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軍到底有多強大?

記錄


明朝是中國古代海軍發展的巔峰,海上戰爭最為頻繁,也湧現出一大批偉大的將領。

  • 第一個階段:鄭和航海時期

永樂三年(1405年)始,中國開啟最大規模的航海時代,鄭和七下西洋。鄭和艦隊擁有龐大的武裝力量,配備二萬七千名士兵。鄭和船隊中最大型的海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換算成米制,長度超過一百二十米,寬度超過五十米,這在木板船時代是難以想象的。

鄭和艦隊有過三次戰鬥:第一次是與海盜陳祖義的海戰,此役殲滅海盜五千餘人,擊毀海盜船十艘,擄獲七艘,生擒海盜頭頭陳祖義。第二次是錫蘭之戰,鄭和艦隊訪問錫蘭時,錫蘭王亞烈苦奈兒密謀偷襲,鄭和虎口拔牙,殺入王城,俘虜錫蘭王。這是一次海軍的陸戰斬首行動。

第三次是蘇門答剌之戰,當時蘇門答剌爆發內戰,內戰一方蘇幹剌竟然襲擊鄭和艦隊,鄭和率部反擊,蘇幹剌被俘,後押回中國處死。

大明海軍的這三場戰役,撼動西南太平洋與印度洋,從此再無人敢輕易以身試險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耀武揚威的時刻。


  • 第二個階段:東南抗倭與援朝時期

鄭和去世後,大明遠洋事業結束,寶船也隨之拆解,海禁政策依然如故。這是中國海軍的一段倒退期,朝廷的不進取,刺激海盜與倭患的興起,終成為帝國之一大患。隨著倭寇入侵規模的擴大,海防成為擺在大明政府前的一大要務。在此背景下,大明開始大力營建海軍,其中以俞大猷、戚繼光貢獻最大。

俞大猷對明軍傳統的陸上防禦模式十分不滿,他認為要剪除倭患,海洋戰場比陸地戰場更為重要。在嘉靖時代,沒有一位將領對海軍的重視程度超過俞大猷,他很早便鑽研海軍的戰術,並歸納為幾個簡單明瞭的原則:“蓋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他強調大船及大炮在海戰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次大規模的海戰中,俞大猷以閩中樓船為主力的海軍,一舉擊沉倭寇船隻五十餘艘,殲滅倭寇一千餘人。後來又多次在海上截擊倭船,斬獲頗豐。晚年時他編過一本兵書,名為《洗海近事》共有十餘萬言,這是一部戰時文件彙編。這本書沒有重版,我曾多方尋覓,但至今尚未能購到,也算是一件憾事。

另一個對大明海軍貢獻極大的人是戚繼光,他不僅建立一支名揚天下的陸軍,還建立一支海軍艦隊。這支艦隊最初只有四十四艘船,主力戰艦是是福船,配備的火器包括一門重型火炮與六門佛朗機炮,還有碗口銃、噴筒、鳥嘴銃及及象煙罐、火箭、火磚、灰罐等五花八門半舊不新的武器。配備如此多的火器在明軍諸水師中是絕無僅有的,戚繼光海戰主張是“水戰火為第一”,與俞大猷一樣極為重視火器。不過,與俞大猷有所不同,戚繼光的艦隊更多的只是配合陸師作戰,擔任的是助攻任務。即便如此,在後來的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的艦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戚繼光對大明海軍的影響,在他死後仍然不絕。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率師參加朝鮮戰爭的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邢玠高度評價他:

“迄今閩粵浙直之間,橫海樓舡之師雄於海上,漁陽上谷臺堡之卒推為軍鋒,皆公之餘烈也。”

正是有了俞大猷、戚繼光等人奠定的海軍基礎,後來陳璘與鄧子龍指揮大明海軍在抗日援朝戰爭中大放異彩。陳璘水師,共計有一萬三千人,戰艦數百艘最初任務是配合陸師的軍事行動,威脅日軍海上運輸線、補給線。然而,誰都沒想到,最後不世之功業,竟是由這支海軍完成的。萬曆二十六年的露梁海戰,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海戰之一,陳璘以巧妙的戰術圍殲日本海軍,根據史料的記載,日軍“焚溺死者萬計”,與之相應的,日軍的船隻損失多達數百艘

