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94版《三國演義》比,新版《三國》真的如此不堪嗎?

壹號菠菜


90年代左右的央視《四大名著》電視劇,都是中國官方導向,再到聚集當時文化領域一堆藝術家,不計商業成本所堆出來的文化藝術品。

這種情況下,別說新《三國演義》,現在任何一部古裝劇都無法與老版《四大名著》比較。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在1991年正式結束計劃經濟模式,這中間十多年是轉型時期,當時中國文藝圈,還是計劃經濟時期,聚集的大量行業內的精英和人才,可以用人才去堆去碼。

再加上當時從業者的節操,藝術家不商業等等。體制導向的歷史劇,是基本不考慮商業回報的模式。

那個時候能能用人才去堆,能運用解放軍當士兵,能請頂級院校歷史和文化學者做顧問。現在當然也可以,但請顧問要花錢(肯定不如小花小鮮肉報酬),但也是需要錢啊,就和體制導向不計較成本不是一回事。

當時從央視電視劇到電影的八一電影製作片,再到動畫上海美術製片廠,很多體制導向的影視劇,甚至是流行歌手和民族歌手的體制背景。

一句話,當時中國時代造就的影視文化如此。

歷史劇和年代劇的擅長和優秀,與中國發展階段息息相關。

比如這個題目下的老版《三國演義》,在當時官方導向的情況下,做到當時官方主導引領,文藝圈內不計成本拍攝,盡最大心血精力拍出中國古典歷史劇的巔峰作品。

1、《三國演義》的主創人員

比如我們熟悉的總導演王扶林,看他的經歷就是這樣的,1952年畢業,分配到北京的中央廣播局擔任廣播演員,1954年由廣播演員轉行當導演,1962年,王扶林正式調入中央電視臺。

看看,王扶林導演的人生軌跡和履歷,妥妥的體制內編制人員的進擊之路,而再聯想那個年代的文藝工作者接觸的方面。

而94版《三國演義》其它導演,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等等,他們的人生履歷,全部都是如此。

導演蔡曉晴973年,擔任中央電視臺文藝部編導。

導演張紹林1971年,從部隊復員到山西電視臺從事電視新聞工作。

導演孫光明195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話劇團任演員、導演。

其它導演就不列了,再到94版《三國演義》的編劇陣容,經過查閱資料,發現有這些中國文藝圈的大佬。

杜家福、朱曉平、葉式生、周鍇、李一波、劉樹生等,大致看下這些編劇大佬的資料。

編劇杜家福,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78年考入中戲,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編劇朱曉平,1970年應徵入伍,1978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1985年調中國作家協會。1991年調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葉式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文學部副主任及《電影創作》雜誌副主編、北京電影製片廠專職編劇。

其它編劇資料就不找了,看看94版《三國演義》導演編劇,如果延伸下去,再到劇裡的攝影,配樂,剪輯,服化道等等,簡直是現在不敢想象的神仙陣容。

但當時80年代末(老三國是90年開拍),上方官方覺得要拍一部這樣的電視劇,便能整合聚集大量中國影視圈行業的大佬,這種行政力量的恐怖,還體現在一個地方。

為了在屏幕上展現凝重而恢宏的戰爭場面,全劇累計動用總參、北京軍區、南京軍區、成都軍區和武警部隊的兵員達40萬人次。

這事換現在你敢想,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後,這種官方導向在文藝表演上的方式,基本宣告退出中國電影歷史舞臺。

即使後面的《建國大業》《建軍大業》《建黨大業》,再到《戰狼》系列,和《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等,雖然有官方在背後支持,但都不可能這麼誇張了。

但是,中國官方將當時中國文藝圈的資源集中,也讓94版《三國演義》,完成了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也不可複製的藝術表現。

2、94《三國演義》的製作層面的藝術化

<strong>

其實,上面已經講到為了拍攝古代戰爭場面,官方動用軍隊的方面。雖然我們現在看來有些虛假,經驗不足,但在當時可以想象給觀眾帶來的衝擊。

而現在中國觀眾津津樂道的其它製作方面,比如服化道水平,1991年,王楓副部長親自點名,請中國電視劇唯一的一級服裝設計師、曾為300集電視劇設計服裝的趙慶霞出山。

趙慶霞成天研讀《三國演義》和《新華字典》,從原著中少得可憐的有關人物服裝的描寫中尋找設計依據。

同時,她和幕後的團隊,花幾個月時間,憑弔三國古戰場、參觀博物館、參加專家座談會,對漢代經濟、文化、禮儀、民俗及審美偏愛了然於心,逐一消化。

這種當時的藝術家,在製作上對於藝術的追求,還有著很多,可以各方面都體現出來了,沒有漏過一處。

如服裝方面,全劇共為1000多個人物,包括帝王、將相、兵士、商賈、雜役和百姓等設計服裝、飾物,共製作了3萬套服裝。其中光是諸葛亮一人,就有七八十套!

