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參考·對話|日經濟界希望搭“一帶一路”順風車——專訪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

(文/冮冶 楊汀 沈紅輝)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4月下旬在北京舉行。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第六年,中國與相關國家的政策聯通和設施共建已取得重要進展,國際社會對該倡議的質疑和觀望正在減少,期待和參與意向越來越高。鄰國日本亦如此。今後,中日有望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進行怎樣的合作?中日合作和中日關係發展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日本對華認知有何變化?日前,至今擔任中國駐日本大使9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駐日大使程永華就上述問題接受了參考消息記者專訪。

《參考消息》:隨著當前中日關係的持續改善和發展,日本社會似乎既有深化對華合作、發展對華關係的意願和需求,也仍存有一些擔憂和疑慮。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程永華:近年來,在兩國高層引領下,中日關係持續改善向好。習近平主席同安倍晉三首相多次會晤,為兩國關係改善與發展指明方向、奠定基調。安倍首相多次公開表示要推動中日關係走向“化競爭為協作”的新時代。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領大型代表團赴華出席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此帶動下,日本各界改善對華關係、尋求加強對華合作的積極性不斷上升。

同時,日本國內還有不少人對中國存在一些擔憂和疑慮。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前幾年中日關係經歷重大波折的影響,也有中日之間歷史糾葛和現實矛盾的因素。此外,日本一些媒體和保守勢力熱衷於炒作“中國威脅”等論調,也給日本社會對華認識產生嚴重誤導。從根本上看,主要還是由於日本對華認知仍沒有真正理順,不少人在思想認識上還沒有解決好中國到底是機遇還是挑戰、是夥伴還是對手的問題。這也成為制約中日構建戰略互信的主要癥結。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對兩國關係能否真正實現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目的就是要讓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更加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發展,要讓中日“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總體來看,我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在發展對華關係、深化對華合作越來越成為日本各界的基本共識。在國與國的關係當中,出現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作為外交官,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調動和擴大積極因素,抑制消極因素。下一步,我們將再接再厲,推動日方同我們一道繼續做好相關工作,要讓對華理性認知始終佔據兩國關係主流,為兩國關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更多日本人視中國崛起為機遇

《參考消息》:近年來日本各界對華認知有一些起伏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程永華:我2010年開始擔任中國駐日本大使,對近年來日本社會對華認知的發展脈絡有切身體會。

2010年是中日關係中一個特殊年份,那一年中國GDP超過日本,還發生了釣魚島“撞船”事件。此前日本國力長期領先中國,對華具有一定優越感。很多人對於被中國趕超,一時心理上還轉不過彎,焦慮感急劇突出,實際上這種心態在“撞船”事件和之後的所謂“購島”問題上都有所體現。此後,隨著雙方圍繞領土、歷史等問題矛盾升級,中日關係一度面臨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困難局面,國民感情嚴重下滑。民調顯示雙方均有90%以上受訪者對對方不抱好感。

2014年,中日達成四點原則共識,兩國關係邁出改善的發展步伐,此後日本對華認知和心態也開始出現積極變化。出現上述變化的最根本原因還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日本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發展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不得不認真思考如何更好地與中國這個“大鄰居”打交道。越來越多的人將中國崛起視為日本和亞洲發展的難得機遇,希望尋求對華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同時,近年來中日關係持續改善,特別是兩國高層良性互動發揮了重要政治引領作用,對外釋放積極正面信息,使日本各界對中日關係前景樹立良好預期。雙方進一步加強對敏感問題和矛盾分歧的管控,也有效避免了國民感情和社會輿論對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日兩國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已連續兩年突破1000萬人次,去年更是達到1100萬人次。兩國間友好城市超過250對。這些交流往來,為雙方民眾增加面對面的瞭解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更多日本民眾能實地瞭解和體驗中國的發展進步,也有利於形成客觀全面、積極健康的對華認知。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兩國關係敏感脆弱的一面依然存在。雙方還應增強緊迫感,妥善管控和處理好歷史、臺灣、領土等重大敏感問題,切實將共識精神轉化為具體政策、實際行動和社會共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锐参考·对话|日经济界希望搭“一带一路”顺风车——专访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

圖說:2018年7月,吉卜力工作室的展覽登陸中國內地。圖為7月1日開幕當天,觀眾在展覽現場和“龍貓”合影。(劉穎 攝)

日本對“一帶一路”態度有轉變

《參考消息》:日本經濟界如何看待中國的發展以及“一帶一路”等重大倡議?

