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敗如山倒,人多也無用,闖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被清軍打趴的?

我在做畢設


當吳三桂決心投誠清朝,就已經決定了李自成最後的失敗,無論李自成怎麼掙扎都逃不掉失敗的結局。

1642年以前,明朝關寧軍和老秦軍打李自成等三十六路農民軍,可以說是百戰百勝。現在,在大淩河,錦州,寧錦戰役以後,老關寧軍和老秦軍都已經投誠了清軍。現在,新關寧軍的吳三桂也投誠了清軍。

再加上,比新老關寧軍和秦軍還厲害的,滿蒙八旗,以及漢軍八旗的重炮部隊烏真超哈。李自成哪裡還有能力對抗?這也就是為什麼,從山海關一片石,一路到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李自成與清軍大小几十戰,全部慘敗的原因。

雙方戰鬥力和硬實力相差太多,當年,關寧軍在關內幾千人就能橫著走,打的各路農民軍接連慘敗。現在,新老關寧軍幾萬人,再加上八旗軍,實力一下子就當年增加了幾十倍不止,這種壓力,怎麼可能是李自成頂得住的?

打野戰,從山海關到湖北,幾十次下來,李自成全輸,打不過對手,打守城,在潼關,對手的紅夷大炮,李自成也擋不住。就是比賽跑,李自成軍隊最善於流動作戰,但是,八旗軍的戰馬比李自成多,還比李自成的戰馬優良。

最後,在湖北,李自成慘死九宮山,劉宗敏也被清軍俘虜,用弓弦處決,牛金星,宋獻策等人投降。殘餘的20多萬大順軍歸順南明,大順朝正式結束。


深度軍事


自古能打下天下的軍隊,無不是虎狼之師,如漢光武帝劉秀麾下的軍隊,明太祖朱元璋所率領的士兵,無不是精兵強將,所向披靡。而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後,僅僅三個月時間,號稱百萬之師的大順軍隊 ,就被吳三桂聯合清兵打的一敗塗地,真是讓人匪夷所思。那麼李自成大順軍隊,為何這麼快就土崩瓦解,灰飛煙滅呢?


其實,李自成能攻下北京城,不是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多半靠的是運氣。1637年,李自成在南原之戰中,被洪承疇、孫傳庭聯合擊敗,只帶領劉宗敏等17人倉皇逃進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若不是清軍第四次入關,洪承疇、孫傳庭被調走,估計李自成在歷史上就沒戲了。正因為洪承疇、孫傳庭被調走,給了他一個苟延饞喘的機會,慢慢在商洛山中又發展起上萬人的隊伍。

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繳張獻忠之際,會師竄入河南,當時河南遇到百年不遇的糧荒,餓殍滿地。李自成收留饑民,開倉放糧。史載“遠近饑民苛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幾十萬,並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受到老百姓的擁戴。加之明朝的精銳力量都放在關外,李自成才能率領這支雜牌軍,一路勢如破竹,攻下北京城。



拿下北京城後,李自成不是想著如何出榜安民,而是縱容士兵搶掠北京的老百姓,老百姓看見大順軍,就像看見土匪一樣害怕。不僅如此,他還下令還考掠明朝官員,四處抄家,因考掠而致死的官員不下數百。李自成下的最臭的一步棋是:放任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惹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靠清朝,並在山海關聯合清軍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

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帶領三萬殘兵敗將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稱帝,次日,狼狽逃往西安,臨行前,一把大火燒了紫禁城,和北京其他部分建築。

1644年正月,清軍兵臨潼關城下,經過十三天激戰, 潼關失守。李自成見陝西陷落已成定局,遂放棄西安,退至襄陽。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明朝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大順軍還沒來得及修養,清軍便分水路、陸路殺來,不給李自成一點喘息的機會,李自成不得不放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大敗李自成,切斷他東下江南之路。李自成見東下不成,掉頭向西南進軍。五月,大順軍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腳下,李自成帶20輕騎上山探路,遭到當地民兵武裝的襲擊,李自成被村民將大眼殺死,秘密埋葬,至此,李自成走完了轟轟烈烈的一生。

