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家輔導孩子課業的是媽媽居多?你們家呢?有何利弊?

宋辭318


我發現,不管是我們周圍親見親聞還是報道聽說,大多數家庭,尤其是有小學生家庭,都是由媽媽操心得多些。

君不見,來開家長會的,80%以上是年輕媽媽,聽起來專注,問起來急切,而來的少的父親,往往心不在焉,茫然無動。陪孩子做作業的,大多是媽媽,或不厭其順,或腦梗發作,聲嘶力竭。據《曲靖師範學院學報》對1000名小學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問“誰陪你做作業”這一點上,母親遠遠多於父親。另外媽更比爸爸喜歡給孩子找課外輔導班培訓班,更積極地接送孩子上課外班。

為什麼女同胞更願意投入孩子的輔導呢?當然除了男性的惰性外,父親往往對著焦躁的母親束手無策,只好隱退讓位,這使女性本身潛藏的弱勢心理,容易傳導到家庭教育當中,這其實對家庭教育並不正面。媽媽們往往把女性在社會上遇到的弱勢遭遇,如招聘中的性別歧視,職業上晉升或待遇的不公平,裁員時的不安感,帶入家庭教育中,企圖讓自己孩子的出類拔萃,或至少不落後才讓自己家庭有安全感,因此,媽媽們會主動掌握家庭教育權!

當然,任何事有利有弊,孩子小的時候,母親細心照顧得好,但孩子的成長是全方位的,小學階段,孩子的智力與身體都快速成長,需要家長耐心細緻,勞逸結合收放自如的教育於式,即便一個有大學文憑的媽媽,在教育自己孩子時,也做不到理性,往往在孩子數學演算,文字學習出現不理想情況時,會焦躁易怒,悲觀失望,搞得雞飛狗跳,精疲力竭,媽媽們越急躁越囉索越埋怨,會使孩子對學習更容易抗拒或害怕。其實我們感覺到沒有,我們小時候,父母都沒什麼文化,知識不足,對我們的學習不胡亂催促,不驕不躁反而不會使我們對學習產生害怕恐懼。

現在年輕的母親們,應該反思,是不是在家庭教育上太焦慮了,應當讓家庭教育主導權迴歸家庭,讓父親分擔重要角色,讓父親的坦然,鎮定,智慧多多傳導給孩子,還要多進行課本教學以外的家庭互動交流,以讓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全面成長!


宋辭318


我們家當然也是我這個媽媽輔導作業,原因就是我是教師出身。哈哈,教師也是普通人,面對自己的孩子,有的時候也會覺得要七竅流血。


絕大多數家庭中,輔導作業的重任一般都是落在媽媽身上,主要是由於母親的角色位置所決定的。

1、媽媽脾氣比爸爸溫柔


一般家庭中,都是一個黑臉,一個白臉。爸爸充當黑臉的時候多,在孩子眼裡比較嚴肅,而媽媽充當白臉,在孩子眼裡比較溫柔。所以媽媽承當輔導作業重任的時候比較多。


2、媽媽時間比爸爸充裕


一般家庭裡面,爸爸擔當家庭經濟來源的重任,所以時間上沒有媽媽充裕,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了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間,所以輔導作業重任自然落在媽媽身上。

其實媽媽輔導作業也有很弊端:


1、有的時候喜歡嘮叨


媽媽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比較嘮叨。一個問題總是忍不住反覆說,有的時候還要把孩子曾經的錯誤翻出來,就是俗稱的“翻舊賬”。


孩子其實最不愛聽的就是媽媽們的嘮叨,雖然他們也總是犯錯,但是如果媽媽給予正確引導,不嘮叨,孩子們也會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這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2、媽媽會有“後遺症”


輔導作業的重任落在媽媽身上,兼顧家庭家務的同時,輔導作業會讓媽媽們產生後遺症。比如:因輔導作業而生氣;因輔導作業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因輔導作業引發夫妻爭吵;因輔導作業出現抑鬱傾向;因輔導作業二胎媽媽產後抑鬱、回奶……


在一項調查中顯示,媽媽和爸爸檢查作業的比例是9:1,全國僅有10%的爸爸會承擔檢查家庭作業,而媽媽佔90%。其中61%為80後,90後為34%,70後和60後佔8%,7%。可以看出來,30至40歲的媽媽是輔導孩子作業的主力軍。

輔導作業是個傷心,傷神的任務,看到自己的孩子用知識問題來傷害親子關係,欲哭無淚,胸悶心疼……各種症狀都會在輔導作業的過程中出現,孩子和父母都不容易,在輔導作業的這條路上,且行且珍惜吧!


