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案洗白成歷史主流了嗎?到底該不該給洪承疇尚可喜等建造紀念館?

靜夜史


我很納悶,現代人為什麼要對歷史人物這麼苛刻。這個世界上很少存在非黑即白的事,也很少有非黑即白的歷史人物,也就是高洋、希特勒、裕仁這種暴君魔頭除外。如果給暴君、魔頭塗脂抹粉,比如給法西斯招魂,這叫洗白;但是對於有兩面性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硬要下一個定義還不許人質疑,這就等於背離了歷史的基本原則。

至於洪承疇、尚可喜這兩個歷史人物,我很不理解他們有什麼需要洗白的,因為他們壓根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更何況建館又如何,人家後人出錢給先人建個紀念館,有何不可?誰讓你沒錢給自己的先人建紀念館。

我覺得有必要先科普一下何為漢奸。

“漢”這個字在古代往往是王朝的美稱,比如“漢家”、“漢室”這種詞彙,比如說晚清北洋海軍訪問新加坡,當地華文報紙《叻報》的社論就激動的說:凡我華人,瞻漢家之儀幟,睹宗國之旌旗,殊足令人氣宇為之一揚,而瞻望者亦為之色舞眉飛。無獨有偶,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中也有如此詩句:漢家之厄今十世。當然,這是有典故的,原典: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中興,獻公之子九人,為重耳之獨在。而且,明初元朝遺民懷念元順帝的時候,也往往用“漢皇”、“漢家天子”來稱呼之。比如元末詩人李祁入明後在《昭君出塞圖》中的一聯詩:漢家深恩幸不早,此身終向胡中老。

詩中李祁把自己比作出塞的王昭君,以漢喻元,以胡喻明,可見在李祁眼裡,代表他心目中的漢家是元朝而非明朝。所以“漢”這個字,在古典時期往往是君主專制王朝的稱呼,並不具有現代民族的含義。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說說漢奸這個詞。這個詞願意,指的是清朝在西南地區改土歸流的時候,為不服朝廷管制的少數民族土司效力的漢人,可以理解為“漢人中的奸民”。到了晚清時期,漢奸一詞的含義是指那些背叛國家、替洋人效力的中國人,其含義也演化為“背叛祖國、為洋人效力的中國人”。比如在那份所謂的慈禧向列強宣戰詔書就有如下字句: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朕即刻嚴誅,絕無寬貸。由此可見,此時的“漢”和新加坡華文報紙的“漢”是一個意思,都是整個國家的含義。不過有意思的是,到了今天漢奸這個詞還和晚清官方的定義一樣。

到了清末,革命黨為了玩民族主義革命,罔顧“漢”這個字已經成了這個多民族國家的代名詞這一事實,將其強行矮化為一個族群的稱呼,並把那些為清政府效力的漢族人貶斥為“漢奸”。如此說來,林則徐、陳化成、馮子材、鄧世昌、衛汝貴等民族英雄,就都是漢奸了。旅日學者王柯在《中國民族報》上發表的文章《漢奸 想象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指出

“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漢奸”話語,其實是他們企圖在多民族國家的母體上,人工催生一個單一漢民族國家時出現的怪胎。20世紀初革命派接受近代民族主義的目的,其實不在於確認“民族”,而在於建立一個新型的國家──“民族國家”。民族不過是手段,國家才是目的。然而,因為現實的中國不可能成為單一民族國家,“漢奸”話語最終不過是強化了本來只是手段的民族意識而已。”

所以,如果說尚可喜、洪承疇是漢奸,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更是對這個國家的歷史進行否定。先不說漢族人和滿族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尚可喜、洪承疇頂多是做了事二主的貳臣罷了,充其量就是有違主張忠君(其實是愚忠)的傳統道德,什麼時候到了漢奸的地步?

