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福建籍官员,洪承畴和郑孝胥对清朝都有哪些贡献?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

文史砖家


对比洪承畴和郑孝胥。一个是明末重臣,投降后协助满清入关有功;一个是清末名臣,协助溥仪出逃,保留了清朝的火种。

那么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二人到底谁对清朝的贡献大一些。

洪承畴自幼饱读诗书兵法,对于《史记》《孙子兵法》等研究甚深,可以说是集兵家之大成者。

在万历年间,仅仅二十四岁的洪承畴就顺利通过了殿试,到刑部任职。后来凭借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剿灭了陕西起义军而名声大噪,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



1639年,洪承畴调到蓟辽抵抗清军。初期与山海关、宁远等地照相呼应,暂时处于上风。但到了1642年,清军放弃蓟辽,转攻锦州和宁远,洪承畴带兵救援却被阻断了退路,兵败被俘。

皇太极亲自探看,嘘寒问暖多有关照,最终洪承畴动容。之后就协助多尔衮率军南下,当驻守的明军得知洪承畴投降,十分惊讶,军心动摇。入关后,得知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又快马加鞭赶赴皇城,一举赶走了李自成。



可以说洪承畴的投降是清军能够顺利入关的关键,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更因为他在明军中的声望地位,“攻心为上”。

清朝建立之后,洪承畴主掌兵部,入内院,成为当时第一个被委以重任的汉臣。康熙继位第四年,七十三岁的洪承畴寿终,谥文襄公。

郑孝胥是继晚清“四大名臣”之后的重臣。

在他的仕途早期,东渡日本参加外交活动,这一经历让他与日本政府结下了很深得渊源。甲午战争之后,郑孝胥回国任职,先后担任广西边防大臣、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务。



1911年,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清朝庭就像残喘的老者,任凭时代的审判。这时郑孝胥隐退,整日吟诗作对当一个快活文人,本来以为就要这样了此一生,谁料想溥仪借助日本的力量在满洲复国,于是他先协助溥仪逃出北京,后来又被任命为国务总理。

理想的是满洲复国后能够延续清朝严威,谁成想最后只是日本人扶持的傀儡,这让郑孝胥接受不了,曾一度公开指责日本的劣行,反被撤职。

到了1938年,郑孝胥在长春去世,一说是忧愤而死、一说是惨遭毒害。

洪承畴帮助满清入关,并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帝国;郑孝胥虽然为清朝延续了火种,但也只不过是一具躯壳。洪承畴的贡献要大的多,可能真的是“时也,命也!”


挚滗画畫紅尘


清史稿说:“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泉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他是崇祯皇帝极为宠信的明朝重臣。其一生所受朱家王朝恩泽,深之似海。这一点,他自己也从不讳避。洪承畴曾撰过一副对联,挂在自家中堂之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然而,洪承畴却辜负了朱由检的“似海君恩”。松山兵败,洪承畴被俘。同时被俘之人,还有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清史有载:“获承畴、民仰、变蛟、廷臣及诸将吏,降残卒三千有奇。”然而,皇太极却下令“杀民仰、变蛟、廷臣”,独独要求将洪承畴递解送往盛京。皇太极的用意是清楚的:“上欲收承畴为用”。最后大家也都知道他降了满清。毕竟连自己衣服都如此爱惜之人怎么会想要自杀。(大汉奸范文程的经典名句)

当初,松山城被破后,明朝从上到下都判定洪承畴已身死殉国,崇祯帝除了赏赐大量财物给洪家外,还亲自写了悼词:“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等到后来听闻洪承畴已降清,其怒可想而知,难得的是他并没有为难洪承畴家人。虽然皇太极非常看重洪承畴,但终皇太极一朝,洪承畴只是充当顾问角色,并没受到重用。皇太极死后,洪承畴在摄政的多尔衮麾下迎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并建议清廷恩威并施,对农民军以打击为主,对明朝百姓官员则以安抚任用为主,因此清廷入关没多久北方民心就逐渐安定下来。