  • 第三個階段:鄭芝龍、鄭成功時期

到了大明末期,東南沿海興起一股新興的勢力,即鄭芝龍的海盜軍。鄭氏海盜原盤踞臺灣、福建之間,由於鄭芝龍乃商人出身,其艦隊大量裝備先進的西方武器,其船器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堅緻,入水不沒,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銃炮一發,數十里當之立碎。後來鄭芝龍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大明帝國倚重的海上力量。鄭芝龍最偉大的一戰,是1633年與荷蘭人的料羅灣海戰。這是十七世紀中國與西方的一次大交鋒,當時荷蘭的海上力量是全歐洲最強大的,卻在東亞的料羅灣遭到鄭芝龍海軍的迎頭痛擊。

此役擊毀三艘荷蘭鉅艦、擄獲一艘,俘虜荷蘭官兵八十四人,被燒死與淹死不計其中,繳獲六門大炮,兩門小炮,槍支十三把,劍十把,火藥六筒,還有包括海圖等其他戰利品。

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重建海軍,再次掌控無邊的海洋。鄭成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海軍將領,他頻頻利用海軍出擊,或南下廣東,或北上江浙,三入長江,北伐南京等。當然,鄭成功最偉大的事業,還是收復臺灣。

鄭氏海軍渡海後,荷蘭一方有四艘戰艦,大型戰艦包括赫克託號與斯·格拉弗蘭號,還有兩艘較小的戰艦白鷺號與馬利亞號。荷蘭大型戰艦體積比鄭氏海軍主力艦要大三倍,船上有五根桅杆,配備二十五門大炮,大炮威力更強,射程更遠,精度也更高。然而,荷蘭主力戰艦赫克託耳號沒逃過厄運,有五六艘滿載硫磺、焰硝的小船狂般地衝向這艘巨無霸戰艦,然後被點燃,火焰很快蔓延到甲板上並引爆了戰艦上的火藥倉,幾分鐘後,這艘巨艘與艦上的一百多名士兵一同葬身海底。其餘三艦很識相地逃跑了,兩艘逃往日本,一艘逃往東南亞的巴達維亞。

在解放臺灣後,菲律賓爆發西班牙殖民者屠殺華人事件,鄭成功打算一鼓作氣遠征菲律賓,趕走西班牙殖民者,拯救當年華人華僑,可惜未來得及出征便病逝。但我們也可以看出鄭氏海軍,在當時已經具備遠征海外的實力。這也是中國古代海軍最後的輝煌。


君山話史


明朝的海軍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公元1435年“仁宣之治的結束為界。

概括起來,就是前期強大得誰都打不過;後期孱弱得誰都打不過。

1、強大的前期

明朝海軍前期的發展,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在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長江流域時,就曾經在長江上進行過水軍的大決戰,其中1360年的鄱陽湖水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個割據勢力的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水上戰役。是役,朱元璋以20萬水陸大軍,擊敗陳友諒60萬水陸大軍,成為長江流域最大的勢力。

消滅陳友諒之後,朱元璋繼承了陳友諒的造船技術,船舶無論是排水量還是堅固性都得到了質的提升。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在朱元璋在位期間,由於多數時間是和元朝決戰,因此用到水軍的地方少之又少,僅有部分水師參與了對沿海騷擾內地倭寇的剿殺。而其後朱元璋宣佈“片帆不得下海”,並且撤銷市舶司,實行禁海政策,導致了明朝水軍的止步不前。

1402年,經過靖難之役的朱棣登上皇位,朱棣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間,不僅五次親征漠北,極大削弱了蒙古的反抗勢力,在海上,朱棣藉著尋找建文帝的機會,派遣鄭和六下西洋,基本恢復了元朝覆滅以來丟失的藩貢體系。

而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前期海軍的最巔峰。

從1405年開始,鄭和率領大明艦隊,大小艦船數百艘,人員27000多人,浩浩蕩蕩地出使西洋各國。雖然鄭和的目的只是懷柔以遠,但是途中也遭遇了海盜等的騷擾,其中第一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鄭和船隊就在馬六甲海峽徹底消滅了陳祖義勢力。