其實,李自成不是敗給了吳三桂與清軍,是敗給了自己。從攻下北京城那天起,大順軍就不在是那支秋毫不犯的農民軍,簡直與土匪無異。失民心者必失天下,從北京老百姓歡迎清軍入城中,不難看出,他們對大順軍隊是多麼憎惡!而李自成最後不是死在清軍刀下,而是被老百姓自發組織武裝打死。只能說明,此時的大順軍在老百姓眼裡,就是禍害鄉鄰的一群土匪強盜。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李自成攻克北京以後派出居庸關投降的唐通去招降山海關吳三桂、高第,許諾父子封侯,吳三桂便將山海關交給唐通鎮守,自己奉命帶兵去北京朝見新天子,但路上聽聞北京有變,傳言說其父親被索餉等原因,吳三桂懷疑李自成是賺他入京,便反回山海關,將唐通擊敗。
南方此時的局勢是,李自成圍攻北京時,左良玉便攻打湖北,順軍在湖北有七萬軍隊由白旺率領,無法抵擋左良玉的兵峰,便求援,李自成派遣主力由袁宗第率領去擊敗左良玉,然後北上河南平定當地的局面,因此左良玉牽制住了李自成的一大部分兵力。
李自成在此時並未對滿洲重視,因為皇太極新死,滿洲內部權力不穩定,他命令唐通率部接管吳三桂的山海關,並從北京周邊抽調兵馬去征討四川,唐通被吳三桂叛亂擊敗,李自成得知以後便親自率領軍隊帶著崇禎太子朱慈烺和永定晉秦等王爵還有吳襄去迫降吳三桂,希望不必開戰。
但吳三桂此時已經向清軍借兵,清攝政王多爾袞動員了滿蒙漢幾乎所有軍隊前來征討明朝,半路碰見吳三桂的副將楊坤求援,說借兵之事,李自成的軍隊此時也在向山海關進發,半路也碰到了吳三桂的使者,謊稱願意投降,請求李自成停止進軍,李自成因此放慢速度,開始與吳三桂談判。
直到李自成軍隊到達山海關附近才知道高第、吳三桂已經佈防備戰,便決心全殲吳三桂部,激戰一天以後吳三桂陣營面臨崩潰,北翼城一支吳三桂部隊向順軍投降,吳三桂親自前往清軍中催促參戰,清軍急行軍後加入戰場,順軍開始不能支持,李自成便保存實力收兵撤退,在路上殺死吳三桂全家三十四口。
回到北京時一開始由過據守想法,並拆毀了城外的一些房屋備戰,但最終決定放棄北京,帶領文武百官向西進發,清軍在薊縣得知順軍離開北京的消息,急忙追擊,在河北望都縣追到順軍,大順蘄侯谷英帶兵阻擊戰死,在真定清軍再次追上順軍,李自成再次兵敗進入山西,清軍便作罷。
順軍被擊敗的消息傳開以後,各地士紳紛紛造反,山東鄉紳和明朝官僚在山東發起叛亂,連同北直隸的許多城池都宣佈背叛李自成,推舉出來一個濟王。
李自成進入山西后繼續前往西安,在山西固關留下馬崇喜鎮守,大同由制將軍張天琳鎮守,長治由劉忠鎮守,太原由劉永福鎮守,保德由唐通鎮守,臨汾由袁宗第鎮守,兵力可觀但似乎沒有統一指揮,向來擔任元帥的劉宗敏也返回了西安。
不久後大同姜襄叛變,投靠清朝,唐通也在陝西邊界叛亂,並襲擊鎮守陝北的李過,李過因事發突然而損失慘重,唐通隨後投降清朝,與姜襄一同把防禦清軍的前線山西給搞亂了,李自成大怒將唐通的母親和兒子殺死。
此時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召集軍隊北上勤王,但後來傳說朱慈烺南逃成功,便作罷在南方等待太子,後來得知太子沒有南逃,便準備另立新君,隨後陷入內鬥沒能有什麼作為。
北方同時發生了清軍剃髮令的事情,河北大片城池反對剃髮而起義抗清,清軍屠殺了一些縣,最終宣佈暫緩剃髮令,山東、河南等地也出現了大群起義軍反順又反清。但總體來說這些地方順軍官員紛紛被殺或者起義宣佈支持明朝,或者投降清朝,中立的義軍被清軍一個一個的驅趕和招降。弘光朝廷此時沒能及時對中原起義的鄉紳提供支援,導致這些人孤立無援被迫投靠清朝或是兵敗被殺。
史可法甚至要求中原鄉紳們南渡,準備建成南北朝局面,許多官僚也認為應當放棄北方,這使大量漢人豪傑扼腕嘆息,認為如果弘光能夠經略北方則山東等地決不可能落入清朝之手,放棄北方的這些說法被稱為“捐燕之議”。史可法後來又提出“借虜平寇”,希望放棄北方來換取清軍攻打大順,明朝保住江南樂土即可。此舉正中多爾袞下懷,他公開宣佈不忘大明者可以去南方共保江左朝廷,清軍只要求長江以北的土地。
但同時北京朝廷中許多官員極力向多爾袞獻策勸其取得江南,加上弘光朝廷過於弱小腐敗,使多爾袞不久後便決定出兵兩路一方面攻打李自成一方面攻打史可法。
與此同時,大順軍自山西東征,攻克井陘口縣城。史可法則龜縮江南如同睡著,復書多爾袞稱“願效玄宗幸蜀故事”保住江左便心滿意足,建議雙方共同西征李自成,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並派出使者團體前往北方朝見多爾袞,到了北京以後被清內院學士剛林指責弘光不合法,弘光使者左懋第回答稱福王為神宗後代很合法,剛林便大呼曰“何須多言?北方大兵已下江南!”左懋第回稱“江南尚大,兵馬尚多!”
清廷拒絕收納弘光國書,不承認弘光朝廷合法,備極屈辱之事,吳三桂等人也拒絕收取弘光及南明官僚的書信拜帖,不久後剛林稱多爾袞命令左懋第等人離去,大兵已經準備南下,左懋第請求臨行之前祭拜崇禎皇帝,剛林大罵稱先帝不受你們江南不忠之臣的祭拜,不久後左懋第等人被清軍逼迫投降,只有陳洪範逃回南方。
順治元年十月,清軍平定京畿、山東,並攻克太原,陳永福戰敗,但突圍成功,河南順軍固守在河南西部,吳三桂、阿濟格、尚可喜取道山西、內蒙古突入陝北,南征西安,清廷傳檄天下稱南方諸臣國破家亡之際不遣一兵,如鼠藏穴,又擅立福王,不徵李自成,罪大惡極,宣佈將征討江南。
陝北李過、高一功請援,李自成帶兵親征,準備在陝北與清軍決戰,此時臨汾的順軍和河南的順軍發起東征,聲勢浩大,準備渡河攻打河南重鎮懷慶,取得多次勝利,清兵連失數城,河南各地清軍守將紛紛向北京求援,這使多爾袞把本來預備進攻南明的兵力都抽調回來,全力進攻大順。
原本進攻南明的是多鐸,此時多鐸援助懷慶,並從河南向西征討,配合陝北的阿濟格兩面夾擊陝西,李自成則停留在陝西中部的洛川,考慮防守北方還是防守東方。南明方面一些官僚偵知中原清軍大多前去圍攻李自成,守備空虛,建議史可法北伐,與李自成夾擊清軍,江西總督袁繼鹹稱“虜未及謀我者因闖在耳,闖滅則江南危”,但史可法等人拒絕北伐,錯過了這一大好良機。
多鐸、孔有德等人在懷慶擊敗東征的大順兵馬以後向陝西進發,靈寶縣順軍大將張有曾寡不敵眾兵敗,隨後多鐸進抵潼關,李自成見多鐸先到,便前往潼關支援。
潼關大戰開始,劉宗敏出兵野戰失利收兵,五天後劉芳亮率兵出關又被清軍擊敗,李自成再次率領主力出關,與多鐸激戰,雙方損失慘重,潼關前雙方前後激戰十三天,清軍炮隊抵達,順軍建造了大量工事防禦,並派遣騎兵在各處突擊,均被擊敗,整體戰況不利於李自成的情況下,阿濟格在陝北出現。
與潼關大戰同時開始了陝北大戰,姜襄等明朝降兵圍攻榆林,阿濟格率領主力攻打延安,李過據守延安,與清軍激戰七場,又夜間發動兩次奇襲,但均未能有大成功,李過便放棄了延安向西撤退。榆林由高一功鎮守,姜襄等人久攻不下,半個月後高一功趁夜撤出榆林,經寧夏、甘肅、青海等地,收集了路上的順軍,然後向南追隨李自成。
西安只有一萬餘守軍,比較空虛,李自成無法解潼關之圍,死守西安又擔心萬一兵敗將面臨東、北兩面夾擊,無法突圍,便主張放棄西安。
於是率軍自潼關返回西安,帶領文武百官向商洛準備進入河南,潼關順軍投降,被清軍屠殺。
清軍攻克西安以後,多鐸按原計劃返回河南並南征明朝,阿濟格則追擊李自成,大順軍因被清軍分割,導致南下時分為了兩大集團,一個是東路的李自成、劉宗敏等,一個是陝北的李過、高一功等人,因西安被攻克,無法南撤,被迫向四川撤退。
高一功李過等人計劃經漢中南下,但漢中順軍將領賀珍等人降清,並且攻打李過部,經過激戰順軍才得以突破漢中,經夔州順江抵達湖北,李自成的東路軍則由藍田、商洛進入河南,然後前往湖北,和原本鎮守湖北的白旺匯合,白旺原有七萬兵馬,與李自成匯合以後有二十萬眾,聲言欲取南京。
白旺認為襄陽等地經略一年有餘,可以作為根據地,但李自成認為襄陽四面受敵,無法長久支持,因此放棄襄陽,前往南京,武昌左良玉與李自成交戰以後大敗,部下議論紛紛,軍心大動,於是放火焚燬武昌,宣佈清君側,向南京逃跑。
李自成進入武昌後被阿濟格圍攻,出戰兵敗後放棄武昌追著左良玉而去,但已經方寸大亂,沒有根據地,陷入流竄,後勤無著,是孤注一擲的去打南京,但缺乏足夠的船隻,明軍抵抗阻滯了他的速度,清軍在後夾擊導致他又無法整頓補給。被阿濟格在江西攻入大營,劉宗敏、宋獻策和大批文武被俘,牛金星也逃跑,準備攻打南京的數萬條船隻也損失掉了,
自此李自成便一蹶不振,準備前往湖南,南明在湖南的何騰蛟比較軟弱可欺。
此時他部下還有數萬精兵強將,能夠輕易割據一方,但在率領輕兵偵查地形時於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死,跟隨他的軍官們都死掉了,只有兩人逃出,其餘順軍得知噩耗以後軍心崩潰,數萬人前往九宮山附近大肆屠殺以報復。
東路軍此時還有袁宗第、劉芳亮、皇后高氏等人領導,西路軍由李過高一功等人領導,李過後來與南明聯合繼續抗清,改名為李赤心,清朝招降他六次,使者被殺、並且沒有回覆。李過病死以後,李來亨等人繼續抗清,康熙三年順軍餘部力不可支,李來亨自焚而死。
《顧誠南明史》

