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控应“一喷三防”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记者 张晓强)4月19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在富平召开的全省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上获悉,近期,小麦病虫发生蔓延较快,区域主要病虫差异明显。截止4月17日,条锈病主要区域在关中西部灌区和陕南麦区,发生面积10多万亩,大部分已进入流行初期。白粉病轻发生,发生面积90万亩。蚜虫轻发生,发生面积405万亩。红蜘蛛各地普遍发生,渭北旱地虫口数量较高,发生面积794万亩。

陕西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控应“一喷三防”

人工喷防机械作业演示。

根据当前病虫发生基数、结合小麦长势、品种抗性、气象条件等因素,经会商分析,预计小麦中后期病虫总体中等发生。其中条锈病偏轻发生,关中西部灌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00万亩;赤霉病中等发生,关中东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50万亩;白粉病偏轻发生,渭北塬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00万亩;吸浆虫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60万亩,达标面积50万亩;穗期蚜虫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00万亩;红蜘蛛偏轻发生,发生面积900万亩。

据了解,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各类病虫害高峰期,如果防治不力,势必影响小麦产量。抽穗期开展“一喷三防”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减轻病虫危害,增加产量的目的,是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

陕西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控应“一喷三防”

无人机喷防作业。

省植保总站提示,要按照分区治理,科学防控的原则,主防对象以赤霉病、穗蚜为主,兼防条锈病、白粉病及吸浆虫。关中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防治适合期为4月20日至4月30日。赤霉病常发重发区,要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加强监测,如遇连阴雨天气,天晴后应及时补防1次。陕南对条锈病重发田、漏防田应尽快组织开展再防补防。

同时,科学用药是确保防控效果的关键环节。防治小麦病害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25%氰烯菌酯悬浮剂、45%戊唑·咪鲜胺悬浮剂、50%多·戊可湿性粉剂、20%氰烯菌酯·已唑醇悬浮剂等;防治虫害可选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高氯·吡虫啉乳油等;叶面肥可选用98%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等。

在防治时,应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喷药,按照药肥标签标注的使用剂量施药,合理混配使用药肥,根据不同的施药器械,科学调整喷液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达到小麦增产丰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