再者,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古典王朝,說穿了,不過是皇帝從姓朱的換成了姓愛新覺羅的, 天下還是天下,中國還是中國。當然有人會問何為中國?不好意思,中國不是漢族一家的,中國從成型的那一天開始就是多民族國家。而且我們是現代的中國人,不是歷史上的中國人,這一點譚其驤先生在他的文章《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曆代疆域》一文中已經做出了論述:

我們是如何處理歷史上的中國這個問題呢?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一以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範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簡單的回答就是這樣。超出了這個範圍,那就不是中國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國的政權了。

為什麼作出這樣的決定?我們的理由是這樣:首先,我們是現代的中國人,我們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的範圍。我們知道,唐朝人心目中的中國,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國,是不是這個範圍?不是的。這是很清楚的。但是我們不是唐朝人,不是宋朝人,我們不能以唐朝人心目中的中國為中國,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國為中國,所以我們要拿這個範圍作為中國。

既然如此,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說到底明清易代不過是一次改朝換代,又不是什麼外敵入侵,根本沒必要死揪著不放。再說,清朝取代明朝是大勢所趨,人家不過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而已。另外,尚可喜之所以會降清,還不是因為長官要陷害他他才渡海降清,這又有什麼值得苛責的?難道讓尚可喜去自投羅網?只有傻子才會這麼幹。

說到底,不過是大漢族主義這種狹隘民族主義抬頭罷了。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而他們又為清朝效力,所以民族主義蛋白質看著不爽,自然要拼命去抹黑。
只不過,民族主義永遠都是垃圾,打擊民族主義是重要工作,因為每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維護民族團結的義務。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只要對民族有功者,皆可為後世紀念。

雖然洪承疇的形象在歷史上存在諸多負面形象,比如作為明朝的鞏固之臣卻投降清朝,併為清朝問鼎中原出謀劃策。

但洪承疇在滿漢合流上作出極大貢獻,尤其在南下江南中,採取以安撫為主,並且制定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在緩和滿漢矛盾中起到積極的作用。招降明朝舊部,以和平的方式避免這些地方遭遇兵戈。建議清王朝延續明制,甚至主張清朝統治者“漢化”,“習漢文,曉漢語”,以鞏固清朝統治。

所以說,洪承疇為清朝初年的社會穩定起到積極的作用。儘管於私上,他背棄士大夫注重的“名節”,但於公,他緩和滿漢矛盾,畢竟最終受傷害的終極是廣大百姓。

尚可喜也有功勞,比如他攻破廣州後,止殺戮,不擾民,“止屠戮,封府庫,收版籍......居數日,所屬州縣相繼來歸”。


五味社


我不認可。臣服周朝的都有權利統治中國?那日本好像也做過中國番屬國吧,那侵略中國也是正義的咯?我覺得解釋問題不能從和事老角度去看。任何少數民族都沒有權利統治中國,中國是全體中國的,但是政權只能掌握在漢族手裡,首先是少數服從多數,其次是漢族代表中國先進文化,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代表中國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滿清這種反客為主,以落後代替先進,阻礙中國進步的,一定要批判,洪承疇這種賣主求榮,悖逆祖先,背叛民族的人必須要唾棄,否則這個社會忠奸似乎就可以相互轉化了,人們就沒有原則了。然而滿清取得政權雖然不對,但是取得政權畢竟是事實,後期能夠任用漢人為官也算是亡羊補牢的贖罪之舉,統治的最高級是滿人,中級統治者是漢族,組成了聯合政府,所以末期共同抵抗列強就有正義性了,所以林則徐之輩就是愛國人士,民族英雄。同意我的歷史觀的,請點贊。


咬耳的魚


翻案洗白成歷史主流?到底該不該給洪承疇尚可喜等建造紀念館?

洪承疇是清兵入主中原,建立大清朝的當之無愧第一大功臣。滿人入關事實上形成了中國的再一次大一統,國家版圖達到最大,從歷史的角度講這是個有益的歷史進程;他的“十降十不降”策略確實減少了漢人傷亡和保留了漢文化,在當時條件下也是功不可沒。但就這幾點仍不足以給他翻案,更不值得給他洗白,認為理由如下:

1.殘忍和假慈悲。他的“十降十不降”策略看起來能減少漢人傷亡和保留漢文化,其實這是為了減少了統治和征服的阻力,是他死心塌地為滿人出謀劃策的成果。他熟讀歷史,深知沒有穩定的後方,在政權更替、招兵徵糧等等戰爭後勤之中不可能那麼順利。壓力有多大阻力就有多大,回看滿人祖先們的歷史就知道,當年金國入主中原之後陷入內耗國力日衰很快就被蒙古滅亡。

而且他的“十降十不降”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減少漢人的死亡或者是慈悲心懷,他在明朝為帥時剿匪的兇狠和殘忍,以及後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和嘲笑怒斥他的被俘官員無一倖免就是例證;

