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福建籍官員,洪承疇和鄭孝胥對清朝都有哪些貢獻?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對比洪承疇和鄭孝胥。一個是明末重臣,投降後協助滿清入關有功;一個是清末名臣,協助溥儀出逃,保留了清朝的火種。

那麼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二人到底誰對清朝的貢獻大一些。

洪承疇自幼飽讀詩書兵法,對於《史記》《孫子兵法》等研究甚深,可以說是集兵家之大成者。

在萬曆年間,僅僅二十四歲的洪承疇就順利通過了殿試,到刑部任職。後來憑藉他過人的軍事才能剿滅了陝西起義軍而名聲大噪,開啟了他的戎馬一生。



1639年,洪承疇調到薊遼抵抗清軍。初期與山海關、寧遠等地照相呼應,暫時處於上風。但到了1642年,清軍放棄薊遼,轉攻錦州和寧遠,洪承疇帶兵救援卻被阻斷了退路,兵敗被俘。

皇太極親自探看,噓寒問暖多有關照,最終洪承疇動容。之後就協助多爾袞率軍南下,當駐守的明軍得知洪承疇投降,十分驚訝,軍心動搖。入關後,得知起義軍佔領了北京,又快馬加鞭趕赴皇城,一舉趕走了李自成。



可以說洪承疇的投降是清軍能夠順利入關的關鍵,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更因為他在明軍中的聲望地位,“攻心為上”。

清朝建立之後,洪承疇主掌兵部,入內院,成為當時第一個被委以重任的漢臣。康熙繼位第四年,七十三歲的洪承疇壽終,諡文襄公。

鄭孝胥是繼晚清“四大名臣”之後的重臣。

在他的仕途早期,東渡日本參加外交活動,這一經歷讓他與日本政府結下了很深得淵源。甲午戰爭之後,鄭孝胥回國任職,先後擔任廣西邊防大臣、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職務。



1911年,席捲全國的辛亥革命爆發了,清朝庭就像殘喘的老者,任憑時代的審判。這時鄭孝胥隱退,整日吟詩作對當一個快活文人,本來以為就要這樣了此一生,誰料想溥儀藉助日本的力量在滿洲復國,於是他先協助溥儀逃出北京,後來又被任命為國務總理。

理想的是滿洲復國後能夠延續清朝嚴威,誰成想最後只是日本人扶持的傀儡,這讓鄭孝胥接受不了,曾一度公開指責日本的劣行,反被撤職。

到了1938年,鄭孝胥在長春去世,一說是憂憤而死、一說是慘遭毒害。

洪承疇幫助滿清入關,並建立起了一個強盛的帝國;鄭孝胥雖然為清朝延續了火種,但也只不過是一具軀殼。洪承疇的貢獻要大的多,可能真的是“時也,命也!”


摯潷畫畫紅塵


清史稿說:“洪承疇,字亨九,福建南安(泉州)人。明萬曆四十四年進士”。他是崇禎皇帝極為寵信的明朝重臣。其一生所受朱家王朝恩澤,深之似海。這一點,他自己也從不諱避。洪承疇曾撰過一副對聯,掛在自家中堂之上:“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

然而,洪承疇卻辜負了朱由檢的“似海君恩”。松山兵敗,洪承疇被俘。同時被俘之人,還有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人。清史有載:“獲承疇、民仰、變蛟、廷臣及諸將吏,降殘卒三千有奇。”然而,皇太極卻下令“殺民仰、變蛟、廷臣”,獨獨要求將洪承疇遞解送往盛京。皇太極的用意是清楚的:“上欲收承疇為用”。最後大家也都知道他降了滿清。畢竟連自己衣服都如此愛惜之人怎麼會想要自殺。(大漢奸范文程的經典名句)

當初,松山城被破後,明朝從上到下都判定洪承疇已身死殉國,崇禎帝除了賞賜大量財物給洪家外,還親自寫了悼詞:“又聞卿絕食數日,氣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猶不瞑。死事重於泰山,意氣化為長虹。”等到後來聽聞洪承疇已降清,其怒可想而知,難得的是他並沒有為難洪承疇家人。雖然皇太極非常看重洪承疇,但終皇太極一朝,洪承疇只是充當顧問角色,並沒受到重用。皇太極死後,洪承疇在攝政的多爾袞麾下迎來了大展拳腳的機會,並建議清廷恩威並施,對農民軍以打擊為主,對明朝百姓官員則以安撫任用為主,因此清廷入關沒多久北方民心就逐漸安定下來。

