大兵团作战,难免出现犹豫寡断贻误战机的情况,这是蒋介石陈诚的重大失误。可是黄维关键时刻不知道重用罗广文胡琏,放手部下去做,这就是黄维的问题了。

被俘虏后,黄维成为新中国被改造的国民党战犯,后来特赦后呼吁两岸对话统一,也算是发挥了余热。

我觉得黄维在黄埔一期将星如云的大背景下,实在是有点太水了,你觉得呢?


历史知事


黄维的军事水平,正道有余,应变不足,忠勇有余,诡谋不足,“书呆子”的称号非常合适。

黄维(1904-1989)作为黄埔一期生,从军二十余年,为人堂堂正正,铁面无私而又有些书呆子气。军事领域,黄维是一位正将,打仗勇猛,有条有理,但智谋并不是很出色。可以顽强坚决地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但是遇上更复杂的情况也可能应变失措。“书呆子”其实未必是个贬义词。

下面简单回顾下黄维的从军历程。

黄维是在方志敏的安排下进入黄埔一期的,曾参加北伐、东征,国共分裂后成为陈诚的嫡系,1932年担任18军11师31旅旅长,1933年升为11师副师长、师长,期间参加了对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围剿。

抗战爆发后,黄维任18军67师师长,在淞沪之战的罗店之战,面对日军猛攻,黄维坚守了一周,三个团长一死二重伤,指挥部的文员全部持枪上阵。此战充分看出黄维敢打硬仗的虎将本色。

1938年,黄维升调第十八军军长,在会战中与日军大战。1939年又任54军军长,在云南防范日军迂回。后因与9集团军司令关麟征(黄埔一期同学)矛盾,调任中将高参(其实就是闲居)。

1944年,黄维调任青年军编练副总监(总监罗卓英),主持工作一年多,编成青年军三个军,成为国府后期的精锐。1947年黄维又先后担任31军军长、国防部联勤总部任副总司令和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可以看出,黄维军事理论和事务性工作确实有一手,书呆子当校长也很合适。

1948年8月,国民党为了应对淮海大决战,匆忙建立了12兵团,汇集国军四个军精锐部队,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书呆子黄维被从校长宝座拉过来担任司令。副司令则是黄埔四期的胡琏。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虽然拥有优势兵力,但各部相互推诿,临敌踌躇,唯有黄维带着12兵团,一头从华中向徐州猛冲过去。当然,最终黄维被包围在双堆集,遭到解放军围歼。

为此,12兵团的将领都骂黄维,说要是让胡琏带队,绝不会这样。这话说的没错,胡琏的特点就是滑头,行军缓慢而谨慎,换成胡琏带队,只怕等到淮海打完,12兵团还出不了华中剿总辖区呢。这样至少还能保住12兵团。

(帅气的黄维)

可是,国军之所以输给解放军,除了政治原因外,不就是因为胡琏这样精致的人太多了,黄维这样呆的人太少了么?个个都只图保住自己势力,救援友军其徐如林,遭遇大敌撤退如风,结果优势兵力成为一盘散沙,被解放军各个击破。要是国军个个都是黄维,至少不会崩溃得这么快吧。

当然,黄维在奇谋方面确实比较短板,这也和他为人方正有关。国军中都知道黄维是个铁面无私没趣味的人,杜聿明、俞济时这些人都不敢在他面前犯戒律。因此,他也看不穿廖运周的计谋,被廖运周不但带着一个师起义,还匡走了不少大炮坦克。

总之,黄维作为军人,称不上一流名将,但算得上一个可靠的二流猛将。在一个健康的军事体系中会很好发挥螺丝钉的作用,但在国军这样一个四分五裂、各怀鬼胎的团体里,这是委屈了。

最后多说一句,黄维为将,为官都是无可指摘的,但私生活方面却值得商榷。他自己愿意搞永动机是他的事,但是让他夫人为此含辛茹苦这么多年,丈夫的职责是缺失很严重的。

(黄维发明的永动机)


巴山夜雨涮锅


黄埔一期生的身份充分说明了这位国民党将领特殊的出身,做为中国近代乃至世界近代都闻名于世的黄埔生,他绝对算一位合格的将领。因而军事指挥能力,他在抗日战争中不畏生死的表现便是最后的证明。