2. 南侵的急先鋒。他對明朝軍事、地理、文化、經濟、臣民思想都非常瞭解,是軍事進攻的最主要策劃者,沒有他的策劃,清兵不可能那麼順利橫掃中原和大敗南明。表面上看是清兵打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進行詔安納降,而實際上他是每場戰役的策劃者,包括怎麼打一個局部戰爭他也非常內行。他是實際上的清兵南侵的急先鋒。

3.文化上的徹底背叛。他為了更好地完成滅明重任,深知安撫地方的重要意義,如何維持政權更替,穩住原有的地方統治勢力就非常重要,他的“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就是一條非常成功的策略(李自成敗的也正是這裡)。所謂“不念舊故”就是要明朝降臣不光是形式上的投降,而是從精神上拋棄一生追崇的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徹底服從新君。這種精神上的背叛產生了深遠影響,連後來的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乾隆皇帝實行“崇獎忠貞、風勵臣節”,將洪承疇歸入“貳臣”。

4.樹立了投降派的榜樣。在生與死麵前人人都想偷生,但有的人深受文化與精神的束縛,找不到偷生的理由。他的投降就是榜樣,連深受皇恩,位居一品,“死後”享“建祠十六壇祭”的洪承疇都投降了,普通仕子有理由堅持嗎?事實上絕大多數明朝的文臣武將都望風而降,像史可法這樣的人物那是少之又少的,像僉都御史金聲、反清義軍首領夏完淳這樣能當面嘲諷他的人更是屈指可數。文人仕子氣節和民族精神一旦丟失,什麼事做不出來呢?

有這麼幾點已經夠了,他不值得洗白!歷史對洪承疇的評價是複雜的,歷史就是歷史,特定的條件下是怎樣就是怎樣!如果要洗白意義又是什麼呢?是告訴我們不需要國家和民族利益?不需要保持文化和精神的獨立?是為那些親美哈日、捲款外逃、出賣國家利益的人做榜樣找理由嗎?

造紀念館的事就更加可笑了?建個紀念館是為了讓後人以他為榜樣,學他“忘祖賣國”,還是為了讓人記住有這樣一個漢奸,好讓人戳脊梁骨呢?

應該從國家層面對這種洗白亂建紀念館的事進行打壓,當事人的後人們也應該三思而行,把錢用到利國利民之處。總之,這樣的翻案洗白決不能成為歷史主流!


z生活在苟y理想不苟c


有很多人說,趙構秦檜要殺岳飛,岳飛為什麼不反,在當時的情況下,就是岳飛沒反,我們才有了民族英雄岳飛,而不是漢奸,反賊岳飛,尚可喜不反,也是岳飛一樣的人。可他不想當岳飛,不想被冤殺。尚可喜是遼東難民,母親被八旗殺害,父親與八旗的戰鬥中戰死。他帶兵幫助黃龍平定皮島叛亂,抗清不畏生死,旅順陷落時尚可喜夫人帶著近200多族人跳海殉國。就這樣的一個與八旗不共戴天的人,硬是被逼的投降了死敵。新皮島總兵上任要殺人立威。尚可喜不幸因為他在皮島有名望被選中了。可他是尚可喜,不是岳飛。絕望痛哭後的他剩下的是恨。皮島在他與八旗的聯合攻擊下覆滅。從此他對曾經的死敵忠心不二,對曾經效忠的大明毫不留情。中國的歷史少了一個英雄,多了一個漢奸。


手機用戶6733570360


首先要明確一點: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並非現在才開始,遠在周朝,滿族(當時稱肅慎)已向周王朝進貢,成了中國的臣民,滿族和漢族一樣,都有統治中國的權利。姓朱的可以當皇帝,姓愛新覺羅的為什麼不可以?要是為清朝服務就成了漢奸,那對林則徐、左宗棠怎麼評價?一個在虎門銷煙,另一個收復新疆,都是立了大功的,要是為林、左兩公建立紀念館,有什麼不應該?但他二位也確確實實是清朝高級官員,忠實地為滿族皇帝效力,是不是漢奸呢?還有,在以漢人為主體的政府裡任職的少數民族官員,是不是苗奸、回奸、蒙奸…呢?我看:絕對不能這樣說!因為中國曆古以來是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各兄弟民族有平等的權利。

