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yaochenyan


對於非常年幼的孩子來說,最常出現的焦慮就是“分離焦慮”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分離焦慮。

這是一個正常的發育階段,通常在孩子10到18個月大之間開始,持續到2歲。當孩子長大,例如當他去上幼兒園時,焦慮有時又會出現。

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

在孩子生命的前六個月,寶寶並不知道自己和父母、爺爺奶奶、或任何其他照顧者是互相獨立的個體,不能把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完全區別開來。

然而,到寶寶6個月之後(有的寶寶稍晚一些),孩子就開始能夠把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區別開來了,並對自己的父母或者主要的照顧者形成強烈的情感依戀。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媽媽離開房間時,孩子仍然記得媽媽的離開,並很想知道媽媽什麼時候回來。

既對媽媽形成了強烈依戀,又惦記著媽媽啥時候會來,孩子的分離焦慮就順理成章地開始了。

到2歲時,孩子才能理解,雖然父母可能會離開,但她也會回來。

如何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

一句話總結就是:給孩子建立好生活常規,過可預估的生活。

更具體的建議如下:

1、玩遊戲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躲貓貓和捉迷藏這樣的遊戲,就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分離是暫時的。您還可以隱藏玩具並幫助您的孩子找到它們。

2、和孩子解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以平靜,愉快的方式跟孩子說:

“媽媽現在要去另一個房間,5分鐘後就回來。”

“還記得上次你和琪琪玩得很開心嗎?今天奶奶會帶你會去跟她玩。”

“爸爸和我現在要去吃飯,我們明天早上來見你。”

即便是小寶寶,也別以為他聽不懂而省略瞭解釋。孩子能從媽媽的語氣、表情裡獲得足夠的信息。

3、允許孩子難過,給孩子的情緒一點彈性

我們肯定不希望孩子有這樣的感覺:“我無法處理接下來的情況”。

所以,我們得讓孩子感覺到:“接下來也許有點困難,但我肯定能行!”

我們可以這樣說:

“你開始可能會有點緊張,那不是大問題,你過一會兒就會玩得很開心的。”

“我知道你很想讓媽媽留下來,但媽媽現在必須走了。”

“你今天上幼兒園,你會做手工、唱歌,然後下午媽媽就會見到你了。”

4、說實話

如果希望孩子相信爸爸媽媽說的話,那如果真的要離開,就別跟孩子說“媽媽不走”,卻又偷偷溜走。

孩子本來玩得高高興興,結果一回頭,媽媽不見了!這多恐怖!孩子內心只會更害怕。

這樣太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也太損害孩子和爸爸媽媽之間的信任度了

5、快一點

寶寶在爸爸媽媽離開時會哭,這是正常的,也是心理很健康的表現。

如果因為孩子哭了,於是爸爸媽媽捨不得離開,試圖留下來不停地安慰寶寶,只會更加延長雙方的痛苦。

在寶寶哭得很傷心的時候,爸爸媽媽更應該儘可能輕鬆、乾脆地離開。

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親吻,告訴寶寶:爸爸媽媽很愛你,然後乾脆、輕鬆地把孩子交給看護人,孩子反而會很快地停止哭泣。

6、擺脫內疚。

我們當然要做好父母,但同時,我們也要照顧自己、照顧自己的伴侶。

我們是被允許去上班、去吃晚飯、去看電影、去房間看看書輕鬆一下的。這些東西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我們不應該為自己想“輕鬆一下”而感到內疚。

最後,談談焦慮的父母。

如果爸爸媽媽本身也比較容易緊張,對孩子過度保護,那麼無形中就製造了非常多的焦慮。

爸媽的焦慮很值得理解,特別是新手爸媽,很擔心因為自己的錯誤耽誤了孩子,以至於總是對著孩子脫口而出:

“小心點!”

“慢一點!”

“你別動,讓媽媽來!”

焦慮是會傳染的。

爸爸媽媽小心翼翼,孩子也自然從爸媽那裡學會了時刻保持警惕,於是更容易產生過度焦慮。

爸媽保護孩子無可厚非,但凡事都要在合適的範圍內。

過度的保護,不但不能保護孩子的安全,只會加劇破壞孩子的安全感,這肯定不是爸爸媽媽初衷。

再說了,“小心點”這句口頭禪,其實並不能給孩子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對孩子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並沒任何指導意義。

更好的方式是,問問孩子:“你覺得安全嗎”,促使孩子主動地去分析自己當時所處的情況,學會想辦法保護自己。

雖然未來的路很難走,但我知道我能行!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在4歲之前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安全依戀沒有真正形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喜歡“粘著”媽媽。

從七八個月開始,很多孩子喜歡用哭聲“拴住”媽媽,這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分離焦慮”,它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孩子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的出現。

家長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該怎麼辦?