飛天夜航船


李自成的人多是一個虛數,而且素質不高、戰鬥力也不強,相當大的部分是來到李自成軍營中混飯吃的。

1640年,明軍把主要力量調到四川、去殲滅張獻忠。乘此喘息之機,李自成率領起義軍進入河南境內。

河南饑荒嚴重,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窮苦民眾。李自成接收、容留飢餓的民眾,並且將官府、富豪的糧倉打開,救濟窮苦民眾。

李自成的做法得到民眾擁護、並且迅速傳播開來。遠遠近近的窮苦民眾,扛著鋤頭來投奔李自成。響應起義的百姓象流水一樣源源不斷、日夜不停地湧向李自成。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李自成手下就擁有百萬民眾。

發展如此之快的闖王李自成如何一步步被清軍打趴的?這與吳三桂是分不開的。

吳三桂變卦、求救清軍進攻李自成

吳三桂駐守山海關外,擁有實力雄厚的軍隊。

1644年3月,吳三桂奉旨率領軍隊向西挺進、支援北京。行軍到河北唐山的時候,突然得到驚心的消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已經上吊死亡了。

原來的主人已經不在了,吳三桂陷入彷徨觀望之中。他需要觀察形勢,再做投靠哪一個主人的決定。

佔領北京的李自成起義軍,將留在京城的吳三桂所有親人擄進軍營、當作人質。然後,李自成派人去號召、勸諭吳三桂投降。

為了保全父親、愛妾以及全家人的性命,吳三桂同意與李自成談判講和。當走到灤州時,吳三桂聽說自己的愛妾陳圓圓已經被劉宗敏搶走了,非常憤怒。

吳三桂率領自己的軍隊,快速回歸山海關,並派人送信、向清軍多爾袞投降。

吳三桂投降途中發生變故的消息,傳到北京,李自成立即召開高級將領會議。會上,李自成計劃委派劉宗敏領兵攻打山海關。

出乎李自成的預料,劉宗敏竟然直接強硬質問李自成:我們都是一樣造反的,為什麼你能在京城享受,而我卻要到前線去賣命?

