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李煜:究竟是一代昏君,还是另有隐情?

南唐后主李煜以其杰出的词作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词,流传千古。但对李煜其人应该如何评价?千百年来却其说不一,近几十年来,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被不少文章一再重复“贪图享乐”“荒淫误国”“懊丧哀叹”甚至“眷恋宫女胜过亡国之痛”等等。李煜作为一国之君,他做到了宽带宗室,仁爱百姓,忠于爱情,并能组织抗宋战争,亡国不亡志,身为囚徒而心不屈服。李煜应得到历史的公正评价。

亡国之君李煜:究竟是一代昏君,还是另有隐情?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作为一代帝王的李煜,是因其在位亡国而被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但作为一代词人的李爆,却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杰出贡献而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荣誉。这真是一个矛盾。

同是一个李煜,为什么在政治上和文化史上会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李煜的艺术成就无可争辩,那么,他的为人究竟如何?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往往遭到唾骂和鄙视,为什么李煜却更多地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亡国之君、中,艺术造诣较高的不止李煜一人,为什么只有李煜能以他的作品抒发深哀巨痛并深深地打动后人?近几十年来,不少研究者只肯定李煜的艺术成就,一提李煜的为人和思想则概而论之为亡国之君“苟且偷安”、“纵情声色”、“侈陈游宴”、“迷恋宫廷豪华生活”,词作“只是追怀过去宫廷生活的享受,没什么可取”等等,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公正呢?笔者就所能收集到的关于李煜的史料及其所存全部作品进行研讨思索,认为李煜虽失其为君,却未失其为人,即作为一个国君,他未能称职,但作为一个人,他的人品和为人处世,还是应当给予肯定的。

李煜对臣下和百姓可称“宽宏”;对宗室和家族可称“仁爱”;对爱情和婚姻亦可称“严肃”;面对强敌与淫威之主,他虽无力也未能抗争到底,但却并非一味屈服,而是能有所反抗;身为囚徒之后,终日以泪洗面,从未曲意逢迎,一直不忘故国,能于悔恨之中逐渐觉醒,以致最终被杀害。这一切,以李煜的身份、经历与所处境遇来讲,应该说是较为难能可贵的。所以对历史人物李煜,我们应给予实事求是的全面、公正的评价。

亡国之君李煜:究竟是一代昏君,还是另有隐情?

李煜身为南唐国主时期,治国之策是失败的;他失其为君。但以一个据有“三千里地山河”的国君来讲,他对臣下的“宽宏”,对百姓的“仁爱”,在封建帝王中应该说是做得较好的。他的“施善政”、“以民为本”,曾受到当时及后来的历史学家、学者们的称誉。

李煜继位为南唐第三代国君时,南唐已经是一个国土被蚕食,北面称臣于宋,随时有被吞并而亡国的破烂摊子。面对这种江山残破、国库日空、朝不虑夕的国家形势,历史上多少君王都是穷极搜刮、转嫁于民以求醉生梦死地挥霍的,但李煜并非如此。李煜继位后,首先抓经济,他“大赦境内”,“罢诸路屯田使,委所属令佐与常赋俱征’。又“罢诸郡屯田旧州县,委所属宰薄与常赋俱征,随所租入十分锡一,谓之率分,以为禄凛。诸朱胶牙税亦然’。这种打击贪官、镯免赋税的政策,使南唐“公无遗利,而屯田佃民绝公吏之挠,刻获安业焉’。这无疑是受到百姓欢迎,稳定南唐形势的正确措施。

亡国之君李煜:究竟是一代昏君,还是另有隐情?

国危民乱则多滥施酷刑,其结果反而加速政权灭亡,这已成一种规律。李煜对此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他对刑狱相当慎重,每每亲自过问,极力反对酷刑。这恐怕不能仅仅以李煜尊崇佛门、乐行善事来做解释的。 “后主天性喜学问,……其论国事,每以富民为务,好生戒杀本其天性”。陆游《南唐书》卷三亦载:“宪司章疏有绳纠过汗,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未减。有司固争,乃得少正,犹垂泣而后许之。尝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一,多所厚释”。这种以皇帝国君身分直接问刑狱,甚至亲自去监狱释放在押囚犯的做法,招来大臣非议,中书侍郎韩熙载即面奏:“狱讼,有司之事;图周,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库内钱三百万以资国用”。大臣敢于提出给皇帝处以罚款,这本身也说明了李煜运刑宽松,较为“民主”。

亡国之君李煜:究竟是一代昏君,还是另有隐情?

正因为李煜力挽国势、实施“善政”,所以南唐国才在宋朝已经建立之后,仍能以金陵(南京)为都城,维持十五年之久。对此,历代学者几有定论。距李煜仅三十年的欧阳修在其《新五代史》中称赞李煜“天资纯孝”。清代杰出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中称赞李爆、李煜父子“无殃兆民,绝彝伦淫虐之巨惹。生聚完,文教兴,犹然彼都人士之余风也”。应该说,欧阳修、陆游、王夫之等人在封建社会都是比较正直、进步、爱国爱民的,因此,他们对李煜的评价,后人应该尊重。

李煜身为国君,若以政治建树、将才武略讲,他无法与历史上的雄主相比。然而,他并不草营百姓,嫉杀功臣,残害手足,滥施君威。身为帝王而有着某些普通人的“善良”品德,这也是实属不易的,是应该给予正视和肯定的。

文化的理想国,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写作,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