當時的陳祖義有悍匪5000多人,常年盤踞在馬六甲海峽,給沿岸國家造成了巨大威脅。而鄭和船隊也成為陳祖義的目標。鄭和的做法,是將計就計,引誘陳祖義前來,一舉將其殲滅,並活捉陳祖義本人。

鄭和的船隊規模以及戰鬥力是空前的,以至於很多西方學者也一致認為鄭和的船隊代表了15世紀海上最強力量。後面出來探險的迪亞士、達伽馬等,在鄭和船隊面前根本就不夠看。

明朝前期,海軍的主要特點就是船舶噸位大,航速快,功能多。由於處於王朝初建時期,因此戰鬥力強悍,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恐怖的力量。

2、孱弱的後期

很多人說土木堡之變是明朝衰落的起點,其實在“仁宣之治”結束後開始,明朝的衰落也就開始了。

伴隨著明朝國力衰落的,還有明朝的海軍。

1433年,鄭和在下西洋途中病逝,下西洋活動告一段落。1434年,太監王景弘第八次下西洋,這是明朝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出海活動,至此之後,明朝的遠航宣告停止。

船舶一旦不用,就會成為廢品,所有的船隻軍艦都一樣。

而在下西洋結束後,大明王朝除了留下了一堆藩國特產,就是一堆航海資料。但是這堆資料,被文臣劉大夏徹底焚燬。

等到明憲宗想要恢復帝國榮光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需要重頭再來,這是一個晴天霹靂。

而明朝的海軍,因為下西洋的結束,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由於明朝後期禁海令的再次推行,遠洋航行沒有意義,因此明朝海軍的船舶開始向著小型化發展。到明朝末年,明朝海軍中竟然找不到超過2000石的大船。

在戚繼光抗倭的時候,就曾經因明朝海軍缺少大艦而發愁,此時的工匠,早已造不出鄭和時代的寶船了,明朝水師根本就不能和倭寇在海上決戰。加上此時的明朝已經無法從雲貴地區採到適合做大船龍骨的巨木,所以明朝最終只能任憑船隻越來越小。

但是在近代海戰中,大船是有巨大優勢的。最起碼,船隻越大,就能安放重量越大的火炮,這是戰鬥力的最大保證,但是明朝海軍沒有這個條件。

嘉靖年間對葡萄牙的西草灣海戰,明朝是在陸地上擊敗葡萄牙人的,而且這些人,還不是葡萄牙海軍。

至於崇禎年間,1633年發生的料羅灣海戰,被很多人吹捧為大明強悍海軍的最後一戰。殊不知,此時明朝一方,主力並不是明朝海軍,而是鄭芝龍集團,明朝海軍只是配角。

因為此時的大船基本都在鄭芝龍手中,明朝的小船奈何不了荷蘭的戰艦,所以只能被鄭芝龍當做火船,去引燃荷蘭的戰艦。料羅灣海戰的結果是,明朝一方取勝,但最大的受益者是鄭芝龍。因為鄭芝龍不僅擊敗荷蘭,取得了遠東霸權,更以一把大火將明朝水師的小船燒得一乾二淨,從此明朝海軍不得不和鄭芝龍合作,鄭芝龍成為明朝末期最大的海上軍閥。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關於海軍大家經常提起的就是鄭和七下西洋對大寶船的描述,今天我也把數據羅列一下: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來比較一下哈,一般整個操場長度也就一百五十米寬度五六十米所以說大寶船的大小相當於操場的面積而且是總共四層高,所以基本參數出來了,大小大概和咱們的圖書館差不多大,夠雄偉了吧!

