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言:人口流动背景下应促进教育投资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劳动人口的流动呈现出向除京沪两地以外的中心城市及省会城市聚集的新特征。政府必须持续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资,促进民间资本对教育的投资,推进用互联网模式与教育产业相结合。

本报记者 刘慧

近日,盘古智库与智行院就如何稳经济增长的主题举行研讨会。盘古智库理事长、智行院院长易鹏,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卓群,盘古智库咨询服务部主任、智行院秘书长周济就如何在经济下行、人口流动、大城市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等背景下通过科学的教育投资稳增长、稳民生、促发展等展开讨论。

易鹏阐述了当前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及人口流动趋势。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后,中国经济增速自2011年开始逐渐放缓,到2018年GDP的增速下降至6.6%。未来将面临多年未遇的国内外复杂而严峻的形势,经济增长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就人口流动变化趋势而言,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劳动人口的流动呈现出向除京沪两地以外的中心城市及省会城市聚集的新特征,相比于西北、东北地区,东部、南部地区经济更有活力的大中型城市人口集聚效应更明显,人口增加的趋势将持续。

在易鹏看来,虽然投资很有必要,但应该投得更有效率。公共服务业的投资包括教育、医疗和养老。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5G的大量投资能推动下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目前来看,教育投资每年占GDP约4%,这个比例不小。全国不到14亿人,有1000万老师,学校数量也非常高。但现在的现状是,当年很多在贫困地区或山区的孩子纷纷进入城镇,而希望学校又基本在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目前,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集中,深圳、广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的人口每年都在增长,大量人口往县城聚集,乡镇人口、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我们要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来投资公共服务业才有效率,否则投下去可能又产生浪费。”

万喆表示,现在整体人口在下降,整个社会、国家、世界都面临技术进步,带来育人的问题。城市面临人口集聚的问题,带来的挑战是要解决公共服务,教育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一些城市为何要限制人流?因为整体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全跟得上,整体规划还需要调整。一个城市预计净流失、净流入多少人口,哪些产业可以有调解?对不同年龄层的人要提供怎样的服务?哪些由公共服务、哪些由私人服务?未来都需要在政策上进行讨论。

张卓群表示,目前教育根本的问题是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以前讲农村空心化,现在城市空心化的问题也出来了。由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逐渐向南方城市或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聚集。以前中国是东强西弱的趋势,新趋势是南强北弱。教育投资既包括教育的硬件投资,也就是基础设施投资,也包括对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投资。可结合大数据针对某个特定样板城市精细化研究人口流入与增加教育投资间的关系,做到大数据驱动的精确投资,提高投资回报率,减少浪费。

周济通过数据分析了主要城市人口变化的情况。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所有非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都产生了大量人口聚集的特征。2018年人口增长最多的1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所有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10个城市里,北方城市只有2个,西安和郑州,其他城市都集中在长江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我们核算了主要的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特别是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教育投资是不是比较充足。用一个学校和人口比例来进行测算,但这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性的测算。发现所有计算数量的城市教育的供给数量越来越持续不足,这些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增长速度,而且按目前的趋势,也没有办法支撑未来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入潜力。教育投资是增加现在地方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方法。”

盘古智库学者认为,政府必须持续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资,几个要素是资金、土地配置和人才配置,可以按照常住人口的变化来快速调整财政资源和行政资源的配套情况。全国能够为人口流动的地区专门配置一批教育投资债券。我国现在对教育需求的变化不是总量的急速扩张,而是人口流动在重点需求城市的扩张,近三年到五年会是比较大的爆发期。所以配置一些地方政府教育投资债券是合适的,周期相对比较快,能让地方政府很快有资金做这件事,如果慢了就赶不上人口变化的形势。另外,至少在省级政府内进行教育用地指标的统筹协调。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真正缺项目用地的都是大城市,人口流出城市可能用不到项目用地的指标,目前没办法把空闲的资源配置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如果跨更大的区域协调会很困难,目前在省级建立补偿和调整机制比较可行。同时要促进民间资本对教育的投资,推进用互联网模式与教育产业相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