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以後,大明帝國再無輝煌,令人痛心!

薩爾滸之戰——明清兩大不同民族王朝逐鹿天下的轉折之戰。從此,白山黑水間一個新王朝崛起,而同時最後一個漢族人的王朝帝國——明王朝加速走向他滅亡的終點。漢族統治中國全境的帝國時代就此終結,一去不返。

這場戰役發生在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地點是在的中國遼東。此役是明朝與後金在遼東地區進行的一場決定性的會戰。在這次戰爭中,本來明軍軍力上是以多打少,結果卻頗為荒誕的變為次次以少打多。

明朝傾全國之力,前後調兵遣將近一年多的時間,結果一共只用前後不到五天,就在薩爾滸之役中被清王朝的前身後金首領努爾哈赤徹底打垮 。傷亡者四萬五千八百餘人、文武官吏死者達三百一十人,丟失馬、騾、駱駝等獸二萬八千餘匹,損失火器大小槍炮二萬餘件,精英盡失。四路軍中僅南路軍能全身而退。

此戰以後,大明帝國再無輝煌,令人痛心!

明朝失敗的原因很多,比如將帥和不和、用人不當、師期洩漏、叛將通敵和欲速戰速決的戰略性錯誤決策,但是最關鍵的還是軍事指揮的錯誤。

明朝在當時的薩爾許之戰的參戰兵力兩倍於後金,因兵力分散,各路聯繫困難,反而讓後金軍有了各個擊破的機會,以攻為守,集中兵力由以少戰多,最終成就了以多戰少最終取得了勝利的經典案例。

由於戰術失誤,明軍由戰略上的優勢,變為實際作戰的劣勢。結果四路出師,分兵未合,兩雙敗北。此戰之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態勢,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

此戰以後,大明帝國再無輝煌,令人痛心!

明朝最後失去大部分遼東都司領土,山海關以外僅餘少部分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的關寧錦防線及日後毛文龍率領的東江軍所收復的鴨綠江口一帶領土,直至甲申之變李闖陷北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為止。

因此薩爾滸之戰可謂是明清兩大不同民族王朝逐鹿天下的轉折之戰。這場戰役使得最後一個漢族人王朝帝國——明王朝加速走向他滅亡的終點。

此戰以後,大明帝國再無輝煌,令人痛心!

在這場戰役中,當時僅擁有約六萬八旗子弟的後金軍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憑藉著他老到的戰略眼光,竟將兵力二倍於他、洶洶而來的大明王師打得慘敗而歸。

此戰明廷喪師近五萬,將官戰死者亦有三百餘人,其中還包括山海關總兵杜松這樣的高級將領,可謂精銳盡失。若說當年李成梁對待努爾哈赤的態度是“為虺弗摧”的話,經此一役的後金對明廷來說,已然是“為蛇若何”了。

那究竟為什麼可以斷言與其說是後金的努爾哈赤倒不如說是明朝自己的指揮失誤葬送了自己呢?

此戰以後,大明帝國再無輝煌,令人痛心!

在此戰之前,並非人人都把後金當回事,至少此次戰役中明軍方面最高統帥、遼東經略楊鎬大人就是如此。

據說在薩爾滸戰役之前,楊鎬曾與努爾哈赤修書一封,稱大明王朝集結了四十七萬大軍將襲,並將出兵日期如實相告,似乎想以天朝神威威嚇後金,好“不戰而屈人之兵”。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楊鎬看來,“消滅賊酋”不過是手到擒來的事情,根本沒有想到會有戰敗的可能。

此戰以後,大明帝國再無輝煌,令人痛心!

兵力——明朝兩倍於後金

明朝:明朝方面的數據是十二萬

後金:後金軍的兵力約六萬人

明朝:第一,明朝軍隊擁有常年和叛軍作戰的川軍,第二,明朝還擁有當年威震八方的一代名將戚繼光精心打造的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浙軍

武器裝備

明朝:軍隊已經是一支以冷兵器為主,熱兵器輔助作戰的軍隊,而後金僅僅還是一支純冷兵器時代的軍隊。精銳騎兵、普通騎兵、炮兵、步兵皆備。騎兵配有大量的火器。

其中車營由炮兵部隊和騎兵部隊構成。炮兵部隊配有火炮射程遠、威力大的各種火炮,如大將軍炮、虎蹲炮、佛朗機炮等。隸屬車營的騎兵部隊還備有火統。

後金:以騎兵為主,步兵為主,武器為純冷兵器。

在武器優於後金,兵力數倍於後金,單兵作戰能力不輸後金的情況下明軍作戰統領楊鎬在進攻的時候竟把自己的軍隊分成了四路,而這四路軍隊不但沒有統一的調度,相互之間的通信也甚不靈便,實際戰爭中,有兩路軍隊已經被努爾哈赤消滅了,第三路軍竟還毫不知情。

此戰以後,大明帝國再無輝煌,令人痛心!

這就使得本來兵力薄弱的努爾哈赤反倒擁有了以眾擊寡、各個擊破的局部戰略優勢。雖然後金的兵力只有明朝的一半,但是後金每次戰鬥中面對的兵力,卻都只有自己的一半。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的一個事實是,當某方的損失超過一定數量以後(這個數量通常還並不高),往往會因為士氣低落而潰散,在接下來就變成“追亡逐北”的場面了。這種情況下戰鬥變為屠殺,潰散軍隊的單兵作戰能力幾乎等於0。

所以戰爭的勝負絕大多數都不是因為一方把另一方完全殲滅,而是因為一方的士氣已經無法維繫。

此戰以後,大明帝國再無輝煌,令人痛心!

四場戰鬥中每一場都是後金軍的兵力佔優,導致每一場戰鬥的勝者都是後金,所以最後的勝者也是後金——儘管總的軍事實力明軍更高。

《竊明》裡有一句話“除了處於死地外,最優秀的封建軍隊也不過能忍受一、兩成的傷亡而不崩潰。”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計算的話當後金軍取得勝利的時候,它所損失的兵力也不過1.28萬人,還遠不到其初始兵力的三分之一。

明朝12萬軍隊的四分之三的軍隊也就是9萬,在對陣後金6萬軍隊的過程中,僅僅殺敵一萬多,這可以說是漢族在世界戰爭史上的奇恥大辱。

全部的失誤其實全在自己放棄自己的優勢,而讓自己反而面對這數次以少打多的局面。

可惜的是當時揹負十數萬將士性命的統帥楊鎬並沒有這樣的覺悟覺得這樣有何不妥,即使當開原總兵馬林根據自身的經驗向他提出“王師當出萬全,宜並兵一路,鼓行而前,執取罪人,傾其巢穴”這一清醒建議的時候,他也只是傲慢地堅持故我。如此無能的統帥最終葬送了大明的精銳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