應該說在明朝的降臣中,洪承疇對清朝的貢獻是較大的,僅次於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清初的三代掌門人皇太極、多爾袞、順治賞識看重他不是沒有道理的。洪承疇死於康熙四年(1665年),享年73歲,算是善終。死後蓋棺論定被諡為“文襄”,在清朝前期這是相當高的評價了,與晚清的名臣左宗棠、張之洞諡號相同。

鄭孝胥(1860-1938),中國近代的政治人物、書法家。善楷書,取徑歐陽詢及蘇軾,得力於北魏碑。所作蒼勁朴茂。為詩壇“同光體”倡導者之一。福建省閩候人。1882年清光緒八年舉人,曾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鄭孝胥曾參與戊戌變法,與唐才常有過交往;立憲運動時期,鄭孝胥也曾經參加上海商務印書館、上海儲蓄銀行的創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動等。

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1932年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兼文教總長。但是,鄭孝胥在擔任偽滿洲國大臣時,發現帝國處處受到日本人的監控,根本不是一個自主的國家。所以,鄭孝胥反對日本方面對滿洲國的壓制。1935年5月21日,日本關東軍把“不夠聽話”的鄭孝胥總理大臣的職務罷免了,換上另外一個聽話的總理大臣張景惠,理由是鄭孝胥自己不想幹了。

1936年正月,鄭孝胥率全家搬入長春柳條路自建新宅。1938年於長春過世,傳言是被毒殺。


Sylar弈


洪承疇和鄭孝胥都處在一個國家動盪,歷史轉折的時期。但這兩個時期又有所不同,洪承疇在明末清初,當時的情形是農民大起義,清兵入關,明朝殘餘勢力割據。鄭孝胥處在清末民國的時代,當時國家正遭受列強侵噬,民主覺醒,清帝退位這樣一箇中國曆史大抉擇的時期。時代的不同,對於個人和國家而言,所作所為都會有所不同。

先說洪承疇。洪承疇作為明朝的重臣,戰敗被俘,在清太宗妃博爾濟吉特氏的親詣勸降下,投靠清朝。其對清朝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政治,軍事兩個方面。

一、軍事方面。因在明朝時剿滅張獻忠,李自成時,目睹了人民的疾苦和張李的種種暴行。在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洪承疇向清朝統治集團提出建議,所過之處,事先宣佈王令,表明我們針對的是賊(張李起義軍)和明朝官員,不是老百姓。這樣是在清朝順利入主中原。在清朝入主中原成功後,洪承疇和清廷貝勒勒克德渾,出駐南京,鎮撫南方。先後剿滅了明魯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鍵,以及因“剃髮令”而舉事的明殘餘勢力,平定了福建,廣東。後來,洪承疇又移鎮長沙,探知了明將間內訌的情況,奏明清廷,剿滅了張獻忠的餘黨孫可望,李定國,白文選,劉文秀等,平定了貴州,雲南。

二、政治方面。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洪承疇向清朝統治集團提出了“漢化”的建議,要求統治者也要學習漢族的語言,瞭解漢族的風俗習慣,接受漢族的文化理念。同時,為了加強國家統治,完善統治機器,洪承疇建議清朝沿用一些明朝的典章制度,如內閣票擬製,保甲連坐法等。因對清王朝的統治做出了巨大貢獻,洪承疇受到了清王朝的禮遇。在康熙四年得以善終,享年七十三歲,清廷恩賜祭奠如制,諡文襄。

再說鄭孝胥。鄭孝胥作為晚清科班出身,身處社會歷史變革時期,其對清朝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於帝制的延續上。可以說,其畢生所為,都是為了清朝帝制的延續。

一、清王朝時期。鄭孝胥經歷了清朝最後兩個皇帝,光緒和宣統。在當時國家遭受列強侵略,尋求變法圖強的形勢下,鄭孝胥參與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清廷內部的變革。在李鴻章,張之洞等處任職。為了延續清朝的統治,參與立憲運動,被推選為預備立憲公會會長。

二、民國時期。辛亥革命後,以清朝遺老自居,時刻準備為清朝復辟做準備。在受到宣統召喚後,積極為宣統出謀劃策,並遠赴日本,籌劃復辟。在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建立偽滿洲國後,任重要職位。在溥儀稱帝后,任國務總理大臣。

鄭孝胥窮盡一生為清朝帝制的延續做努力,不惜與日本侵略者合作,破壞民族大義。其為了恢復清朝帝制,甚至提出與列強共管的妄想。最終,在1938年被死於長春,傳言為毒殺。





伶官撰



125878215蜂獾


貢獻不講了,他倆都是賣國者,但有區別。洪是投靠強強,剿滅舊主;鄭是追隨舊主,委身事敵。


白袍子云


不忘初心,品牌忠誠度的楷模,非老鄭莫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