餘爭的世界


家長輔導督促孩子學習,應該只侷限在小學、初中階段。家長的所謂輔導,也就能對付一個小學和初中水平,到高中還真輔導不了。

其實,學習上的事就應該是交給學校老師去管,家長負責的應該是弄好生活和陪著孩子慢慢成長。

在家輔導孩子課業的一般是以媽媽為主,作為媽媽來說,女性天生愛比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孩子現階段成績不是那麼好,覺得自己沒面子,整個就是非常焦慮的心態,所以很多的媽媽都逼著自己孩子學習,最好是能超過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那如果爸爸參與進來的話,效果就肯定不一樣了。爸爸不會計較那麼多,孩子可以跟爸爸一起玩,一起學,沒有被逼著學習的感覺,得到的更多的是來自父親身上的堅強、忍耐、韌性、自信、幽默等等,爸爸不會要求他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對孩子的要求,也就是做一個有想法的自己就可以了。

我們發現學校裡有一群孩子,平時該玩玩,看上去不怎麼學習,但因為智商夠高成績很好。 還有一群是靠著刻苦才得來的好成績,而孩子這種被媽媽逼出來的優秀,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孩子的生長髮育,本就不是一致性的,個性化特徵很明顯。

有些孩子小學階段非常不錯,到中學成績就落下來了,沒有了後勁。而有些呢開始根本就不怎麼地,而到了中學不知道什麼時間就開始往上衝,甚至是大大的超過了前面那些優秀的孩子。

孩子的發育其實跟作物生長是一回事兒,沒到那個生理階段,如果拔苗助長的話,效果肯定很差。

如果你們家孩子還小,一定要了解清楚兒童大腦的一個發育過程。

其實六歲以前的大腦並不適合背漢字,主要任務是玩、學習周圍的人和東西。六歲以後,大腦的模式變了,更適合學習漢字和數學。

當然媽媽要強制教,孩子也能學會,但你的代價就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該學的東西的機會,影響了大腦發育,將來孩子的格局和後勁就可能不足。

那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得搞清楚小學生學的這點知識其實根本就不叫事兒。小時候就應該先把大腦養好,將來一發力,很輕鬆就能趕上來。為確保大腦發育,小孩的睡眠時間必須給夠,小學生最好每天睡上十個小時。

家長後退一步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們順應生理發展過程,更利於孩子符合自然規律的成長。

孩子不是產品要求統一,應該保持他們的個性化發展。

如果要在家輔導孩子課業的話呢,建議還是應該以爸爸為主,媽媽為輔。爸爸不會那麼計較和別人家孩子的差異,這樣反而可以給到他一個更加寬鬆的氛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純屬個人觀點,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私信聊唄。


成竹一家


媽媽在家庭教育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有人曾經說:一個女性決定了一個家族的三代。

首先,從角色分工來看,媽媽主內爸爸主外,這是傳統當中的角色認知。因此,媽媽也非常自覺地承擔起家裡的一切家務和孩子的教育。

同樣爸爸也會自覺地承擔起面向外界的一切活動,掙錢養家餬口。

其次,從性格特點上說,媽媽的心比較細,語言比較溫柔敏感。而爸爸心比較粗,也相對大大大咧咧,對待孩子也是比較粗獷。

而對於教育孩子這樣的事情來說,媽媽對孩子的需求也比較敏感。但是爸爸就疏忽了對孩子的觀察,也就不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需求。

第三,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媽媽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安全感。而爸爸是力量的代表,相對而言就不會有那麼強的安全感。因此,孩子在外面受傷了,或者遇到什麼挫折了,都想跟媽媽說一說很少跟爸爸說。

當然,媽媽在輔導孩子的成長路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因為著眼點小而細,那麼孩子的眼界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如果媽媽的情緒化嚴重的話,那麼對孩子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

其實對於真正好的家庭教育而言,爸爸與媽媽是相互彌補的。我們不能完全把教育的擔子交給媽媽,爸爸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好好的承擔起來。

有的時候,我們當老師的看到有一個現象是值得慶幸的:那就是在家長會上,不僅只有媽媽的參與,也有爸爸還有爺爺奶奶,甚至還有同輩的哥哥姐姐,多層次的人參與孩子的家庭教育那將會讓孩子成長的更全面,更健康。


六和麥田


在家輔導孩子的,真的是媽媽居多,是因為媽媽的愛子心切,也比較細心,有耐性,現在的社會習俗是大多數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另外媽媽的在家的時間充足一些,望子成龍,是每個家庭的願望,都希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不斷進步有好的成績單,媽媽對孩子的愛多一些,有一句話母愛是偉大的,而爸爸的心粗,沒有耐性,很容易 衝動,愛發脾氣,讓孩子心中產生害怕的感覺。

我們家也是一樣媽媽輔導孩子的作業較多,這可能是大多數家庭,媽媽在孩子身上付出是無怨無悔的責任心,也是對自己的孩子愛的呵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