為了能夠順利出征,李自成只得親自率領十幾萬大軍,並且把吳三桂父親吳襄帶在軍中,向山海關進發。

劉宗敏儘管十分不情願,但還是跟隨李自成一起去征討吳三桂。

知道李自成親自率領大軍、氣勢洶洶向山海關進軍,吳三桂立即委派幾個精明能幹的人、空身前去迎候李自成。他們表面上假意投降,實際上是欺騙李自成,為清軍到來贏取時間。

另一方面,吳三桂不停地派人送信給清軍,請求多爾袞儘快命令勇猛軍隊、直接開進山海關。

李自成以為吳三桂是真的投降,帶領軍隊以正常的速度來到山海關關門。發現吳三桂派來的人企圖脫身逃跑時,李自成才意識到吳三桂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拖延時間,但是最佳的奪取山海關的時機已經錯過了。

再說清軍。多爾袞第二次接到吳三桂的求救信之後,立即率領軍隊向山海關進發。快速行軍20多個小時後,清軍到達離山海關只有15裡的地方了。

李自成面臨的敵人是清軍與吳三桂聯合之軍,可是,李自成還沒有明確判斷清軍的意圖。

山海關大戰、自成兵敗逃離北京城

1644年4月22日,李自成命令軍隊向山海關發動猛烈進攻。吳三桂率領軍隊雖然頑強抵抗,但形勢還是越來越嚴峻。

主帥多爾袞命令清軍分三路、準備從三個門進入關內,自己則在歡喜嶺的威遠臺上觀看戰場形勢。

李自成軍隊對山海關進攻24小時,但是,因為防禦工事十分堅固,始終沒有攻克山海關。

李自成改變進攻方式,把兵力沿著角山到渤海一線,佈置成一條長長的陣型,再向吳三桂軍隊發起進攻。

多爾袞利用吳三桂軍隊在靠近山海關這頭迎擊李軍,清軍的精銳部隊像魚鱗一樣密密麻麻布置在渤海海濱、也就是李軍的薄弱之處,等待合適的時機發動進攻。

多爾袞鄭重告誡所有清軍耐心等待時機、不要急於行動。

李自成、劉宗敏不清楚多爾袞的用意和企圖,他們按照原來的計劃、命令農民軍繼續向吳三桂軍隊逼近。

吳三桂知道清軍已經做好了戰鬥的準備,底氣很足,帶領軍隊頑強抵抗農民軍的進攻。

就在雙方攻與防激烈較量的時候,狂風大作,颳起的風沙鋪天蓋地、遮天蔽日。

不熟悉山海關地理環境與氣候特徵,農民軍不顧一切向吳三桂軍隊合圍,雙方展開慘烈的肉搏戰。

從早上一直激戰到午後,雙方都有巨大傷亡,活著的將士們也都是疲憊不堪、精疲力盡。

多爾袞看清形勢、覺得進攻時機已經到來。他命令兩員大將分別率領2萬精銳騎兵,向劉宗敏軍隊衝殺。

清軍萬馬奔騰、捲起漫天塵土,清軍揮舞戰刀,見到農民軍揮刀就砍。

李自成農民軍本來已經力倦神疲、連自己的身體都支撐不住,又被驟然到來的清軍一頓亂砍,頓時陣腳全亂、死傷無數、血流成河、屍橫遍地、慘不忍睹。

激烈戰鬥進行到下午3點多鐘,李自成農民軍大敗潰散,死亡幾萬人。

大將劉宗敏被吳三桂的士兵射中一箭,負傷逃跑。

在多爾袞清軍和吳三桂軍隊聯合夾擊之下,李自成、劉宗敏的農民軍遭受重創,沒有力量繼續戰鬥,只得向北京逃跑。逃亡路上,李自成憤怒殺死吳三桂的父親吳襄。

清軍在吳三桂引領下,對李自成的農民軍窮追不捨。

當李自成率軍跑到北京時,只剩下3萬人。儘管追兵在後,李自成還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皇帝偉業。

