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泉州 | 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泉州的,不止是异域的文化和商品,来自大洋彼岸的香料、植物、果蔬,也随着船舶漂洋过海,落地生根。

这些来自异域的瓜果蔬菜、调味香料,在无数历史遗迹已经被摧毁的今天,它们依然用一种抽象的方式,续写着“海丝”的历史与传奇。

文 | 辉子



泉州 | 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虽然难以考证,但泉州人爱吃牛肉,是与泉州对外交流所带来的饮食习惯有关的。1000年前,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定居在中国的后裔就是今天的回族。

因为《古兰经》中对猪肉的明令禁止,牛肉变成了阿拉伯人在泉州的主食,从而影响到了整个泉州的饮食习惯。再者,阿拉伯人喜欢在各种食物中放香料调味,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泉州牛肉中会出现咖喱等各种异域香料。现在的泉州,仅市区中的牛肉店便不下两三百家,在整个福建省内也很常见。

泉州人吃牛肉是家常便饭般自然,这其中也多少让人感受到一种时空穿越的错乱。一份牛排,一碗牛肉羹,一碗咸饭,基本就是泉州人的基本配备。泉州城内有几家牛肉店在坊间颇有名气,每到饭点,必然门庭若市。


泉州 | 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如果是泉州拿得出手的老店,必然还有一点故事可讲。

拿好成财来说,这是一家传承了上百年的老字号,以牛排和牛肉羹为主。老板黄财成祖籍泉州惠安,100多年前,祖上离开家乡闯南洋,去了菲律宾当厨师。民国初年回到家乡开了家牛肉馆。黄财成的爷爷见识了西式牛排的做法,回到泉州后便对本地牛肉的做法进行改良,没想到炖熟的牛排大受欢迎。


泉州 | 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现在到泉州大小牛肉店走一圈,可仔细观察:若是泉州老饕吃牛排,牛排拿到手,先不着急吃,要先将汤汁均匀淋在咸饭上,搅拌两下,等牛肉的汁液裹满饭粒才开始动筷子。动作潇洒熟练,步骤缺一不可。

除了牛肉,泉州城内各色小吃的花样之多,也令人眼花缭乱。


泉州 | 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面线糊味道鲜美,清甜爽滑,是泉州人日常最常见的传统小吃。不少泉州人的早餐日常就是端着面线糊,找个地儿坐下,把油条剪成块状浸到汤里泡软,然后稀里呼噜地喝起来。

汤是整道面线糊的关键,需先熬上一整天的大骨汤,食客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海鲜、牛制品、豆腐、香菇等佐料。面线的香味缠绵于口鼻之间,经久不散,恰到好处的稠度滚过喉头,这个时候外头晨起的风有点凉,可是打心眼里暖起来了。


泉州 | 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泉州肉粽不得不尝,午后在钟楼下的蓝氏钟楼肉粽吃一个乌米粽,裹着泉州特有的花生芝麻辣酱,简直是唇齿留香,豪不夸张。如果说嘉兴粽子是分明而含蓄的,那泉州肉粽绝对是潇洒外放的,一个粽子里,除了肉,还有香菇,海蛎,虾皮等时令的地方美味。


泉州 | 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传统美食历史悠久,泉州崇尚乡土美食,并善于吸收外来美食精华。《温陵旧事》载:“泉地隘而硗瘠,濒海之邑,耕四而渔六,山县田于亩者十三,田于山者十七,入谷少而人浮于食,饔飨所资,上则吴浙,下则粤之潮高,如数月海舶不至,则待哺矣。”

因此泉州人从自古以来就深谙“民以食为天”的道理,闲坐聊天,“讲长讲短,讲吃煞尾”。熟人路遇,“食未?”一句问候语就脱口而出,而听者会意,礼应之。泉州人“重吃”并不被视为有失儒雅。至今泉州人还时常称就业谋生为“摊吃”。


泉州 | 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在《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过程中,陈晓卿和他的制作团队前后花费半年时间研究和了解泉州及闽南的美食,面线糊、萝卜饭等最终被“盛上”全国百姓家的电视上、电脑里。

“拍摄过程中,对泉州的萝卜饭印象十分深刻。当时,我们前后吃了十多家的萝卜饭,其中一次已经吃饱正餐,又品尝了一家萝卜饭,饭净重有一斤半。可是,因为实在太好吃了,还是都吃光了。当晚就反胃了,(撑得)不舒服还吐了,此后很多天听到萝卜就害怕。”陈晓卿莞尔说道。


泉州 | 寻味刺桐,那些中原已经消失的美食,在这里传承1000多年


“闽南地方保存着从古到今1000多年的美食样本,许多中原已经看不见的菜,反而在泉州、漳州和厦门还能找到。”陈晓卿表示,由于泉州在历史上是重要的港口,许多中原的食物流传到海外,闽南人功不可没。

过去,人们常说:“泉州美食千年得,养在深闺无人识”,现在,我们可以欣然地说,到泉州来吃足七天,一日三餐几乎可以顿顿不重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