這麼說來,為洪承疇.尚可喜建館紀念就是對的了?不!因為這二人是貨真價實的漢奸,與林.左兩公完全不同!現在就來分析一下:二者之間有什麼不同。為了便於說明問題,我在這裡打個比方.在某村住著兄弟倆,相親相愛,關係很好。大哥家有兩個兒子,常去叔叔那裡串門,幫叔叔幹活,你說有什麼不對?不但沒錯,還應大力提倡、表揚!但是,世上並非所有兄弟都是相親相愛的,為了利益糾紛,吵架翻臉的也屢見不鮮。現在老二仗著身強力壯,欺負老大,兩個兒子非但不幫父親,還幫叔父來打父母,你說這二個兒子是不是忤逆不孝?要不要嚴厲譴責?應用到史例上來,林、左就是和睦兄弟時,幫叔父幹活的;而洪.尚就是那二個逆子!

明末清初,清兵入關,強迫漢人剃髮易服,嚴重傷害了漢民族的感情,又大量圈地,搶奪漢人財產,更令人髮指的是:自努爾哈赤開始,就對漢人實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自北到南,從遼東殺到廣州,被殺的漢人何止千萬?在這種情況下,袁崇煥、鄭成功、李定國奮勇反抗,是完全正義的,不愧為漢民族的英雄;洪承疇、尚可喜幫助滿清作惡,是遺臭萬年的漢奸!不將他們的屍骨掘出來當作肥田粉已經是客氣了,還要為他們建館?紀念他們什麼?紀念他們殺漢人有功嗎?!


大華273557151


大忠大義的問題不能與民族問題混為一談,更不能用今人“民族融合”或“政治正缺”來衡量古人的功過善惡得失。

否則,歷史上所有的皇帝都得是破壞中國民主建設的首惡分子、所有的王侯將相都得是破壞現代化進程的惡棍了!

還有,若是真嚴格按照今人的標準來評價古人的功過善惡得失的話……

蘇軾得是一個不尊重女權嚴重物化女性的直男癌!

柳永得是一個恬不知恥的大嫖客!

李白涉嫌重婚罪!

孔夫子妥妥的是一個無證非法辦學的犯罪分子……

嘖嘖,史上有名的古人還真找不出來一個符合現代標準好人了行了吧?

各位滿意了吧?

請問各位有沒有覺得很荒唐?

現在說回到洪承疇。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乾隆皇帝把洪承疇列入《貳臣傳》的。

“貳臣”就是乾隆給洪承疇定的性!

“貳臣”啊!

這可是“貳臣”啊!

哪個傻子認為這是乾隆在誇洪承疇的?

站出來!

乾隆是漢族人嗎?

乾隆把洪承疇列入《貳臣傳》是因為乾隆他老人家有“大漢族主義”嗎?

乾隆把洪承疇列入《貳臣傳》是破壞了“民族團結”嗎?

得了,我就說洪承疇是個是個遺臭萬年的叛徒怎麼了?

有誰覺得我破壞了“民族團結”嗎?

行,那請你去乾隆皇帝他老人家的陵寢逛一逛,罵他的墳頭去吧!


細碎的魚丸


歷史本來就是本糊塗賬,有許多東西、有許多事,本來就無從難辨真偽。

一家之言本不可性太多;一個人更難辨真偽。那麼為他們建造紀念館的目的就只有一個,使更多的今人更好地瞭解他們、認識他們,評價他們。

洗白與否暫時放到一邊去。

那麼就有要求了?

什麼要求?把你們所認為不符合歷史記載的;把你們所瞭解到的真實歷史公諸於世,讓人們相互比較、印證、調查、分析完成你們的心願——平反詔雪。

如果做不到,你這紀念就得消失。

為了利益,為了一個家族的名譽,建這個記念館,是得不償失。

遭來的是一遍罵聲、指責,有何意義?

無需懷疑一點的是,也是更可怕的事——誤導其後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讓他們在世人面前難以置容?


碧海滄雁13556993


建館有何不可?