1644年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李自成命令將吳三桂親屬30多人全部殺死。

第二天,李自成放起大火焚燒紫禁城。然後,率領殘兵敗將逃出北京城、向西部逃亡。

李自成流竄、清軍猛追戰死九宮山

清軍很快攻佔北京,在多爾袞安排下,年僅6歲的順治皇帝把都城遷到北京,清軍繼續追殲李自成農民軍。

從北京城逃出來之後,李自成將農民軍分成兩路,分別經山西、河南向西安逃跑。

在河南境內,軍師牛金星誹謗李巖造反,氣急敗壞的李自成偏聽偏信,將李巖殺死了。

李巖被殺,引起農民軍內部軍心渙散、相互猜疑。戰鬥力進一步削弱,農民軍連連失利、節節敗退。

李自成農民軍一路歷經坎坷,終於到達西安。這時候的清軍部署從兩個方向進攻西安。

一路清軍在鰲拜、阿濟格率領下,從內蒙古進入陝北,由北向南,進攻西安。

另一路有多鐸率領,從東向西進攻潼關,勢不可擋,要從最近的路線攻取西安。

1644年10月,清軍先鋒兵臨潼關,李自成軍隊排好陣勢迎接戰鬥。

清軍主力部隊還在後方,威力巨大的大炮也沒有運到,清軍先鋒守著自己的陣地,不與農民軍作戰。

1645年正月,清軍主力部隊、清軍紅衣大炮都到達潼關。清軍用紅衣大炮對著潼關猛烈轟擊,終於將通關攻破。

潼關失守,李自成農民軍迅速敗退。短短几天,多鐸率軍進入西安,並於鰲拜、阿濟格軍隊順利會師。

李自成被迫從西安逃出,向湖北一帶逃跑。逃亡路上,李自成快速流竄,儘量避開與清軍交鋒、作戰。

鰲拜將清軍分成幾路、水陸並進追擊李自成農民軍。經過大大小小十幾場戰鬥,李自成農民軍遭受重創、損失慘重。

李自成率軍進入武昌城內,被清軍追擊。農民軍不堪一擊,大敗潰散。李自成如喪家之犬、只得繼續逃跑流竄。

1645年6月,李自成率領18個騎兵,逃跑經過九宮山。當地山民都認為是盜匪來了,群眾登上山路兩邊的山坡高地,用石頭將著18人的騎兵打得大敗潰散。

李自成單獨一人逃跑時,遇到當地民兵姜大眼。兩人徒手搏鬥,李自成佔有明顯優勢。

李自成把姜大眼摜到地上,一手按住姜大眼、不讓他站起來;另一隻手從身後抽刀。因為血液把刀和刀鞘粘在一起,沒有很快拔出刀來。

就在極短時間內,另一位山民已經趕到。這位山民從李自成背後、用鐵鏟奮力擊打李自成頭部。

李自成腦漿迸裂、頃刻死亡。

李自成被打死後,農民軍悲傷無比、憤怒異常,他們很快組織起來,對九宮山地區進行了一場瘋狂的掃蕩,為李自成報仇雪恨。

李自成農民軍終究因為急功近利、沒有遠大戰略思想,而被清軍打趴了。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兵敗如山倒,人多也無用,闖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被清軍打趴的?

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建立者,先講一下李自成的生平,評論在後面: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一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漢族,明未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

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

崇禎二年(1692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膽略。

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

高迎祥犧牲後,他繼承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

祟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四月多爾袞率領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

李自成戰敗,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清軍。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了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

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進發。

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

另有一說李自成死亡地點為湖北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

家世背景: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公曆9月22日),李自成出生,世居米河西200裡的李繼遷寨,距他的老家長岇鄢六十多里(兩地現均為橫山地)。

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縣李家站,在米脂縣殿市鎮有個村落,名叫李繼遷村,當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裡的人代代相傳,是西夏奠基者李繼遷的後人。

據《米脂縣誌》記載:“米脂李姓,分太安裡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樓李氏。

一支是太安裡二甲,李自成家庭屬太安裡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裡遷徒來。

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樓縣遷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屬於同宗同室。

太安裡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鄉各處。

"李自成"家庭屬太安裡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裡遷徙而來到李家站。

而這個李家站正是當年党項拓跋平夏部從甘肅東遷後居住的地方。

據費密《荒書》記載,李自成在出生時,他的父親夢見一個黃衣人進入土窯,於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黃娃子(一說黃來兒)。

初名鴻基,小字磑生,少年時喜好槍馬棍棒。

李自成是窮苦家庭出身,當然了家裡的生活也非常的團難。

李自成小的時候曾被舍入寺廟當小和尚,名黃來僧,[經歷和朱元璋相同]並給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

十幾歲喪母,不久父親也去世了,那年李自成二十一歲,無依無靠的他應募到銀川驛站當了一名驛卒。

不久,因無力償還豪紳文舉人的債,他被戴上枷鎖並遭嚴刑拷打,後來在窮夥伴的幫助下,殺死了文舉人,與侄兒李過逃往甘肅當邊兵,因糧響不足,軍官又貪汅、再加上剋扣軍響,士兵經常是挨餓受凍。

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載撒,失業回家,並欠了債。

同年冬季,李自成因還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

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

後由親友救出,年底,殺死債主艾詔。

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於是又把老婆韓金兒也給殺了。

兩條命案在身,那可是死罪,於是李自成就帶著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逃到了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並在那裡投軍。

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

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拔做了軍中的把總。

崇禎二年(1629年)冬,後金兵大舉南下,京師吃緊。

為了保衛京城,朝廷急調名地軍隊進京勤王。

甘肅邊兵李自成所在的部隊由參將王國帶領向京師開拔,途經金縣(今甘肅榆中),兵士們要求發響,參將王國確拒絕發放。

於是,在金縣(今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軍隊發生了兵變,老百姓也隨之想應,參將王國和縣今被兵變暴動的軍民所殺。

李自成起事後帶領起義軍民轉戰漢中,參加了王左掛的農民軍。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

崇禎三年(1630年),王左掛被朝廷招降,李自成便投奔了張存孟(不沾泥),擔任隊長一職。

崇禎四年(1631年)四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降明。

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崇禎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

同年,曹文詔率千餘關寧軍擊敗了山西境內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在逃到河南之後,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

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塞,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被圍農民軍趁機從王樸處突圍。

是年六月,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引軍西進,約會陝西、鄖陽、湖廣、河南四位巡撫圍剿漢南農民軍。

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雲集,誤入興安(今陝西省安康市)車箱峽(今陝西省平利縣老縣鎮)。

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的出口被明軍所佔,“馬乏芻(喂牲口的草)多死,弓矢皆脫,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賄賂陳奇瑜右人士,向官兵詐降。

陳奇瑜當即釋放了李自成等人,並派了五十多名安撫官負責將投降的農民軍遣送回原籍,出了峽谷,到了安全地帶,李自成立刻殺了安撫官復叛。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任五省總督後圍剿農民軍,退到河南洛陽一帶。

高迎祥、張獻忠 、老回回、羅汝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王、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滎陽召開滎陽大會,會上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戰略方針。

會後李自成與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了南直隸風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燬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殺了中都守將朱國相。

因爭奪鳳陽皇宮俘虜的小太監和鼓吹樂器,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怨,李自成分兵西走甘肅。

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擊敗,被包圍在鄖陽山區(隸屬湖北省十堰市),

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陝西省周至縣黑河口)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

