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服飾,彝族服飾上的民族情

彝族服飾 繡的是歷史,穿都是神話

牟定、姚安、南華與楚雄市同屬於彝語中部方言羅羅潑次方言區,在文化心理、風俗習慣、審美取向諸方面有著共同的一致性,表現為傳統服裝服飾色彩、構圖、款式的-致性,彝族服飾刺繡圖案、色彩、基本款式的選擇等方面基本一致,其中姚安縣官屯鄉梅葛故鄉——馬遊地區的彝族刺繡又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習性和色彩、構圖取向,其服裝服飾在全州彝族服裝服飾具有唯一性。

分類上系楚雄龍川江型。姚安縣前場鎮、適中鄉和太平鎮境內的彝族,彝族服飾特色趨同於牟定南華系列,有的學者稱之為龍川江彝族服飾系列。彝族青年婦女戴黑布包頭或綠色軍帽,穿紅色衣服,套黑領褂,系三角圍腰,持銀項鍊,系白飄帶,著現代時裝褲鞋;中老年婦女著青藍色衣,套黑領褂,系花圍腰,繡背布;幼童戴銀牌虎頭帽,戴銀項圈。

少數民族服飾,彝族服飾上的民族情

青年婦女

姚安縣官屯鄉馬遊村、葡萄村、三角村、黃泥塘村和左門鄉全景之內的彝族服飾在姚安縣境內被稱為西山條族股飾,這一地區的彝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豔、銀飾琳琅滿目,上衣以紅、白、藍布鑲嵌,貼五彩花瓣,衣腳飄絲須,須上五色彩珠,帽繡花鳥圖案,系銀鏈,鏈端系銀鈴,青年婦女戴繡花帽,作母親後改纏包頭。

少數民族服飾,彝族服飾上的民族情

老人頭帕

彝族傳統服飾是用自制土布和絲線以手工的形式縫製而成,在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圍腰、鞋子、包頭、挎包、裹背等服裝上以挑、壓、鑲等工藝結合,根據圖案色彩的需要,以紅、白、青、綠、藍、黃等線交替使用,圖案有較為形象的動物、植物、山水、天象和抽象的各種幾何圖紋,繡花的方式分排花、穿花、堆花、貼布花等,鑲邊有嵌鎮、流邊、鎖邊等,圖案一般先製作在小塊布或段子上,再縫在衣服上,構圖精美,色彩豔麗,寓意深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彝族刺繡。裝飾品以銀器為主,有項鍊、手鐲、耳環、銀鏈、銀牌、銀泡等,也有玉器手鐲和耳環。

少數民族服飾,彝族服飾上的民族情

彝族服飾

彝族婦女都喜愛在自己的衣服上挑花繡朵,無論趕街集會、走親串戚和結婚慶典都要穿上自己縫繡的彝族盛裝,在歡快和奔放的彝族歌舞中展現了彝族人民多彩多姿的生活和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再現了彝族婦女非凡的智慧和超脫的美麗。

牟定、姚安、南華與楚雄市的彝族刺繡種類繁多、製作精美、豐富多姿、異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也是彝族服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刺繡多以手工技法為主,色調上傳承了彝族獨特的黑、紅、黃三原色,圖案大多反映大自然的動植物,具有明顯的吉祥的含義,圖案主要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繡品大多工整細膩,注重與生活必需品相互兼容,適大多工整細膩,注重與生活必需品相互兼容,適用範圍廣,有藝術產品的可視性,又有生活產品的實用性,是彝族傳統文化與生活實踐的結晶。特別是雙柏縣大麥地鎮底土村的彝族刺繡-—“堆繡”,繡法獨特、色澤鮮明、立體感較強。彝族刺繡產品主要包括服飾、鞋子、包頭、圍腰、馬甲、錢包、枕頭、挎包和各種飾品,工藝獨特,做工精美,色彩豔麗,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少數民族服飾,彝族服飾上的民族情

彝族刺繡

少數民族服飾,彝族服飾上的民族情

彝族刺繡

南華縣彝族米撒拔屬彝語西部方言區,主要分佈於與普洱市、大理州的交界處南華縣兔街鄉半坡村委會,南鄰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西與大理州彌渡縣接壤,先祖源於巍山,其賽語自稱“米撒拔”,當為唐時六詔之南的“蒙舍(詔)”。

服飾屬於滇西型,米撒拔新娘盛裝,身穿大紅色旗袍,頭戴彝族女盛裝頭飾、耳墜銀飾、掛圍腰銀鏈一套,腳穿繡花毛邊布鞋。頭飾為銀鼓帽,上級梯形狀排列銀梅花泡230餘顆,正中級大銀泡1顆,頂端有銀魚須3個,下各綴銀鈴須鏈鈴鐺各3條,耳環為銀如意結垂1對,圍腰繡有精美的花卉圖案,色彩鮮豔,層次分明,圍腰銀鏈是米撒拔女盛裝最精彩的部分,其上級鏤空銀鈴鐺1對,銀雙魚須如意結1對,鏤空雕刻銀針筒1個,銀魚須垂銀掏耳勺1對,掏牙針1對,銀桃形帶蓋脂粉盒1個。繡花鞋鞋面繡40餘朵小花,間配綠葉,紅綠相間,甚為搶眼,米撒拔新娘女盛裝飾品中的脂粉盒在雲南112種彝族服飾是為一枝獨秀。

少數民族服飾,彝族服飾上的民族情

祿豐縣高峰鄉彝族格蘇服裝豔麗,未婚女青年穿大紅褲子,綠綢衣服,衣服上繡有精美圖案,外衣無領,頭戴“花雞冠”帽,繡有色彩豔麗的花紋圖案,綴以銀、銅等裝飾,頂端繡以雞頭,用絲線或毛線纏在頭上,圍腰亦繡有色彩豔麗的花紋圖案。

少數民族服飾,彝族服飾上的民族情

花雞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