社會進步到今天,我們不該再保有舊的思想,要辯證的看問題。難道還要視滿清皇朝為蠻夷?滿族人早在周武王與周成王時被為肅慎人,史書上曾記載他們進獻過“楛矢石始砮”。在中國以後的史書中,肅慎即被稱為“挹婁”,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著緊密的聯繫。這樣看來滿清與明朝之間的戰爭只能說是人民內部矛盾,洪承疇和尚可喜可以稱之為棄暗投明,怎麼會是“漢奸”呢?我提醒那些用“漢奸”字眼的人,你們知道這兩個怎麼解釋嗎?根據《辭海》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或引誘外國入侵中國,出賣祖國利益的人"。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這兩人是不是漢族的敗類,第二中華民族中包不包括滿族。其中第二個問題不必細談,滿族當然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洪承疇和尚可喜其人是不是漢族的敗類。

洪承疇福建泉州人,明末進士出身,因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升任陝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1639年)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清朝。被俘後他堅決不降,史料記載“米漿不入口者七日”,想活活餓死自己。後來皇太極親自勸降,禮賢下士據《清史稿》記載皇太極把自己的貂裘親手給洪承疇披上,洪承疇受到感動,才歸順了清朝。在降清後他極力促成滿漢一體,倡導儒家學說,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並逐步完善清朝禮法制度等等。在清軍攻佔江南地區後,他受命招撫江南,雖然殺了不少反清人士,但那也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為,更重要的是做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儘量避免過多的武裝衝突和流血,為促使國家迅速統一和安定社會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如招撫、 舉薦大批明朝降官,請求清政府蠲免錢糧、停徵漕運稅等,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促進形成安定局面。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為條件,用和平方式招撫寧國、徽州(今安徽黃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使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這樣看來難道不是功大於過,難道不是間接救了不少生民百姓,而且也為民族文化融合做出了貢獻。

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後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今遼寧海城)。尚可喜是主動歸降來到盛京的。皇太極出城30裡相迎,與上年孔、耿歸降時同樣待遇。皇太極盛讚尚可喜"達變通權"、"知明運之傾危,識時勢之向背",賞賜珍寶無數,發還先前所俘虜的且能找到的尚可喜家族成員共計27人,旋封總兵官。他最被人詬病的是屠城廣州,有記載說此次屠城共殺人70餘萬,但這是站不住腳的推論,當時廣州全地也只有40萬人而已,據考證屠殺10萬人是有的。其實殺人屠城歷史上比比皆是,如成吉思汗、項羽、曹操等。況且在我看來尚可喜是被動屠城,而不是有意屠城。因為“庚寅之劫”發生在1650年,而在五年前”揚州十日“後親王多鐸曾說過”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鑑“。這樣一來清兵便屠城成風,而當時廣州堅守十個月不降,城破時亦難免遭受屠城之難。此時的尚可喜作為降將又手握重兵,肯定會倍受猜忌,無奈之下只好默許悲劇發生。之後尚可喜進城,"止屠戮,封府庫,收版籍,亟遣人至 郡學守視祭器,毋令散失,傳檄郡邑,安處將吏卒伍,居數日,所屬州縣相繼來歸"。駐粵26年間,他維持社會秩序,重建禮樂文教,安撫南明遺民,促進農業發展,捐資廣建佛寺容納明末出家學者。在吳三桂作亂之時,尚可喜堅持效忠清室,以廣東彈丸之地牽制十餘萬叛軍無法全心北上,為清政府平叛創造有利條件。由此可見他並不是反覆無常小人,對廣州的繁榮安定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所以屠城這是我覺得這兩人是趕上的,換做任何領兵將領也是難免。“漢奸”之說更是無稽之談,而且兩人對於社會安定發展,民族融合和平共處還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故此其後人為他們建館紀念我覺得也是無可厚非,畢竟國家都允許,難道不能說明其正確嗎?


黯然楊過


首先這個問題是我的一篇文章題目,其次,為什麼悟空會推薦我來回答?這是要搞事啊。最後,這是我第二次看到同樣的問題。另外,題主,你看在和我文章題目相同的份上,有特別加成不?我的文章原文太長,就從中複製了一段。

在歷史人物的評價上,甚至都先不必去提明清之爭,或者將話題歪到滿漢之別,再過五百年、一千年,暴行永遠是暴行,反人類永遠是反人類,千百年來道德評判標準一般無二,絕不會因朝代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即使是滿清皇帝,尊敬表彰的照樣是史可法、鄭成功這樣的反清義士,鄙視不屑的照樣是洪承疇、尚可喜這樣的漢奸走狗奴才,將他們統統打入了《貳臣傳》《逆臣傳》。

對真正的有良知愛國者來說,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