剩餘的高迎祥殘部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舉為“闖王”,李自成率所部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響280萬,提出“四徵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以限制農民軍的流動性,分隔開來,然後各個擊破,最後徹底殲滅。

此戰略很有效果,再兩年內,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李自成帶著劉宗敏及殘餘的17人逃至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山口(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分兩路毀牆入關,進行了第四次入關作戰。

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是遭到了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等人的強烈反對。

崇禎皇帝和戰不定,盧象升在河北鉅鹿戰死。

清兵撤退後,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到遼東防範清軍,至此李自成終於有了端息的機會。

冬天,李自成駐紮在富水關南的生龍寨,並娶妻生子。

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朝廷,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內亂鋒義又起。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率部進入河南,收留饑民,開倉放糧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自此,李自成的軍隊發展到了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崇禎十四年(1640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陽,殺了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來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

同時,李自成沒收了福王府中金銀財物和大批的糧食、物資,併發佈告示大賑饑民,後又率兵三圍省城開封末克,最後一次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

先後殺死了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

十月,在河南郟縣敗明陝西巡撫孫傳庭。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率部攻下承天,被推舉為“奉天倡儀文武大元帥”。

三月,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並稱“新順王”,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響軍”。

同月,殺與之合軍的農民領袖羅汝才和革在五營的賀一龍,

四月,殺叛將袁時中。

五月,張獻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

八月督師孫傳庭擁兵10萬出關。

李自成聞訊,即率主力北上,九月,兩軍對壘於郟縣(今河南省三門峽以北)。

時值大雨滂沱,明軍糧運不繼。

李自成一面動員老百姓堅壁清野,使明軍無法就地籌糧,一面派大將劉宗敏率萬餘輕騎出汝州,截斷明軍糧道。

孫傳庭聞訊大驚,不得已回師欲打通糧道。

李自成率部追擊了400裡,大敗明軍,斬首四萬餘人。

李自成乘勝揮師西進。

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了孫傳庭,佔領了陝西全省。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立國號"大順”,改原"永昌”。

封功臣五等爵。

同時,更定政權機構,改內閣為天佑殿,設大學士平章軍事;六政府添設尚書一人,待郎一人;增置省級機構,設節度使。

同時東征京師。

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殺盧江王載堙。

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將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

在太原休整八天。

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周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武關(今山西寧武境)。

周遇吉悉為據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攻克寧武關,前後死亡將士七萬餘人,傷亡殘重,《罪惟錄》記載“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

李自成下令屠城。

當晚,大同總兵姜壤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連克居庸關、昌平。

三月初八日,兵至陽和。

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

崇禎帝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響銀。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

三月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

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皇帝秘密談判。

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記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強馬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遏群寇,尤能以勁兵肋剿遼藩。但不奉詔觀耳”。雙方談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了陽門,迎接劉宗敏所部,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

此時崇禎皇帝帶著太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見眾大臣皆已逃散,無奈之下的崇禎皇帝走上了煤山上吊自縊,史稱甲申之變。

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禮葬",並在東華門外設場公祭,然後移入佛寺。

二十七日李自成將崇禎皇帝,葬于田貴妃的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後,封宮女竇美儀為妃。

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滿二萬,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

但從二十七日起,農民軍開始拷掠明朝官員,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綿衣衛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史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梭,同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

“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逼,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牽魏藻德、方岳貢、丘瑜、陳演、李遇知等,勳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楨、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餉。

“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

口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搶民財者也”。

大順軍於佔領區皆設官治事,首為追餉,例如在城固縣,“賊索餉,加以炮烙”,在汾陽,“蒐括富室,十人桁助餉”,在絳州,“士大夫慘加三木,多遭拷死”,在宣化,“一的將軍檄徵紳弁大姓,貫以五木,備極慘毒,酷索金線"。

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末盡,人思效忠,定於本月二斗日立奪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

十三日,由李自成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留守北京者為劉亮與李侔。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綻,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李自成進京之後,為瓦解明軍殘餘勢力,多次遺使招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未果。

順治元年(l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

吳三桂乃降幹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撒退。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餘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怒殺吳三桂一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

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

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巖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十月,清軍攻陷太原,隨即分兵南下晉東南,大順軍長治守將劉忠抵敵不住,被迫率部轉入河南。

至此,山西全省僅剩西南一角為大順軍控制,李自成山西防線基本瓦解。

十月下旬,清軍兵分兩路攻打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尚可喜等軍由大同向榆林進兵,然後,從陝北南下西安。

另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從河南懷慶攻擊潼關。

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陳迎戰,劉宗敏先戰不利。

順治二年(大順永昌二年,l645年)正月初四日,劉芳亮統兵出戰,受到挫折,李自成親率兵馬步兵拒戰,又被清軍擊敗。

初五、初六兩日夜間,大順軍連襲清營,俱敗。

初九日,清軍的紅衣大炮運至,進逼潼關口。

大順軍鑿重壕,立堅壁,堵截清軍。

十一日,清軍先用紅衣大炮轟擊,接著大舉進攻,相繼攻入大順軍陣。

大順軍仍頑強奮戰,以騎兵300反擊,又分兵迂迴到清軍陣後攻擊,但都失敗。

這時北路清軍由阿濟格率領,從山西保德州渡過黃河,進入陝北,圍攻榆林。

經十三天激戰潼關失守。

李自成見清軍兩路夾攻,陝西敗局以定,遂被迫放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退入襄陽,“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

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

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

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大敗大順軍,切斷其東下去路。

李自成見東下以無可能,便掉頭向西南進軍,準備穿過江西轉入湖南。

五月初,大順軍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麓時,李自成率輕騎20餘人登山探路,被當地民兵武裝姜大眼殺死,屍體秘密埋葬,李自成戰死後,農民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了九宮山區,對當地民眾予以報復性打擊。

《明史》也有記載,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城。

大順軍餘部稱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后,李錦推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為首領。