再看看其海軍數量:在明朝全盛時期擁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

再橫向比較一下,當明朝時期荷蘭軍隊的強大艦隊與明朝艦隊怎麼樣呢? 其實兩國還曾經戰鬥過結果是明朝軍隊還沒出什麼主力,荷蘭就大敗,荷蘭戰艦一艘被俘、一艘被燒,水手傷亡大半,餘下的戰艦也失去戰鬥能力,收攏殘軍,奪路而逃。劉香參戰的五十餘艘海盜船,則幾乎全部沉在了料羅灣。

好了就寫到這兒吧。歡迎留言討論於分享哦


秋雨軒詞


強大得你不敢想象,可是說得上是當時最強大的海軍部隊,所向披靡。

那麼,明朝海軍的強大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三百年內明朝海軍未嘗一敗

自從大明朝朱元璋立國開始,直到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滅亡,明朝海軍在近三百年內的水戰中,無論是對內戰爭,還是國際戰爭,都未嘗一敗,可以說是戰功彪炳,所向披靡。現在我們叫他們為明朝海軍,但是在當時,大家都稱呼他們為大明水師,大明水師是從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中開始慢慢崛起的,這是他們的雛形。

大明水師對內戰爭最著名的便是鄱陽湖大戰,朱元璋此戰消滅了陳友諒,基本奠定了他一統天下的格局。對外戰爭就比較多了,屯門海戰和茜草灣之役中對戰葡萄牙,露梁海戰中對戰日本,澎湖之戰和料羅灣海戰中對戰荷蘭,還有鄭成功收復臺灣等等,無一不打得敵方聞風喪膽,望而卻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荷蘭和葡萄牙可都是世界級海軍強國。


鄭和下西洋是最早的海上探險

現在的人都在歌頌哥倫布和麥哲倫,說他們是偉大的探險家。尤其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也由此揭開了美洲的歷史。然而,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卻是最早的大規模海上探險行動,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比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偉大的探險家早將近一個世紀,是明朝海軍強大無比的有力體現。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航海行動,也是世界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海上探險。鄭和下西洋直接經過了東南亞,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地區,所到的國家有30多個,大明王朝的繁榮興盛讓很多國家都誠心拜服。鄭和之所以能夠完全如此偉大的航海行動,是因為有著強大的明朝海軍作為堅實的後盾和基礎的,這也是明朝海軍強大無比的有力體現。


我的結語

明朝海軍絕對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海軍,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實力上,其他國家都無可匹敵,這一點是值得我們驕傲的。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美國《國家利益》曾經盤點歷史上最強大的海軍,其中就包括了明朝時期的海軍,而其它的海軍也有一戰之前的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期間的日本海軍,自己當今世界的美國海軍。能夠在不同時期和美英日等相提並論,可見明朝海軍之強。


大家知道明朝海軍之強,估計都是得知於鄭和的七下西洋。確實鄭和的七下西洋不僅僅威懾了從中國東南沿海到馬六甲再到波斯灣最後到非洲之角的整個世界,也讓大明國威遠揚世界。


可是如果要細說明朝海軍,其整個歷史絕不僅僅是下西洋,在建立明朝過程中和後來抗倭援朝戰爭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在明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明朝海軍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明朝海軍起源於巢湖水師,是元末時期朱元璋所部的兩大水師之一。在抗擊元朝時曾經在長江中和元朝水軍大戰一場,並一舉大敗元朝。後來在和陳友諒爭奪鄱陽湖過程中,發生著名的鄱陽湖水戰,以少勝多,朱元璋也靠著此戰一舉奠定明朝半個天下,爭奪天下資本日益劇增。



而在鄭和下西洋過程中,有幾次戰役也打出了了大明海軍的威風。比如剿滅陳祖義的海盜集團和再後來的錫蘭(今斯里蘭卡)之戰中全殲來犯之敵。這幾次戰爭當時極大的震懾了西方世界。


而在正德、嘉靖、萬曆、天啟時期的幾次海戰,比如屯門海戰和西草灣之戰,大敗佛郎機(即古代葡萄牙),料羅灣海戰大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全殲其艦隊。這些經歷都讓明朝海軍稱霸天下,絕不是後來的滿清可比擬的。可笑現在的人還沉迷於辮子戲。

很多人總以為明朝禁海所以明朝海軍孱弱不堪,也丟失了中國的海洋領土。可是歷史事實並不是這樣,隆慶皇帝之前都是禁止民間進行海上貿易而已,絕不是禁止海軍。而隆慶開海以後民間海貿擴大(看似好事,但實際上官方自己的利益和稅收被搶了,也間接連累了海軍)。



縱觀明朝三百年,海軍從未一敗,更沒有給中國歷史上帶來如滿清晚期那般恥辱,他們是中國人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