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前兩天看到這樣一張圖,讓人不禁心生溫暖: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這是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透過這一行為,我們看到的是善良、純真、乾淨、美好。

網友說:“有同理心的孩子,是不會作惡的。”

反觀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喜歡惡作劇、用鉛筆扎人、扯人頭髮、愛取笑別人、搶奪玩具、攻擊別人。

家長不屑一顧,還認為是孩子年齡小、天真無邪的表現。

然而無數新聞案例證明,很多由熊孩子釀成的大錯,跟其缺乏同理心有直接的關係。

去年,長沙一名2歲女童被5歲的男孩強行抱回電梯裡,按了18層的電梯。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而這一悲劇的始作俑者小男孩兒僅僅是“覺得好玩兒”。

還有一個四年級男孩,從背後猛推孕婦,只因“想看看會不會流產”。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讓我們不禁開始懷疑“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他們就像是什麼事都敢做的“惡魔”,絲毫不考慮自身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的影響。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一、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是一堂必不可缺的教養課


在幼兒園,看到小夥伴哭了,有些小朋友不自覺地就會去問問他怎麼了,關心地陪在他身邊,或者抱抱他親親他,送上自己的安慰。

同理心,簡單來說就是設身處地去感知、理解他人的感受與情緒的能力,泛指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同理心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善良有愛、堅強、抗挫、自我療愈能力,都是在同理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曾花了20年的時間,跟蹤和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在幼兒時期就善於分享、更有同理心的孩子,長大後很多都從好學校畢業,並獲得了不錯的工作;而那些不具備同理心的孩子不少都中途輟學,沒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過活。

同理心,直接影響著孩子與外部世界的融洽關係與社會化水平。

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與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可從中收穫更多的快樂與支持。

同理心,也會讓孩子更加積極樂觀,更豁達,心胸更開闊,有助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

而缺乏同理心的孩子,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慾望,很容易消耗別人對他的好感,容易出現攻擊行為,最終導致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方面出現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下面這三點很重要。


二、父母首先有同理心,孩子才能慢慢體會到同理心


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養了好久的狗愛因斯坦在和爺爺逛街時被弄丟了,李玩發了瘋似的跑出去到處找,情緒幾近崩潰。

而爸爸卻沒有看到孩子對失去一個“好夥伴”的不捨與痛苦,只是評判她的行為,責怪她不懂事,不聽話,甚至還動手打了她。

哪怕大人們對那個女孩說一句:“我明白,愛思斯坦丟了你很難過。”這樣的話,也足以給孩子心靈帶來一絲寬慰,讓她的情緒平和一些。

一個孩子如果不被父母用同理心對待,他也無法發展出對別人的同理心。

生活中,父母應該常常帶著同理心跟孩子溝通、處理問題,不要覺得孩子的情緒都不是什麼大事。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比如孩子犯錯了,或是表現出難過、生氣、內疚等情緒時,不要動輒就高高在上地評判孩子,斥責他,首先應該關注孩子的感受與情緒。

放低做父母的姿態,把自己擺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孩子的感覺,你會更理解他,懂得他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需求,教育自然事半功倍。

就像孩子把碗摔碎了,一般的父母可能會罵孩子:“怎麼這麼不小心!有什麼用!”

可是有同理心的父母,他能看到孩子打碎碗時的恐慌與不安,首先會去安撫孩子的情緒,告訴他沒關係,接著教他如何拿碗才不容易摔。

孩子發現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被重視、被理解,才會發展出對別人感受的重視與理解,學會關心他人。


三、多與孩子討論情緒和感覺,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情緒教育是培養同理心的基礎。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多和孩子討論“感覺”、“情緒”這些內容。

“老師批評了你,你感覺有點傷心是不是?”

“剛剛我冤枉了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

“爸爸說好帶你去遊樂園,現在又不去了,你很失望對不對?”

孩子會逐漸明白,哦,原來那樣的感覺就是“傷心”、“委屈”、“失望”,有助於孩子對情緒有更加清楚的認知。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情緒,接著引導孩子從關注自我到體會他人的感受。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你們不跟那個小朋友玩,他多孤獨呀,肯定很難過吧。”

“要是你摔了一跤,別人只會笑話你,你感覺怎麼樣?”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是什麼感覺呢?這個時候你希望別人怎麼做呢?”

他會逐漸明白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造成的影響,願意體諒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給予理解和安慰。

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講故事、閱讀繪本等方式,啟發孩子的同理心,鍛鍊換位思考、感受別人感受的能力。


四、保護孩子的同理心


當家長帶孩子出去玩,遇到流浪貓或是路邊的乞討者,有些孩子會心生同情:“小貓好可憐啊”、“那位老爺爺肯定很冷”。

當孩子不小心把玩具掉到地上,不斷地安慰:“哎呀把你摔疼了吧,對不起呀。”

這些都是孩子表現出同理心的時刻。

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冷言冷語打擊孩子,更不要過早地把成人世界裡的各種價值觀帶給孩子,

“流浪貓髒死了,有細菌,趕緊走”

“你要不好好學習,就會變成他那樣”

請好好呵護孩子天性中純真、善良的珍貴品質,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教孩子關心理解他人。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比如爸爸下班回家,“爸爸上了一天班肯定腰痠背疼,你要是去給他捏捏肩膀,爸爸肯定覺得很舒服很開心。”

“那個小孩自己遲到了肯定也很愧疚,你們可以問清楚遲到的原因,不能只罵他對吧?”

家長自己為人處世也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不要過於斤斤計較,做一個大度、包容、願意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的人,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電影《奇蹟男孩》中說:“當你不知如何選擇時,選擇善良永遠不會錯。”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就是培養一顆懂得控制情緒、尊重別人、善於傾聽、善良的心。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