為什麼要把李自成的經歷追述一遍呢?主要原因是看了不少描述李自成的作品,絕得有些地方寫的不對,傳說只是傳說,歷史人物必須要正確對待,要尊重歷史。

李自成,為何慘敗,原因是他做了倆件他本不應該做的事。

他不應該對明遺臣下重手掠財物,更不應該對吳三桂的家人下殺手,假如他能妥善的處理好這個問題的話,他很有可能聯手吳三桂平了遼東之亂。

第二個他不應該做的就是逼死崇禎皇帝,李自成原本就不想做什麼皇帝,所以從一定角度來看他是沒有能力去管理一個國家的,這個李自成心裡也明白,所以他派代表去和崇禎皇帝談判時也表明了這個立場,而崇禎皇帝為什麼寧死也不答應他的要求呢?主要是李自成開的價太高了,崇禎帝是無法滿足他的要求的,所以就沒有談成。

假如李自成,把條件在降低一點,那麼後金勢力就不可能入主中原,原因就是山海關守軍如果能和李自成的起義軍聯手滅遼的話,那多爾袞是根本擋住不住的,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加山海關的關寧鐵騎,平遼叛亂根本就不在話下,只可惜歷史是不會重新書寫的。

李自成,就是一個受盡壓迫的普通農民,因家窮曾到廟裡當過和尚,同樣是當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要比李自成強多了,至少從文化上要比他強的多,朱元璋知道怎麼用人,也知道求賢聚才,更懂得體恤他人,而這一切李自成都不具備。

它的主要對手多爾袞從尊才敬人上那是李自成根本無法相比的,比方說勸降洪承疇一事上,多爾袞真是費盡了心思,開始洪承疇寧死不降,多爾袞就好吃好喝的把洪承疇供養起來,不在勸降洪承疇,只到有一天多爾袞給洪承疇送過去了一個美女待候了洪承疇一晚上,第二天洪承疇就找多爾袞自願降清了,這就應了一句話那就是,情到深處自流淚,男兒自有多情時,那個男兒不多情?

你在看看李自成是怎麼處理吳三桂的問題的,先下招降書,吳三桂接了,而後進京見李自成,而李自成此時確對吳三桂的父親使夾棍之法逼銀子呢!而他的愛將劉宗敏把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強行霸佔了,此時的吳三桂還能再降你嗎?錯了就馬上改正錯誤,還是能得到吳三桂諒解的,而這時的李自成大該忘了當年在西北的戰事了吧,五千關寧鐵騎力敵數萬起義的農民軍,高迎春都被打的最後連命都丟了,而關寧鐵騎此時就掌握在吳三桂手裡,居然帶著他的得勝驕兵前去山海關挑戰吳三桂,那更是錯上加錯了。

而此時的吳三桂也只能和多爾袞聯手了,如果吳三桂不和多爾袞聯手,那麼吳三桂就處在夾擊中要兩面迎敵的,那可是兵家之大忌,所以吳三桂也只能選擇多爾袞了。

你打敗就打敗了,不應該回到北京殺了吳三桂全家34口人,那也就是滅了你最後的希望,清廷兩個王爺掛帥西征為什麼那麼兇猛,那就是他倆所帶軍隊都是明朝遺將,其中自然就會有吳三桂,那可是帶滿腔的仇恨來找你李自成算賬來了,攻潼關的紅衣大炮那可是吳三桂的利器,你想李自成還有好嗎?那吳三桂是幫清廷定了西北又平了西南,他這樣得目地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徹底滅了李自成,以報家仇。

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領導者不稱職,李自成出身貧苦農家庭,同時又沒有什麼文化,他的作為也就是小農意識的體現,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報負,也就是領著一幫和他同等水平的農家子弟闖天下,他們對權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看重就送了金銀財寶,從他的行為上就能看到這一點,不知道怎樣去求得長足的發展,而整天就忙著怎麼搞點錢,所以說他們侷限面也就是兄弟們有財同撈,遇難四散,各顧名沒商量,雖然李自成也搞來了幾個秀才,但是才能都不是很高的,如果李自成能有能力尋防到象徐達那樣的能人,李自成是可以平定天下的,可是李自成根本沒有那樣的智慧與頭腦,所以他也只能在亂世的時候做個山大王。


與風互語


從山海關開始,李自成匪幫幾乎一場大的戰役沒有贏,山海關失敗,潼關丟失、西安棄守,逃竄東南,富池口大敗,九宮山被殺,幾乎沒有一場平局!

1,李自成及手下將領,指揮能力不及多爾袞及其清軍將領

2,農民軍雖然人數多,但能征慣戰的兵力不及清兵人多,可以說農民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3,面對強敵,開始是不知道對手實力,後來就是恐懼及逃跑主義

4,失去了與明軍共同抗擊清軍的聯盟可能,甚至在向東南方向潰逃之際,仍試圖佔領南明控制地區,缺乏大局意識

5,既得不到南明軍隊的支持,也沒有地方地主的支持,甚至江南農民也不支持流寇!

李自成失敗是必然的,不堪幾擊就轟然倒下,也是正常的!


先人性後理性


流寇而已!李自成可不是天選之君,丫就是一流氓頭子,雖然姚雪垠把他美化成了農民軍領袖……

真正可以與他形成參照、映襯的是唐末的黃巢!生靈塗炭,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簡直就是摧殘!

終李自成舉事全過程,他始終沒有升級為哪怕穩定的割據勢力,就是流寇。

第一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那句“闖王來了不納糧”就是個忽悠貧民佃農的噱頭,不納捐稅,毫無經濟基礎,如何養人?