战争的残酷性往往会被人们加上别称,比如一战时期的凡尔登绞肉机,还有中国抗战时于淞沪爆发的罗店之战,被称为“血肉磨坊”。而黄维做为土木系的骨干,以十八军六十七师的师长身份参加了这次血战,这场战争,中国军队用前赴后继的牺牲抵抗住了日军三位立体式的进攻,而中国军队既无制空权,也没有制海权,但日寇依旧体会到了中国军人的顽强。



而黄维做为这场战争的主角,他用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战后整编时,全师仅剩不到三分之一。此后,他跟随十八军多次征战,从武汉会战到缅甸反攻,他从国内打到国外,抗日战争正是因为这批中坚力量,才换来了最终的伟大胜利,所以黄维他是一名合格的将领。



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不参与军事的黄维开始搞起了教育,后来因为新组建了12兵团,老蒋实在无人可用,也因为国民党派系之争,所以便把他认为一向老实忠勇的黄维派上了战场,由他出任十二兵团司令,胡琏为副司令。后其参加了淮海战役,在双堆集被围歼灭,副司令胡琏逃跑,而黄维被俘虏,在被俘虏之后,黄维一度是不想活的,而且还不肯认错,态度极其顽横,这离不开他被人称为“书呆子”的秉性,包括打仗。所以说,黄维的军事能力在国民党将领中还有很大争议,大多数人认为他墨守成规,光会纸上谈兵。

但抛开军事能力不说,黄维参加过东征北伐,深受国民党三民主义的熏陶,所以他极其忠于他的校长,殊不知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在孙中山死的时候就变成了蒋介石的独裁主义,愚忠说的应该就是黄维。


绝笔历史




近百年来,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将领,而每个将领在军事上擅长的各有不同。

有的理论水平挺高,而实际指挥水平很一般;有的精于现场指挥,而理论和策划能力却很弱;也有的将领,既擅长理论,也擅长实际指挥。

无疑,国民党著名将领黄维就是那种“既有很强的军事理论,也有不俗的现场指挥能力”的那种将领。

一、早期作战英勇,后期出国留学,这大大增强了了黄维的军事理论能力



黄维作为黄埔一期学员,既是幸运的,同时也很不幸。

幸运的是,能够在国内顶尖军校学习,军事理论增长很快;不幸的是,同期学员实在是过于优秀,例如:胡宗南、陈 赓、宋希濂,杜聿明等。

对于黄维来说,要想在强手中胜出,不仅需要过硬的军事能力,同时,最好是“朝中有人”。

黄维从黄埔一期毕业后,参加了东征和北伐。由于表现突出,黄维受到了陈诚的充分肯定。

能力不错,又受到陈诚的器重,于是在短短的几年中,职位不断上升。1929年被任为三十一旅旅长;1932年被认命为十八军军长;1933年提拔为第十一师师长。

短短几年中,黄维就成为土木系的核心将领。 如果不是因为其才能出众,而且很受陈诚重视的话,就很难屡次得到升迁机会。

不仅如此,1937年,黄维更是被蒋介石送到德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军事深造,这对黄维的军事理论水平是个极大地促进。

1947年,黄维被调到国防部联勤总部任副总司令。同年在武汉筹备创办新制军官学校,他任校长。

准备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体制建校,培养国民党陆海空三军军官。

这些安排,都和他出众的军事理论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有丰富的临场作战经验



黄维不仅精通军事理论,更有丰富的临场作战经验。

从战争形势的判断,以及战斗中的布局谋划,还有指挥作战的能力来看,黄维的军事水平,在同期将领中也是水平较高的。

黄维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他勇猛顽强、敢打敢拼的一面。

他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缅甸反攻等战役,每次战役都充分展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华。

最为突出的是黄维带领部队参加淞沪会战时。1937年9月,黄维临危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职,率领部队开往淞沪会战主战场。

在与日军抗战于罗店时,黄维带领部队面对强敌的猛烈进攻,顽强坚守阵地七天。 阻击日军到最后一刻,部队的三个团长,一死二重伤。黄维的师部除一个电报员坚守岗位外,其他所有人都冲到了前沿阵地,包括文书、炊事员。

部队伤亡惨重,但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维也因此一战成名!

