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明末明清錦州決戰後,洪承疇為什麼會降清?

哆啦咪嚕


洪承疇是福建泉州人,自幼雖家境貧寒卻頗為用功。萬曆四十四年,洪承疇赴京會試,連捷登科,被賜進士出身,由此進入仕途。

明朝末年由於天災人禍不斷,爆發了規模龐大的農民起義。洪承疇雖是文官出身卻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展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並先後因功升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

在洪承疇的經略之下,農民起義軍或亡或降,就連鼎鼎大名的“闖王”李自成也被洪承疇設計打的大敗,最後僅餘18騎走入陝南商洛山中。

公元1639年,洪承疇被朝廷任命為薊遼總督,當時關外的“後金”政權已經將國號改為“大清”。

公元1640年,清軍進攻錦州及寧遠,明軍在遼東的局勢危急,洪承疇雖派兵援救,但援軍為清軍所敗,未能解困。

翌年春,朝廷遣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率麾下兵馬共計十三萬人馬前往救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

當時洪承疇的對手皇太極對於攻克錦州已經下定了決心,安排大軍對錦州進行長期圍困。考慮到清軍的實力,洪承疇準備從長計議,準備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從中尋找戰機。但是他的想法並未得到崇禎皇帝和朝廷的支持,因為糧餉吃緊兵部尚書陳新甲積極促戰,而崇禎皇帝本人也希望速戰速決,洪承疇遂決定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當年8月,明軍被清軍切斷糧道,斷絕歸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卻主張南撤,最後眾人集議分成兩路突圍南逃。大同總兵王樸一回營便率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由此造成的後果便是其他明軍所部亦爭先逃跑,明軍在混亂自相傾軋、死傷無數,一場突圍戰由此轉變成了大潰敗,十幾萬大軍瞬間土崩瓦解。

吳三桂、王樸、馬科等人順利逃跑,而洪承疇等人由於突圍未成坐困松山城,此後明軍雖然多次組織突圍卻未能成功。公元1642年2月18日,在內應的幫助下清軍成功攻陷松山,主帥洪承疇兵敗被俘。

洪承疇文武兼備,謀略過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皇太極對他有招攬之意。但是洪承疇自從被俘之後就絕食數日,堅決不肯投降清廷。皇太極數次派人前去勸降,但均被洪承疇大罵而回。

野史中有一種說法是皇太極為了勸降洪承疇不惜派出了自己心愛的莊妃也就是日後的孝莊皇太后實施色誘,最終洪承疇在美人面前不得不地下頭顱而選擇效命於皇太極。

當然,野史畢竟只是野史,所謂的色誘之說無疑是荒唐的。皇太極再稀罕人才也不可能犧牲自己心愛的女人。而洪承疇如果在區區美色面前便屈服了,這樣的人無疑也是難成大氣候的。

《清史稿——洪承疇傳》中記載皇太極為了收服洪承疇特命范文程去勸降,洪承疇“科跣漫罵”,范文程卻不提招降之事,只與他談古論今,暗中察言觀色。二人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回奏皇太極:“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皇太極於是親自前往與洪承疇見面,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於是脫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並且親切地說:“先生不會感到冷吧? ”洪承疇望著皇太極許久,終於長嘆了一口氣,說:“你才是真命天子啊。”於是叩頭請降。

此後,洪承疇為清朝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洪承疇的功勳並未得到清廷的認可,乾隆時期更是將他列入了《貳臣傳》。所謂的“貳臣”是指在前一個朝代做官,投降後一個朝代又做官的人,泛指不忠舊主、大節有虧的叛逆者。



通城丹妹


洪承疇,字彥演,籍貫福建南安,出生於明朝一平民家庭。自幼聰明,樂於學習,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成為進士,走上仕途後,一心為公,被崇禎所賞識,官至兵部尚書。不過,其歷史地位十分尷尬,或曰"貮臣""漢奸",或曰"夙望重臣""其功甚偉",但明末叛臣是其一生難以抹去的汙點。

公元1642年,清軍入侵,洪承疇是明朝的重臣,以薊遼總督率兵援遼,朝中文武對他寄予很大希望。松山城破之後,洪承疇及其部將祖大樂被俘。清皇太極對其極盡恭敬,這讓洪承疇十分感動,最終選擇歸順了清朝。就這樣洪承疇成了大明朝的叛臣之一,被皇太極編入了漢軍鑲黃旗下,對清朝以後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於洪承疇降清的行為,雖然他為清朝入主中原穩定全局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後世評價並不高,尤其是在極其重視忠誠的中國思想中,這並不是一個明智做法。可以說,洪承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關於他的“降清”問題,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毀謄不一,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洪承疇有不同的評價。 後來也有很多學界研究觀點,認為應該對其具體政治表現進行分析,盡最大可能還原歷史,重現歷史,客觀全面評價洪的歷史作用。

對於其投降過程,據記載,松山兵敗後,洪被押至盛京。起初,洪本人很忠心於明王朝,與部下曹變蛟、王廷臣等共同表達了寧死不屈的決心。每日披頭散髮,不吃不喝,對皇太極是罵不絕口。皇太極不僅沒生氣.反而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力量前去勸降,其中大部分人是洪承疇以往在明朝的同事,讓他們現身說法。

在曹變蛟、王廷臣等人一起被俘後,果然不屈而死。消息傳到明都北京,滿朝文武都以為洪承疇已壯烈殉國,崇禎皇帝深感悲痛,親自主持召開隆重的追悼會。不曾想,此時前方又傳來一則令崇禎尷尬不已的情報:洪承疇還活著,而且已降清。

對於洪投降原因,史書記載不一,有太宗感化說、太后誘降說。《清朝全史》記載:"太宗乃親至洪之館,解貂裘而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洪茫然,視太宗良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頭請降。"此說,《清史稿•洪承疇傳》也有類似記載,兩書記載中,洪被俘之初,在一批批清廷高官,漢族舊臣的遊說之下,也確實堅決不降的。都是由於皇太極親自去看他,洪承疇受到感動才投降的。







史說新傳


關於洪承疇降清的說法很多,總結起來一,當時形勢所迫,被俘後想死不能,清廷認為他有巨大的利用價值,不能讓他死。二想活就得投降變節,毀了一世名聲,又不甘心,死活兩條路矛盾交織。三清正是利用他矛盾心理,用各種方式展開進攻,高官厚祿,美女佳餚,最終消磨了洪承疇的意志,在已降清明將范文程,張存仁極力勸誘下,終於脫掉明裝換了滿服當漢奸,為清滅明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用戶李森


洪承疇在兵敗後被俘,本來打算決食而死以明心志,向崇禎皇帝效忠,崇禎也以為洪已經為國捐軀,大肆褒獎洪承疇。所以說當時的皇太極用死來威脅洪說法不可信。而當時的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朝,需要像洪這樣的人來宣傳自己,所以也捨不得殺洪,後金也派了范文程等明朝降將來勸說洪,洪都不為所動。而洪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好色,皇太極為了讓洪投降,派去了自己的妃子,也就是後來的莊妃去,才使得洪歸順清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