第二沒有固定經營的根據地,雖然縱橫陝西河南湖北多省,卻始終不肯紮下心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基本地盤——攻下大的城池,劫掠一番,毀城而走。

第三,沒有根據地,行軍負擔也就非常之重……洋洋灑灑百萬大軍如同蝗蟲一樣,走到哪裡家人就帶到哪裡,真正的精兵(所謂老營)不超十萬,絕大多數都是無戰鬥能力的婦孺老人……一方面行軍速度極其拖沓,另一方面面臨大戰惡戰時軍心渙散……

第四,李自成能打下北京城實屬運氣,主要是崇禎朝病入膏肓、迴天無力……尤其是打下北京城之後,農民軍有了得了天下可以享受的心態,腐化變質的太快了!

第五,反觀滿洲,兵強馬壯不說,在范文程等一幫漢人融入之後,整個社會體制雖然很粗糙,但風氣還算是團結,尤其是整個班底都處在向上走的曲線上……

此消彼長,面對滿洲的虎狼之師,李自成能堅持到史實上那麼長時間已經很不容易了。別迷信什麼吳三桂獻山海關,就算是沒有吳三桂,正兒八經打一仗,李自成的勝算依然極小……

再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李自成贏了滿洲、真得了天下,這個大順朝能維持個百十年的統治,對中原民眾來說,依然是個水深火熱的大火爐……滿洲統治者固然不是什麼好鳥,李自成也絕對不可能好到哪裡去的……看看唐末黃巢流寇,從山東到陝西再到廣州,漁民千里……民不聊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此而已……


搬不動的小強


1、自身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後,就開始縱情享樂,包括李自成在內的領導力量都貪圖享受,缺少治理的概念,也鬆懈了一定的戰鬥和警惕心理。 2、軍隊的戰鬥力:李自成的軍隊大部分都是起義的農民軍和受降的軍隊,而多爾袞領導的是訓練有素的滿洲八旗軍隊,本身的戰鬥力存在差距。 3、統治者用人不當:在進入北京城後,李自成用錯了牛金星,乃至誤殺李巖,造成了李自成統治力量的削弱和領導能力的下降。 4、吳三桂的誘導因素:吳三桂最後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加速了李自成的失敗。其實綜合起來還是一句話,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天下初定,民心不整,不好好休養生息,反而一瞬間就丟盔卸甲腐化墮落,讓虎視眈眈的滿清韃子闖關入中原。


sugarAngel


李自成起義以後,幾起幾落,一度振臂一呼,無數勞苦大眾投奔他,攻城略地好不得意。

一度又敗走商洛,兵馬只餘十八騎,可謂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李自成山窮水盡的時候,後金與明在松山大戰,明朝精銳被滿清消滅。

李自成利用這個機會,又重新起事,聲勢浩大。崇禎病急亂投醫,把孫傳庭放出來,對付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在潼關打敗孫傳庭,明朝已經是氣數將盡。李自成最後攻下北京,吳三桂見李自成勢大,答應投降。

後來吳三桂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霸佔,吳三桂轉而投降多爾袞,並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的農民軍人數眾多,但大部分是烏合之眾。

李自成與吳三桂在山海關激戰,後來清軍加入戰團,與吳三桂一起打李自成。李自成軍隊本沒有什麼戰鬥力,面對吳三桂的關寧軍和滿洲八旗,佔不到便宜,迅速敗亡。

李自成逃回北京,搞了一個裝模作樣的登基做皇帝的儀式,然後逃離北京。後來李自成在九宮山被當地武裝斬殺,一代闖王,落得這個下場。


華聲1818


明末李自成領導的大順政權自兵敗山海關之後,被清軍一路圍追堵截,最後在湖北歸於失敗。其敗亡的原因非常複雜,固然清軍兵鋒凌厲,同時也需要看到,隨著大順軍的失敗,在此前大順政權控制的地區,普遍發生了對大順政權不滿的原明王朝官員、士紳乘勢起兵攻擊大順地方政權的事情,而一些曾經見風使舵投降大順軍的明朝官員,又出現了起兵反叛降清的做法(諸如大順寧夏節度使陳之龍、甘肅節度使周伯達、遵化節度使宋權等),這使得大順軍在兵敗潰退過程中難得喘息重整。

下面對大順軍自撤離北京之後走向覆亡的經過做個簡要介紹。

一、山西失守

1644年李自成從北京兵敗後,一路退往陝西,試圖以西安作為統治中心,重整旗鼓。為了確保西安,大順軍在山西、河南地區集結兵力,以防範清軍西竄,同時還試圖見機反擊。

在清軍方面,則採取了撫剿並行的策略。尤為重要的是,當時明朝降官吳惟華自告奮勇前往山西幫助招撫大順軍中的原明朝官員。由於大順基層政權中大量是明朝降官,本就對大順軍心存不滿,一經招撫,山西大同等地相繼降清,而駐防山西的大順軍將領唐通(原明軍將領)更是率部降清,以至於清軍兵不血刃輕鬆控制了山西北部。

隨後,清軍集中兵力,對太原等城實施圍城攻堅,並且運用從明軍手中獲得的西洋火炮,因為大順軍缺乏外援,相繼落敗。

二、潼關失守

清軍在攻略山西之後,由豫親王多鐸率八旗以及孔有德、耿忠明等部,以及英親王阿濟格率八旗以及吳三桂、尚可喜等部和招降的宣大兩鎮明軍,分兵兩路,對潼關實施南北夾擊,防守潼關的大順將領馬世耀投降獻關,李自成遂被迫放棄西安。

隨著清軍兩路大軍併入陝西,陝西各地的原歸降大順政權的明王朝官員紛紛起而降清,大順政權失去了陝西,從而成了一支流亡軍隊。

三、兵敗湖北

失去陝西后,李自成原計劃去攻打南明政權,奪取南京東南一隅為據點。清軍則以阿濟格部在後緊追不捨,多鐸部則直接取道河南、安徽去攻打南京的南明政權,斷絕李自成部的通路。最終,李自成軍在湖北進退失據,最終兵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