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被稱之千古一帝的君王

第一位、秦始皇

他重用人才,統一六國,南征越族,北擊匈奴,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採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維護了封建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因此,他不愧為中國古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被稱之千古一帝的君王

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 他派軍隊南開靈渠,攻越族;北築長城,擊匈奴,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他採取一系列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他實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他以法家理論為治國指導思想,制訂頒佈了秦律,並規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他下令焚書坑儒;在他統治期間,刑罰嚴酷、徭役繁多,賦稅沉重。

第二位、漢武帝

娶一個僕人當皇后,立一個馬奴為帝國大將軍,將一個別人的私生子當做自己的兒子看待並培養,用天下一切可用之人,建萬世不朽之功業,麾下飽受人詬病的一代酷吏張湯,卻是一位廉潔的能臣,臨死時啟用的託孤大臣中居然有一位是一生敵手的匈奴人的嫡系王子。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被稱之千古一帝的君王

而且,在晚年還因為愧對百姓而開啟了世界歷史上首例有記載的皇帝也要公開認錯的範例。你說他不偉大,你說他好大喜功,這都沒錯,因為他的認錯詔書中自己都承認了,所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他終究還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漢武大帝,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之一。

反觀西方那些所謂的傑出領袖,個個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樣子,有幾個能自己知道錯的?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被稱之千古一帝的君王

第三位、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實際上也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本身受過良好的教育,出身貴族世家,又加上比較貼近農民的生活,關心民生,在位期間唐朝國富民強被後人成為“貞觀之治”。在歷代的皇帝中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一、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心和濃厚的危機意識。由於親眼看到隋朝的滅亡,所以很有危機意識,不斷地告誡自己。二、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的執政風範。 有寬廣的胸襟,不會因為是舊臣而不用,也不會因為直言進諫而生氣。三,有高度的制空能力,對好話也保持很高的警惕。在唐太宗的統治下,唐朝達到空前的大一統。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被稱之千古一帝的君王

到貞觀中晚年,唐太宗自認為在武功、文治和懷遠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古人,驕傲自滿的情緒因而大大地滋長,不再鼓勵臣下對自己提出意見,臣下提出意見後,接受時多少也有些勉強,而在個人享受的貪慾方面也與日俱增。唐太宗自己承認,「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 。

但是總的說來,在貪慾和享樂方面,太宗還能注意到不超出人民所能負擔的限度。

第四位、趙匡胤

五代十國,神州血雨腥風,百姓在死亡線上掙扎著,望天悲問:大亂何時休?!國家何時大治?21歲的趙匡胤,辭別父母和妻子,離家闖蕩,千里送京娘,受盡磨難。亂世出英雄,趙匡胤投奔郭威,因高平之戰的出色表現,成為禁軍的高級將領。趙匡胤逐漸在禁軍中形成自己的勢力,結“義社十兄弟“。柴榮病死,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稱帝后,趙匡胤先擊潰後周殘餘勢力,又採取“先南後北”的策略,攻滅了割據政權,加強了對北方的防禦。隨後他兵不血刃 “杯酒釋兵權”。堅持“重文抑武”的國策,開創了大宋的輝煌盛世。公元976年10月12日,趙匡胤猝死,留下了千古之謎“燭影斧聲”。僅隔一天其胞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被稱之千古一帝的君王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曆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係。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並濟,懷柔安撫,很好地解決了天下統一後的軍權問題,永不消逝的英雄——趙匡胤。

趙匡胤這個人,可以說是中國皇帝中最喜歡的。他是個沒啥文化的武夫,但見識卻超過所有的文人。他從一名不文的流浪漢到當上皇帝,只用了10年時間,即位的時候不過33歲,實在是太神奇了。可以說古今中外沒有爬得比他更快的人了。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被稱之千古一帝的君王

趙匡胤非常仁慈,統一中國後對所有被他滅掉的君主,都養起來。而他的弟弟趙光義,則陰險毒辣,毒死了好多人。趙匡胤臨死,還規定子孫後代都不許殺柴家人,也體現了他的仁慈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