应该说在明朝的降臣中,洪承畴对清朝的贡献是较大的,仅次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初的三代掌门人皇太极、多尔衮、顺治赏识看重他不是没有道理的。洪承畴死于康熙四年(1665年),享年73岁,算是善终。死后盖棺论定被谥为“文襄”,在清朝前期这是相当高的评价了,与晚清的名臣左宗棠、张之洞谥号相同。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书法家。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福建省闽候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唐才常有过交往;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

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但是,郑孝胥在担任伪满洲国大臣时,发现帝国处处受到日本人的监控,根本不是一个自主的国家。所以,郑孝胥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1935年5月21日,日本关东军把“不够听话”的郑孝胥总理大臣的职务罢免了,换上另外一个听话的总理大臣张景惠,理由是郑孝胥自己不想干了。

1936年正月,郑孝胥率全家搬入长春柳条路自建新宅。1938年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毒杀。


Sylar弈


洪承畴和郑孝胥都处在一个国家动荡,历史转折的时期。但这两个时期又有所不同,洪承畴在明末清初,当时的情形是农民大起义,清兵入关,明朝残余势力割据。郑孝胥处在清末民国的时代,当时国家正遭受列强侵噬,民主觉醒,清帝退位这样一个中国历史大抉择的时期。时代的不同,对于个人和国家而言,所作所为都会有所不同。

先说洪承畴。洪承畴作为明朝的重臣,战败被俘,在清太宗妃博尔济吉特氏的亲诣劝降下,投靠清朝。其对清朝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两个方面。

一、军事方面。因在明朝时剿灭张献忠,李自成时,目睹了人民的疾苦和张李的种种暴行。在随清军入关的过程中,洪承畴向清朝统治集团提出建议,所过之处,事先宣布王令,表明我们针对的是贼(张李起义军)和明朝官员,不是老百姓。这样是在清朝顺利入主中原。在清朝入主中原成功后,洪承畴和清廷贝勒勒克德浑,出驻南京,镇抚南方。先后剿灭了明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以及因“剃发令”而举事的明残余势力,平定了福建,广东。后来,洪承畴又移镇长沙,探知了明将间内讧的情况,奏明清廷,剿灭了张献忠的余党孙可望,李定国,白文选,刘文秀等,平定了贵州,云南。

二、政治方面。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洪承畴向清朝统治集团提出了“汉化”的建议,要求统治者也要学习汉族的语言,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接受汉族的文化理念。同时,为了加强国家统治,完善统治机器,洪承畴建议清朝沿用一些明朝的典章制度,如内阁票拟制,保甲连坐法等。因对清王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洪承畴受到了清王朝的礼遇。在康熙四年得以善终,享年七十三岁,清廷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

再说郑孝胥。郑孝胥作为晚清科班出身,身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其对清朝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于帝制的延续上。可以说,其毕生所为,都是为了清朝帝制的延续。

一、清王朝时期。郑孝胥经历了清朝最后两个皇帝,光绪和宣统。在当时国家遭受列强侵略,寻求变法图强的形势下,郑孝胥参与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清廷内部的变革。在李鸿章,张之洞等处任职。为了延续清朝的统治,参与立宪运动,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

二、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时刻准备为清朝复辟做准备。在受到宣统召唤后,积极为宣统出谋划策,并远赴日本,筹划复辟。在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建立伪满洲国后,任重要职位。在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

郑孝胥穷尽一生为清朝帝制的延续做努力,不惜与日本侵略者合作,破坏民族大义。其为了恢复清朝帝制,甚至提出与列强共管的妄想。最终,在1938年被死于长春,传言为毒杀。





伶官撰



125878215蜂獾


贡献不讲了,他俩都是卖国者,但有区别。洪是投靠强强,剿灭旧主;郑是追随旧主,委身事敌。


白袍子云


不忘初心,品牌忠诚度的楷模,非老郑莫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