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系列读书会

梅兰妮•克莱茵与儿童精神分析

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1882—1960),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20世纪20年代末,弗洛伊德和女儿安娜都坚持由于脆弱的、尚未发育成熟的自我不能够处理对本能冲突的深层解释,儿童是不能够被精神分析的。

三个月的婴儿就有“爱恨”情感?| 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系列读书会

正在这时,学习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已有十余年的梅兰妮·克莱因,坚定地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也标志着精神分析世界开始被分裂成了以克莱因代表的“伦敦学派”和以安娜·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克莱因主张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和玩玩具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她在自己的咨询室里放了许多小马、小人、小火车,成为了一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

三个月的婴儿就有“爱恨”情感?| 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系列读书会

(克莱因与被观察的儿童)

克莱因打开了理解婴儿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对于幼儿心灵的探索,以及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与理论的开拓,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点击下方这则由the School of Life制作的关于克莱因的短片,用6分半钟的时间带你走近这位儿童精神分析先驱的人生。

正如短片中所提到的,在1932年,她出版了著作《儿童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并在其中首次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以里程碑的形态,为后期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个月的婴儿就有“爱恨”情感?| 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系列读书会

这本书基于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领域长期大量的实践与总结,详细地描述了儿童的精神官能症症状、诱因,以及由对客体的施虐冲动所引发的焦虑和罪恶感,书中提供了众多详尽的实操案例来展示她在儿童精神分析的实际工作,这些直接又极具深度的对儿童的分析和诠释,至今仍具有极为珍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参考的价值。

虽然这本经典之作备受推崇,很多读者都慕名而来,但因为内容艰深,晦涩难懂,常常在浅尝辄止后就束之高阁。因此我们特别邀请到三位兼备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领域专业受训背景与丰富儿童临床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带领大家一起读懂读透这本经典好书!

课程特色

每周1小时,精华输出

每周1讲精华内容,每周1小时自由安排,无限期回听,可以反复听反复学。

专业讲师团队,深度解读

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领域专业受训背景与丰富儿童临床工作经验的3位心理咨询师,理论结合案例,帮你透彻解析书中的艰深内容,在真正读懂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克莱因的思想精华。

语音+PPT讲义,便捷高效

音频课程随听随学,PPT讲义辅助,深化学习效果,听课笔记哪个都不耽误。

同步讨论心得,二次学习

课程配套思考题回顾拓展,“书友圈”还可以看到与你一起读书的小伙伴的心得体会。

精神分析同好者社群,专业交流

遇见一大波精神分析爱好者,组队读书、交流讨论,你想要的同伴互助都可以在这里轻松找到。

学习方式

三个月的婴儿就有“爱恨”情感?| 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系列读书会三个月的婴儿就有“爱恨”情感?| 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系列读书会

讲师介绍

课程特邀3位潜心研究克莱因并积累丰富儿童工作经验的专家讲师

*以下排列没有先后顺序

三个月的婴儿就有“爱恨”情感?| 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系列读书会

课程表

三个月的婴儿就有“爱恨”情感?| 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系列读书会

课前准备

本课程不提供原书哦

想预习的小伙伴可自行准备以下材料

三个月的婴儿就有“爱恨”情感?| 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系列读书会

首发第1期, 5月14日 开课!

正在限时团购中~

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试听

⬇️点击原文,直达课程页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