首先,家長自己要平靜,認識到這是孩子愛你的一種表現,雖然給你帶來了麻煩。不訓斥孩子或表現焦慮。

其次,不欺騙孩子,告訴孩子,你要去幹什麼。

再次,當孩子做到了不哭鬧地跟你分離,一定要記得抱抱寶寶,親親他,並且表揚他。

最後,如果你的寶寶有比較嚴重的分離焦慮,一定要在平時多帶寶寶跟其它的孩子玩。當孩子表現的非常抗拒時,可以給孩子預留十分鐘時間,等孩子平靜下來,再離開。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最初,這種焦慮的出現,是具有特殊的適應意義的。因為,它促使孩子去尋找他所親近的人,或者發出,呼喚媽媽的出現。這是孩子尋求安全保護自己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去適應這種變化。

小羽媽是國高級育嬰師,有十年的母嬰護理經驗,學前教育專業,多網絡平臺撰稿。關注媽媽的健康和寶寶的成長,同時也是兩孩的媽媽,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銀花育兒


涉及依戀關係的構建:

發展心理學發現子與母的親密依戀關係大體有以下幾種:

1.安全性,媽走捨不得哄哄能接受,媽回能親密

2. 矛盾型 媽走看似不急,過會容易焦慮且難哄

3.逃避型 媽走很著急,媽回很緊張迴避媽媽的親暱

孩子有分離焦慮很正常,關鍵怎麼看,怎麼處理,能反映出什麼問題

如果你對他的愛是如一穩定的關愛那問題就不大,走時給予愛的抱抱,強調媽媽回回來,回來又能和孩子在一起撫慰他的思念,幾次下來孩子就能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啦

如果你對孩子的態度隨您的心緒起伏不定而不同,孩子接收不到穩定的回應,不確定會造成他的不安全感,形成不穩定的依戀關係,是一種恨你又粘你的依附關係,那你就要考慮哪裡是不是要改進一下了


鄰家心理



吾語竹


孩子的分離焦慮首先來源於孩子的遺傳氣質。發展心理學把孩子與母親親密依戀關係簡單分為三種:安全型依戀,很容易適應分離焦慮;

矛盾型依戀,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愛哭鬧型兒童;逃避型依戀, 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疏離型兒童。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兒童,母親溫暖的懷抱,母親慈愛的眼神都會給孩子莫大的安全感。母親只有多關心孩子,特別是在0-3歲時,多和兒童交流,才能減輕兒童的分離焦慮。

如果母親確實因為忙或者說外出不在家,這時候我們一定要找一個能給孩子找到安全感的替代人物。比如說孩子的奶奶、外婆等,要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關注和重視。心理上幸福和滿足的孩子,能更好的適應分離焦慮,將來也會生活的更幸福。


航媽的世界


現在不少的家庭將孩子交給長輩,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長久的與父母分離,父母愛的缺失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無法給予的。

解決的唯一辦法只能是孩子自己帶,但現實生活又不太可能,這些孩子從小的情感和心靈的衝擊無人顧及,影響的何止是家庭,社會現象應引起社會重視才對。

十幾年後的今天,再去檢討今天的分離焦慮所造成的後果就為時過晚了。



詩佩細語


焦慮分離症,這是大人對孩子離開的表現的一個總結,小孩子只是知道沒有和媽媽在一起,哭了可能沒人哄了,餓了沒人管了,瞌睡了沒人抱了。首先大人不要表現出焦慮,不放心之類的情緒,這樣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溝通,告訴他你要去幹嘛,媽媽要去幹嘛,我們什麼時候能見面,人對未知的東西總是感到害怕,但是一旦知道了,也就那麼回事了,對於孩子,多點耐心,慢慢的不熟悉的環境也變成了熟悉的了。


靠譜媒體人


一,經常跟孩子玩躲貓貓遊戲;二,接送孩子入園離園要有固定的形式,讓孩子有心理準備;三,接孩子離園一定要準時或提前;四,經常暗示或明示幼兒園裡快樂的事情或朋友。


心理學愛好者與工作者


孩子從小跟隨父母老人在一起,凡事都有人幫忙和處理,無形中有了依靠心裡,自身獨立能力弱,一旦面對與父母分離或住校等需要獨立生活的時候,凡事都只有靠自己去做,剛開始會有些不適應,這個過程就需要父母多溝通,例如多問問近況,最好是隔一段時間就陪一次孩子,慢慢的孩子習慣了新的環境,有了新朋友,他的注意力就會轉移,漸漸地適應新環境。


心怡爸育兒


正確對待,孩子總是要成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