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建言:人口流動背景下應促進教育投資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人口老齡化時期,勞動人口的流動呈現出向除京滬兩地以外的中心城市及省會城市聚集的新特徵。政府必須持續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資,促進民間資本對教育的投資,推進用互聯網模式與教育產業相結合。

本報記者 劉慧

近日,盤古智庫與智行院就如何穩經濟增長的主題舉行研討會。盤古智庫理事長、智行院院長易鵬,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卓群,盤古智庫諮詢服務部主任、智行院秘書長賙濟就如何在經濟下行、人口流動、大城市公共服務相對不足等背景下通過科學的教育投資穩增長、穩民生、促發展等展開討論。

易鵬闡述了當前面臨的經濟發展環境及人口流動趨勢。經歷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增長奇蹟後,中國經濟增速自2011年開始逐漸放緩,到2018年GDP的增速下降至6.6%。未來將面臨多年未遇的國內外複雜而嚴峻的形勢,經濟增長面臨進一步下行的壓力。就人口流動變化趨勢而言,隨著我國逐步進入人口老齡化時期,勞動人口的流動呈現出向除京滬兩地以外的中心城市及省會城市聚集的新特徵,相比於西北、東北地區,東部、南部地區經濟更有活力的大中型城市人口集聚效應更明顯,人口增加的趨勢將持續。

在易鵬看來,雖然投資很有必要,但應該投得更有效率。公共服務業的投資包括教育、醫療和養老。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5G的大量投資能推動下一輪信息技術發展。目前來看,教育投資每年佔GDP約4%,這個比例不小。全國不到14億人,有1000萬老師,學校數量也非常高。但現在的現狀是,當年很多在貧困地區或山區的孩子紛紛進入城鎮,而希望學校又基本在欠發達地區,學校的孩子越來越少。“目前,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為代表的大城市集中,深圳、廣州、武漢、西安、成都等城市的人口每年都在增長,大量人口往縣城聚集,鄉鎮人口、農村人口越來越少。我們要根據人口流動的趨勢來投資公共服務業才有效率,否則投下去可能又產生浪費。”

萬喆表示,現在整體人口在下降,整個社會、國家、世界都面臨技術進步,帶來育人的問題。城市面臨人口集聚的問題,帶來的挑戰是要解決公共服務,教育是重要的公共服務,一些城市為何要限制人流?因為整體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完全跟得上,整體規劃還需要調整。一個城市預計淨流失、淨流入多少人口,哪些產業可以有調解?對不同年齡層的人要提供怎樣的服務?哪些由公共服務、哪些由私人服務?未來都需要在政策上進行討論。

張卓群表示,目前教育根本的問題是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以前講農村空心化,現在城市空心化的問題也出來了。由資源枯竭型城市人口逐漸向南方城市或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聚集。以前中國是東強西弱的趨勢,新趨勢是南強北弱。教育投資既包括教育的硬件投資,也就是基礎設施投資,也包括對教育師資力量的培養和投資。可結合大數據針對某個特定樣板城市精細化研究人口流入與增加教育投資間的關係,做到大數據驅動的精確投資,提高投資回報率,減少浪費。

賙濟通過數據分析了主要城市人口變化的情況。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所有非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都產生了大量人口聚集的特徵。2018年人口增長最多的10個城市主要集中在長江經濟帶,所有常住人口增長最多的10個城市裡,北方城市只有2個,西安和鄭州,其他城市都集中在長江經濟帶和珠三角經濟帶。“我們核算了主要的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特別是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教育投資是不是比較充足。用一個學校和人口比例來進行測算,但這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性的測算。發現所有計算數量的城市教育的供給數量越來越持續不足,這些城市義務教育的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增長速度,而且按目前的趨勢,也沒有辦法支撐未來更大規模的人口流入潛力。教育投資是增加現在地方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方法。”

盤古智庫學者認為,政府必須持續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資,幾個要素是資金、土地配置和人才配置,可以按照常住人口的變化來快速調整財政資源和行政資源的配套情況。全國能夠為人口流動的地區專門配置一批教育投資債券。我國現在對教育需求的變化不是總量的急速擴張,而是人口流動在重點需求城市的擴張,近三年到五年會是比較大的爆發期。所以配置一些地方政府教育投資債券是合適的,週期相對比較快,能讓地方政府很快有資金做這件事,如果慢了就趕不上人口變化的形勢。另外,至少在省級政府內進行教育用地指標的統籌協調。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真正缺項目用地的都是大城市,人口流出城市可能用不到項目用地的指標,目前沒辦法把空閒的資源配置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如果跨更大的區域協調會很困難,目前在省級建立補償和調整機制比較可行。同時要促進民間資本對教育的投資,推進用互聯網模式與教育產業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