程永華:在中日關係這幾年的起伏當中,日本經濟界的對華認知相對來說是比較客觀和理性的。

我們常說經貿合作是雙邊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這一點在中日關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上世紀70年代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初,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表示支持並提供了一系列對華援助的國家之一。中日是重要近鄰,同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和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兩國利益高度交融,開展經貿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正因如此,日本長期都是中國最大投資來源國,中國則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市場,雙方可謂互有需求。

未來中國經濟仍將保持長期向好態勢,這對日本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在應對少子老齡化、科技創新、節能環保、養老醫療、財政金融、防災和農業等領域,中日也有廣闊的合作空間。相信日本經濟界能夠敏銳地看到這一點。日本內閣府發表全球經濟動向調査稱,中國在保持“世界工廠”地位同時,正逐步確立“世界消費市場”地位。國際協力銀行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調查報告也顯示,日本企業界仍然高度重視對華投資,將中國市場視為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充分說明了他們對中國發展和中日合作的積極預期和信心。

2017年以來,儘管日本國內仍對“一帶一路”有一些負面論調,但總體態度出現了積極轉變。安倍首相多次公開表示日本願對“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合作,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攜安倍首相親署信赴華出席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日兩國領導人就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達成重要共識。

日本經濟界更是先行一步,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伊始就給予高度關注。2015年以來日中經協、經團聯、日本國貿促等組織的經濟界代表團每次訪華都會提及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合作。在北京的日本商會還專門成立了“一帶一路”研究會。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在全球範圍取得重大進展和超出預期的成果,日本經濟界希望搭上“一帶一路”順風車、謀求經濟實利的心態越發突出,敦促政府儘快與中國商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呼聲日益高漲。本月下旬,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勢必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行穩致遠。日方也將派高層代表團參會,期待日本經濟界抓住機遇,為促進雙方在新形勢下的“一帶一路”合作發揮更大作用。

事實上,日本企業已經在一些領域實質性參與合作項目。去年中日舉行首屆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兩國企業簽署了50多項合作協議,金額超過180億美元。

日本對華輿論環境有待改善

《參考消息》: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改善目前中日關係的輿論環境?

程永華:前些年由於中日關係陷入困難局面,兩國國民感情也隨之跌入低谷。這兩年雖有一定好轉,但總體還處在較低水平,遠遠不能讓人滿意。在此過程中,部分日本媒體涉華報道發揮了消極作用。一方面,部分日媒在涉華問題上仍未跳出冷戰思維,常常以負面視角、獵奇心態進行報道解讀,起了很壞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少數有影響力的人出於自身政治目的,不時公開釋放涉華負面信息,動輒聲稱圍堵遏制中國,經過媒體報道炒作擴散,嚴重影響兩國互信重建和國民感情恢復。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個日媒不太報道的數據——民調顯示,雙方都有約80%的民眾認為與對方的國家關係很重要。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要增強緊迫感,多管齊下,爭取使兩國民意和輿論環境有一個大的改善。

一是部分日本媒體首先應意識到自身問題所在,要切實負起責任,多積極解讀中日關係,傳遞正面聲音,而不是刻意突出問題、製造矛盾,甚至進行片面和錯誤報道。兩國媒體人士也可以通過中日記者互訪、媒體人士對話會等平臺,進一步加強交流,增進了解。

二是政府層面要積極營造客觀友善氛圍,多釋放積極正面信息,鼓勵兩國民眾正確瞭解對方,形成良性互動。也希望日本一些人士深刻吸取既往經驗教訓,在敏感問題上切實謹言慎行。

三是支持兩國有識之士主動發聲,通過北京-東京論壇等“二軌”渠道,唱響中日友好合作主旋律,釋放更多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