胜利了,也成名了,但付出却非常巨大,原来三个团的兵力,活下来的士兵不足一个团的兵力。

有人指责黄维指挥战争过于按部就班,才导致伤亡惨重,因此被有些人称为“书呆子黄维”。

不过,也有些人并不那么认为,因为在淞沪会战中,至关重要的是罗店争夺战。罗店虽小,却是整个淞沪战场之关键所在。

如果罗店失守,国军主力将被日寇包围在上海地区,蒋介石当时下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罗店。

因为日军的武器装备相对精良,在当时那种狂轰乱炸之下,没有他这种勇猛顽强的大无畏精神,要想守住阵地绝非易事。

“狭路相逢勇者胜”,正是“罗店”之战,充分证明了黄维是有超常的军事指挥才能。 后来黄维率领第十八军参加武汉会战,成功堵截日军第九师团一部,使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彻底破产。

随后,黄维又接任第五十四军军长,参加对日缅甸反攻战。

从整个抗日战争中,来看黄维的军事才能,真可谓“可圈可点”。

一次次的战役,让黄维的现场指挥经验无比丰富。

三、参与内战,败给陈赓,成为阶下囚



在蒋介石挑起内战前,黄维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开设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了。

无奈被蒋介石命令上前线带兵打仗,就任新编十二兵团司令长官。

在淮海战役时,黄维带兵支援徐州时,由于指挥作战不利,太过信任部下,导致被我军包围,随后黄维被俘。

此战过后,黄维服气地说:“这不丢人,在黄埔读书时,他就比我强。”



黄维这个将领,军事理论基础深厚,临场经验丰富,特别是军事防御才能,非常突出。但,统战全局的指挥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黄维的军事水平还是中等偏上的。


蓝风破晓


作为黄埔一期的天子门生和蒋介石的嫡系亲信,在将星璀璨的两党将领中,黄维军事水平到底如何呢?我们先看一下黄维指挥的最著名的两场战役:第一场是1937年淞沪会战中的罗店战役,第二场是在淮海战役中,最终兵败被俘的双堆集战役。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狂妄的日寇妄图3个月内灭亡中国。为抵抗日寇侵略,国民政府在淞沪战场投入了国军最精锐的主力,这其中就有国民党主力军之一的第18军,黄维则担任了第18军第67师师长。

面对训练有素、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日寇,全面落后的国民党军队打得极为惨烈,一个师的部队甚至在几个小时内就消耗一空。伤亡极为惨重的国军急需援军,但是由于交通、后勤、装备的全面落后,大量部队只能靠徒步向淞沪战场进发。


为给援军争取时间,也为了阻止日寇的登陆,在罗店镇这个仅有三平方公里的小镇上,以罗卓英第18军为主力的国军精锐,与日寇浴血奋战。时任第67师师长的黄维奉命坚守阵地,在阵地上,黄维率部与日寇反复争夺,不放弃一片阵地,面对日寇的优势兵力和先进武器,黄维率部队坚守阵地一星期之久。

打到最后,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个牺牲,两个重伤,他的师部除了他自己,只剩了一个必须的电报员了。面对如此惨烈的伤亡,黄维依然不为所动,始终坚守阵地。从战场上退下来后,黄维的六十七师活下来的人甚至连组成一个团都不够,可见战况之惨烈。罗店血战,既是黄维的成名战,也是他的外号“书呆子”的来源。



因为很多人认为黄维指挥呆板僵硬,不知变通。其实这种说法,是典型的马后炮,“站着说话不腰疼”。罗店血战之时,面对日寇精锐部队的进攻,只能是实打实的打硬仗,这是实力与意志的比拼,不存在任何取巧的可能。正是黄维堪称顽固的坚定意志,最终守住了阵地,为援军赢得了时间。罗店一战,黄维不负抗日英雄之名。


而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黄维的第12兵团被解放军包围于双堆集。陈赓大将对黄维这个黄埔同期同学十分了解,他知道黄维迷信书本,墨守成规,因此采用放弃阵地,诱敌深入的办法,黄维果然上当,黄维兵团进入伏击区,最终被消灭。

双堆集战役,似乎显得黄维书呆子气十足,顽固迂腐,纸上谈兵,难称良将。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黄维此时的面临的对手是粟裕大将和陈赓大将,尤其是粟裕大将,哪怕国共双方全部的将军加起来,也找不出几个能做粟裕大将对手的人,黄维输给粟裕大将,再正常不过。

更何况,黄维担任12兵团司令完全是赶鸭子上架,在此之前的数年间,黄维早已离开了一线部队,无论是对部队,还是对手下将领,都十分不熟悉。

作为蒋介石的铁杆儿“忠臣”,黄维的军事素养毋庸置疑,无论是北伐战争还是抗日战场,黄维的表现都堪称出色,在国民党的将领中也属上游。但是黄维意志坚定到近乎顽固迂腐的性格,也决定了黄维的军事上限。黄维是个优秀的将领,但也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他难称名将,更不是军事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