如道具方面,道具依據漢代資料設計,兵器則依據《武經總要》設計。全劇近7萬件道具包括木劍、竹劍、案、榻、幾、車輛、燈具、燻、鼎、屏風等。

這種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還體現在我們現在比較矚目的演員陣容。

當時的兩位演員挑選人選,李法曾和顧鳳莉走訪北影、八一廠、北京人藝、青藝、兒藝、總政、空政等單位,確定了第一批候選演員78人。

導演組選看各地送來的演員錄像資料,派出三位副導演分赴各地物色演員。角色基本確定後,劇組在北京舉辦演員學習班。

6位專家分別為演員授課,內容包括三國的時代背景、漢代禮儀、漢代風俗、古代戰爭與陣法、古典名著的改編等。

這種對於藝術的追求,尤其是在時間上的前期知識準備,這在現在的資本時代,同樣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3、官方導向的藝術家堆出了藝術品《三國演義》

<strong>

上面種種條件結合下,最終便讓94版《三國演義》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也是現在觀眾津津樂道,非常懷念的中國歷史劇的成就。

那就是對於歷史的還原,和對於藝術的追求。

有了那麼多中國內地文藝圈頂級藝術家的保駕護航,我們才能從演員上,看到無可取代的唐國強的諸葛亮,鮑國安的曹操,陸樹銘的關羽等等演員。

我們才能看到那些古色古香,近乎還原的文言臺詞,再到服裝設計和道具,戰爭場面,以及三國裡,種種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

總而言之,94版《三國演義》為何經典,它是中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官方導向用藝術家堆出的藝術品。

更多關於94版《三國演義》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令狐伯光


94版的《三國演義》和新版《三國》我都看過若干遍,個人覺得都還不錯,並且在某種意義上講沒有什麼實質上可比性,但顯然是各有特點。

94版的電視劇《三國演義》第一次把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搬上了銀屏,這個意義實在不小,對於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普及作用非常有效,94版的《三國演義》在當年的確是掀起了一股“三國熱”的浪潮,這與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成功有著直接的關係。

94版的《三國演義》的確算是經典,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嚴格的尊重原著,基本上沒有“越雷池一步”,甚至是每集電視劇的名稱都和原著的章回一字不差,同時人物的定位,人物的關係,人物的褒貶甚至是人物的命運都是和原著高度契合。

在94版的《三國演義》當中,有相當多的大段人的物臺詞直接來自於小說《三國演義》,一字不差。這樣的情形在中國的名著改編電視劇當中是不多見的,由於原著當中的很多人物對話很經典,所以觀眾認為很過癮。

在94版的《三國演義》當中,令人稱道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演員陣容的強大,鮑國安老師飾演的曹操,唐國強老師飾演的諸葛亮,還有關羽,周瑜,以及包括呂布,司馬懿,張飛等人的表演都是非常專業,對原著的理解也非常到位。唐國強老師飾演諸葛亮,是他的一次成功的轉型,從此之後唐國強老師就一脫“奶油小生”的形象,開始了向成熟,睿智和果敢大氣的演藝方向的轉變。

94版的《三國演義》在當年受到了相當多的三國迷的追捧,直到現在還是被有點年紀的三國迷們奉為經典。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以及科技的進步,94版的《三國演義》在現在看來也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演員的臉譜化,舞臺化的痕跡太重,也就是戲劇化表演以及臺詞的處理方面人為的痕跡稍重。

第二,過分的忠實於原著,電視劇有“連環畫”的感覺,人物之間的關係內涵詮釋的不夠深刻。

第三,儘管無論是服裝,道具,化妝,甚至是戰爭場面在當時都算得上是精心設計,竭盡全力,但是在現在看來還是顯得粗糙,有的服裝甚至顯得俗氣。

這是94版的基本狀態。

和94版的《三國演義》相比較,新版的《三國》其實在整個的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以及人物定位方面都有本質的不同。因此,新《三國》並不是94版《三國演義》的翻版升級,而是一個和94版《三國演義》完全不同的一個電視劇。

從整個的故事情節和敘事方式來講,新《三國》不僅僅是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為唯一藍本,它還大量的借鑑和參考了《三國志》當中的相關記載,就故事情節而言,更加註重人物本身,注重細節的刻畫,注重人物關係的內在邏輯。

所以,它的名字叫《三國》而不是《三國演義》。

和94版《三國演義》不同,新《三國》的敘事角度是按照東漢—曹魏這條主線來展開的,曹操家族、司馬懿家族是這條主線的重點,故事的敘述,也是按照這個邏輯來展開。

在新《三國》當中,劉備和諸葛亮不是不可動搖的主角,蜀漢的建立不是全劇的重點,而漢室的衰敗,曹操的崛起,以及司馬懿的“黃雀在後”,才是劇情的主要內容,相比之下,劉備諸葛亮就變成了這個故事主線上的一個重要陪襯。

這個邏輯比較符合《三國志》的邏輯,因為歷史的看,魏晉才是主流的歷史,但是這個角度和小說推崇的“漢室正宗”這個立場就有了比較大的分歧。

這是新《三國》受到詬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認為新《三國》背離了小說《三國演義》的立意和方向,與原著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無論是從立場還是人物評價都相差不少。

第二,新《三國》拋棄了“文縐縐”的人物對話,使得人物更加貼近於現代人的交流習慣和思維方式,簡單的講,對話中沒有了“之乎者也”,口語化的特徵非常明顯。

所以,新《三國》應該算是三國曆史的通俗化和現代化的演義,故事性更強,畫面感也更強,人物更加親民,也少了主觀的說教。

這麼看來,新《三國》似乎更具有故事性,更接地氣,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同時更加接近於歷史的本來面目,儘管這種接近可能會讓眾多的“三國迷”不滿,但是它還是有積極的意義的。

新《三國》當中的演員,和94版《三國演義》相比,名氣要小的多,但是演技並不見得差多少,我認為曹操,諸葛亮,司馬懿,劉備,孫權等人的表演並不比94版的《三國演義》差多少,其中劉備和孫權的表演顯然要好於94版《三國演義》,而和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相比,陸毅飾演的諸葛亮就比較失敗,從年輕到死,陸毅扮演的諸葛亮就是一臉的“苦大仇深”,把諸葛亮的睿智和瀟灑絲毫沒有表現出來。

新《三國》還是值得肯定的,和94版《三國演義》相比,應該是各有千秋,並不是那麼“不堪”。


步武堂


應該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

從經典版《三國演義》的觀眾角度來看,許多“三國迷”看《三國演義》不是一遍兩遍的,而是十幾遍甚至幾十遍的看,熟悉了劇中情節、角色形象,自然會先入為主,認為經典版《三國演義》是無法超越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教主本身就是三國迷,最愛經典版《三國演義》)

新版《三國》的製作(我們不對演員本身進行任何評價,只說劇情和臺詞),教主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看了一會《三國》,情節是趙雲在長坂坡大戰曹兵,曹操得知趙雲姓名後說了一句“我愛死他了!”

這在許多喜歡《三國演義》的人心中,恐怕都是難以接受甚至厭惡的,也會讓人產生主創團隊並沒有在尊重原著,而是想利用原著的故事抒發自己心中所理解的《三國》的感覺

當然這是一個經典版《三國演義》的鐵粉的觀點,也許新《三國》在電視熱映的時候,正好有一些對《三國演義》瞭解不多,也沒有看過經典版《三國演義》的孩子們喜歡,或許在他們心中也會先入為主的留下“這就是經典”的印象。

不過,但願這些孩子們首先遇到的還能是經典版《三國演義》,因為真的經典之作!


學長的爆笑日記


新三國給我的感覺就是導演既不按照三國演義來拍攝,也不按照三國志來拍攝。使得新三國變成了一個雜揉寫正史演義網文再加上導演自己的一些理解拍成一個不倫不類的怪胎電視劇。

比羅貫中更懂三國可還行.....



新三國裡官制,時間,地理幾乎都沒有對過。就這樣還自誇比羅貫中更懂三國呢。

問題來了益州到底是怎樣規劃的?



連飽受爭議的軍師聯盟都比新三國嚴謹何況老三國乎。
老版90年代初拍攝,投資1億多,全部實景,連鮑國安這樣的一線演員都是住普通宿舍。三年時間,演員首先要閱讀大量的三國和漢末史料然後學習禮儀,歷史文化知識,熟悉原著,這樣嚴謹的態度不得不佩服。正因為有這種嚴謹的態度老三國裡面人物的形象才能如此傳神。

鼎醬全國後援團


大多數人都認為新三國很難和94版相比,尤其是對於諸葛亮的塑造,更是飽受爭議。

但是,個人以為,兩者之前卻是各有千秋。

老三國對於人物的刻畫,以及情緒的表達,拿捏十分精準,劇情緊湊,張力十足。但是戰爭場面卻是非常拙劣,當然,這也與當年的拍攝環境有關,畢竟當時的拍攝技術還遠遠達不到現在的水平。

至於對於人物的塑造,我就不想在這裡吐槽了,因為吐槽的人太多了。就拿諸葛亮的塑造來簡單說一下吧。

唐國強版的諸葛亮,雖然塑造的很成功,也深得民心,但是個人感覺唐國強老師把諸葛亮塑造的過於神話,缺少一絲人性。

而陸毅,雖然在演技上略欠火候,但是對於諸葛亮的塑造,個人感覺還是比較生活化的,更像是我們身邊會存在的一個人。他有學識,有智慧,但是也有不甘,也有失常的時候。在五丈原跑司馬的時候,陸毅的牢騷,更讓人感覺諸葛亮像個人,和普羅大眾一樣有血有肉,在常年不懈努力未果之後,也難免會心生牢騷。

而唐國強版的諸葛亮,雖然表達出與天斗的意境和悲涼,但是卻讓諸葛亮趨於神話,有種不真實感,只能讓人仰望。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文學八點半


誰都是從老版看過來的,新版很不錯。我也覺得新三國,新水滸,浙江版西遊記都很不錯。網上輿論也並沒有一邊倒 說新三國好的也很多,本身就是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